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额达12594亿元,较2011年增长66.5%,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消零售总额的6.1%。
归根结底,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贸易流通环节的替代。依照传统模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隔着多层经销商(批发)与零售终端,电商则是对这些复合层级的整合。可以看到的是,处于中间环节的这些企业,比如区域经理及零售商,都受到了来自电商的严重冲击。电商把流通环节做快做薄了,提高了市场竞争,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正是它们近年获得极大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也限定了电商发展的边界。
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服务,可能很难被电商渗透。比如非外卖的餐饮业。电商可以在餐饮业和消费者之间搭一个桥梁,但不可能取代餐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2012年20.7万亿的社消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为2.33万亿,占十分之一强;又如一些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大宗消费品,尤其是汽车,也很难被电商取代。网络上卖车的事情不是没有,但多为营销的噱头,而成不了主流。消费者购买汽车,买的不仅是商品,还包括售前试用,以及售后的“三包”服务,这是电商所无法提供的。2012年,汽车零售总额2.38万亿,也占十分之一强。
一些对交易地点要求很高的商品,也不太可能被电商化。比如成品油,必须在加油站进行交易,支付环节或许可以搬到网上,但交易仍然要把车开到现场。2012年,石油及制品零售总额1.66万亿元,占比8%。
受展示方式所限,那些非标准化、需要较多售前体验的商品,电商化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比如建材,往往需要消费者到现场体验比较,检查款式、材质等多种难以通过图片及视频展示的关键要素。事实上,中国家居建材企业曾经纷纷转型电商,但无一例外陷入困境。红星美凯龙旗下电商平台“红美商城”,经历“表现平平、业绩不佳、换帅裁员”等风波后,最终改版更名,原有投资打了水漂,该公司董事长更公开表达不看好家居电商化的趋势。2012年,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总额共3582亿元,占比约1.7%。
此外,一些贵重的、对消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商品也多在现场交易,可以被部分电商化,但难以占据主流。比如金银珠宝及奢侈品。网络安全的提高并不能打消人们的戒心,安全感是人们购买贵重商品的必需品。2012年,金银珠宝零售消费总额2209亿元,占比1%。统计局没有奢侈品相关数据。
由此匡算,在社消零售总额中,至少有30%以上的领域是电商很难蚕食的。而在剩下的70%中,电商需要占据70%以上的份额,才能在总体上超过50%的约定。当然,讨论电商边界的意义,绝不仅是分析某个赌约的胜负,而是告诉那些被冲击的企业,要看清竞争对手的本质。对电商企业来说,如果能够突破边界,则将探寻到新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马云认为,这可能是未来5-10年的商业模式,融合线上线下。线下(实体店)体验,线上(厂家系统网站)购买,由厂家亲自发货给顾客。这种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新模式,无疑有助于电商突破原有的瓶颈,它的成长性和冲击力目前还很难预估。
✄-----------------------------------------------------------------------
日本政府将从6月1日起在横滨市举行第5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5)。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达到日本的1/3,今后有望实现高速增长。目前新日铁住金正加紧在莫桑比克开发用作钢铁原料的焦煤矿,日本大型商社也力争扩大工程机械的销售等,进入非洲市场较晚的日本企业已开始行动,试图迎头赶上。新日铁住金年内就将针对莫桑比克北部的Revuboe矿区制定出详细的经营计划,进行最终投资判断。现已向拥有该矿区权益的开发公司联合出资33%,从该国政府手中获得了采矿权。总开发费用达到600亿日元。如果开发顺利的话,到2019年可年产500万吨,相当于日本焦煤进口量的7%。在莫桑比克,日立建机和三菱商事最近联合从巴西资源巨头淡水河谷那里接到了约40亿日元的自卸卡车等矿山机械订单。日立建机的当地法人约有60名常驻人员。除在赞比亚投产矿山机械耗材修理厂外,还将在津巴布韦等国开设代理店。日本企业在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丰田通商正与韩国现代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在肯尼亚建设该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发电能力28万千瓦)。总投资约300亿日元。地点在首都内罗比西北100公里,将于明年春季完工。该国已提出新建50万千瓦地热发电站的计划,其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丰田通商希望能赢得包括设施运营在内的订单。非洲54个国家现有11亿人口,到2050年有可能增长到20亿。1990年非洲的GDP为4950亿美元,只有日本的16%,到2011年已提高到19050亿美元,达到日本的32%。但2011年日本企业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只有4亿6000万美元,仅为中国的1/7,明显落后。随着非洲市场的扩大,经营消费品的厂商等也开始瞄准“非洲内需”。本田正努力通过摩托车来开拓非洲市场。在肯尼亚的生产工厂定于今年9月投产,这将是继尼日利亚之后在非洲开设的第二家工厂,届时本田在非洲的产能将提高17%,达到年产17万5千辆。日本政府将在TICAD5上推出新的援助非洲政策,并制定促进日本企业投资的办法,以抗衡在非洲投资方面先行一步的欧洲和中国等。
✄-----------------------------------------------------------------------
外资投行高盛不久前清空了中国工商银行H股,获利73亿美元,年复合回报率25%。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高盛此举并非看空中国,清空工行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利了结。另外的消息指出,监管层提高银行资本质量的要求,为高盛带来一定财务压力,可能也是该行选择减持的原因。不过,在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看来,高盛清空工行可能并不简单,不只有前述那些技术性的问题。事实上,告别中国银行股的不仅只有高盛,首先是苏格兰皇家告别中国银行,然后美洲银行告别建设银行,接着汇丰银行告别平安集团,最后高盛告别工行。可以看出,外资和中国大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兴趣,在2003-2007年达到颠峰之后,目前进入了丰收之后的退潮期。钟伟认为,这至少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大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某种不安和怀疑。钟伟称,中国的银行业今后将面临一系列压力,一是巨额的资本补充压力,二是资产负债规模扩张放缓的压力,三是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四是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风险压力,五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带来的开放压力,六是资本脱媒和技术脱媒带来的压力。2013年,将是中国上市银行最后一次整体上有10%以上利润增长的一年,甚至一些大银行今年的利润增速就达不到10%,此后,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正是由于这些盈利前景的变化,才使得外资行纷纷选择清空中国银行股。至于说反复增持的淡马锡——在此之前,这家新加坡的主权投资机构已经数度买入中资银行股票,此次也从高盛手中,接盘了1.98亿美元的工商银行H股。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这更可能因战略安排,而非财务原因选择接盘。新加坡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将自身与中国经济战车相绑定,恐怕才是淡马锡频繁出手的原因。
✄-----------------------------------------------------------------------
