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六年之后 (包办婚姻)
光阴似箭,2007年一个人独闯南亚次大陆时,带着各种遗憾地说:“我一定要再回来”。很长时间印度都被我列为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可惜因为在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对印度人民积累了不少偏见,“回印度”貌似遥遥无期了。今年却因为工作关系,去印度呆了3周多,这次少了很多“无知无畏”的气概,却多了几分入木三分的体会。没有心急地去探索新的城市,耐心地呆在一个地方,用心了解遇到的人,从他们的窗口重新认识了印度。 包办婚姻 (Arrange marriage) 中国的历史书或是电视连续剧常常会看到的桥段,我以为印度和中国一样,这都是别人的故事。没想到在印度,稍微熟识一点的朋友就会相互询问:“Are you arrange marriage or love marriage”。而且大多数回答都是理直气壮的"arrange marriage"。 07年的日记中小小地记载了当年AIESEC conference的crush Manish,一个周游了20多个国家要改变世界的热血青年,半年前也娶了个包办妻子,因为他周六要工作(大部分印度本土公司都是一周工作六天),就委托“包办妻子”在家等我,并陪我sightseeing。那什么见“旧情人”很尴尬,见”旧情人”素未蒙面的妻子就更drama了吧。好在包妻只知道我们是AIESEC的朋友,在世界各地见过几次面,我也就心安理得(更多的是好奇)地从机场直奔他家。 他们家在德里市区一个普通的四层小楼,两室两厅整洁地一层不染。初次见面,我和包妻就握了握手,结果她的手又冷又湿,估计是之前还在做家务吧。因为Manish就告诉了我包妻的名字,我发挥着自来熟的功力,慢慢地就和包妻聊开了。 你们见几次面就结婚的呀? 第三次见面就是我们的婚礼。第一次见面是我和我的哥哥,他和他的姐姐,四个人。第二次他就来我的城市找我,我们两个人一起吃了一顿饭。 那么快! 是呀,两家人相互都挺满意的。 然后你就搬到德里了? 是呀,还是我第一次来德里呢。在这里也不认识什么人。 那你平时都怎么玩呀? Manish在德里有两个cousins, 平时有时间就会和他们一起吃饭逛街什么的,也不是很频繁,大家都很忙。 很忙? 是呀,有很多家务要做。Manish的一日三餐,还要收拾房间。 正说着,一个老妇人进来了,自行就到厨房去刷碗了。一会儿又有个老头送来了一大包衣服,是洗好又烫整齐了的。 原来你的家务都outsource了!我感慨到。 呵呵,只是很基础的活儿。德里的钟点工很普遍,但是如果是贵重的衣服我还是得自己手洗。Manish很挑食的,所以我得变着花样做不同的食物。除了印度菜,还有意大利菜,对了我也会做中国菜。 聊着聊着,她给我一个橘子吃。感动的是,她会把橘子皮都剥了,把那些白色的经都撕干净,然后分成一瓣一瓣的。 最后实在没什么可聊的了,(主要是我对于家务活这种东西太提不起兴趣了),我就提议去附近的local market看看。没想到包妻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准备就绪:洗脸,抹粉底,决定衣服鞋子的颜色,首饰,钱包。最后走到地铁站,她才说,哦,忘了带地铁卡。我看她皮包里有好多卡,就好奇地问:‘你的信用卡是自己的还是Manish的附属卡呀?’没想到包妻居然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我就很热情地讲了讲信用卡的诸多好处,她听得热血沸腾地立马给Manish挂了个电话,说也给她办张信用卡。唉,怪我多嘴了。 因为他们最近要去Manish家给丈母娘过生日,包妻需要给Manish的家人买礼物。最后看上了一款made in China的漆皮钱包,结果又花了一小时决定款式和颜色,为了夫家所有人都满意。看她徘徊在两个卖家之间,左看看右想想,也难怪需要全职做家务了。 晚上Manish下班了,从market把我们接回了家。多年不见的“旧情人”,如今又发福了。在车上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叙旧,聊聊近况,又说着未来的计划。包妻就一言不发地看着那五个钱包,继续琢磨分配方案。 看着这种典型的AIESEC Alfa male,被安排了这样一个无才便是德的妻子,也挺好的。除了共同语言少点,生活起居被伺候地服服帖帖,又有百分百的做决定的空间和权利。更重要的是,不会被视为异类,而是亿万个普通的印度家庭而已。 能看看你们的结婚证吗?我问Manish。 哦,我们太忙了,还顾不上领结婚证呢。 天哪!那对包妻多么的不公平。人家离开家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德里,却没有法律的保护。 You have put enough fire into my marriage Amy! Manish开玩笑地说。放心吧,我会对她好的,我们盛大的婚礼还有两家人之间的契约,比法律有束缚力多了。 后来Manish夫妇来新加坡旅行,在办签证的时候被要求出示结婚证明,居然给签证官看看婚礼的请帖就好了!呵呵,看来各国使馆都明白印度婚姻的真正约束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