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质,个人的选择
出生在Hard难度初始属性又不好到底是世界欠我还是不欠我?
人生而平等还是不平等?
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
应该坚持自己的意愿还是打破自我舒适圈?
应该把握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努力奋斗创造一个可期的未来?
为什么人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承受迷惘和痛苦?
“有钱才是王道”这种说法对吗?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
这样的问题争论了一次又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不如大家试着做个了断吧。
◆ 【上篇:世界的本质】
(这样的话题怎么说都是挂一漏万,何况所知有限,于是以最简明的方式,只列观点和事例,相关探讨附于最后。)
1. 世界的本质就是:自然规律、社会秩序、人的价值观,以及三者共同作用下的演化过程。
自然规律: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稳定的解释,并且很大部分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常识。这部分的结论和方法比较客观,通常无争议,不赘述。
社会秩序:在社会各领域已经积累形成的、由人们的经验/习惯/道德/制度所组成的秩序。这些秩序有的部分稳定持续,有的部分会慢慢改变。
人的价值观:由本能的欲望和文明的教养共同决定的价值观,具体可表现为愿望、情感、理性、审美等价值判断。
演化过程:上述所有的认识、解释、观念、秩序、价值观,都进行着“变异-选择-保存”的演化过程。演化(evolution)以往更多被译作“进化”,因为后者字面上常常引发误解,所以近年来“演化”的译法越来越多地被接受。
许多场合人们常会提到“这世界就是适者生存”,这说法至少是部分地正确。生物的进化论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地普及(即使在美国也已成为无法被忽视的学说),资源有限造成的生存竞争对于人来说也无法避免,尤其在中国这种人均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再加上近代史教育形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人们很容易形成“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简单粗暴进化观。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错误:脱离了判断标准无法评价“优劣强弱”。狮子捕食羚羊常常被用来作为“弱肉强食”的例子,但实际的生存竞争时,因为老病伤残无法有效捕食的狮子也会饿死,假如一个空间中狮子太多把可食对象捕食完了,狮子自身也会灭绝;进化历程中灭绝的物种不乏像恐龙这样的陆地霸主,而现今存活的动物中也有昆虫、软件动物这种看上去很“弱”的物种;科技的力量让人类实质上几乎强大到成为物种的主宰,但面对不断“偷袭”的细菌病毒,何者强何者弱恐怕也不好轻易论断。至于“优胜劣汰”,优劣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有共识,如果说胜者是优的汰者是劣的,这种循环定义并不能提供实质的帮助。
按照最保守的理解,“适者生存”,只是描述了“能够符合选择标准的变异会被保存下来”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是:选择标准是什么?
由于人的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个世界的演化过程的选择标准包括三部分:
a. 适应自然规律。即狭义的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
b. 适应社会秩序。这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社会上的“适者生存”。
c. 适应人的价值观(既包括他人的也包括自己的)。这一部分是生物进化论不包括的,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忽视的。
所以,一种认识、解释、观念、秩序、价值观,以及相关的说法、做法,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两方面的),也要(部分地)满足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且,人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既有的社会秩序。通常理解的“适者生存”正是因为忽视了人的价值观这一因素,因而在解释社会时总有说不通的地方。
具体来说:自然的本象是生存竞争,但单打独斗自私自利不如互信合作互利共赢,于是产生了道德和秩序;如果以特定时间掌握的资源数量来衡量人的强弱,强者过于无视弱者的利益和尊严则可能遭受报复,一时的强者不愿看到变弱后(这取决于意外是否降临在他身上以及他的风险控制能力)的自己或亲友遭受不公平对待,于是也要公平地对待弱者,这是最基本的“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人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会感觉到痛苦,这种愿望驱使着各种反对生存竞争的努力。
简而言之,这个世界既有生存竞争的一面(比如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也有反竞争性的一面(比如社会福利和人文关怀)。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例,这种学说在二战后遭到大量的批评和反思,如今已经打入学术冷宫,该思想本身并没有能够适应人的价值观和学术秩序而成为“适者”;同样,生活中那样信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观点也常常遭人批驳;但即使最强调人性关怀的人也无法否定社会上存在着资源的有限和人的竞争。
虽然人会希望一劳永逸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把握人生,但是,人的愿望所驱使的价值观是无穷无尽的,社会的秩序在不断地被创造和改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仍然不断地被更新。所以,一劳永逸只能是奢望,世界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始终在变化。这也注定了没有人能够掌握所谓“终极的真理”。
有时人们会惊讶为何人和人的想法会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从演化所需要的多样性来看,人类思想的多样性就好比物种基因的多样性,这是演化过程所需要。这种思想多样性的机制几乎蕴含在人的本能中,任何一种观念或说法比较强势时,就会有人本能般地反感和质疑,在过去封闭的社会人们只是不说(悄悄地说,或者后知后觉地说),现在社会相对开放,更兼网络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于是各种分歧和纷争都争相冒出来。同理,有的人理想,有的人务实,有的人喜欢抽象理论,有的人喜欢具体实在,……。理解了这种多样性的必然,就可以不再莫名惊诧毁三观,求同存异就好。
2. 广义的适者生存:生活在社会上的人要得到世界(自然、社会、人)的认可。
适应自然规律的部分同样略过不说,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去挑战已经确知的自然定律,争议通常发生在涉及到社会和人的这些科学尚未给出确定解释的领域。