高盛最新研究显示,未来城镇化的形态将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一个更为精准的城镇化战略,中国有很大的潜力实现高效、平衡的增长。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部门5月21日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以美国的城市群作为基准,未来十年,更高效率的城市群可能会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一个百分点的实际经济增长。伴随相关改革,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会提高。住房建设也将受益于未来的收入增长。高盛指出,对剩余劳动力更有效的使用,会不止抵消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放缓的影响。为使经济增长更高效、更平衡,高盛认为,有必要改进城镇化进程。一是土地制度改革,这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经济结构中与建设活动相关的投资强度,如基础设施和厂房等,进而降低投资在GDP中比重。目前,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经估算,一个低于目前水平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设速度将在未来十年降低投资占GDP比重的3-6个百分点。二是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这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关键。一个更为集中的城市增长模式将是有益的,高盛认为,这种模式会消耗更少的公共交通、公用事业、水管理、多元化消费和财政支出。但是,要实现集聚效应的好处,土地政策与城市管理至关紧要。尤其是充足的基础设施,可以抵消大城市的负面影响。三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户籍制度与社保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的缺位使得城市新移民因为预防动机每年提升家庭平均储蓄率0.1个百分点,消费在GDP中的份额因此而下降。高盛预计,伴随财政改革的户籍与社保改革,对释放城镇化在内需方面的全部潜力非常重要,由此带来的消费将是GDP的2-3个百分点。四是住房投资也将同消费一样从收入增长中获益。目前,中国已购房资金大多是家庭储蓄,而不是加杠杆。高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住房投资在GDP中的份额会有所恢复,即使有关的调控政策仍在执行。进一步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一部分。过去30年,城镇化进程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而未来城镇化的形态,伴随要素成本尤其是土地的必要调整,将是中国经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惠誉国际5月17日宣布,由于斯洛文尼亚经济前景疲软,银行系统脆弱,故将该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一档至BBB+,仍属投资级别,但评级前景为负面,未来存在进一步被下调的风险。惠誉表示,最近几个月,斯洛文尼亚宏观经济及公共财政前景已显著恶化,投资者和斯洛文尼亚大部分民众担心,该国银行业重组将遭遇较大困难,进而迫使该国成为第六个申请国际援助的欧元区成员国。惠誉预计,斯洛文尼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2%,2014年GDP进一步下降0.4%。其今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22%大幅攀升至72%。另一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此前发布评估报告称,目前斯洛文尼亚金融系统在欧元区内最为不堪一击,其不良贷款规模增速约为20%。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今年斯洛文尼亚需30亿欧元融资,该国银行另需新增资本10亿欧元。斯洛文尼亚三家最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已由2011年的15.6%升至2012年的20.5%,这些贷款将近1/3发放给了私营部门。对此,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长库弗尔5月20日表示,将采取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缩小财政赤字,以避免向欧盟方面求援。此前,在5月初时,斯洛文尼亚政府已经初步圈定了十五家该国拟将出售的企业名单,并冀望通过此举来一方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方面也提高相应企业的运营效益。拟被出售的企业包括该国最大的银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国营航空公司以及首都卢布尔雅那市的机场。
✄-----------------------------------------------------------------------
在2008-2012年的世界军火贸易市场份额中,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美国30%、俄罗斯26%、德国14%、法国12.4%、中国5%。2008-2012年的中国武器出口中,巴基斯坦是最大的中国武器接受国。巴基斯坦装备的中国武器占到了中国武器出口的55%;仅次于巴基斯坦、位列第二的中国武器输入国是缅甸。在2008-2012年,中国向缅甸出口的武器占中国武器出口总额的8%。在缅甸之后,中国武器接受国依次是孟加拉国(接收了7%)、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摩洛哥等国。有趣的是,美国也在这个名单之内—中国军工企业生产的轻武器,投放到了美国民用枪械市场。在海军武器方面,中国少有成功的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泰国从中国进口了2级4艘导弹护卫舰、1艘大型补给舰。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未向国外出口过驱逐舰和潜艇。当2012年,泰国进行新一代护卫舰的招标选型时,中国也以F40T护卫舰方案参加了竞标。但最终韩国的护卫舰方案胜出。据了解,中国的F40T方案有“中国壳西方馅”之称,即使获得了F40T的订单,也只能造一个船壳(可能再加上动力系统),再由泰国海军采购其他的武器系统,这会比较麻烦。中国海军武器的升级应该借鉴陆军装备的做法。从2006年起,中国陆战兵器的生产厂商将出口型陆战装备进行整合、体系化,将主战装备、电子设备、数字化装备甚至一部分战术飞行器全部揉到一起,以“套餐”的形式向国外推销。
✄-----------------------------------------------------------------------
✄-----------------------------------------------------------------------
✄-----------------------------------------------------------------------
✄-----------------------------------------------------------------------
✄-----------------------------------------------------------------------
✄-----------------------------------------------------------------------
✄-----------------------------------------------------------------------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货币幻觉下,以及私人债务、公共债务、银行信用创造的庞氏骗局中,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不过70万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65万亿美元(GDP的92%),而各种债务价值100万亿美元(GDP的1.4倍),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则达到640万亿美元(GDP的9.1倍)。历史来看,任何国家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清偿过他们的债务,信用本位以后,各主要存续着的经济体的负债率就一直都在上升,它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在不断膨胀。借新债还旧债以外,通常消解债务的方法就是通胀,使得本代或者下代居民来承担债务成本,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还可以向外国人转嫁成本,只要再融资成本不是高过钞票印刷成本太多的话,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日前中国M2突破了百万亿,大家终于发现中国似乎是全球经济体中最能印刷货币的那位——这其中存在误解,主要源自于中国特殊的货币供应方式。一般而言,政府并非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央行的货币发行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做支撑,它只能存在于三个渠道。其一,对应政府的债权(一般都是本国国债),这是以政府的税收征管权作为发行保障的;其二,对应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这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作为保障的;其三,外汇占款,央行在发行本币兑换等值外币同时具有了对国外商品的要求权。因此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本质上是资产创造货币,这与商业银行用负债创造货币的机制完全相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动性演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经济货币化”(1979-1991),这一阶段中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实物配给被货币交换和商品贸易全面替代,这迅速扩大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第二阶段的主题则是“资产资本化”( 1992-1997),标志之一是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另一个则是房地产市场的出现,1998年7月,国务院宣布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中国就此进入波澜壮阔的房地产时代,这些资产就开始大量吸附流动性,这是出现了所谓“失踪的货币”这一奇特现象,即货币供应虽多,但通胀也不是很高;
