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90:戏谈古代皇权危机
古代对皇权的威胁,除开外族入侵和农民起义,比较常见的情况有如下四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地方军事武装叛乱,宰相觐位。其中地方军事武装叛乱和宰相觐位两大威胁,最终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则一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的解决。
外戚干政著名的譬如王莽,废汉自立。又如邓太后,临朝称制。汉末外戚与宦官争权,终致天下大乱,国分为三,故史称汉亡于外戚。又如杨国忠父子,杨贵妃她父兄。颐指气使,朝臣莫敢犯!而满清的慈禧垂帘听政,对国家的危害之大,国如累卵,民成草芥。
宦官专权的那就更是多了去了,汉唐明朝皆深受其害,其甚者甚至废止帝王改立新君。汉末十常侍之乱,引出外戚登台,终于国家倾覆。唐末在中央是宦官专权,在地方是军事武装作乱,终于国家分裂,于是有五代十国之乱。明朝宦官权倾朝野,魏宗贤人称九千岁,真正是祸国殃民!宦官而致党争,天灾而遇外族入侵,这就是所谓的明亡四原因!简单说来就是天灾人祸都到齐了,除了灭亡一途,除此还有得选吗?
丞相觐位,多见于唐朝以前!秦汉之际,君臣坐而论道,丞相是有很高地位与权力的!丞相之职,“掌承天子,助理万机”。丞相之权,统领百官,封驳建征。如此大权在手,难免犯上作乱。而且那时候的宰相出将入相,兵权在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岂会不懂?所以王莽为丞相,忍不住废汉自立。曹操为丞相,笑看儿子篡汉建魏。司马懿为丞相,于是乎灭魏建晋。刘备白帝城托孤,干脆告诉诸葛亮: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就废之!可见连皇帝本人,都知道丞相篡权这种事太稀松平常了,可顺而不可逆!南北朝乱世耳,全是丞相在作乱!所以到了隋朝建立,文帝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国无宁日啊!于是设三省六部制,分宰相之权!后来唐朝又弄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变实为虚。再到后来,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方面大杀开国功臣,“为子孙开万世太平”;另一方面,则彻底的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以内阁制代替!
地方军事武装叛乱也史不绝书!早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后来的朝鲜越南都属于这种,叛乱成功然后自立宗庙社稷!汉初大封子嗣,各诸侯国佣兵自重,威权一方,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威胁。景帝决意销藩,酿成“七国之乱”。杀一贾宜做替罪羊而患难不解,于是条候用兵。后来直到武帝行“推恩令”,才算解决了封国自大的问题!再后来唐朝变府兵制为幕兵制,又设藩镇,结果尾大不掉,酿成“安史之乱”。再后来五代十国,都来十四帝,拨乱五十秋。所以当赵匡胤废后周而建宋,为了避免宋朝重蹈覆辙的命运,决定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中央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另一方面三分兵权!在地方则推行弱干强枝的政策。然后又采取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从此地方军事武装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算解除!
但宋朝这个国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且不说宋朝因此断送了自己——外族强敌入侵而国内无御敌之师,导致国祚终移。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国人没有了尚武的精神!但中国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歧视当兵的!商秧变法,奖励军功,以功封爵,打破三代的世卿世禄制。从此民以兵贵!班超投笔从戎,可见一般。事实上古代文人一般都是文武双全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出现在宋代以后。先秦汉唐时期的文人,那可都是很彪悍的!这可以从“士”这个阶层的演变窥见端倪。
士这个阶层出现在先秦时期,他们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士的早期成员,主要来自于没落的贵族!到后期也逐渐加入了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孟尝君食客三千,鸡鸣狗盗之徒在所多有!到秦汉之际,因为百家争鸣的社会土壤消失,所以士也跟着消失了——该种地的去种地,该做生意的去做生意!还有一部分人,既不会种地,又不会做生意,只好落草山林,这就形成了后世的侠客!所以古代的侠客,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是文武双全的!傻大黑粗大字不识的不能叫侠客,只能叫好汉!玉树临风文武双全的才能叫侠客!
