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油渍与铁路
油渍与铁路
我去一家新疆餐厅吃饭。里头有几个新疆的男孩,约莫十三四岁,穿着他们的民族服饰,在餐厅里帮着打下手。
有个男孩端着一盘菜,站在我身旁,眼睛四处张望,嘴里念叨着菜名。我们桌的人没有说话。男孩将菜放到隔壁桌上,隔壁的客人连忙叫着菜不是他们的。男孩略有惊悸,赶忙将菜拿走。他又转悠了半天,这才迟疑着将菜放在我们桌上,我望见他被烟熏得黄黑的手指甲。他大大的眼睛望着我,“这是你们的吗?”同桌的人说是。他重重地放下菜,转身走了。我望见他衣服上印着的大块油渍。
到最后一道菜时,换了一个男孩上菜。他的脸有点圆,个子比前一个高。他不稳地放下玉米羹,羹汁晃晃悠悠。男孩走了,我们又唤他回来,让他给我们再拿个汤勺。他歪着头,犹豫着,随即摇摇头。同样大大的眼睛像是要漏出尖叫声来。我以为他听不懂,作了个手势,“汤勺。”我看见他的右手一直在扯左手的衣袖,像是衣袖太短了而不能遮掩他手上的伤疤,虽然那上面并没有伤疤。他用腔调不正的汉语说着:“那,那不能,没有汤勺了。”说完咧嘴一笑,一边仍旧扯着衣袖,一边转身走了。我望见他衣服上印着更大块的油渍。
这里位于一条热闹的商业小街上,一到夜晚地摊推车都出来谋生了。这家新疆餐厅门口还做着烧烤档的生意,在露天摆上几十张桌子,烤肉烤串,炭火燃起的雾气熏出一种扭曲的风情。人们又喧喧嚷嚷,一时间我们进出餐厅像是在一幕幕欢闹的烟雾里穿行。烟幕里,我仿佛看见贵族时代的肉酒奢靡,那些人流浪般的眉目,恣意的盛情,无法鉴底的话语,将白日里模样粹纯的志气藏匿了起来。那新疆男孩给他们送菜送饭,烟雾隔阻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吃着喝着醉着,而望不见男孩衣服上的大块油渍。
你很难去定义有些人的心志或性情。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瞭解。但世事仿佛都会有一个答案,眼下释义的寸步难行,会在时空放远放大的情况下,换到一些蜘蛛马迹。1902年,十几岁的杜月笙来到一家水果行当学徒,几十年后,他凭着自己的性情与志心,逐渐发展成为了“海上闻人”,继而成为雄霸上海滩乃至整个中国的“无冕皇帝”。学徒的日子艰难混杂,各路人马,各类虚晃耀眼的行当,暗潜生死赌博的交易,正正都是成分复杂的上海迷雾。而杜月笙在迷雾里铸就了自己的居所物业,成就了自己的声名威望。他的衣橱里,也一定有一件污渍斑驳的血泪衣。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动,它将远久的人事心情带到了当下,使上演的一幕幕变得似曾相识。
那次我去到山西太原,在城边的郊区落脚。那一带算不上现代摩登,也是一副热闹喧嚷的景象。我想起上世纪年代里,一座小县城里能够发生的故事,平凡而生动。这也是我在各式电影小说里读到的。那样的县城里,住着相识的人,经历熟络的故事,在每日相碰的场地聊起来,无顾左右,反而聊到动情。我曾十分喜爱贾樟柯的一篇文,叫《我的边城,我的国》。那是写他的故乡山西汾阳的。他写他的乱途,写他的写作,写水,写泪。落笔就有整个软绵静谧的气息,那恰是文字的灵性力量。而继而,他写他的故乡,写到汾阳的大雨,汾阳的青年,写到汾阳正午时分,炊烟滚滚,烫出那火燎火燎的白墙壁。
我随我当地的一个朋友来到一处街边小摊吃麻辣烫。身后是车来人往的街道,有三个少年走来。两个男生,十六七岁的模样,一个女生,略约小点,梳着高高清爽的马尾,穿着张扬。少年衣着是他们的时髦概念,留着略长的发型,斜碎的刘海,遮挡了半只眼睛。他们中的一个开着一辆摩托车,其余一男一女走着,贴得很近,脸上的笑容羞怯又大胆。
我坐着,眼看升腾的烟雾像阻挠的手,又像指引的眼。我一路望过去,极力辨认。我们身处的是一座大桥,而不远处是一大块废旧的木板遮挡着视线,那些烟岚从木板缝里钻了出去。这终是触动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过去踮着脚去够那小小的缝隙眼。
桥下是一条废弃的铁路,它被肆长的杂草窜遍了身体,而显得落败颓丧。我想起《我的边城,我的国》,里面写到“青春的力量就在于不安现实。”我有了一刻的惊悸。因为这样宽宏的铁路,即使废置了,它仍旧意欲通向外界,通向一个更狂野的世界,这分明是欲望生命的符志。这是开往青春尽头的列车。而那些笑得张扬的少年会坐上这样的列车吗?他们或许有一日要坚毅地一头扎进那乱草荒丛里,奋力拔去杂草,用满怀热血的手去摸索大地的骨骼,铁路的脉络,而流下滚烫的欢欣的泪。又或许,他们只是走到街角的熟食铺,买来包装的肉肠,一路吃一路扔,满意或不满意肉肠的味道,而将所有无意落下的灰尘与惊梦都扔到了那废旧的铁路道里。
我转头问我的朋友:“哎,这里离汾阳有多远?”