第三阶段则是“资本泡沫化”和继续资产资本化(1998-2005),1998年央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 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的大门就此完全打开,紧随其后的入世、股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都需要大量流动性的支持。特别是,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地方政府累计获得20万亿以上的土地出让收入,而这就是撬动天量信贷和货币的资本金来源;第四阶段就是“泡沫全球化”了(2005-2011),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再次打开升值窗口,随后的全球经济和资产泡沫同步升腾然后跌落深渊,危机迅速经历了一(2008私人部门)、二(2010-11公共部门)两波,各经济体之间存在高度的同步性,目前还都在衰退复苏的泥潭中艰难跋涉。
30年间,中国经济在流动性战车上一路狂奔,电闪雷鸣般地经历了发达市场上百年演化的经济货币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泡沫化和泡沫全球化的全过程,1985-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67%,决策者、监管者、投资者还有普通民众无一不瞠目结舌,目眩神迷。
对于中国这样的非储备货币国,外汇占款无疑是其经济全球化以后,流动性急速扩张的源泉,从1994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呈现第一次增长高峰,这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态势在这一年得以确立,另一方面这一年实行了汇率并轨,改革之后外汇向央行集中。因此中国一度采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最终形成了奇特的流动性供给机制 。美元一旦结售汇,就形成了所谓的双重投放:一方面,在中国,这些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基础货币,或者说美元成为中国货币投放的基础,中国央行就相当于美联储的一个大储备区分行,货币政策多年被劫持,而其能做的就是不断对冲再对冲。
2002年是又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外汇资产占比还出现过下降态势,在此之后则呈直线上升态势。这实际上表明,央行在2002年之后就缺乏足够的工具进行资产内部的冲销操作了。央行2003年开始被动发行央票冲销,后来不断提升准备金进行更廉价也是更有效的对冲。即便如此,流动性总量仍然不断膨胀,进而刺激资产价格和投机情绪,这时出现了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人民币之所以对外升值就是因为热钱围城、定向投赌的结果,而对内贬值就是被迫进行货币投放、冲销不力的结果。
大家肯定还记忆犹新,2003-2007年,那貌似是中国制造和贸易的最甜蜜时刻,也是全球资本豪赌人民币升值的最高峰,2005年重新打开的升值窗口就如同总攻的集结号,全球套息交易产生的热钱滚滚而来,房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扶摇直上。但更加诡异的是 ,另一方面,强制结汇产生的美元储备成为中国央行的资产,由外汇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和投资,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狭窄,大量的美元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2008危机后,市场把美联储直接购买国债的行为叫做量化宽松(QE),那么从这一点上看,不管美联储愿不愿意,中国央行很早以前也一直在买入美国国债,相当于中国(还有日本、东南亚、石油国等)向美国不断投放美元基础货币,替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这就是美元的双重投放和循环膨胀,它在中国和美国创造出了双重信用——不同仅仅在于,美国人得到了廉价的信贷可以不断挥霍消费,中国得到更多的货币进行投资和生产,G2相互需要相濡以沫,真是一个完美的循环。直到泡沫全球化,货币总量多到可以推动中美两国各自的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失控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这其实就是所谓全球失衡的真相和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的流动性其实不过是全球流动性的一个镜像,这也是理解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新范式。正如格雷斯顿所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一旦流动性被证实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元素,那么很多我们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将需要做出改变。
在实践中,宏观流动性对各种资产价格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便是遵循最简单的相对定价的市盈率分析框架:P=EPS*(P/E),或者绝对定价的DCF模型:V=EPS/(1+r),资产价格的推动因素,不外是盈利上升或者估值提升。流动性膨胀不仅是从估值角度推动了资产价格,或者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吹大现值,它在推动盈利增长(EPS)方面也功劳巨大。不论是资源性企业,例如有色煤炭;还是资产密集型企业,例如泡沫丰富的房地产,以及高杠杆率企业,例如银行。他们哪一个EPS的大部分不都是由流动性堆积出来的。面对这波巨大的流动性狂潮,除了冬虫夏草可以勉强跑赢外,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是输家,被印钞机打得满地找牙,对于屌丝级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逆袭的唯一机会就是尽量买更多的房子,还通过加杠杆(贷款)来实现,这种近似本能的选择也是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的动力来源。
展望未来,笔者预期中国流动性的供给机制(从外汇占款到再贷款、以中国国债为基础的公开市场操作)和供给水平(从22%到14% )都会有重大变化发生,特别是当人民币开始双向波动时。十余年主动加被动(存在“善意”的忽视)的流动性盛宴可能就要谢幕。流动性的转折点意味着大变革时代即将来临,这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货币供应方式调整,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的转变,转型、脱钩和去杠杆化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和市场运作的题中之义。但是决意要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决策者必须特别小心,当系统性风险来袭时,其实是没有B计划的。这么多年来,针对中国房价的唐吉可德式的攻击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因为它面对的对手是每个卖地为生的全部城市的地方政府和每个慷慨资助地方政府和买房人的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他们和地产商一起都通过同一条脐带相连,而这条脐带中流动的血液就是来自中央银行源源不断发行出来的货币。
这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夜的形势没什么差别。最终掌握唯一钥匙的就是中央银行的看门人,此项责任特别重大。一个货币管理者要青史留名或者说善始善终,不仅仅是因为在危难关头,他可以放出流动性,还在于他是否能够收,这同样需要巨大智慧和勇气(伯南克的任期将近,估计很难了)。最近四部委463号文(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银监会8号文(清理银行非标产品和理财通道)、以及10号文(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让各种融资诉求急切地倾巢出动,但这很可能是结束的开始。
✄-----------------------------------------------------------------------
大家知道今天A股大跌的原因吧,源头在日本股市的暴跌,这让全球的目光回归到了这个太平洋岛国之上。就在当天,日本国债长期利率骤然飙升,引爆了日本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日经跌幅达到7.3%,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国债收益拉升为什么能日经的大跌呢?这个我们留在后文解答。一个更加明显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将国债隐藏的危机摆到了台面上?