古代文人喜游学,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从塞外一路走到江南。写诗作文,传名百代!这是继承了“士”的传统!“士就是行走诸侯国之间做谋士幕僚以为生计!士的精神与逍遥、自由的江湖文化、侠客文化相结合,这就形成了古代文人“千古文人侠客梦,倚马仗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那文人们到处跑,不怕路上遇到坏人吗?不怕,因为古代文人就是侠客,腰中配剑!坏人抢侠客,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来日本大化改新,全盘唐化,把士的精神引入日本,这构成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基础,一直传到现在。
但在中国,在宋朝,因为统治者的政策选择,导致士的精神随着国人的尚武精神一起消失了!有宋一朝,军人不曾翻身。于是从此“好男不当兵”,文人变得孱弱了!文弱书生成了读书人的真实写照。而国人也不再以军人为尊,而以文人为尊,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才会写这样的句子!
尚武精神的消失,除了导致自宋以后,中国多次被外族揍得稀里哗啦外,更直接的后果就是国人纪律自觉性的消失!从此以后,随地吐痰什么的,迟到晚点什么的,不守规则什么的等等,国人做起来那可都是毫无犹豫的!很多人都在批判国人的劣根性,以鲁迅、柏扬为甚。批评得很正确,但他们并未找到这种劣根性的原因,其实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尚武精神的消失。没有原因,当然就给不出解决方案。靠国人自律或在小学加强道德教育,那都是胡扯!
那么为什么地方军事武装叛乱和宰相觐位能够被解决,而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的问题却始终难以解决呢?好吧,我不得不说,这其实涉及到社交网络的研究! 社交网络的研究显示,一方面,信任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强交互才有强关系。看看古代皇帝的生活环境,一般除了开国之君和皇二代,以后继位的,大都长于深宫之类、妇人之手,整天与阉竖为伍。所以母亲妻子和太监,才是皇帝亲近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心腹!当皇帝觉得外人不忠,那么他会依靠谁?依靠朝中大臣?非也!他会依靠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近亲之人,那就是父母妻子陪同之人,于是外戚和宦官得以执秉用权。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内朝官管外朝管!要知道后来得以分宰相之权的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可都是从内朝管演变而来的!我每每想到这里,都有一种深沉的悲凉!诸葛亮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自古迄今,做到的又有几人?真实的情况是:无论贤与不肖,人们只会亲近人而疏远人!
外戚干政著名的譬如王莽,废汉自立。又如邓太后,临朝称制。汉末外戚与宦官争权,终致天下大乱,国分为三,故史称汉亡于外戚。又如杨国忠父子,杨贵妃她父兄。颐指气使,朝臣莫敢犯!而满清的慈禧垂帘听政,对国家的危害之大,国如累卵,民成草芥。
宦官专权的那就更是多了去了,汉唐明朝皆深受其害,其甚者甚至废止帝王改立新君。汉末十常侍之乱,引出外戚登台,终于国家倾覆。唐末在中央是宦官专权,在地方是军事武装作乱,终于国家分裂,于是有五代十国之乱。明朝宦官权倾朝野,魏宗贤人称九千岁,真正是祸国殃民!宦官而致党争,天灾而遇外族入侵,这就是所谓的明亡四原因!简单说来就是天灾人祸都到齐了,除了灭亡一途,除此还有得选吗?
丞相觐位,多见于唐朝以前!秦汉之际,君臣坐而论道,丞相是有很高地位与权力的!丞相之职,“掌承天子,助理万机”。丞相之权,统领百官,封驳建征。如此大权在手,难免犯上作乱。而且那时候的宰相出将入相,兵权在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岂会不懂?所以王莽为丞相,忍不住废汉自立。曹操为丞相,笑看儿子篡汉建魏。司马懿为丞相,于是乎灭魏建晋。刘备白帝城托孤,干脆告诉诸葛亮: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就废之!可见连皇帝本人,都知道丞相篡权这种事太稀松平常了,可顺而不可逆!南北朝乱世耳,全是丞相在作乱!所以到了隋朝建立,文帝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国无宁日啊!于是设三省六部制,分宰相之权!后来唐朝又弄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变实为虚。再到后来,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一方面大杀开国功臣,“为子孙开万世太平”;另一方面,则彻底的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以内阁制代替!
