关于这些年的爱国与不爱的自白
在今天想要承认自己是一个爱国者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富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中间,这尤其需要勇气。
在新一代网络上有志于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的青年人中,普遍的风气是作为在这个存在着各种压力的烦扰俗世里有幸可以坚持这自己的兴趣去务虚的少数人,我们肩负着维护独立精神的责任。越是大众向来觉得理所当然的那些价值,也就越需要我们的怀疑。因此,爱国主义作为现代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遭受到最多的攻击。在稍微“上档次”一点的语境下,宣称你“爱国”,似乎就等同于自己给自己扣上了一顶“五毛”的帽子。
不巧的是,我正是一位爱国者。不仅如此,爱国还是我所有价值中间,相当重要的一项。
然而我对中国的爱却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上高中的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西方。那时候觉得西方是如此先进,中国是如此落后。不仅仅经济落后,根源还在文化上。鲁迅所谓几千年压抑吃人的礼教,我很赞同。而且我那时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压抑了创造性,觉得自己更适合西方自由张扬的教育模式,中国这套东西毫无可取之处。
06年上了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束缚,得以更广泛的接触思想和知识。我更是越来越多的开始质疑所有我曾理所当然接受的价值,走向了激进自由派的道路。那时候GFW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我还没翻墙的时候就看了各种海外的资料,震惊于这个国家历史的黑暗,对他失望透顶。所以我那时候在网络上宣扬民主,鼓励大家反思我们的社会,共同起来反对这个体制。不过那时候的网络氛围跟现在很不一样,大部分人对我说的这些东西并不在意,有些人甚至可能觉得我有些过于神经质。
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在西方引发了很多对中国的抗议,在中国也引发了很多反对西方的运动。信息爆炸时代,过去的事件很快被新的消息湮没,大家可能都忘了当年法国总统接见某人这样一件小事就广泛掀起抵制家乐福的运动,以及王千源因为参与到海外的民族运动中去,父母家还被泼粪。民众表现出的不理智,甚至还在去年钓鱼岛事件之上。我那时候本来就也是那个民族运动的同情者(其实现在也依然是),之前还因为在BBS上发表关于另一个敏感地区的言论被处分过,所以自然也可以想象我那时候对这些运动极为反感。那时候我连续转了好几篇杨恒均的日志,还在自己的日志《所谓爱国主义》里写:
“原本爱国跟爱家,爱家族,爱家乡,爱地球一样,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说到底国之所以成为国,还是因为政权,跟民族与文化,不见得等同。历来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都会特别倡导国民的爱国主义情结,从而变相达到倡导人民支持自己政权的目的。对国家的这种爱,很容易被当权者利用和牺牲掉。日本军国主义时期,多少青年人为了一句爱国的口号,白白把自己的生命葬送在屠戮异国生灵的战场上。何况,众生生而平等,善之所至,本不应分我国他国。”
事情在08年我去了英国做交换学生之后有了改变。
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态度也还是一样。到了英国,也不参加中国学生的活动,跟其他国际学生混在一起。后来在英国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态度就起了变化。
首先是觉得跟跟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实在是玩不到一块去,觉得在酒吧站着有句没句的瞎聊实在是浪费生命,找个人想探讨探讨问题又觉得聊不到一块去,知识域有很大的差异,我对欧洲史也不是很了解,对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也不是很有兴趣,而他们对中国史的了解甚至更加匮乏,在加上交流这种文科学术问题对当时还是工科生的我来说英文词汇完全没有积累,所以常常是鸡同鸭讲。
后来我就开始慢慢多认识一些中国同学。很快就觉得跟中国人呆在一起好舒服啊,可以几个人坐在那安静的聊聊天,不用听吵闹而意义多在于发泄的音乐,语言和知识域上也没啥障碍。周末大家一起做做饭,玩玩杀人,唱唱KTV,有时一起出去旅游,这多有意思啊。多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那么的西方化,到头来真到了西方却发现自己竟然如此中国,这倒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而且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漂泊在异乡的缘故,中国同学之间特别友善和热情(看伦敦塔里面描述的早几年的留英学生群体,似乎还不太是这样,当时听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间关系也没那么好),完全不像英国本地人那样对待外国人很冷漠(种族歧视我倒没啥感觉,英国人整体上对外国人都不太有兴趣)。甚至连中国大使馆也比当地的警察局对待我们要更友善一点。