适应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具体就表现为:人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至少是部分人的部分认可。
举例:儿童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要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求职者和员工要得到雇佣方的认可,销售要得到客户的认可,管理者要得到市场和董事会的认可,投资者要得到资本回报的认可,公务员和政治家要得到权力来源(任命或选票)的认可,演员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作家要得到读者的认可,教授和研究者要得到学术体制和学术标准的认可,恋爱要得到恋人的认可,考试要得到评分标准的认可,申请签证或居留权要得到签证官或移民局的认可,……就算是啃老族和富二代也要得到老和富一代的认可才行。
当然,由于反竞争性的愿望,人也会想要抗拒“适者生存”“要得到他人认可”这种价值观,比如,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小清新教母陈绮贞语)。不过不要忽视,这样的价值观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才会被传播被相信,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些共通之处基础上的愿望。假如真的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莫说全世界与你为敌,仅仅是周围大部分人与你为敌都几乎是难以承受的,想想傅雷和老舍就知道。
得到他人的认可,也就是他人认为你提供的东西有某种价值。所以,得到认可就是发挥效用,创造价值。
技术、商业、政治、娱乐的效用是直接的显性的;
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价值是间接的隐性的;
学术、教育、传媒、法律这些既有直接显性的部分也有间接隐性的部分。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说法,前者也有长期的无直接收效的投入,后者也可能转化成直接的效用,总有特殊情况。)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还可以把得到认可换一个说法:获得报酬。这种报酬就是资本,包括物质资本(金钱、收入和财产)、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和权力)、文化资本(人气、威望和影响力)。——以示尊重,此处暂时把情感的认可隆重地请到旁边休息区。
人生在世,小到养家糊口温饱舒适,大到建功立业实现追求,入世如家国天下励精图进,出世如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总需要一点资本。更多的情况,人们是在两极之间寻找一个自我满意的平衡点。区别只在于你想要哪种资本,想要多少,以及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不严格地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合法地赚到钱(得到付钱者的认可),不伤害其他人(不违反他人的愿望),这样的人生就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必由外人说三道四了。社会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最愿意去满足的那种他人的认可。
这种认可或者报酬的广义的适者生存,体现在社会秩序里,也是把社会凝聚在一起、满足各种人的愿望、推进社会演进的自发机制:
人要生存,需要得到认可,获得报酬,所以才会尝试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他人(也就是为社会)发挥效用,创造价值。
由于供求机制的存在,很多人都去做的事得到的报酬少,少有人做的事得到的报酬多,这种机制促使人们去寻找和满足那些尚未被满足的愿望,也促使人们去发现和创造新的价值。
比如说: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哪个学科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这种价值体现在社会供求机制中的人们的认可,所以不会有标准答案。学哪个学科的人多了,竞争更激烈,得到认可和报酬会更难,于是人们的选择会自然地调整。当然,不同学科的效用的直接程度不同,一时的社会需求量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相对的热门学科或者“显学”,不同学科得到的报酬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判断和选择。
这一节所说的“适应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当然仅适用于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对于脱离社会的隐居者,他们自给自足,所以只要适应自然规律就好了。事实上,出世、隐居、归田园这样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因为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向往自然和自由的愿望而得到广泛认可,因而成为文化中延续不息的“适者”,但真正无声无息地脱离社会生活的人,他们只会隐逸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
最后补充一个特殊情况:以上讨论的“人的价值观”说的是他人,而事实上人也要适应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形成一点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
3. 人的认识和行动:一切都是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的解释和选择。
一个人选择相信一种认识、采取一种做法,本质上是他认为这种认识或做法对自己更好。这个“好”包括各种愿望或者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和预测生活现象,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更符合自己的求知或伦理或审美或享乐标准(有趣的善的美的好玩的),能够让自己感觉安心,甚至还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冲动,等等。这些价值观,有理性、有情感、有直觉、有本能,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远的,——人的价值观是所有这些的综合。
可以这样说:你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就是对的好的,除非有一天新的价值观改变了这种认识。
这样的说法有两个问题:
a. 如果人的认识是这样一种主观判断,那么客观意味着什么?
所谓客观,指的是一种事实、说法、做法同样被其他人所认同,得到的认同越多、越持续稳定,就越客观。但是这种客观仍然只能通过反馈作用于自己的认识。
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世界,也有着相近的生物基础,再加上人们绝大部分的认识来自于对社会文化的继承(通过教育和学习),所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会存在很大部分的相同,但由于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显而易见。
b. 如果“一个人认为对的好的就是对的好的”,这样的认识能够带来什么帮助呢?