那是上世纪一座小县城的故事,那里面人物事件模糊不清,却仍旧在此时此刻隆重上演。
而或许那些新疆男孩也正演着相似的一幕,他们也正寄人篱下,带着纷扰时期的艰辛,远离自己的故乡与亲人,而靠近自己的梦。他们怀揣着梦入眠,又在苦涩而甜美的梦里醒来。也或许他们什么也没梦到,一些碎细的言辞,和浩大的现实围困,将他们赶至这样的境地,他们也便接受,本能地接受。那布满深浅油渍的衣服,他们或许置之不顾,翘盼着,奋斗着,直到有一件新的衣裳来替代旧的;又或许他们就在那日晚上,等人都散去了,就着凉凉的自来水,奋力将油渍洗掉,却永远是苍白的动作。
你永远很难去正确定义有些人的心志或性情,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瞭解,不瞭解个中奥义与神力。
我去一家新疆餐厅吃饭。里头有几个新疆的男孩,约莫十三四岁,穿着他们的民族服饰,在餐厅里帮着打下手。
有个男孩端着一盘菜,站在我身旁,眼睛四处张望,嘴里念叨着菜名。我们桌的人没有说话。男孩将菜放到隔壁桌上,隔壁的客人连忙叫着菜不是他们的。男孩略有惊悸,赶忙将菜拿走。他又转悠了半天,这才迟疑着将菜放在我们桌上,我望见他被烟熏得黄黑的手指甲。他大大的眼睛望着我,“这是你们的吗?”同桌的人说是。他重重地放下菜,转身走了。我望见他衣服上印着的大块油渍。
到最后一道菜时,换了一个男孩上菜。他的脸有点圆,个子比前一个高。他不稳地放下玉米羹,羹汁晃晃悠悠。男孩走了,我们又唤他回来,让他给我们再拿个汤勺。他歪着头,犹豫着,随即摇摇头。同样大大的眼睛像是要漏出尖叫声来。我以为他听不懂,作了个手势,“汤勺。”我看见他的右手一直在扯左手的衣袖,像是衣袖太短了而不能遮掩他手上的伤疤,虽然那上面并没有伤疤。他用腔调不正的汉语说着:“那,那不能,没有汤勺了。”说完咧嘴一笑,一边仍旧扯着衣袖,一边转身走了。我望见他衣服上印着更大块的油渍。
这里位于一条热闹的商业小街上,一到夜晚地摊推车都出来谋生了。这家新疆餐厅门口还做着烧烤档的生意,在露天摆上几十张桌子,烤肉烤串,炭火燃起的雾气熏出一种扭曲的风情。人们又喧喧嚷嚷,一时间我们进出餐厅像是在一幕幕欢闹的烟雾里穿行。烟幕里,我仿佛看见贵族时代的肉酒奢靡,那些人流浪般的眉目,恣意的盛情,无法鉴底的话语,将白日里模样粹纯的志气藏匿了起来。那新疆男孩给他们送菜送饭,烟雾隔阻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吃着喝着醉着,而望不见男孩衣服上的大块油渍。
你很难去定义有些人的心志或性情。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瞭解。但世事仿佛都会有一个答案,眼下释义的寸步难行,会在时空放远放大的情况下,换到一些蜘蛛马迹。1902年,十几岁的杜月笙来到一家水果行当学徒,几十年后,他凭着自己的性情与志心,逐渐发展成为了“海上闻人”,继而成为雄霸上海滩乃至整个中国的“无冕皇帝”。学徒的日子艰难混杂,各路人马,各类虚晃耀眼的行当,暗潜生死赌博的交易,正正都是成分复杂的上海迷雾。而杜月笙在迷雾里铸就了自己的居所物业,成就了自己的声名威望。他的衣橱里,也一定有一件污渍斑驳的血泪衣。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滚动,它将远久的人事心情带到了当下,使上演的一幕幕变得似曾相识。
