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变了
这两天,我在想,以我此时的心性、阅历,我是没有模仿GarbageBin秋水无涯这类人的资本吧。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其实他也批评过这种不加思索的拙劣模仿。我认为确实每个人没有什么必要模仿任何人,而何谓不加思索何谓真正理解也难以分辨。一个人走路,总要看看人家如何走,去哪里,问问别人为何这样走,也不失为有助于旅途更好地走的方法,只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也没有意愿来扶着你走一段路,你也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走。
我是觉得自己的基础、特点跟他们根本不同,对于他们是顺应天性,对于我则就是拙劣的模仿了。
我隐约觉得,这种模仿,部分是作为一个逃避现实努力的借口、部分是心里对于自己要在至少某个层面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的强烈愿望,还有部分才是真正出于本性的喜爱。只有这最后一部分才保留了未来的希望。
逃避现实努力的借口,自从你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我最感兴趣的事业”之后,就慢慢变味了。
开始是想找到最感兴趣的事业,然后从事,后来便成了,我对大部分事情都不感兴趣,只对于个别还未确定的事情感兴趣,除此之外,我不感兴趣,因而不努力,因而学得不好也是理所应当,那是我为了追求自己的本性而主动放弃的。
然而果真如此吗?
我开始逐渐否定了这种事情。
就好像否定人格的上帝,白人的神是白人,黑人的神是黑人,那么神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面目呢?这样,一个人形人格的上帝就可疑起来。
我过去所喜欢的和我现在所喜欢的也有不同,我对于现实社会,也一直有很大的热情,否则,自己怎么会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喜欢丘吉尔呢?
我觉得所谓兴趣不是绝对的,你可以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事情也未必符合你的本性。
所谓感兴趣的事,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你认为什么是对的,是你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罢了。
所以人未必有那么娇贵,一旦学习与本性不符的事情就萎靡。事实上,人可以经由受外界影响的价值观而对很多事情充满热情。
我读了一部分的中国哲学史,本来读到庄子之前一直充满期待、并且很享受这种阅读,但是有事几天没有读,一旦重新拿起书来,开始读庄子,发现兴趣减了很多。当然,这些天是发生了一些事使我的思想有些变化。
这种例子不少见,可见,我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属于一个天生特别热爱哲学等貌似高贵的东西的种族。
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在发现人生与世界的困惑的时候,去思考这类东西。
有些事情,要么按照自己的原来的惯性发展(或者时代所规定的),要审视的话一定要坚持思考地尽可能清楚,否则类似于邯郸学步。你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定那些原来没有考虑过、任由外界影响的事情,是特别困难的。你必须要事无巨细地一一规划,这还不能保证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得满意。
这个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初步的浅薄的规划加于别人,比如求知若渴的晚辈,那总是会误导别人的。(当然你不误导。别人也会误导)所以对于表弟表妹,我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是真理强加于他们,何况我现在也不认为是真理。如何影响他们(如果需要的话)仍然是一个费思量的过程,让他们走跟自己一样的弯路,并不特别有意义。自己跟着别人走一样的弯路,也并不特别有意义。
但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什么时候算弯路,何时算侥幸走了捷径,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难有定论的事情。
我现在这样及时止了步,我现在认为是停止走弯路了。
因为我以为,我这样一个幼稚、阅历少、读书少的年轻人,首先应当充满斗志去生活、去读书、去思考,当我有了很多的积淀之后,命运把我引向何方,到时候看吧。也许像肚小豆这个年纪做的这些事情,才比较符合我现在情形,我确实不应该用我自己不明觉厉的东西盲目地规定我自己。
是啊!有多少事情,我是不明觉厉就视若真理拼命上的,大家也反感有这样的信众吧。
老实说,应当踏踏实实看书思考生活,不要首先觉得要先把身上的枷锁去掉,是不是枷锁还未定,只要你感觉不合适,任何事情都是枷锁,所以这只取决于你的认识和你的状况,事情本身往往反而不重要。
如此这般,生活就多彩起来了,不再是一条艰难的被“不明觉厉”规定了的单行道,而是有丰富的可能性和选择的空间。
注:
上次听郝柏林的讲座,最后提到的两句话,我觉得有一些道理。
1.慢变量控制快变量,人生是快变量,社会历史条件是慢变量。
2.他也是看到别人说的,“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
我是觉得自己的基础、特点跟他们根本不同,对于他们是顺应天性,对于我则就是拙劣的模仿了。
我隐约觉得,这种模仿,部分是作为一个逃避现实努力的借口、部分是心里对于自己要在至少某个层面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的强烈愿望,还有部分才是真正出于本性的喜爱。只有这最后一部分才保留了未来的希望。
逃避现实努力的借口,自从你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我最感兴趣的事业”之后,就慢慢变味了。
开始是想找到最感兴趣的事业,然后从事,后来便成了,我对大部分事情都不感兴趣,只对于个别还未确定的事情感兴趣,除此之外,我不感兴趣,因而不努力,因而学得不好也是理所应当,那是我为了追求自己的本性而主动放弃的。
然而果真如此吗?