一个人已有的认识,建立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影响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他已接受的现有科学知识、社会常识、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识上,因此有着自然的合理性。人生除了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并借助现有知识、常识、经验来逐渐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认识(比如困惑和烦恼),不存在其它的可能。
同样,想要说服或影响一个人,除了借助对方自己的价值观,也不存在其它的可能。
事实上,在人们已有的理性、情感、直觉、本能中,在社会已有的常识、经验、习惯、秩序中,包含着人类至今尚未充分认识的合理性(在演化中保存下来的人性和文化自然是“适者”)。
社会心理学进行的研究,文学和哲学始终关注的人性,还有生活经验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人生智慧,虽然三者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情境下各有所长,可是三者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而最终的目的很可能是殊途同归的。
再以本文为例:
上面的论述是我对世界的认识。这样认识是因为我认为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好的有价值的,写出来是因为我愿意写(源自本能的表达欲或者寻求认同的愿望吧)。
但是无论我怎么写,都改变不了读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这篇文字值不值得看、好不好看、有没有道理的事实。
而不管读者认为这篇文字值不值得看、好不好看、有没有道理,也同样改变不了任何人的观点、认识、做法都只能在所有人的价值观评价、社会秩序、自然规律的作用下选择和演化的过程。
◆ 【下篇:个人的选择】
(下篇文字的组织方式有玩文字之嫌,不过个人觉得还算有点意思,索性分享出来,或可作为一点谈资。)
写下这样几个词:明道、识势、优术、敬业、执信、达观。前三个词是某前同事闲聊所说(原话是“取势、明道、优术”,我稍加改装),后三个词是我自己所加。
【明道】
绵延千年的“朝闻夕死可矣”,此中的积淀和虔诚让人不敢唐突言之,可是人活在世上,无论谁都会有一点自己悟到的道理——甚至读不读书也不是最关键,生活就是最大的老师。
中学时听到过一句“天道酬勤”,现在我才明白其中的字眼在“酬”而不在“勤”。单强调“勤”,那是忽略了兴趣的热情和执着的勤奋如果能够结合将会产生怎样惊人的合力,也忽略了不明方向和不讲方法的蛮力会造成怎样的事倍功半。另外,人说的话会显得像正能量或鸡汤而招人嫌,生活什么也不说,只是悄悄地:勤,或不勤,各予其酬——每种选择都会有相应的结果;想要实现一点愿望,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把“道”理解为世界的本质规律,如上篇所述,“明道”就是尝试着寻找对世界的认识,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罢了。
按照上篇对世界的理解,所谓道的“酬”,其实就是自然规律、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在“酬”。
一个人想要获得认可,必须付出努力创造能够被认可的价值。
关注直接的显性的效用可以带来直接的相对丰厚的回报,关注间接的隐性的价值只能得到间接的相对清苦的回报。
如果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界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那么想要获得认可,自然要突破所谓“自我舒适圈”,想要坚持意愿,自然要承担(暂时或者永久)得不到外界认可的代价。
如果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界的价值观能够相互弥合,不管是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达到职业成功和自我实现,还是清心寡欲淡然处世消解欲念和现世,个人(人)的价值观和外界(天)的价值观融合了,免却了内外冲突的痛苦,这不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嘛。
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对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这个世界注定是无法被穷尽、被完全掌握、被精确预测的,所以要保持开放,对未知的世界和人性心怀基本的敬畏。
【识势】
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投机者形象。但我想表达的,是社会的演化进程表现出来的大趋势。
演化的过程总会表现出爆发和调整的交替:社会秩序是长期演化产生的,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但人们总会有一些愿望未能被满足,当这种愿望不断被认识到体会到形成相对普遍的共识和新秩序,加上特定的偶然契机(比如影响较大的自然现象、新技术的发明、不同社会的接触、重要人物的身故等等),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得到释放的愿望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突进,此时新秩序和愿望的合力带动了大量的创造,问题和新的不满尚未充分暴露,这正是各种文明各个历史阶段中或长或短的黄金时代,随后问题和新的愿望逐步显现,社会秩序和各种价值观不断地调整,直到积累成下一次新的突破。但是,由于社会文明在积累,每一个时代都不相同,这种爆发和调整的交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周期。(有的人把这种爆发和调整交替、不断积累而不会重复的演化过程称为“螺旋上升的历史观”。)
就当下中国来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特定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农业文明向市场主导的商业文明转变的长期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此前两百年开始也许到此后两百年仍未结束的大时间尺度,此间,社会的制度、习惯和人们的观念、认识都要慢慢地做出调整。
把时间尺度放短,是各种行业或各种学科的生长兴衰,或者是一时的经济周期、政治风向、文化潮流。
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无论怎样的历史角色,也只能是在这个大小趋势中做出一点努力。
所谓“识势”,只是尝试认识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大小趋势,这种认识难免会有偏差,人也无法精确预测未来。但是基于这样一点粗略的认识,一个人无论是选择做迎合趋势的弄潮儿,还是选择做坚守传统的怀旧者,至少可以有所预期而处变不惊了。
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一种宿命。超越时代的愿望必然经受不可避免的痛苦,而这种愿望恰恰又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优术】
无论选择迎合还是坚守,选择直接显性的效用还是间接隐性的价值,想要生存(得到最基本的认可)或者实现追求(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都需要能够创造价值,需要拥有某个方面的能力(或者超能力?)。
所以,想要得到多少回报,就付出多少努力吧。(陈词烂调)
【敬业】
既然人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回报,那么自己有权利要求获得应有的回报,也有义务为所给的回报给予足够的尊重。
放眼世间,无论各行各业,无论其人是老实还是精明是善良还是邪气,那些让人欣赏的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会有足够的诚意。
这个“业”不限于职业,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各种角色:恋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朋友、友邻……
一个人可以有理想追求,可以怀有不满于现实的愿望。但是生活中相处的人没有义务额外为自己承担理想和不满,除非你付出了相应的报酬。
换位思考的话,如果其他人对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做的事情没有诚意没有尊重,伤害到我们,我们一定会讨厌吧?
如果因为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结果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己所讨厌的人,那就太亏了。
【执信】
世上各种事,往往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所以总要执有一点信念,或者信仰。
信念信仰有很多种:
相信“有钱才是王道”,那么可以执着地追求财富的认可;
相信“我以此生献给真理”,那么可以执着地追求学术的成就;
相信“艺术广大之极足可占有一个人”,那么可以淡定地面对一时的起伏得失;
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那么内心可以有所依靠人生可以无所畏惧;
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么生活和家庭就是力量的源泉;
……
【达观】
但是世界存在意外和偶然,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和未知,总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程努力,结果则可以看淡些。
以上。
当然,每个人对世界之道和历史的趋势会有各种认识,可以选择各种努力的方向或者不努力,可以敬业也可以不敬业,可以选择任何信仰或者什么也不信,可以达观也可以不达观。选择一条路同时承担其结果就好(何况没人说得准这个结果一定会是怎么样)。
这只是个人的选择。
◆ 【杂篇:即兴判断】
* 出生在Hard难度初始属性又不好到底是世界欠我还是不欠我?