那次我去到山西太原,在城边的郊区落脚。那一带算不上现代摩登,也是一副热闹喧嚷的景象。我想起上世纪年代里,一座小县城里能够发生的故事,平凡而生动。这也是我在各式电影小说里读到的。那样的县城里,住着相识的人,经历熟络的故事,在每日相碰的场地聊起来,无顾左右,反而聊到动情。我曾十分喜爱贾樟柯的一篇文,叫《我的边城,我的国》。那是写他的故乡山西汾阳的。他写他的乱途,写他的写作,写水,写泪。落笔就有整个软绵静谧的气息,那恰是文字的灵性力量。而继而,他写他的故乡,写到汾阳的大雨,汾阳的青年,写到汾阳正午时分,炊烟滚滚,烫出那火燎火燎的白墙壁。
我随我当地的一个朋友来到一处街边小摊吃麻辣烫。身后是车来人往的街道,有三个少年走来。两个男生,十六七岁的模样,一个女生,略约小点,梳着高高清爽的马尾,穿着张扬。少年衣着是他们的时髦概念,留着略长的发型,斜碎的刘海,遮挡了半只眼睛。他们中的一个开着一辆摩托车,其余一男一女走着,贴得很近,脸上的笑容羞怯又大胆。
我坐着,眼看升腾的烟雾像阻挠的手,又像指引的眼。我一路望过去,极力辨认。我们身处的是一座大桥,而不远处是一大块废旧的木板遮挡着视线,那些烟岚从木板缝里钻了出去。这终是触动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过去踮着脚去够那小小的缝隙眼。
桥下是一条废弃的铁路,它被肆长的杂草窜遍了身体,而显得落败颓丧。我想起《我的边城,我的国》,里面写到“青春的力量就在于不安现实。”我有了一刻的惊悸。因为这样宽宏的铁路,即使废置了,它仍旧意欲通向外界,通向一个更狂野的世界,这分明是欲望生命的符志。这是开往青春尽头的列车。而那些笑得张扬的少年会坐上这样的列车吗?他们或许有一日要坚毅地一头扎进那乱草荒丛里,奋力拔去杂草,用满怀热血的手去摸索大地的骨骼,铁路的脉络,而流下滚烫的欢欣的泪。又或许,他们只是走到街角的熟食铺,买来包装的肉肠,一路吃一路扔,满意或不满意肉肠的味道,而将所有无意落下的灰尘与惊梦都扔到了那废旧的铁路道里。
我转头问我的朋友:“哎,这里离汾阳有多远?”
那是上世纪一座小县城的故事,那里面人物事件模糊不清,却仍旧在此时此刻隆重上演。
而或许那些新疆男孩也正演着相似的一幕,他们也正寄人篱下,带着纷扰时期的艰辛,远离自己的故乡与亲人,而靠近自己的梦。他们怀揣着梦入眠,又在苦涩而甜美的梦里醒来。也或许他们什么也没梦到,一些碎细的言辞,和浩大的现实围困,将他们赶至这样的境地,他们也便接受,本能地接受。那布满深浅油渍的衣服,他们或许置之不顾,翘盼着,奋斗着,直到有一件新的衣裳来替代旧的;又或许他们就在那日晚上,等人都散去了,就着凉凉的自来水,奋力将油渍洗掉,却永远是苍白的动作。
你永远很难去正确定义有些人的心志或性情,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瞭解,不瞭解个中奥义与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