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与武功山
武功山绝顶白鹤峰散布着四座古祭坛,其中有一座叫做张仙坛,那是为了纪念、奉祀龙虎山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而修建的。很多人不免有疑问,龙虎山的正一嗣教天师怎么在武功山会有祭坛呢?说起此事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四百八十多年前,并且和明世宗朱厚熜息息相关。
在资讯、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僻处赣西的武功山虽然与衡山、庐山齐名,但仍然少为人所知,登临记胜的文化名人少之又少,吟赏烟霞的名臣巨宦屈指可数,指点江山的帝王君主更是凤毛麟角。和五岳之尊、先后被十二位帝王登山封禅的泰山相比,武功山和皇室、帝王的牵连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武功山和皇家的关系也并不是绝无仅有,据现有史料考证,至少有四位帝王对武功山进行过褒奖、褒崇,分别是:陈武帝陈霸先、宋徽宗赵佶、宋理宗赵昀和明世宗朱厚熜,他们的青睐对武功山来说犹如空谷足音,弥足珍贵。
陈武帝为表彰武功山武氏仙道襄助其军队平侯景之乱的武勋而将原“武公山”更名为“武功山”(公元557年),这位帝王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赐名。宋徽宗为了褒扬在武功山炼丹的葛玄,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颁下敕谕,称武功山“山川胜景,仙圣所居”,推崇曾在此修炼的葛真人道法高深,“寄言立称,咸造宗极,出入无界,与道翱翔”,并表彰葛真人造福民间,“祗禳休应,美利在民”,而“其圣德茂功显闻于世者,朕必敕而祀之”,因此“肆加褒崇,特建荣号,尚祈歆怿,永福此邦,特封冲应真人”,这位帝王的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给武功山仙道葛玄赐封了“冲应真人”的尊号。同样的,为了褒扬葛玄佑护一方的功劳,宋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宋理宗于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颁下敕谕,其中说道:“葛公修于名山,以成妙道,世传飞升,尚矣,在崇宁间,固已锡封,乃今部使者从邦界之请,复以祀祷”,敕谕中同样对葛玄推崇备至,“若夫乘云御气,游八极之表,何有于名”,虽然仙道不以名声为念,但宋理宗虔敬的表示“然姑以见朕褒表之忱,可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这位帝王的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给武功山仙道葛玄加封了“冲应孚佑真君”的尊号。——我们可以看出,前三位帝王与武功山的渊源都与武功山的仙道有关,其实第四位帝王明世宗朱厚熜和武功山的渊源仍然和武功山的仙道有关,只是朱厚熜和武功山的渊源更为深厚。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是藩王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12岁时父亲朱祐杬去世,袭封为兴献王,14岁时(公元1521年)入京继承大统,在位长达45年。这位执政时间仅次于神宗(在位48年)的明朝皇帝一生崇奉道教、宠信方士,好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死,被称为“斋醮皇帝”、“青词皇帝”。世宗对道教的尊崇发端于他的童年经历,湖北有武当山这样的道教名山,又有张三丰这样的道家名人,因而他的父母崇奉道教,他从小耳濡目染,也成为了道家的信徒,世宗身登大宝后显然没有忘记他的童年经历,在位时曾封赠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