觉得欠也好,觉得不欠也好,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世上固然存在不平等和意外的不幸:也许家庭出身和相应的社会资本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机会,也许某些特殊历史阶段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也许碰巧什么灾难偏偏落在自己头上,……人当然可以记录不幸,表达愿望和不满,这些记录和表达如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适应他人的价值观),得到传播和保存,可能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分寸,一味控诉哀怨,样子会很难看。祥林嫂的不幸是事实,她的倾诉遭人嫌惹人笑也是事实,这是人性,不能奢望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或者某个人在所有时间都像《祝福》的作者那般宽厚。
* 人生而平等还是不平等?
有友邻说,把事实是怎样和应该怎样分开看,就清楚了。准确。
那人为什么应该生而平等呢?“是/应该”的问题是困扰了伦理学几百年的问题。因为从任何的“是”中都无法逻辑地推理出“应该”来。
把人的价值观看作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应该”表现的是人的愿望,它蕴含于世界已存在的“是”,也影响着世界未来演化成的“是”。
* 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
能够长期得到认可、可以持续存在的事物,自然有价值,否则就不会存在了。
但是,因为文科的价值是间接的隐性的,无法由市场直接决定,只能诉诸于人们的长期理性(比如传统)和社会的保护机制(比如学术体制)。正因如此,文科的价值常常被人争论。相比之下,人们较少争论一种应用技术或者禽流感疫苗有没有价值。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光享受和依靠理工的科技带来的便利、医学的发展带来的保障、社科的知识带来的指导,而且:TA,可能不关心文学,却通常要听说读写;可能不关心哲学,却一定有自己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自我和人生;可能不关心历史,却一定对自己和社会的过去有某种了解的需要;可能不关心艺术,却一定会对生活中的美有着本能的需求。世界是一个整体,学科只是分工,争论谁更有价值是无理的。
但是,一门学科有价值不等于学这门学科的人都有价值,做不出可以得到认可的成就,不管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白瞎。当然,社会发展至今越发注重人性,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会得到尊重,只是广义的适者生存和天道酬勤的道理不会变,想要得到多少回报,就付出多少努力吧。
* 应该坚持自己的意愿还是打破自我舒适圈?
* 应该把握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努力奋斗创造一个可期的未来?
生物的本能价值观是短视的,而人的成就所需要的努力是长期的,所以,想要实现点长期目标就必须战胜本能的懒散、拖延。
追求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是惬意的,而现实的回报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想要得到回报就不能完全无视外界的需求和评价标准。
所以,人总要一定程度打破自我舒适圈。——打破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当然如果能够天人合一就更好了。
* 为什么人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承受迷惘和痛苦?
迷惘意味着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自由的代价;
痛苦意味着愿望没有被满足,这是前进的动力。
* “有钱才是王道”这种说法对吗?
通用地说,有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就有相对更多的自由空间,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在社会上更有份量,从而更能实现愿望和追求。
但是资本跟人是两码事。某些富人和穷人的某些言行并不能表示富裕和贫穷本身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一个人的行为是在其自身长期形成的认识和外界给予的反馈的共同作用下、根据现有条件和各种价值观选择出的行动(这个选择可能是长期的预谋的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的),所以对人的看法是一种评价,无论相信这个人是善是恶,都可以自证其果然善或者果然恶。
* 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考虑到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是希望生活变得更好,人的价值观又是社会演化的一种选择标准,所以说世界会变得更好,大体上是不错的。
当然,群体价值观和个人对“好”的判断标准可能不一样。首先,从历史绵延至今的人性注定了人对“好”的标准不会相差太多,有差异的部分,只要彼此不伤害,求同存异就好;其次,能够求同存异、合而不同、包容不同价值观标准的社会,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了。
因为人的行动能够创造价值,合作可以更有效率地创造价值,所以社会不是零和博弈。即便是许多局部来看无法和解的冲突(零和博弈),放宽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来看往往存在局部妥协实现共赢的可能(囚徒困境)。
社会的发展难免出现局部的反复,称之为演化的爆发和调整也好,历史的螺旋上升也好,大的方向是由人的总体价值观决定的。纵然天灾与人为的意外造成世界毁灭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再说不是说了要达观么?
如果用大历史或者大时间尺度的演化视角来看,世界会变得更好。这不是信心,而是耐心。
◆ 【后记】
开篇的“做个了断”当然是玩笑。“上网毁三观,天天新毁法”,各种争论作为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休止。只不过在文明和知识的演化积累中,有些曾经的争论(比如地球和太阳谁是宇宙的中心)现在不再争,有些现在的争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以后可能不会再争,但未来一定会有新的争论(比如今晚吃啥什么的)是无法预测也无法避免的,谁知道呢。
这篇文章是之前那篇世界、自我、人生:一种基于演化认识论的三观及方法的延续,但因为学识有限,两篇的表达都不够好。诸如社会具体是怎样演化、每个人的认识成长也是一个演化过程、演化认识论可以给具体的现实问题提供怎样的指导、……等等深入的问题还需要再行探讨。
欢迎批驳指教。
人生而平等还是不平等?