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于我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在国内的时候,“中国”在我的意识里,往往跟那些宏大的、政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我跟它的关系,好像永远是凌驾在上面的那个抽象而巨大的东西对渺小的自我个体的压迫。但在英国过了几个月以后,中国一下子变成了许许多多具体和细节的东西。中国意味着家人,朋友,故乡,意味着在英国这种地方会尤其想念的美好食物,意味着低廉的物价(国内近几年很流行各种物价的比较贴,起码就我在英国的体会来说,虽然有少数东西比如奶酪、冰激凌和品牌服饰比中国便宜,但整体上来说比国内的物价要高的多),熟悉的语言、娱乐方式,和社交规范。
去英国前,我从北方去南方上学,觉得习俗文化都如此不同。但到了英国以后,接触到中国各地的同学(有趣的是,似乎只有在国外,才能存在各地比例均衡的中国社区),觉得我们之间竟是如此相似。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好像变得前所未有的有意义。
此外,在英国我慢慢注意到英国经济和中国的巨大差别。英国百年前的物质丰富程度,竟已经达到当代中国的水平。在曼彻斯特我后来还看到工党支持者的大游行。看到游行的群众有秩序的有说有笑的表达着对保守党政府的抗议,后面还有警察部队给收拾垃圾,我实在很难想象在当代的中国以任何政治手段能使游行有同样的秩序。抵制家乐福的人潮仿佛还在昨天。同时我也感慨于英国人的低效,我去的时候在外墙整修的房子,走的时候一点没动。道路工程施工的工人一天只工作7个小时,还一边聊着天喝着茶,晚上再去酒吧喝酒。银行中午休息的时候哪怕你正好拍到面前也会窗口关闭。商场在周日都不到傍晚就早早歇业。我很难想象中国能支付的起同样的生活方式。也许在私有制改革以前,这种景象也很常见,但那似乎并不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这些让我重新思考是否西方的政治制度就一定可以照搬到中国。以及英国拥有这么好的社会,究竟是因为经济发达,还是有好的制度。
回国以后的几年里,我的政治倾向又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不过我转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这一点却未再改变。后来我在中美中心学习,这里有一半的美国学生和一半的中国学生,三年里每年都会更换很多学生。但每一年都会自然形成中国和美国两个圈子,尽管每个人都有些朋友来自对方,但大的社交圈总是对立的。考虑到来这里的中美学生都抱着了解异国文化的愿望,出现这种结果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虽然国家这个在太多的时候被政治利益集团利用,爱国被跟政治行为捆绑在一起,而上升到道德高度,但国家也并不是虚无的。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由于大众媒体,一个国家内部往往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独特的信息交换社群,在这个社群内,我们因为更广泛的信息共享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体验。对于中国这个历史相对跟世界其他部分隔离的地区来说,文化上内部的共通性也远大于外部。一旦离开这个国家,国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是很难规避的。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热爱他的祖国,就好像热爱他的故乡一样。人很自然对跟自己发生更密切关系的环境和人有亲近感。相对于对家乡的热爱,过分强调爱国固然不可取,但刻意否定也并无必要。
以前我一个学长在微博中写,爱国应该跟爱其他东西一样,要有一个理由,比如你可以因为中国有好的食物而爱国,而不应该无缘无故非理性的爱国。当时我很赞同,现在想想却不是。爱国就应该是一种天然的亲近,不需要也不应该有特别的原因,这样也就不会非要去拿自己的国家跟他国比较,因爱国而抬高己国,贬低他国。爱国这事儿不是一场国与国的竞争,所以热爱中国,不一定就不能也热爱美国,也不应该就不能接受对中国的批评。热爱中国,只说明我感觉到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亲近,以及我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想为集体的改善去做一份贡献的心情。它完全是个人而无害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博尔赫斯的那首诗,当年愤青的我很喜欢,现在看也依然如故:
宁静的自得
博尔赫斯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
认不出来的城市在田野上显得更为高大。
我确信自己生死有命,瞅着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试着对他们有所了解。
他们的白天像空中旋舞的套索那么贪婪。
他们的夜晚是刀剑愤怒的间隙,随时准备攻击。
他们侈谈人性。
我的人性在于感到我们都是同一贫乏的声音。
他们侈谈祖国。
我的祖国是吉他的搏动,几帧照片和一把旧剑。
傍晚时柳树林清晰的祈祷。
时间将我消耗。
我比自己的影子更寂静,穿过纷纷扰扰的贪婪。