在“大礼议事件”(公元1521年至1524年)后,世宗慑服群臣,稳坐皇位,为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载,世宗着意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遁入虚玄之境,大倡道教,为了修道炼丹,广征道士入宫,大肆建造宫殿坛宇,靡费巨大,同时对善写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的臣子委以重任,甚至有几个道士还官至礼部尚书。世宗对道教的痴迷,可以从他为自己取的道号中窥见一斑,他的第一个道号是: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其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其后又加号: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其后再加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最后还加号:玄都境万寿帝君;第一个道号只有14字,经过一路追加,最后总道号的字数长达86字,不难看出他的道号越到后来越突出万寿、长生的祈愿。从世宗道号的叠床架屋、大肆铺排、华丽夸张来看,他对道教的迷恋可谓越陷越深、迷途不返,已经进入了走火入魔的痴狂境地,早就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正道。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哪怕世宗走入歧途,但在嘉靖朝,除了少部分诤臣、直臣外,绝大部分文臣武将或为了忠君爱主、或为了加官晋爵、或为了明哲保身,都会跟风写青词、进献有异能的道士或有异效的丹药,至少也会上奏地方上的仙道事迹让皇帝高兴高兴。当时武功山虽然僻处一隅,但葛玄、葛洪两位道教丹鼎派祖师曾先后登山炼丹,并有白日飞升的传说,且有陈武帝赐名、宋徽宗和宋理宗赐封以及保境安民、去病除灾、祈雨灵验等一系列事迹,自然当地的知府要将这些仙道祥瑞事件上奏朝廷,世宗这位服食炼丹的道士皇帝对道教的神仙、祖师自然是十分尊崇的,尤其葛玄还被尊为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并称为四大天师,因此不难想见,名头不响的武功山是因为留下了仙道的足迹而进入了世宗皇帝的视野。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的母后蒋太后罹患疮疾,世宗是个孝子,亲自伺奉汤药,虽然驱遣宫廷御医、民间名医“诸法疗治”,但迟迟不能痊愈,让这位孝子“实剧忧虞”。蒋太后和世宗都信奉道教,既然疮疾药石无效、人力难及,不如祈求仙道保佑,或许能有神效。在选择向哪位仙道祈禳时,热爱炼丹的世宗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履迹武功山的丹鼎派祖师葛玄、葛洪两位真人,因此颁下敕谕,“恩求于武功仙山,乃葛真君之福地,敬沥丹诚,尚祗师造,命正一嗣教天师张彦頨(龙虎山第四十八代天师,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被朝廷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知事郭宗远齐捧真香,远诣玉山,朝谒一会,祈保母疾早安,寿年延永”。令世宗大喜过望的是,这次千里之外的祈禳活动居然十分灵验,蒋太后不久就不药而愈了,所谓:“恩颁师造,即除见患之灾;仁降神威,旋获勿药之喜;转殃为福,去旧从新”。为感谢武功山仙道的福泽之恩,世宗再下敕谕特加褒奖,并批拨款项在武功山大建道教丛林,地方官府、士绅在世宗的感召下也加入了大倡道教的大合唱。
由于世宗的褒崇,武功山山腰的图坪道教丛林得到了扩建,新增了御香亭、仰圣亭、敕书阁等一系列纪念皇室进香的建筑,山顶白鹤峰的道观修葺一新,山南山北的坛宇琳宫增加到二十多座。武功山当地民众为了感谢张彦頨代表皇家进香的功劳,集资为他修建了一座祭坛,命名为“张仙坛”,与葛玄、葛洪一起享受香火奉祀,因此,坐镇龙虎山的张天师却在武功山有了一座专属的祭坛。
武功山仙道佑护治愈当朝太后的事迹传布天下,加上世宗的大力褒奖和官府士绅的推波助澜,自此武功山名声大振,四方信徒随之激增,一时间武功山冷清的山谷信徒糜集、人流如织、喧如市井,这种人气兴旺的鼎盛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为武功山的宗教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宗祈禳武功山仙道而灵验响应,无疑加固了他的向道之心,到他的统治后期更是问道多而问政少,导致奸臣祸国、财政亏空、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引发了“壬寅宫变”、“北虏南倭”进犯、多次农民起义和兵变,强大的明帝国风雨飘摇。如今,明朝已走进历史,祈求长生不老的世宗、炼丹的道士们甚至那些金丹,皆归尘土,而武功山喧如市井的宗教盛况也被时代的浪潮雨打风吹去,只留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然而世宗和武功山的深厚渊源还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张仙坛。