笔者以为,引爆日本资本恐慌的,恰恰是号称要拯救日本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疯狂印钞,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安倍经济学是为美国设计的,它最大的受益国正是美国。
美国利益何以体现在日本货币政策中?这个问题要想搞清楚,需要了解美国本身所处的巨大矛盾之中。一方面,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从短期强势美元带来的资本回流来看,美国从强势美元数据中得到了实打实的效益,重振美国经济需要资本回流,美国股市连续创下新高也是资本回流的效应。而强势美元的回归,需要美国关闭印钞机退出QE。另一方面,美国又需要QE。美国政府欠了一屁股债,需要印钱来还,也需要用钱来撬动投资来发展经济,所以量化宽松带给美国经济和就业数据的改善是不言而喻的,QE的退出必然带来的是复苏的重新减速。
这种矛盾之下,美国需要一个折衷的方案来抵消QE和强势美元之间的矛盾冲突。
安倍经济学这时候的出现简直就是为美国服务的。尽管安倍政府以右翼形象登场初期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如前任般如胶似漆。然而从安倍经济学的定位来看,不限量宽松却得到了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欢迎,这跟过去实在不可思议。要放在往年,日本多印点日元造成日元贬值,美国出口受阻,这时候美国必然会批评日本。但最近的G20峰会,美国完全默许了日本大规模宽松的行为。从2012年10月至今,日元对美元快速贬值了20%以上,美国却放任自流。这个默许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两个巨大的态度差异间,反映的就是安倍经济学背后的美国利益。
首先从正常的角度分析,如果日本借由安倍经济学成功复苏,那么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将有机会以自身和日本为中心,建立一个对于中国制造的替代体系。并且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形成包围网。这其中配合制造业网络重建的,恰恰就是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国内推动的“再工业化”政策。这种趋势在4月份美日的TPP谈判预备磋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大印日元后的日元贬值,可以构成对欧元区的冲击。因为日本制造业重合率最高的国家,除了中国就是德国。中国可以印人民币造贬值来对付,但欧元区内部动荡,为了保持所剩不多的凝聚力,欧元不敢贸然贬值,在这种前提下,日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区主要出口国的利益将在错失先手的情况下被逐步蚕食。这也符合美国重塑美元地位的愿望。
最后,从美元本身来思考日元政策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其他的细枝末节。比如,以日元大幅贬值,带动全球性货币贬值,那么美元强势和QE之间的矛盾点便很有可能借机磨平。过去已经证明了,恰恰是在安倍经济学如火如荼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一边享受着量化宽松带来的就业刺激,一边以美元的被动升值带动了全球资本的回流。
这种左右逢源,完全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前期高调支持日本新政,因为安倍经济学成为了美国经济复苏的一枚良药。
问题在于,安倍经济学造成的日本国内并不乐观。过去几个月,这种印钞表面上是引起了日本经济的反弹,然而这种效能能否持续一直备受学术界的诟病,特别是日本自身。像今天这样日本国债长期利率的大幅飙升,就显示了资本市场本身对于安倍经济学的不买账。从日本90年代来看,类似的宽松政策并非从未实施过,但都收效甚微。安倍经济学如果仅仅以无限制的释放流动性来对抗日本经济的下滑,那么走出通缩的日本很可能接下来面临的是滞涨。就是这种担忧引发了日本国债市场的异动。
这可能是日本政府始料不及的。但凡提到日本的经济,国债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因为老龄化,日本政府财政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日本政府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200%,甚至远超过所谓的欧债危机核心国。维持日本债务安全的前提只有两点:第一债务负担不会爆炸性增长,第二债务仍然维持在国内流通。日本国债的持有人几乎完全是其国内民众,债务不外流是保证了其能以发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维持财政收支的唯一原因。目前,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来偿还国债产生的利润。
就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安倍经济学引发的滞涨预期,直接使得国债长期利率出现了飙升。收益率大幅上涨的背后,日本政府债务收支脆弱的平衡很可能瞬间被打破。而债务危机一旦爆发,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打击将远远超出欧债危机中心国家所承受的极限。这对于一直寻求复苏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将是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因为当下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都远远恶劣于90年代,所以危机一旦真的爆发,很可能其对于日本经济的毁灭性,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如果这个预期成为现实,那么安倍经济学对于日本的意义,将无异于当年的广场协议。两次引狼入室,显然日本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新一轮危机仍处于孵化期,只是不知道,安倍政府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可能再次失去20年的重大危机,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有足够的魄力为此负责。
归根结底,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贸易流通环节的替代。依照传统模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隔着多层经销商(批发)与零售终端,电商则是对这些复合层级的整合。可以看到的是,处于中间环节的这些企业,比如区域经理及零售商,都受到了来自电商的严重冲击。电商把流通环节做快做薄了,提高了市场竞争,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正是它们近年获得极大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也限定了电商发展的边界。
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服务,可能很难被电商渗透。比如非外卖的餐饮业。电商可以在餐饮业和消费者之间搭一个桥梁,但不可能取代餐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2012年20.7万亿的社消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为2.33万亿,占十分之一强;又如一些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大宗消费品,尤其是汽车,也很难被电商取代。网络上卖车的事情不是没有,但多为营销的噱头,而成不了主流。消费者购买汽车,买的不仅是商品,还包括售前试用,以及售后的“三包”服务,这是电商所无法提供的。2012年,汽车零售总额2.38万亿,也占十分之一强。
一些对交易地点要求很高的商品,也不太可能被电商化。比如成品油,必须在加油站进行交易,支付环节或许可以搬到网上,但交易仍然要把车开到现场。2012年,石油及制品零售总额1.66万亿元,占比8%。
受展示方式所限,那些非标准化、需要较多售前体验的商品,电商化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比如建材,往往需要消费者到现场体验比较,检查款式、材质等多种难以通过图片及视频展示的关键要素。事实上,中国家居建材企业曾经纷纷转型电商,但无一例外陷入困境。红星美凯龙旗下电商平台“红美商城”,经历“表现平平、业绩不佳、换帅裁员”等风波后,最终改版更名,原有投资打了水漂,该公司董事长更公开表达不看好家居电商化的趋势。2012年,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总额共3582亿元,占比约1.7%。