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明天的骄子。
我的名字微不足道。
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
在新一代网络上有志于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的青年人中,普遍的风气是作为在这个存在着各种压力的烦扰俗世里有幸可以坚持这自己的兴趣去务虚的少数人,我们肩负着维护独立精神的责任。越是大众向来觉得理所当然的那些价值,也就越需要我们的怀疑。因此,爱国主义作为现代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遭受到最多的攻击。在稍微“上档次”一点的语境下,宣称你“爱国”,似乎就等同于自己给自己扣上了一顶“五毛”的帽子。
不巧的是,我正是一位爱国者。不仅如此,爱国还是我所有价值中间,相当重要的一项。
然而我对中国的爱却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上高中的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西方。那时候觉得西方是如此先进,中国是如此落后。不仅仅经济落后,根源还在文化上。鲁迅所谓几千年压抑吃人的礼教,我很赞同。而且我那时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压抑了创造性,觉得自己更适合西方自由张扬的教育模式,中国这套东西毫无可取之处。
06年上了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束缚,得以更广泛的接触思想和知识。我更是越来越多的开始质疑所有我曾理所当然接受的价值,走向了激进自由派的道路。那时候GFW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我还没翻墙的时候就看了各种海外的资料,震惊于这个国家历史的黑暗,对他失望透顶。所以我那时候在网络上宣扬民主,鼓励大家反思我们的社会,共同起来反对这个体制。不过那时候的网络氛围跟现在很不一样,大部分人对我说的这些东西并不在意,有些人甚至可能觉得我有些过于神经质。
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在西方引发了很多对中国的抗议,在中国也引发了很多反对西方的运动。信息爆炸时代,过去的事件很快被新的消息湮没,大家可能都忘了当年法国总统接见某人这样一件小事就广泛掀起抵制家乐福的运动,以及王千源因为参与到海外的民族运动中去,父母家还被泼粪。民众表现出的不理智,甚至还在去年钓鱼岛事件之上。我那时候本来就也是那个民族运动的同情者(其实现在也依然是),之前还因为在BBS上发表关于另一个敏感地区的言论被处分过,所以自然也可以想象我那时候对这些运动极为反感。那时候我连续转了好几篇杨恒均的日志,还在自己的日志《所谓爱国主义》里写:
“原本爱国跟爱家,爱家族,爱家乡,爱地球一样,都是人之常情。但是说到底国之所以成为国,还是因为政权,跟民族与文化,不见得等同。历来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都会特别倡导国民的爱国主义情结,从而变相达到倡导人民支持自己政权的目的。对国家的这种爱,很容易被当权者利用和牺牲掉。日本军国主义时期,多少青年人为了一句爱国的口号,白白把自己的生命葬送在屠戮异国生灵的战场上。何况,众生生而平等,善之所至,本不应分我国他国。”
事情在08年我去了英国做交换学生之后有了改变。
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态度也还是一样。到了英国,也不参加中国学生的活动,跟其他国际学生混在一起。后来在英国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态度就起了变化。
首先是觉得跟跟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实在是玩不到一块去,觉得在酒吧站着有句没句的瞎聊实在是浪费生命,找个人想探讨探讨问题又觉得聊不到一块去,知识域有很大的差异,我对欧洲史也不是很了解,对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也不是很有兴趣,而他们对中国史的了解甚至更加匮乏,在加上交流这种文科学术问题对当时还是工科生的我来说英文词汇完全没有积累,所以常常是鸡同鸭讲。
后来我就开始慢慢多认识一些中国同学。很快就觉得跟中国人呆在一起好舒服啊,可以几个人坐在那安静的聊聊天,不用听吵闹而意义多在于发泄的音乐,语言和知识域上也没啥障碍。周末大家一起做做饭,玩玩杀人,唱唱KTV,有时一起出去旅游,这多有意思啊。多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那么的西方化,到头来真到了西方却发现自己竟然如此中国,这倒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而且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漂泊在异乡的缘故,中国同学之间特别友善和热情(看伦敦塔里面描述的早几年的留英学生群体,似乎还不太是这样,当时听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间关系也没那么好),完全不像英国本地人那样对待外国人很冷漠(种族歧视我倒没啥感觉,英国人整体上对外国人都不太有兴趣)。甚至连中国大使馆也比当地的警察局对待我们要更友善一点。