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
应该坚持自己的意愿还是打破自我舒适圈?
应该把握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努力奋斗创造一个可期的未来?
为什么人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承受迷惘和痛苦?
“有钱才是王道”这种说法对吗?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
这样的问题争论了一次又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不如大家试着做个了断吧。
◆ 【上篇:世界的本质】
(这样的话题怎么说都是挂一漏万,何况所知有限,于是以最简明的方式,只列观点和事例,相关探讨附于最后。)
1. 世界的本质就是:自然规律、社会秩序、人的价值观,以及三者共同作用下的演化过程。
自然规律: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稳定的解释,并且很大部分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常识。这部分的结论和方法比较客观,通常无争议,不赘述。
社会秩序:在社会各领域已经积累形成的、由人们的经验/习惯/道德/制度所组成的秩序。这些秩序有的部分稳定持续,有的部分会慢慢改变。
人的价值观:由本能的欲望和文明的教养共同决定的价值观,具体可表现为愿望、情感、理性、审美等价值判断。
演化过程:上述所有的认识、解释、观念、秩序、价值观,都进行着“变异-选择-保存”的演化过程。演化(evolution)以往更多被译作“进化”,因为后者字面上常常引发误解,所以近年来“演化”的译法越来越多地被接受。
许多场合人们常会提到“这世界就是适者生存”,这说法至少是部分地正确。生物的进化论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地普及(即使在美国也已成为无法被忽视的学说),资源有限造成的生存竞争对于人来说也无法避免,尤其在中国这种人均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再加上近代史教育形成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人们很容易形成“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简单粗暴进化观。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错误:脱离了判断标准无法评价“优劣强弱”。狮子捕食羚羊常常被用来作为“弱肉强食”的例子,但实际的生存竞争时,因为老病伤残无法有效捕食的狮子也会饿死,假如一个空间中狮子太多把可食对象捕食完了,狮子自身也会灭绝;进化历程中灭绝的物种不乏像恐龙这样的陆地霸主,而现今存活的动物中也有昆虫、软件动物这种看上去很“弱”的物种;科技的力量让人类实质上几乎强大到成为物种的主宰,但面对不断“偷袭”的细菌病毒,何者强何者弱恐怕也不好轻易论断。至于“优胜劣汰”,优劣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有共识,如果说胜者是优的汰者是劣的,这种循环定义并不能提供实质的帮助。
按照最保守的理解,“适者生存”,只是描述了“能够符合选择标准的变异会被保存下来”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是:选择标准是什么?
由于人的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个世界的演化过程的选择标准包括三部分:
a. 适应自然规律。即狭义的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
b. 适应社会秩序。这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社会上的“适者生存”。
c. 适应人的价值观(既包括他人的也包括自己的)。这一部分是生物进化论不包括的,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忽视的。
所以,一种认识、解释、观念、秩序、价值观,以及相关的说法、做法,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两方面的),也要(部分地)满足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且,人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既有的社会秩序。通常理解的“适者生存”正是因为忽视了人的价值观这一因素,因而在解释社会时总有说不通的地方。
具体来说:自然的本象是生存竞争,但单打独斗自私自利不如互信合作互利共赢,于是产生了道德和秩序;如果以特定时间掌握的资源数量来衡量人的强弱,强者过于无视弱者的利益和尊严则可能遭受报复,一时的强者不愿看到变弱后(这取决于意外是否降临在他身上以及他的风险控制能力)的自己或亲友遭受不公平对待,于是也要公平地对待弱者,这是最基本的“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人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会感觉到痛苦,这种愿望驱使着各种反对生存竞争的努力。
简而言之,这个世界既有生存竞争的一面(比如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也有反竞争性的一面(比如社会福利和人文关怀)。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例,这种学说在二战后遭到大量的批评和反思,如今已经打入学术冷宫,该思想本身并没有能够适应人的价值观和学术秩序而成为“适者”;同样,生活中那样信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观点也常常遭人批驳;但即使最强调人性关怀的人也无法否定社会上存在着资源的有限和人的竞争。
虽然人会希望一劳永逸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把握人生,但是,人的愿望所驱使的价值观是无穷无尽的,社会的秩序在不断地被创造和改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仍然不断地被更新。所以,一劳永逸只能是奢望,世界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始终在变化。这也注定了没有人能够掌握所谓“终极的真理”。
有时人们会惊讶为何人和人的想法会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从演化所需要的多样性来看,人类思想的多样性就好比物种基因的多样性,这是演化过程所需要。这种思想多样性的机制几乎蕴含在人的本能中,任何一种观念或说法比较强势时,就会有人本能般地反感和质疑,在过去封闭的社会人们只是不说(悄悄地说,或者后知后觉地说),现在社会相对开放,更兼网络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于是各种分歧和纷争都争相冒出来。同理,有的人理想,有的人务实,有的人喜欢抽象理论,有的人喜欢具体实在,……。理解了这种多样性的必然,就可以不再莫名惊诧毁三观,求同存异就好。
2. 广义的适者生存:生活在社会上的人要得到世界(自然、社会、人)的认可。
适应自然规律的部分同样略过不说,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去挑战已经确知的自然定律,争议通常发生在涉及到社会和人的这些科学尚未给出确定解释的领域。