此外,一些贵重的、对消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商品也多在现场交易,可以被部分电商化,但难以占据主流。比如金银珠宝及奢侈品。网络安全的提高并不能打消人们的戒心,安全感是人们购买贵重商品的必需品。2012年,金银珠宝零售消费总额2209亿元,占比1%。统计局没有奢侈品相关数据。
由此匡算,在社消零售总额中,至少有30%以上的领域是电商很难蚕食的。而在剩下的70%中,电商需要占据70%以上的份额,才能在总体上超过50%的约定。当然,讨论电商边界的意义,绝不仅是分析某个赌约的胜负,而是告诉那些被冲击的企业,要看清竞争对手的本质。对电商企业来说,如果能够突破边界,则将探寻到新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马云认为,这可能是未来5-10年的商业模式,融合线上线下。线下(实体店)体验,线上(厂家系统网站)购买,由厂家亲自发货给顾客。这种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新模式,无疑有助于电商突破原有的瓶颈,它的成长性和冲击力目前还很难预估。
✄-----------------------------------------------------------------------
日本政府将从6月1日起在横滨市举行第5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5)。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达到日本的1/3,今后有望实现高速增长。目前新日铁住金正加紧在莫桑比克开发用作钢铁原料的焦煤矿,日本大型商社也力争扩大工程机械的销售等,进入非洲市场较晚的日本企业已开始行动,试图迎头赶上。新日铁住金年内就将针对莫桑比克北部的Revuboe矿区制定出详细的经营计划,进行最终投资判断。现已向拥有该矿区权益的开发公司联合出资33%,从该国政府手中获得了采矿权。总开发费用达到600亿日元。如果开发顺利的话,到2019年可年产500万吨,相当于日本焦煤进口量的7%。在莫桑比克,日立建机和三菱商事最近联合从巴西资源巨头淡水河谷那里接到了约40亿日元的自卸卡车等矿山机械订单。日立建机的当地法人约有60名常驻人员。除在赞比亚投产矿山机械耗材修理厂外,还将在津巴布韦等国开设代理店。日本企业在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丰田通商正与韩国现代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在肯尼亚建设该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发电能力28万千瓦)。总投资约300亿日元。地点在首都内罗比西北100公里,将于明年春季完工。该国已提出新建50万千瓦地热发电站的计划,其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丰田通商希望能赢得包括设施运营在内的订单。非洲54个国家现有11亿人口,到2050年有可能增长到20亿。1990年非洲的GDP为4950亿美元,只有日本的16%,到2011年已提高到19050亿美元,达到日本的32%。但2011年日本企业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只有4亿6000万美元,仅为中国的1/7,明显落后。随着非洲市场的扩大,经营消费品的厂商等也开始瞄准“非洲内需”。本田正努力通过摩托车来开拓非洲市场。在肯尼亚的生产工厂定于今年9月投产,这将是继尼日利亚之后在非洲开设的第二家工厂,届时本田在非洲的产能将提高17%,达到年产17万5千辆。日本政府将在TICAD5上推出新的援助非洲政策,并制定促进日本企业投资的办法,以抗衡在非洲投资方面先行一步的欧洲和中国等。
✄-----------------------------------------------------------------------
外资投行高盛不久前清空了中国工商银行H股,获利73亿美元,年复合回报率25%。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高盛此举并非看空中国,清空工行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利了结。另外的消息指出,监管层提高银行资本质量的要求,为高盛带来一定财务压力,可能也是该行选择减持的原因。不过,在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看来,高盛清空工行可能并不简单,不只有前述那些技术性的问题。事实上,告别中国银行股的不仅只有高盛,首先是苏格兰皇家告别中国银行,然后美洲银行告别建设银行,接着汇丰银行告别平安集团,最后高盛告别工行。可以看出,外资和中国大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兴趣,在2003-2007年达到颠峰之后,目前进入了丰收之后的退潮期。钟伟认为,这至少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大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某种不安和怀疑。钟伟称,中国的银行业今后将面临一系列压力,一是巨额的资本补充压力,二是资产负债规模扩张放缓的压力,三是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四是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风险压力,五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带来的开放压力,六是资本脱媒和技术脱媒带来的压力。2013年,将是中国上市银行最后一次整体上有10%以上利润增长的一年,甚至一些大银行今年的利润增速就达不到10%,此后,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正是由于这些盈利前景的变化,才使得外资行纷纷选择清空中国银行股。至于说反复增持的淡马锡——在此之前,这家新加坡的主权投资机构已经数度买入中资银行股票,此次也从高盛手中,接盘了1.98亿美元的工商银行H股。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这更可能因战略安排,而非财务原因选择接盘。新加坡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将自身与中国经济战车相绑定,恐怕才是淡马锡频繁出手的原因。
✄-----------------------------------------------------------------------
高盛最新研究显示,未来城镇化的形态将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一个更为精准的城镇化战略,中国有很大的潜力实现高效、平衡的增长。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部门5月21日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以美国的城市群作为基准,未来十年,更高效率的城市群可能会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一个百分点的实际经济增长。伴随相关改革,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会提高。住房建设也将受益于未来的收入增长。高盛指出,对剩余劳动力更有效的使用,会不止抵消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放缓的影响。为使经济增长更高效、更平衡,高盛认为,有必要改进城镇化进程。一是土地制度改革,这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经济结构中与建设活动相关的投资强度,如基础设施和厂房等,进而降低投资在GDP中比重。目前,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经估算,一个低于目前水平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设速度将在未来十年降低投资占GDP比重的3-6个百分点。二是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这是提高未来生产率的关键。一个更为集中的城市增长模式将是有益的,高盛认为,这种模式会消耗更少的公共交通、公用事业、水管理、多元化消费和财政支出。但是,要实现集聚效应的好处,土地政策与城市管理至关紧要。尤其是充足的基础设施,可以抵消大城市的负面影响。三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户籍制度与社保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的缺位使得城市新移民因为预防动机每年提升家庭平均储蓄率0.1个百分点,消费在GDP中的份额因此而下降。高盛预计,伴随财政改革的户籍与社保改革,对释放城镇化在内需方面的全部潜力非常重要,由此带来的消费将是GDP的2-3个百分点。四是住房投资也将同消费一样从收入增长中获益。目前,中国已购房资金大多是家庭储蓄,而不是加杠杆。