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英混杂问题
[注:本文发布后我进行过微调修改]
豆瓣上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个G点引起讨论,比如今天看到这篇
说到中英文夹杂问题,有人认为是个单纯的个人习惯问题。但我认为习惯是一方面,语言是否能被准确翻译也是一方面,可是如果是从社会学、社会语言学角度去分析,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人们在说中文的时候夹杂一些很简单很容易翻译的词汇比如“impressive”、“shuttle”、“coupon”,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不简单是因为这些词汇无法翻译,也不简单是因为用这些英文词汇的人有装逼的意图。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上说,这种在不同语言间切换的行为被称为code-mixing或code-switching。注意这里他们用的是code-switching,而不是language-switching。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language-switching呢?因为虽然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在不同的语言(language)之间切换,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语言规则(code)的切换。也就是说,双语使用者混杂使用两种甚至几种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的转换,更多地是一种社会互动规则的切换。
Li (1995) 提出,code-switching行为应该放在Gumperz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概念下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code-switching的行为是一种语境化行为——说话者有意识地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框架下变更对话行为,以提示对话参与者注意到相应的社会或者情境化的语境变化 (Levinson, 1983)。通俗点说,说话者每次进行语言切换,不仅是在使用一套不同的语言规则,同时也是在试图改变对话的语境。请看以下例子:
[餐馆对话]
1 ME: 我要这个咖喱鸡
2 OW: which one
3 ME: Yellow curry with chicken
4 (0.4)
5 Number forty two
6 OW: Number forty two, okay.
这个是一个真实的对话实例,ME是我,OW是一个在美国开餐馆的上海老乡。虽然我已经用中文点了餐,但OW却期待我以他日常习惯的方式(英语、数字代码)进行点餐。因此他切换到英语(”Which one?”,line 2)来提示我用菜单上的英文来回答他的问题,即使大家都是中国人。
那么,在中国,和一个中国人说话,是不是应该遵循中文的语境呢?这也许只是对话中一方的预设。对话的语境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在对话开展前就预设好的,对话的内容应该遵循语境进行开展。这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上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的前辈学者们早就否定了这个说法。如果从”talk into being” (Heritage & Clayman, 2010)的角度来说,对话的语境不是事先预设好,而事实上是对话者在对话中不断“谈”出来的。对话双方其实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地维持、调整、重建对话的语境的(Heritage & Clayman, 2010)。
在双语对话中,对于惯用英语词汇的一方来说,是不存在“我必须说中文”这样一个预设条件的。对于这一方而言,考虑更多的是表达的便利性。当一个人在中文对话中突然说“你要给我一个plan”的时候,此刻对话的语境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为什么plan一词要用英文表述呢?首先,讲话者假设对方是能够理解plan是什么意思的,如果对方不懂则是想尽办法也要翻译成中文说的(这一点我们最近在做Facebook上双语者用什么语言发状态的研究时候已经证实了——之所以要用英文说是因为能让所有人都看得懂,即使我的朋友大多是中国人也没关系,因为他们都懂英语)。然而,语境的转变能不能被对方接受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plan"虽然就是“计划”的意思,但”plan”不等于“计划”。“plan”和“计划”上所附着的个人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在出国留学或者进外企前就天天把“计划”挂在嘴边的人当然是不会说“plan”而是会说“计划”的。而一个在英语环境下频繁被要求"plan"的人才会理所当然地使用"plan"这个英语词汇。当你在说“plan”这个词的时候,你其实是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而同时是在试图微调对话的语境,这种微调虽然是建立在“双方都能understand这个word”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可问题在于,仅仅有“能听懂”这个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对方也许并不会认同你对对话语境作出的修改,并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们来看下两个虚构的例子:
[留学计划]
1 STU1: 我最后决定还是申请sociology
2 STU2: 还是决定社会学吗?哪些学校呢?
[助教对话]