适应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具体就表现为:人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至少是部分人的部分认可。
举例:儿童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要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求职者和员工要得到雇佣方的认可,销售要得到客户的认可,管理者要得到市场和董事会的认可,投资者要得到资本回报的认可,公务员和政治家要得到权力来源(任命或选票)的认可,演员要得到观众的认可,作家要得到读者的认可,教授和研究者要得到学术体制和学术标准的认可,恋爱要得到恋人的认可,考试要得到评分标准的认可,申请签证或居留权要得到签证官或移民局的认可,……就算是啃老族和富二代也要得到老和富一代的认可才行。
当然,由于反竞争性的愿望,人也会想要抗拒“适者生存”“要得到他人认可”这种价值观,比如,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小清新教母陈绮贞语)。不过不要忽视,这样的价值观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才会被传播被相信,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些共通之处基础上的愿望。假如真的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莫说全世界与你为敌,仅仅是周围大部分人与你为敌都几乎是难以承受的,想想傅雷和老舍就知道。
得到他人的认可,也就是他人认为你提供的东西有某种价值。所以,得到认可就是发挥效用,创造价值。
技术、商业、政治、娱乐的效用是直接的显性的;
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价值是间接的隐性的;
学术、教育、传媒、法律这些既有直接显性的部分也有间接隐性的部分。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说法,前者也有长期的无直接收效的投入,后者也可能转化成直接的效用,总有特殊情况。)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还可以把得到认可换一个说法:获得报酬。这种报酬就是资本,包括物质资本(金钱、收入和财产)、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和权力)、文化资本(人气、威望和影响力)。——以示尊重,此处暂时把情感的认可隆重地请到旁边休息区。
人生在世,小到养家糊口温饱舒适,大到建功立业实现追求,入世如家国天下励精图进,出世如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总需要一点资本。更多的情况,人们是在两极之间寻找一个自我满意的平衡点。区别只在于你想要哪种资本,想要多少,以及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不严格地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合法地赚到钱(得到付钱者的认可),不伤害其他人(不违反他人的愿望),这样的人生就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必由外人说三道四了。社会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最愿意去满足的那种他人的认可。
这种认可或者报酬的广义的适者生存,体现在社会秩序里,也是把社会凝聚在一起、满足各种人的愿望、推进社会演进的自发机制:
人要生存,需要得到认可,获得报酬,所以才会尝试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他人(也就是为社会)发挥效用,创造价值。
由于供求机制的存在,很多人都去做的事得到的报酬少,少有人做的事得到的报酬多,这种机制促使人们去寻找和满足那些尚未被满足的愿望,也促使人们去发现和创造新的价值。
比如说: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哪个学科更有价值、更值得去学)?这种价值体现在社会供求机制中的人们的认可,所以不会有标准答案。学哪个学科的人多了,竞争更激烈,得到认可和报酬会更难,于是人们的选择会自然地调整。当然,不同学科的效用的直接程度不同,一时的社会需求量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相对的热门学科或者“显学”,不同学科得到的报酬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判断和选择。
这一节所说的“适应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当然仅适用于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对于脱离社会的隐居者,他们自给自足,所以只要适应自然规律就好了。事实上,出世、隐居、归田园这样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因为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向往自然和自由的愿望而得到广泛认可,因而成为文化中延续不息的“适者”,但真正无声无息地脱离社会生活的人,他们只会隐逸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
最后补充一个特殊情况:以上讨论的“人的价值观”说的是他人,而事实上人也要适应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形成一点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
3. 人的认识和行动:一切都是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的解释和选择。
一个人选择相信一种认识、采取一种做法,本质上是他认为这种认识或做法对自己更好。这个“好”包括各种愿望或者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和预测生活现象,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更符合自己的求知或伦理或审美或享乐标准(有趣的善的美的好玩的),能够让自己感觉安心,甚至还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冲动,等等。这些价值观,有理性、有情感、有直觉、有本能,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远的,——人的价值观是所有这些的综合。
可以这样说:你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就是对的好的,除非有一天新的价值观改变了这种认识。
这样的说法有两个问题:
a. 如果人的认识是这样一种主观判断,那么客观意味着什么?
所谓客观,指的是一种事实、说法、做法同样被其他人所认同,得到的认同越多、越持续稳定,就越客观。但是这种客观仍然只能通过反馈作用于自己的认识。
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世界,也有着相近的生物基础,再加上人们绝大部分的认识来自于对社会文化的继承(通过教育和学习),所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会存在很大部分的相同,但由于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显而易见。
b. 如果“一个人认为对的好的就是对的好的”,这样的认识能够带来什么帮助呢?