高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住房投资在GDP中的份额会有所恢复,即使有关的调控政策仍在执行。进一步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一部分。过去30年,城镇化进程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而未来城镇化的形态,伴随要素成本尤其是土地的必要调整,将是中国经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惠誉国际5月17日宣布,由于斯洛文尼亚经济前景疲软,银行系统脆弱,故将该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一档至BBB+,仍属投资级别,但评级前景为负面,未来存在进一步被下调的风险。惠誉表示,最近几个月,斯洛文尼亚宏观经济及公共财政前景已显著恶化,投资者和斯洛文尼亚大部分民众担心,该国银行业重组将遭遇较大困难,进而迫使该国成为第六个申请国际援助的欧元区成员国。惠誉预计,斯洛文尼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2%,2014年GDP进一步下降0.4%。其今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22%大幅攀升至72%。另一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此前发布评估报告称,目前斯洛文尼亚金融系统在欧元区内最为不堪一击,其不良贷款规模增速约为20%。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今年斯洛文尼亚需30亿欧元融资,该国银行另需新增资本10亿欧元。斯洛文尼亚三家最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已由2011年的15.6%升至2012年的20.5%,这些贷款将近1/3发放给了私营部门。对此,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长库弗尔5月20日表示,将采取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缩小财政赤字,以避免向欧盟方面求援。此前,在5月初时,斯洛文尼亚政府已经初步圈定了十五家该国拟将出售的企业名单,并冀望通过此举来一方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方面也提高相应企业的运营效益。拟被出售的企业包括该国最大的银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国营航空公司以及首都卢布尔雅那市的机场。
✄-----------------------------------------------------------------------
在2008-2012年的世界军火贸易市场份额中,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美国30%、俄罗斯26%、德国14%、法国12.4%、中国5%。2008-2012年的中国武器出口中,巴基斯坦是最大的中国武器接受国。巴基斯坦装备的中国武器占到了中国武器出口的55%;仅次于巴基斯坦、位列第二的中国武器输入国是缅甸。在2008-2012年,中国向缅甸出口的武器占中国武器出口总额的8%。在缅甸之后,中国武器接受国依次是孟加拉国(接收了7%)、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摩洛哥等国。有趣的是,美国也在这个名单之内—中国军工企业生产的轻武器,投放到了美国民用枪械市场。在海军武器方面,中国少有成功的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泰国从中国进口了2级4艘导弹护卫舰、1艘大型补给舰。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未向国外出口过驱逐舰和潜艇。当2012年,泰国进行新一代护卫舰的招标选型时,中国也以F40T护卫舰方案参加了竞标。但最终韩国的护卫舰方案胜出。据了解,中国的F40T方案有“中国壳西方馅”之称,即使获得了F40T的订单,也只能造一个船壳(可能再加上动力系统),再由泰国海军采购其他的武器系统,这会比较麻烦。中国海军武器的升级应该借鉴陆军装备的做法。从2006年起,中国陆战兵器的生产厂商将出口型陆战装备进行整合、体系化,将主战装备、电子设备、数字化装备甚至一部分战术飞行器全部揉到一起,以“套餐”的形式向国外推销。
✄-----------------------------------------------------------------------
✄-----------------------------------------------------------------------
✄-----------------------------------------------------------------------
✄-----------------------------------------------------------------------
✄-----------------------------------------------------------------------
✄-----------------------------------------------------------------------
✄-----------------------------------------------------------------------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货币幻觉下,以及私人债务、公共债务、银行信用创造的庞氏骗局中,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不过70万亿美元,广义货币供应65万亿美元(GDP的92%),而各种债务价值100万亿美元(GDP的1.4倍),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则达到640万亿美元(GDP的9.1倍)。历史来看,任何国家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清偿过他们的债务,信用本位以后,各主要存续着的经济体的负债率就一直都在上升,它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在不断膨胀。借新债还旧债以外,通常消解债务的方法就是通胀,使得本代或者下代居民来承担债务成本,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还可以向外国人转嫁成本,只要再融资成本不是高过钞票印刷成本太多的话,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日前中国M2突破了百万亿,大家终于发现中国似乎是全球经济体中最能印刷货币的那位——这其中存在误解,主要源自于中国特殊的货币供应方式。一般而言,政府并非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央行的货币发行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做支撑,它只能存在于三个渠道。其一,对应政府的债权(一般都是本国国债),这是以政府的税收征管权作为发行保障的;其二,对应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这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作为保障的;其三,外汇占款,央行在发行本币兑换等值外币同时具有了对国外商品的要求权。因此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本质上是资产创造货币,这与商业银行用负债创造货币的机制完全相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动性演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经济货币化”(1979-1991),这一阶段中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实物配给被货币交换和商品贸易全面替代,这迅速扩大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第二阶段的主题则是“资产资本化”( 1992-1997),标志之一是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另一个则是房地产市场的出现,1998年7月,国务院宣布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中国就此进入波澜壮阔的房地产时代,这些资产就开始大量吸附流动性,这是出现了所谓“失踪的货币”这一奇特现象,即货币供应虽多,但通胀也不是很高;