地方军事武装叛乱也史不绝书!早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后来的朝鲜越南都属于这种,叛乱成功然后自立宗庙社稷!汉初大封子嗣,各诸侯国佣兵自重,威权一方,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威胁。景帝决意销藩,酿成“七国之乱”。杀一贾宜做替罪羊而患难不解,于是条候用兵。后来直到武帝行“推恩令”,才算解决了封国自大的问题!再后来唐朝变府兵制为幕兵制,又设藩镇,结果尾大不掉,酿成“安史之乱”。再后来五代十国,都来十四帝,拨乱五十秋。所以当赵匡胤废后周而建宋,为了避免宋朝重蹈覆辙的命运,决定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中央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另一方面三分兵权!在地方则推行弱干强枝的政策。然后又采取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从此地方军事武装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算解除!
但宋朝这个国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且不说宋朝因此断送了自己——外族强敌入侵而国内无御敌之师,导致国祚终移。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国人没有了尚武的精神!但中国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歧视当兵的!商秧变法,奖励军功,以功封爵,打破三代的世卿世禄制。从此民以兵贵!班超投笔从戎,可见一般。事实上古代文人一般都是文武双全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出现在宋代以后。先秦汉唐时期的文人,那可都是很彪悍的!这可以从“士”这个阶层的演变窥见端倪。
士这个阶层出现在先秦时期,他们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士的早期成员,主要来自于没落的贵族!到后期也逐渐加入了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孟尝君食客三千,鸡鸣狗盗之徒在所多有!到秦汉之际,因为百家争鸣的社会土壤消失,所以士也跟着消失了——该种地的去种地,该做生意的去做生意!还有一部分人,既不会种地,又不会做生意,只好落草山林,这就形成了后世的侠客!所以古代的侠客,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是文武双全的!傻大黑粗大字不识的不能叫侠客,只能叫好汉!玉树临风文武双全的才能叫侠客!
古代文人喜游学,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从塞外一路走到江南。写诗作文,传名百代!这是继承了“士”的传统!“士就是行走诸侯国之间做谋士幕僚以为生计!士的精神与逍遥、自由的江湖文化、侠客文化相结合,这就形成了古代文人“千古文人侠客梦,倚马仗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那文人们到处跑,不怕路上遇到坏人吗?不怕,因为古代文人就是侠客,腰中配剑!坏人抢侠客,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来日本大化改新,全盘唐化,把士的精神引入日本,这构成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基础,一直传到现在。
但在中国,在宋朝,因为统治者的政策选择,导致士的精神随着国人的尚武精神一起消失了!有宋一朝,军人不曾翻身。于是从此“好男不当兵”,文人变得孱弱了!文弱书生成了读书人的真实写照。而国人也不再以军人为尊,而以文人为尊,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才会写这样的句子!
尚武精神的消失,除了导致自宋以后,中国多次被外族揍得稀里哗啦外,更直接的后果就是国人纪律自觉性的消失!从此以后,随地吐痰什么的,迟到晚点什么的,不守规则什么的等等,国人做起来那可都是毫无犹豫的!很多人都在批判国人的劣根性,以鲁迅、柏扬为甚。批评得很正确,但他们并未找到这种劣根性的原因,其实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尚武精神的消失。没有原因,当然就给不出解决方案。靠国人自律或在小学加强道德教育,那都是胡扯!
那么为什么地方军事武装叛乱和宰相觐位能够被解决,而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的问题却始终难以解决呢?好吧,我不得不说,这其实涉及到社交网络的研究! 社交网络的研究显示,一方面,信任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强交互才有强关系。看看古代皇帝的生活环境,一般除了开国之君和皇二代,以后继位的,大都长于深宫之类、妇人之手,整天与阉竖为伍。所以母亲妻子和太监,才是皇帝亲近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心腹!当皇帝觉得外人不忠,那么他会依靠谁?依靠朝中大臣?非也!他会依靠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近亲之人,那就是父母妻子陪同之人,于是外戚和宦官得以执秉用权。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内朝官管外朝管!要知道后来得以分宰相之权的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可都是从内朝管演变而来的!我每每想到这里,都有一种深沉的悲凉!诸葛亮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自古迄今,做到的又有几人?真实的情况是:无论贤与不肖,人们只会亲近人而疏远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