一个人已有的认识,建立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影响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他已接受的现有科学知识、社会常识、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识上,因此有着自然的合理性。人生除了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并借助现有知识、常识、经验来逐渐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认识(比如困惑和烦恼),不存在其它的可能。
同样,想要说服或影响一个人,除了借助对方自己的价值观,也不存在其它的可能。
事实上,在人们已有的理性、情感、直觉、本能中,在社会已有的常识、经验、习惯、秩序中,包含着人类至今尚未充分认识的合理性(在演化中保存下来的人性和文化自然是“适者”)。
社会心理学进行的研究,文学和哲学始终关注的人性,还有生活经验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人生智慧,虽然三者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情境下各有所长,可是三者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而最终的目的很可能是殊途同归的。
再以本文为例:
上面的论述是我对世界的认识。这样认识是因为我认为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好的有价值的,写出来是因为我愿意写(源自本能的表达欲或者寻求认同的愿望吧)。
但是无论我怎么写,都改变不了读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这篇文字值不值得看、好不好看、有没有道理的事实。
而不管读者认为这篇文字值不值得看、好不好看、有没有道理,也同样改变不了任何人的观点、认识、做法都只能在所有人的价值观评价、社会秩序、自然规律的作用下选择和演化的过程。
◆ 【下篇:个人的选择】
(下篇文字的组织方式有玩文字之嫌,不过个人觉得还算有点意思,索性分享出来,或可作为一点谈资。)
写下这样几个词:明道、识势、优术、敬业、执信、达观。前三个词是某前同事闲聊所说(原话是“取势、明道、优术”,我稍加改装),后三个词是我自己所加。
【明道】
绵延千年的“朝闻夕死可矣”,此中的积淀和虔诚让人不敢唐突言之,可是人活在世上,无论谁都会有一点自己悟到的道理——甚至读不读书也不是最关键,生活就是最大的老师。
中学时听到过一句“天道酬勤”,现在我才明白其中的字眼在“酬”而不在“勤”。单强调“勤”,那是忽略了兴趣的热情和执着的勤奋如果能够结合将会产生怎样惊人的合力,也忽略了不明方向和不讲方法的蛮力会造成怎样的事倍功半。另外,人说的话会显得像正能量或鸡汤而招人嫌,生活什么也不说,只是悄悄地:勤,或不勤,各予其酬——每种选择都会有相应的结果;想要实现一点愿望,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把“道”理解为世界的本质规律,如上篇所述,“明道”就是尝试着寻找对世界的认识,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罢了。
按照上篇对世界的理解,所谓道的“酬”,其实就是自然规律、社会秩序和人的价值观在“酬”。
一个人想要获得认可,必须付出努力创造能够被认可的价值。
关注直接的显性的效用可以带来直接的相对丰厚的回报,关注间接的隐性的价值只能得到间接的相对清苦的回报。
如果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界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那么想要获得认可,自然要突破所谓“自我舒适圈”,想要坚持意愿,自然要承担(暂时或者永久)得不到外界认可的代价。
如果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外界的价值观能够相互弥合,不管是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达到职业成功和自我实现,还是清心寡欲淡然处世消解欲念和现世,个人(人)的价值观和外界(天)的价值观融合了,免却了内外冲突的痛苦,这不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嘛。
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对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这个世界注定是无法被穷尽、被完全掌握、被精确预测的,所以要保持开放,对未知的世界和人性心怀基本的敬畏。
【识势】
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投机者形象。但我想表达的,是社会的演化进程表现出来的大趋势。
演化的过程总会表现出爆发和调整的交替:社会秩序是长期演化产生的,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但人们总会有一些愿望未能被满足,当这种愿望不断被认识到体会到形成相对普遍的共识和新秩序,加上特定的偶然契机(比如影响较大的自然现象、新技术的发明、不同社会的接触、重要人物的身故等等),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得到释放的愿望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突进,此时新秩序和愿望的合力带动了大量的创造,问题和新的不满尚未充分暴露,这正是各种文明各个历史阶段中或长或短的黄金时代,随后问题和新的愿望逐步显现,社会秩序和各种价值观不断地调整,直到积累成下一次新的突破。但是,由于社会文明在积累,每一个时代都不相同,这种爆发和调整的交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周期。(有的人把这种爆发和调整交替、不断积累而不会重复的演化过程称为“螺旋上升的历史观”。)
就当下中国来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特定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农业文明向市场主导的商业文明转变的长期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此前两百年开始也许到此后两百年仍未结束的大时间尺度,此间,社会的制度、习惯和人们的观念、认识都要慢慢地做出调整。
把时间尺度放短,是各种行业或各种学科的生长兴衰,或者是一时的经济周期、政治风向、文化潮流。
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无论怎样的历史角色,也只能是在这个大小趋势中做出一点努力。
所谓“识势”,只是尝试认识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大小趋势,这种认识难免会有偏差,人也无法精确预测未来。但是基于这样一点粗略的认识,一个人无论是选择做迎合趋势的弄潮儿,还是选择做坚守传统的怀旧者,至少可以有所预期而处变不惊了。
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一种宿命。超越时代的愿望必然经受不可避免的痛苦,而这种愿望恰恰又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优术】
无论选择迎合还是坚守,选择直接显性的效用还是间接隐性的价值,想要生存(得到最基本的认可)或者实现追求(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都需要能够创造价值,需要拥有某个方面的能力(或者超能力?)。
所以,想要得到多少回报,就付出多少努力吧。(陈词烂调)
【敬业】
既然人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回报,那么自己有权利要求获得应有的回报,也有义务为所给的回报给予足够的尊重。
放眼世间,无论各行各业,无论其人是老实还是精明是善良还是邪气,那些让人欣赏的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会有足够的诚意。
这个“业”不限于职业,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各种角色:恋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朋友、友邻……
一个人可以有理想追求,可以怀有不满于现实的愿望。但是生活中相处的人没有义务额外为自己承担理想和不满,除非你付出了相应的报酬。
换位思考的话,如果其他人对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做的事情没有诚意没有尊重,伤害到我们,我们一定会讨厌吧?
如果因为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结果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己所讨厌的人,那就太亏了。
【执信】
世上各种事,往往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所以总要执有一点信念,或者信仰。
信念信仰有很多种:
相信“有钱才是王道”,那么可以执着地追求财富的认可;
相信“我以此生献给真理”,那么可以执着地追求学术的成就;
相信“艺术广大之极足可占有一个人”,那么可以淡定地面对一时的起伏得失;
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那么内心可以有所依靠人生可以无所畏惧;
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么生活和家庭就是力量的源泉;
……
【达观】
但是世界存在意外和偶然,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和未知,总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程努力,结果则可以看淡些。
以上。
当然,每个人对世界之道和历史的趋势会有各种认识,可以选择各种努力的方向或者不努力,可以敬业也可以不敬业,可以选择任何信仰或者什么也不信,可以达观也可以不达观。选择一条路同时承担其结果就好(何况没人说得准这个结果一定会是怎么样)。
这只是个人的选择。
◆ 【杂篇:即兴判断】
* 出生在Hard难度初始属性又不好到底是世界欠我还是不欠我?