第三阶段则是“资本泡沫化”和继续资产资本化(1998-2005),1998年央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 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的大门就此完全打开,紧随其后的入世、股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都需要大量流动性的支持。特别是,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地方政府累计获得20万亿以上的土地出让收入,而这就是撬动天量信贷和货币的资本金来源;第四阶段就是“泡沫全球化”了(2005-2011),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再次打开升值窗口,随后的全球经济和资产泡沫同步升腾然后跌落深渊,危机迅速经历了一(2008私人部门)、二(2010-11公共部门)两波,各经济体之间存在高度的同步性,目前还都在衰退复苏的泥潭中艰难跋涉。
30年间,中国经济在流动性战车上一路狂奔,电闪雷鸣般地经历了发达市场上百年演化的经济货币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泡沫化和泡沫全球化的全过程,1985-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67%,决策者、监管者、投资者还有普通民众无一不瞠目结舌,目眩神迷。
对于中国这样的非储备货币国,外汇占款无疑是其经济全球化以后,流动性急速扩张的源泉,从1994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呈现第一次增长高峰,这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态势在这一年得以确立,另一方面这一年实行了汇率并轨,改革之后外汇向央行集中。因此中国一度采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最终形成了奇特的流动性供给机制 。美元一旦结售汇,就形成了所谓的双重投放:一方面,在中国,这些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基础货币,或者说美元成为中国货币投放的基础,中国央行就相当于美联储的一个大储备区分行,货币政策多年被劫持,而其能做的就是不断对冲再对冲。
2002年是又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外汇资产占比还出现过下降态势,在此之后则呈直线上升态势。这实际上表明,央行在2002年之后就缺乏足够的工具进行资产内部的冲销操作了。央行2003年开始被动发行央票冲销,后来不断提升准备金进行更廉价也是更有效的对冲。即便如此,流动性总量仍然不断膨胀,进而刺激资产价格和投机情绪,这时出现了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人民币之所以对外升值就是因为热钱围城、定向投赌的结果,而对内贬值就是被迫进行货币投放、冲销不力的结果。
大家肯定还记忆犹新,2003-2007年,那貌似是中国制造和贸易的最甜蜜时刻,也是全球资本豪赌人民币升值的最高峰,2005年重新打开的升值窗口就如同总攻的集结号,全球套息交易产生的热钱滚滚而来,房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扶摇直上。但更加诡异的是 ,另一方面,强制结汇产生的美元储备成为中国央行的资产,由外汇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和投资,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狭窄,大量的美元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2008危机后,市场把美联储直接购买国债的行为叫做量化宽松(QE),那么从这一点上看,不管美联储愿不愿意,中国央行很早以前也一直在买入美国国债,相当于中国(还有日本、东南亚、石油国等)向美国不断投放美元基础货币,替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这就是美元的双重投放和循环膨胀,它在中国和美国创造出了双重信用——不同仅仅在于,美国人得到了廉价的信贷可以不断挥霍消费,中国得到更多的货币进行投资和生产,G2相互需要相濡以沫,真是一个完美的循环。直到泡沫全球化,货币总量多到可以推动中美两国各自的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失控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这其实就是所谓全球失衡的真相和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的流动性其实不过是全球流动性的一个镜像,这也是理解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新范式。正如格雷斯顿所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一旦流动性被证实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元素,那么很多我们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将需要做出改变。
在实践中,宏观流动性对各种资产价格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便是遵循最简单的相对定价的市盈率分析框架:P=EPS*(P/E),或者绝对定价的DCF模型:V=EPS/(1+r),资产价格的推动因素,不外是盈利上升或者估值提升。流动性膨胀不仅是从估值角度推动了资产价格,或者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吹大现值,它在推动盈利增长(EPS)方面也功劳巨大。不论是资源性企业,例如有色煤炭;还是资产密集型企业,例如泡沫丰富的房地产,以及高杠杆率企业,例如银行。他们哪一个EPS的大部分不都是由流动性堆积出来的。面对这波巨大的流动性狂潮,除了冬虫夏草可以勉强跑赢外,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是输家,被印钞机打得满地找牙,对于屌丝级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逆袭的唯一机会就是尽量买更多的房子,还通过加杠杆(贷款)来实现,这种近似本能的选择也是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的动力来源。
展望未来,笔者预期中国流动性的供给机制(从外汇占款到再贷款、以中国国债为基础的公开市场操作)和供给水平(从22%到14% )都会有重大变化发生,特别是当人民币开始双向波动时。十余年主动加被动(存在“善意”的忽视)的流动性盛宴可能就要谢幕。流动性的转折点意味着大变革时代即将来临,这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货币供应方式调整,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的转变,转型、脱钩和去杠杆化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和市场运作的题中之义。但是决意要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决策者必须特别小心,当系统性风险来袭时,其实是没有B计划的。这么多年来,针对中国房价的唐吉可德式的攻击之所以没有任何效果,是因为它面对的对手是每个卖地为生的全部城市的地方政府和每个慷慨资助地方政府和买房人的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他们和地产商一起都通过同一条脐带相连,而这条脐带中流动的血液就是来自中央银行源源不断发行出来的货币。
这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夜的形势没什么差别。最终掌握唯一钥匙的就是中央银行的看门人,此项责任特别重大。一个货币管理者要青史留名或者说善始善终,不仅仅是因为在危难关头,他可以放出流动性,还在于他是否能够收,这同样需要巨大智慧和勇气(伯南克的任期将近,估计很难了)。最近四部委463号文(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银监会8号文(清理银行非标产品和理财通道)、以及10号文(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让各种融资诉求急切地倾巢出动,但这很可能是结束的开始。
✄-----------------------------------------------------------------------
大家知道今天A股大跌的原因吧,源头在日本股市的暴跌,这让全球的目光回归到了这个太平洋岛国之上。就在当天,日本国债长期利率骤然飙升,引爆了日本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日经跌幅达到7.3%,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国债收益拉升为什么能日经的大跌呢?这个我们留在后文解答。一个更加明显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将国债隐藏的危机摆到了台面上?