张仙坛是石头垒成的无梁殿建筑,自建成之日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除了屋顶墙垣的青条石被岁月洇染成青黑色外,它的格局、位置都未曾改变,与“神光御气、护国福民”的武功山融为了一体,依然伫立在武功山之巅坐看云起、守望千山,抚今追昔,历史烟尘早已风流云散、物是人非,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资讯、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僻处赣西的武功山虽然与衡山、庐山齐名,但仍然少为人所知,登临记胜的文化名人少之又少,吟赏烟霞的名臣巨宦屈指可数,指点江山的帝王君主更是凤毛麟角。和五岳之尊、先后被十二位帝王登山封禅的泰山相比,武功山和皇室、帝王的牵连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武功山和皇家的关系也并不是绝无仅有,据现有史料考证,至少有四位帝王对武功山进行过褒奖、褒崇,分别是:陈武帝陈霸先、宋徽宗赵佶、宋理宗赵昀和明世宗朱厚熜,他们的青睐对武功山来说犹如空谷足音,弥足珍贵。
陈武帝为表彰武功山武氏仙道襄助其军队平侯景之乱的武勋而将原“武公山”更名为“武功山”(公元557年),这位帝王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赐名。宋徽宗为了褒扬在武功山炼丹的葛玄,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颁下敕谕,称武功山“山川胜景,仙圣所居”,推崇曾在此修炼的葛真人道法高深,“寄言立称,咸造宗极,出入无界,与道翱翔”,并表彰葛真人造福民间,“祗禳休应,美利在民”,而“其圣德茂功显闻于世者,朕必敕而祀之”,因此“肆加褒崇,特建荣号,尚祈歆怿,永福此邦,特封冲应真人”,这位帝王的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给武功山仙道葛玄赐封了“冲应真人”的尊号。同样的,为了褒扬葛玄佑护一方的功劳,宋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宋理宗于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颁下敕谕,其中说道:“葛公修于名山,以成妙道,世传飞升,尚矣,在崇宁间,固已锡封,乃今部使者从邦界之请,复以祀祷”,敕谕中同样对葛玄推崇备至,“若夫乘云御气,游八极之表,何有于名”,虽然仙道不以名声为念,但宋理宗虔敬的表示“然姑以见朕褒表之忱,可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这位帝王的和武功山的渊源在于给武功山仙道葛玄加封了“冲应孚佑真君”的尊号。——我们可以看出,前三位帝王与武功山的渊源都与武功山的仙道有关,其实第四位帝王明世宗朱厚熜和武功山的渊源仍然和武功山的仙道有关,只是朱厚熜和武功山的渊源更为深厚。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是藩王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12岁时父亲朱祐杬去世,袭封为兴献王,14岁时(公元1521年)入京继承大统,在位长达45年。这位执政时间仅次于神宗(在位48年)的明朝皇帝一生崇奉道教、宠信方士,好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死,被称为“斋醮皇帝”、“青词皇帝”。世宗对道教的尊崇发端于他的童年经历,湖北有武当山这样的道教名山,又有张三丰这样的道家名人,因而他的父母崇奉道教,他从小耳濡目染,也成为了道家的信徒,世宗身登大宝后显然没有忘记他的童年经历,在位时曾封赠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
在“大礼议事件”(公元1521年至1524年)后,世宗慑服群臣,稳坐皇位,为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载,世宗着意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遁入虚玄之境,大倡道教,为了修道炼丹,广征道士入宫,大肆建造宫殿坛宇,靡费巨大,同时对善写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的臣子委以重任,甚至有几个道士还官至礼部尚书。世宗对道教的痴迷,可以从他为自己取的道号中窥见一斑,他的第一个道号是: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其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其后又加号: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其后再加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最后还加号:玄都境万寿帝君;第一个道号只有14字,经过一路追加,最后总道号的字数长达86字,不难看出他的道号越到后来越突出万寿、长生的祈愿。