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于我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在国内的时候,“中国”在我的意识里,往往跟那些宏大的、政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我跟它的关系,好像永远是凌驾在上面的那个抽象而巨大的东西对渺小的自我个体的压迫。但在英国过了几个月以后,中国一下子变成了许许多多具体和细节的东西。中国意味着家人,朋友,故乡,意味着在英国这种地方会尤其想念的美好食物,意味着低廉的物价(国内近几年很流行各种物价的比较贴,起码就我在英国的体会来说,虽然有少数东西比如奶酪、冰激凌和品牌服饰比中国便宜,但整体上来说比国内的物价要高的多),熟悉的语言、娱乐方式,和社交规范。
去英国前,我从北方去南方上学,觉得习俗文化都如此不同。但到了英国以后,接触到中国各地的同学(有趣的是,似乎只有在国外,才能存在各地比例均衡的中国社区),觉得我们之间竟是如此相似。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好像变得前所未有的有意义。
此外,在英国我慢慢注意到英国经济和中国的巨大差别。英国百年前的物质丰富程度,竟已经达到当代中国的水平。在曼彻斯特我后来还看到工党支持者的大游行。看到游行的群众有秩序的有说有笑的表达着对保守党政府的抗议,后面还有警察部队给收拾垃圾,我实在很难想象在当代的中国以任何政治手段能使游行有同样的秩序。抵制家乐福的人潮仿佛还在昨天。同时我也感慨于英国人的低效,我去的时候在外墙整修的房子,走的时候一点没动。道路工程施工的工人一天只工作7个小时,还一边聊着天喝着茶,晚上再去酒吧喝酒。银行中午休息的时候哪怕你正好拍到面前也会窗口关闭。商场在周日都不到傍晚就早早歇业。我很难想象中国能支付的起同样的生活方式。也许在私有制改革以前,这种景象也很常见,但那似乎并不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这些让我重新思考是否西方的政治制度就一定可以照搬到中国。以及英国拥有这么好的社会,究竟是因为经济发达,还是有好的制度。
回国以后的几年里,我的政治倾向又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不过我转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这一点却未再改变。后来我在中美中心学习,这里有一半的美国学生和一半的中国学生,三年里每年都会更换很多学生。但每一年都会自然形成中国和美国两个圈子,尽管每个人都有些朋友来自对方,但大的社交圈总是对立的。考虑到来这里的中美学生都抱着了解异国文化的愿望,出现这种结果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虽然国家这个在太多的时候被政治利益集团利用,爱国被跟政治行为捆绑在一起,而上升到道德高度,但国家也并不是虚无的。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由于大众媒体,一个国家内部往往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独特的信息交换社群,在这个社群内,我们因为更广泛的信息共享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体验。对于中国这个历史相对跟世界其他部分隔离的地区来说,文化上内部的共通性也远大于外部。一旦离开这个国家,国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是很难规避的。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热爱他的祖国,就好像热爱他的故乡一样。人很自然对跟自己发生更密切关系的环境和人有亲近感。相对于对家乡的热爱,过分强调爱国固然不可取,但刻意否定也并无必要。
以前我一个学长在微博中写,爱国应该跟爱其他东西一样,要有一个理由,比如你可以因为中国有好的食物而爱国,而不应该无缘无故非理性的爱国。当时我很赞同,现在想想却不是。爱国就应该是一种天然的亲近,不需要也不应该有特别的原因,这样也就不会非要去拿自己的国家跟他国比较,因爱国而抬高己国,贬低他国。爱国这事儿不是一场国与国的竞争,所以热爱中国,不一定就不能也热爱美国,也不应该就不能接受对中国的批评。热爱中国,只说明我感觉到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亲近,以及我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想为集体的改善去做一份贡献的心情。它完全是个人而无害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博尔赫斯的那首诗,当年愤青的我很喜欢,现在看也依然如故:
宁静的自得
博尔赫斯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
认不出来的城市在田野上显得更为高大。
我确信自己生死有命,瞅着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试着对他们有所了解。
他们的白天像空中旋舞的套索那么贪婪。
他们的夜晚是刀剑愤怒的间隙,随时准备攻击。
他们侈谈人性。
我的人性在于感到我们都是同一贫乏的声音。
他们侈谈祖国。
我的祖国是吉他的搏动,几帧照片和一把旧剑。
傍晚时柳树林清晰的祈祷。
时间将我消耗。
我比自己的影子更寂静,穿过纷纷扰扰的贪婪。
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明天的骄子。
我的名字微不足道。
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