我开始逐渐否定了这种事情。
就好像否定人格的上帝,白人的神是白人,黑人的神是黑人,那么神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面目呢?这样,一个人形人格的上帝就可疑起来。
我过去所喜欢的和我现在所喜欢的也有不同,我对于现实社会,也一直有很大的热情,否则,自己怎么会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喜欢丘吉尔呢?
我觉得所谓兴趣不是绝对的,你可以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事情也未必符合你的本性。
所谓感兴趣的事,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你认为什么是对的,是你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罢了。
所以人未必有那么娇贵,一旦学习与本性不符的事情就萎靡。事实上,人可以经由受外界影响的价值观而对很多事情充满热情。
我读了一部分的中国哲学史,本来读到庄子之前一直充满期待、并且很享受这种阅读,但是有事几天没有读,一旦重新拿起书来,开始读庄子,发现兴趣减了很多。当然,这些天是发生了一些事使我的思想有些变化。
这种例子不少见,可见,我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属于一个天生特别热爱哲学等貌似高贵的东西的种族。
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在发现人生与世界的困惑的时候,去思考这类东西。
有些事情,要么按照自己的原来的惯性发展(或者时代所规定的),要审视的话一定要坚持思考地尽可能清楚,否则类似于邯郸学步。你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定那些原来没有考虑过、任由外界影响的事情,是特别困难的。你必须要事无巨细地一一规划,这还不能保证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得满意。
这个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初步的浅薄的规划加于别人,比如求知若渴的晚辈,那总是会误导别人的。(当然你不误导。别人也会误导)所以对于表弟表妹,我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是真理强加于他们,何况我现在也不认为是真理。如何影响他们(如果需要的话)仍然是一个费思量的过程,让他们走跟自己一样的弯路,并不特别有意义。自己跟着别人走一样的弯路,也并不特别有意义。
但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什么时候算弯路,何时算侥幸走了捷径,这些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难有定论的事情。
我现在这样及时止了步,我现在认为是停止走弯路了。
因为我以为,我这样一个幼稚、阅历少、读书少的年轻人,首先应当充满斗志去生活、去读书、去思考,当我有了很多的积淀之后,命运把我引向何方,到时候看吧。也许像肚小豆这个年纪做的这些事情,才比较符合我现在情形,我确实不应该用我自己不明觉厉的东西盲目地规定我自己。
是啊!有多少事情,我是不明觉厉就视若真理拼命上的,大家也反感有这样的信众吧。
老实说,应当踏踏实实看书思考生活,不要首先觉得要先把身上的枷锁去掉,是不是枷锁还未定,只要你感觉不合适,任何事情都是枷锁,所以这只取决于你的认识和你的状况,事情本身往往反而不重要。
如此这般,生活就多彩起来了,不再是一条艰难的被“不明觉厉”规定了的单行道,而是有丰富的可能性和选择的空间。
注:
上次听郝柏林的讲座,最后提到的两句话,我觉得有一些道理。
1.慢变量控制快变量,人生是快变量,社会历史条件是慢变量。
2.他也是看到别人说的,“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