从世宗道号的叠床架屋、大肆铺排、华丽夸张来看,他对道教的迷恋可谓越陷越深、迷途不返,已经进入了走火入魔的痴狂境地,早就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正道。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哪怕世宗走入歧途,但在嘉靖朝,除了少部分诤臣、直臣外,绝大部分文臣武将或为了忠君爱主、或为了加官晋爵、或为了明哲保身,都会跟风写青词、进献有异能的道士或有异效的丹药,至少也会上奏地方上的仙道事迹让皇帝高兴高兴。当时武功山虽然僻处一隅,但葛玄、葛洪两位道教丹鼎派祖师曾先后登山炼丹,并有白日飞升的传说,且有陈武帝赐名、宋徽宗和宋理宗赐封以及保境安民、去病除灾、祈雨灵验等一系列事迹,自然当地的知府要将这些仙道祥瑞事件上奏朝廷,世宗这位服食炼丹的道士皇帝对道教的神仙、祖师自然是十分尊崇的,尤其葛玄还被尊为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并称为四大天师,因此不难想见,名头不响的武功山是因为留下了仙道的足迹而进入了世宗皇帝的视野。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的母后蒋太后罹患疮疾,世宗是个孝子,亲自伺奉汤药,虽然驱遣宫廷御医、民间名医“诸法疗治”,但迟迟不能痊愈,让这位孝子“实剧忧虞”。蒋太后和世宗都信奉道教,既然疮疾药石无效、人力难及,不如祈求仙道保佑,或许能有神效。在选择向哪位仙道祈禳时,热爱炼丹的世宗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履迹武功山的丹鼎派祖师葛玄、葛洪两位真人,因此颁下敕谕,“恩求于武功仙山,乃葛真君之福地,敬沥丹诚,尚祗师造,命正一嗣教天师张彦頨(龙虎山第四十八代天师,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被朝廷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知事郭宗远齐捧真香,远诣玉山,朝谒一会,祈保母疾早安,寿年延永”。令世宗大喜过望的是,这次千里之外的祈禳活动居然十分灵验,蒋太后不久就不药而愈了,所谓:“恩颁师造,即除见患之灾;仁降神威,旋获勿药之喜;转殃为福,去旧从新”。为感谢武功山仙道的福泽之恩,世宗再下敕谕特加褒奖,并批拨款项在武功山大建道教丛林,地方官府、士绅在世宗的感召下也加入了大倡道教的大合唱。
由于世宗的褒崇,武功山山腰的图坪道教丛林得到了扩建,新增了御香亭、仰圣亭、敕书阁等一系列纪念皇室进香的建筑,山顶白鹤峰的道观修葺一新,山南山北的坛宇琳宫增加到二十多座。武功山当地民众为了感谢张彦頨代表皇家进香的功劳,集资为他修建了一座祭坛,命名为“张仙坛”,与葛玄、葛洪一起享受香火奉祀,因此,坐镇龙虎山的张天师却在武功山有了一座专属的祭坛。
武功山仙道佑护治愈当朝太后的事迹传布天下,加上世宗的大力褒奖和官府士绅的推波助澜,自此武功山名声大振,四方信徒随之激增,一时间武功山冷清的山谷信徒糜集、人流如织、喧如市井,这种人气兴旺的鼎盛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为武功山的宗教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宗祈禳武功山仙道而灵验响应,无疑加固了他的向道之心,到他的统治后期更是问道多而问政少,导致奸臣祸国、财政亏空、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引发了“壬寅宫变”、“北虏南倭”进犯、多次农民起义和兵变,强大的明帝国风雨飘摇。如今,明朝已走进历史,祈求长生不老的世宗、炼丹的道士们甚至那些金丹,皆归尘土,而武功山喧如市井的宗教盛况也被时代的浪潮雨打风吹去,只留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然而世宗和武功山的深厚渊源还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张仙坛。张仙坛是石头垒成的无梁殿建筑,自建成之日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除了屋顶墙垣的青条石被岁月洇染成青黑色外,它的格局、位置都未曾改变,与“神光御气、护国福民”的武功山融为了一体,依然伫立在武功山之巅坐看云起、守望千山,抚今追昔,历史烟尘早已风流云散、物是人非,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