笔者以为,引爆日本资本恐慌的,恰恰是号称要拯救日本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疯狂印钞,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安倍经济学是为美国设计的,它最大的受益国正是美国。
美国利益何以体现在日本货币政策中?这个问题要想搞清楚,需要了解美国本身所处的巨大矛盾之中。一方面,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从短期强势美元带来的资本回流来看,美国从强势美元数据中得到了实打实的效益,重振美国经济需要资本回流,美国股市连续创下新高也是资本回流的效应。而强势美元的回归,需要美国关闭印钞机退出QE。另一方面,美国又需要QE。美国政府欠了一屁股债,需要印钱来还,也需要用钱来撬动投资来发展经济,所以量化宽松带给美国经济和就业数据的改善是不言而喻的,QE的退出必然带来的是复苏的重新减速。
这种矛盾之下,美国需要一个折衷的方案来抵消QE和强势美元之间的矛盾冲突。
安倍经济学这时候的出现简直就是为美国服务的。尽管安倍政府以右翼形象登场初期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如前任般如胶似漆。然而从安倍经济学的定位来看,不限量宽松却得到了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欢迎,这跟过去实在不可思议。要放在往年,日本多印点日元造成日元贬值,美国出口受阻,这时候美国必然会批评日本。但最近的G20峰会,美国完全默许了日本大规模宽松的行为。从2012年10月至今,日元对美元快速贬值了20%以上,美国却放任自流。这个默许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两个巨大的态度差异间,反映的就是安倍经济学背后的美国利益。
首先从正常的角度分析,如果日本借由安倍经济学成功复苏,那么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将有机会以自身和日本为中心,建立一个对于中国制造的替代体系。并且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形成包围网。这其中配合制造业网络重建的,恰恰就是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国内推动的“再工业化”政策。这种趋势在4月份美日的TPP谈判预备磋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大印日元后的日元贬值,可以构成对欧元区的冲击。因为日本制造业重合率最高的国家,除了中国就是德国。中国可以印人民币造贬值来对付,但欧元区内部动荡,为了保持所剩不多的凝聚力,欧元不敢贸然贬值,在这种前提下,日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区主要出口国的利益将在错失先手的情况下被逐步蚕食。这也符合美国重塑美元地位的愿望。
最后,从美元本身来思考日元政策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其他的细枝末节。比如,以日元大幅贬值,带动全球性货币贬值,那么美元强势和QE之间的矛盾点便很有可能借机磨平。过去已经证明了,恰恰是在安倍经济学如火如荼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一边享受着量化宽松带来的就业刺激,一边以美元的被动升值带动了全球资本的回流。
这种左右逢源,完全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前期高调支持日本新政,因为安倍经济学成为了美国经济复苏的一枚良药。
问题在于,安倍经济学造成的日本国内并不乐观。过去几个月,这种印钞表面上是引起了日本经济的反弹,然而这种效能能否持续一直备受学术界的诟病,特别是日本自身。像今天这样日本国债长期利率的大幅飙升,就显示了资本市场本身对于安倍经济学的不买账。从日本90年代来看,类似的宽松政策并非从未实施过,但都收效甚微。安倍经济学如果仅仅以无限制的释放流动性来对抗日本经济的下滑,那么走出通缩的日本很可能接下来面临的是滞涨。就是这种担忧引发了日本国债市场的异动。
这可能是日本政府始料不及的。但凡提到日本的经济,国债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因为老龄化,日本政府财政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日本政府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200%,甚至远超过所谓的欧债危机核心国。维持日本债务安全的前提只有两点:第一债务负担不会爆炸性增长,第二债务仍然维持在国内流通。日本国债的持有人几乎完全是其国内民众,债务不外流是保证了其能以发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维持财政收支的唯一原因。目前,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来偿还国债产生的利润。
就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安倍经济学引发的滞涨预期,直接使得国债长期利率出现了飙升。收益率大幅上涨的背后,日本政府债务收支脆弱的平衡很可能瞬间被打破。而债务危机一旦爆发,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打击将远远超出欧债危机中心国家所承受的极限。这对于一直寻求复苏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将是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因为当下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都远远恶劣于90年代,所以危机一旦真的爆发,很可能其对于日本经济的毁灭性,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如果这个预期成为现实,那么安倍经济学对于日本的意义,将无异于当年的广场协议。两次引狼入室,显然日本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新一轮危机仍处于孵化期,只是不知道,安倍政府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可能再次失去20年的重大危机,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有足够的魄力为此负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