1 STU: 你说professor会不会说我啊?
2 TA: 没事,教授们没那么严格的
在这两个例子中,第一个对话者均使用了中英文混杂的句子。而与他们对话的另一方随即试图对语境进行进一步地调整、修复,用中文复述了他们刚才用英文表述的词语。当然,在现实生活的对话中,对方如果对你使用英文词汇表示不满,并不一定会立即对语境进行那么明显的修复,但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蛛丝马迹能让你察觉到对话双方在语境上的博弈。
以上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之所以会产生“中英文混杂”的讨论,是因为不同的人在对话中对于语境的期待是不同的。对于不习惯使用双语的一方而言,语言的混杂使用对于语境的修改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一直蹦英文词汇的一方来说,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说英文并不是完全无意的,但这个“有意”并不是说讲话者在有意刁难对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而只不过是在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而强求对方接受。因此,下次留学生碰到中国朋友,说话的时候时刻要注意对方是不是接你的腔,哪怕你觉得非用英文不可的的词汇或者句子都可能在不断挑战对方接受的底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每次走在华师大校园里,听留学生一口一个“华东师范大学”,“Kevin, let's go get some lunch at 河西食堂”的时候也没觉得他们怎么装X嘛。
P.S.感谢Dr.小蝶提醒,原来我把Li Wei给引用成Wei Li了。现已修改。
(再补:如果对Code-switching有更深入了解的兴趣,请看一下我在别处发的参考文献列表)
参考文献:
Auer, P., & Di, L. A. (1992).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language. Amsterdam: J. Benjamins.
Auer, P. (1998). Introduction: Bilingual conversation revisited. In P. Auer (Ed.),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pp. 1-21). London: Routledge.
Heritage, J., & Clayman, S. (2010). Talk in action: Interaction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Wiley-Blackwell.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W. (1995).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 A sequen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3(3), 281-299. doi: 10.1016/0378-2166(94)00026-B
Li, W. (1998). The "why" and "how" ques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n P. Auer (Ed.),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pp. 156-179). London: Routledge.
豆瓣上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个G点引起讨论,比如今天看到这篇
说到中英文夹杂问题,有人认为是个单纯的个人习惯问题。但我认为习惯是一方面,语言是否能被准确翻译也是一方面,可是如果是从社会学、社会语言学角度去分析,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人们在说中文的时候夹杂一些很简单很容易翻译的词汇比如“impressive”、“shuttle”、“coupon”,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不简单是因为这些词汇无法翻译,也不简单是因为用这些英文词汇的人有装逼的意图。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上说,这种在不同语言间切换的行为被称为code-mixing或code-switching。注意这里他们用的是code-switching,而不是language-switching。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language-switching呢?因为虽然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在不同的语言(language)之间切换,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语言规则(code)的切换。也就是说,双语使用者混杂使用两种甚至几种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的转换,更多地是一种社会互动规则的切换。
Li (1995) 提出,code-switching行为应该放在Gumperz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概念下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code-switching的行为是一种语境化行为——说话者有意识地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框架下变更对话行为,以提示对话参与者注意到相应的社会或者情境化的语境变化 (Levinson, 1983)。通俗点说,说话者每次进行语言切换,不仅是在使用一套不同的语言规则,同时也是在试图改变对话的语境。请看以下例子:
[餐馆对话]
1 ME: 我要这个咖喱鸡
2 OW: which one
3 ME: Yellow curry with chicken
4 (0.4)