觉得欠也好,觉得不欠也好,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世上固然存在不平等和意外的不幸:也许家庭出身和相应的社会资本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机会,也许某些特殊历史阶段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也许碰巧什么灾难偏偏落在自己头上,……人当然可以记录不幸,表达愿望和不满,这些记录和表达如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适应他人的价值观),得到传播和保存,可能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分寸,一味控诉哀怨,样子会很难看。祥林嫂的不幸是事实,她的倾诉遭人嫌惹人笑也是事实,这是人性,不能奢望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或者某个人在所有时间都像《祝福》的作者那般宽厚。
* 人生而平等还是不平等?
有友邻说,把事实是怎样和应该怎样分开看,就清楚了。准确。
那人为什么应该生而平等呢?“是/应该”的问题是困扰了伦理学几百年的问题。因为从任何的“是”中都无法逻辑地推理出“应该”来。
把人的价值观看作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应该”表现的是人的愿望,它蕴含于世界已存在的“是”,也影响着世界未来演化成的“是”。
* 文科和理科谁更有价值?
能够长期得到认可、可以持续存在的事物,自然有价值,否则就不会存在了。
但是,因为文科的价值是间接的隐性的,无法由市场直接决定,只能诉诸于人们的长期理性(比如传统)和社会的保护机制(比如学术体制)。正因如此,文科的价值常常被人争论。相比之下,人们较少争论一种应用技术或者禽流感疫苗有没有价值。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光享受和依靠理工的科技带来的便利、医学的发展带来的保障、社科的知识带来的指导,而且:TA,可能不关心文学,却通常要听说读写;可能不关心哲学,却一定有自己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自我和人生;可能不关心历史,却一定对自己和社会的过去有某种了解的需要;可能不关心艺术,却一定会对生活中的美有着本能的需求。世界是一个整体,学科只是分工,争论谁更有价值是无理的。
但是,一门学科有价值不等于学这门学科的人都有价值,做不出可以得到认可的成就,不管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白瞎。当然,社会发展至今越发注重人性,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会得到尊重,只是广义的适者生存和天道酬勤的道理不会变,想要得到多少回报,就付出多少努力吧。
* 应该坚持自己的意愿还是打破自我舒适圈?
* 应该把握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努力奋斗创造一个可期的未来?
生物的本能价值观是短视的,而人的成就所需要的努力是长期的,所以,想要实现点长期目标就必须战胜本能的懒散、拖延。
追求个人的喜好和自由是惬意的,而现实的回报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想要得到回报就不能完全无视外界的需求和评价标准。
所以,人总要一定程度打破自我舒适圈。——打破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当然如果能够天人合一就更好了。
* 为什么人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承受迷惘和痛苦?
迷惘意味着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自由的代价;
痛苦意味着愿望没有被满足,这是前进的动力。
* “有钱才是王道”这种说法对吗?
通用地说,有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就有相对更多的自由空间,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在社会上更有份量,从而更能实现愿望和追求。
但是资本跟人是两码事。某些富人和穷人的某些言行并不能表示富裕和贫穷本身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一个人的行为是在其自身长期形成的认识和外界给予的反馈的共同作用下、根据现有条件和各种价值观选择出的行动(这个选择可能是长期的预谋的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的),所以对人的看法是一种评价,无论相信这个人是善是恶,都可以自证其果然善或者果然恶。
* 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考虑到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是希望生活变得更好,人的价值观又是社会演化的一种选择标准,所以说世界会变得更好,大体上是不错的。
当然,群体价值观和个人对“好”的判断标准可能不一样。首先,从历史绵延至今的人性注定了人对“好”的标准不会相差太多,有差异的部分,只要彼此不伤害,求同存异就好;其次,能够求同存异、合而不同、包容不同价值观标准的社会,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了。
因为人的行动能够创造价值,合作可以更有效率地创造价值,所以社会不是零和博弈。即便是许多局部来看无法和解的冲突(零和博弈),放宽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来看往往存在局部妥协实现共赢的可能(囚徒困境)。
社会的发展难免出现局部的反复,称之为演化的爆发和调整也好,历史的螺旋上升也好,大的方向是由人的总体价值观决定的。纵然天灾与人为的意外造成世界毁灭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再说不是说了要达观么?
如果用大历史或者大时间尺度的演化视角来看,世界会变得更好。这不是信心,而是耐心。
◆ 【后记】
开篇的“做个了断”当然是玩笑。“上网毁三观,天天新毁法”,各种争论作为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休止。只不过在文明和知识的演化积累中,有些曾经的争论(比如地球和太阳谁是宇宙的中心)现在不再争,有些现在的争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以后可能不会再争,但未来一定会有新的争论(比如今晚吃啥什么的)是无法预测也无法避免的,谁知道呢。
这篇文章是之前那篇世界、自我、人生:一种基于演化认识论的三观及方法的延续,但因为学识有限,两篇的表达都不够好。诸如社会具体是怎样演化、每个人的认识成长也是一个演化过程、演化认识论可以给具体的现实问题提供怎样的指导、……等等深入的问题还需要再行探讨。
欢迎批驳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