5 Number forty two
6 OW: Number forty two, okay.
这个是一个真实的对话实例,ME是我,OW是一个在美国开餐馆的上海老乡。虽然我已经用中文点了餐,但OW却期待我以他日常习惯的方式(英语、数字代码)进行点餐。因此他切换到英语(”Which one?”,line 2)来提示我用菜单上的英文来回答他的问题,即使大家都是中国人。
那么,在中国,和一个中国人说话,是不是应该遵循中文的语境呢?这也许只是对话中一方的预设。对话的语境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在对话开展前就预设好的,对话的内容应该遵循语境进行开展。这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上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的前辈学者们早就否定了这个说法。如果从”talk into being” (Heritage & Clayman, 2010)的角度来说,对话的语境不是事先预设好,而事实上是对话者在对话中不断“谈”出来的。对话双方其实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地维持、调整、重建对话的语境的(Heritage & Clayman, 2010)。
在双语对话中,对于惯用英语词汇的一方来说,是不存在“我必须说中文”这样一个预设条件的。对于这一方而言,考虑更多的是表达的便利性。当一个人在中文对话中突然说“你要给我一个plan”的时候,此刻对话的语境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为什么plan一词要用英文表述呢?首先,讲话者假设对方是能够理解plan是什么意思的,如果对方不懂则是想尽办法也要翻译成中文说的(这一点我们最近在做Facebook上双语者用什么语言发状态的研究时候已经证实了——之所以要用英文说是因为能让所有人都看得懂,即使我的朋友大多是中国人也没关系,因为他们都懂英语)。然而,语境的转变能不能被对方接受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plan"虽然就是“计划”的意思,但”plan”不等于“计划”。“plan”和“计划”上所附着的个人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在出国留学或者进外企前就天天把“计划”挂在嘴边的人当然是不会说“plan”而是会说“计划”的。而一个在英语环境下频繁被要求"plan"的人才会理所当然地使用"plan"这个英语词汇。当你在说“plan”这个词的时候,你其实是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而同时是在试图微调对话的语境,这种微调虽然是建立在“双方都能understand这个word”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可问题在于,仅仅有“能听懂”这个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对方也许并不会认同你对对话语境作出的修改,并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们来看下两个虚构的例子:
[留学计划]
1 STU1: 我最后决定还是申请sociology
2 STU2: 还是决定社会学吗?哪些学校呢?
[助教对话]
1 STU: 你说professor会不会说我啊?
2 TA: 没事,教授们没那么严格的
在这两个例子中,第一个对话者均使用了中英文混杂的句子。而与他们对话的另一方随即试图对语境进行进一步地调整、修复,用中文复述了他们刚才用英文表述的词语。当然,在现实生活的对话中,对方如果对你使用英文词汇表示不满,并不一定会立即对语境进行那么明显的修复,但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蛛丝马迹能让你察觉到对话双方在语境上的博弈。
以上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之所以会产生“中英文混杂”的讨论,是因为不同的人在对话中对于语境的期待是不同的。对于不习惯使用双语的一方而言,语言的混杂使用对于语境的修改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一直蹦英文词汇的一方来说,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说英文并不是完全无意的,但这个“有意”并不是说讲话者在有意刁难对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而只不过是在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而强求对方接受。因此,下次留学生碰到中国朋友,说话的时候时刻要注意对方是不是接你的腔,哪怕你觉得非用英文不可的的词汇或者句子都可能在不断挑战对方接受的底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每次走在华师大校园里,听留学生一口一个“华东师范大学”,“Kevin, let's go get some lunch at 河西食堂”的时候也没觉得他们怎么装X嘛。
P.S.感谢Dr.小蝶提醒,原来我把Li Wei给引用成Wei Li了。现已修改。
(再补:如果对Code-switching有更深入了解的兴趣,请看一下我在别处发的参考文献列表)
参考文献:
Auer, P., & Di, L. A. (1992).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language. Amsterdam: J. Benjamins.
Auer, P. (1998). Introduction: Bilingual conversation revisited. In P. Auer (Ed.),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pp. 1-21). London: Routledge.
Heritage, J., & Clayman, S. (2010). Talk in action: Interaction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Wiley-Blackwell.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W. (1995).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 A sequen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3(3), 281-299. doi: 10.1016/0378-2166(94)00026-B
Li, W. (1998). The "why" and "how" ques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n P. Auer (Ed.),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pp. 156-179).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