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古早味
从泰国来到马来,又从印尼返回新加坡,明白一件事:果然还是中华料理最隽永啊。过腻了泰国每天都是红绿咖喱冬阴功的日子,终于曼谷红尘滚滚的唐人街让我终于找回了一点点肠胃的满足感。尤其想喝一碗清淡美味的广式生滚粥,这奢侈的念头终于在吉隆坡满足了。
许多国内已经灭绝了古早做法,倒只有在远离大陆的南洋才能吃到最正宗的。找到唐人街一间人气很旺的档口,叫“汉记粥档”,每天只做早市。我点了一份鱼片粥,一杯冰咖啡,典型的马来早餐标配。
没想到上来却是一大碗滚得发泡的白粥,撒着葱花麻油,还有一碟切薄的生鱼片,上边盖着姜丝和香菜末。怎么个吃法一目了然,就像吃火锅一样把鱼生搅进滚烫的粥里,片刻就熟透,不用任何其他作料就鲜美无比了。
桌对面坐了位扛单反的大叔,粥上来后就开始拿相机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拍照。大叔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聊起来,原来他不是我想像中的游客,是正宗吉隆坡人,他说估计国内都很少喝到这样直接烫鱼生的。于是一场关于广东美食的大探讨就在我们之前展开了,临走时帮我买了单,还说有空可以看看他写的美食书,叫《知食分子》。怪不得对着食物拍起来照那么虔诚又专业的样子。
回想在广州香港呆过的日子,还真是没喝到过这样的生滚鱼片粥,同样是快节奏的大都市,这些古早味做法的东西,倒是只能在遥远的南洋吃到,比如槟城的潮汕鱼丸粿粉,比如马六甲手工捏的海南鸡饭粒。
当年沿海地带南下淘金的华人们,可能正是出于舌尖的思乡之情,这份在大陆早被遗落了的古早味,才得以在海外延续下来。马来和新加坡的南洋美食太一言难尽,只好抓重点来说一说。
主食系列:
叻沙
这马来美食几乎可以排的上我的新加坡最爱了,在马六甲也尝试过一次娘惹叻沙和鸳鸯叻沙(顾名思义就是混合了娘惹叻沙和峇峇叻沙),新加坡的各种食阁和咖啡室也尝试过,总之都没有“加东328叻沙”的赞。它家是把米粉剪碎了,只给汤勺不用筷子的,汤底讲究浓厚椰浆味和咖喱味,加上新鲜的蛤,撒上罗勒叶。再点根乌打(烤蕉叶鱼肉)和薏米水配着。
对这货的痴迷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最后一天在去机场的路上,背着大包小包,从西边到东边穿越半个国家,先去吃了一碗叻沙才心满意足去机场,有种准备奔赴美食贫瘠地的家乡的上刑场悲壮感。
中份5新(合25人民币)
福建炒蚝面
误打误撞总会有惊喜,在槟城寻找槟城叻沙的那条马路上,来回走了三遍都找不到查好的那家叻沙店,绝望中随便走入街角一家怡园茶室,随便点了份福建炒蚝面,结果就惊艳了。这才抬头看到斑斑点点的墙上贴着各种美食杂志的报道,在马来和新加坡这也不足为奇,地方那么小,吃货那么多,全称全国都被地毯式扫荡过一遍了。
关于福建炒面这回事,在福建的时候还真没觉得这么声势浩大,也许就跟国内茶餐厅的星洲炒米一样,到了星星国反而销声匿迹了。这碗蚝面倒不是那种炒得焦腻焦腻的,胜在蚝仔又多有新鲜,一般这种炒面炒粿条里的蚝或蛤,普通的店家也就忽悠一下,不太当回事,有的太腥有的太干瘪,怡园茶室这碗还真是从蚝到虾到鱼片和猪肉片都丝毫不含糊,味道也正合适。
6林吉(合12人民币)
炭炒福建面
在吉隆坡茨厂街的王金莲记尝了招牌的炭炒福建面,所谓炭炒,就是用的是生猛炭火炒而不是煤气火,想来跟日本某些地方非用一种稻草煮饭是一个道理。炒出来的面黝黑黝黑的,的确有那么点烟火气,但怎么说呢,尝起来就是没有那种“啊好幸福感觉又能再爱了”的感觉。
7林吉(合14人民币)
另外很多见的是吉隆坡的瓦煲老鼠粉,名字听着有点恐怖,其实就是外形像晶莹剔透的老鼠小尾巴,QQ的口感,里面加了猪肉末和生鸡蛋,算不上很好吃,只是尝个嫌罢了。
牛肉面
吉隆坡茨厂街的几碗牛肉面,让我找回了一点类似在潮汕的幸福感。一般分牛肉、牛丸、牛杂等,做法就是汤和干捞。汤面或汤粉比较清淡甜口,汤底有咸菜碎,干捞的话就是一碗牛丸汤,加一份浓油赤酱的干捞面,奇怪的是看着又咸又重口的样子,吃上去却半分都不咸,鲜味主要还是取自牛丸。新九路和马路对面丽丰茶冰室出品都不错。
7林吉(合14人民币)
肉骨茶
从口腹备受折磨的印尼回到星星国,第一顿就是尝试list里排好的“松发肉骨茶”,新加坡肉骨茶遍地都是,黄亚细、梁记,响亮的老牌子也不少,松发离克拉码头近交通方便也好找。没想到进去的时候居然遇到一队香港的旅行团进去吃,这场面让我差一点想退却了,总觉得跟旅行团一起吃不到什么地道的好东西。
最后点了排骨肉骨茶和鱼片肉骨茶,加了蚝油芥蓝和油条白饭配。鱼片肉骨茶估计很少有人点,无奈对猪肉实在不感冒的我左思右想之下,还是点了一个保底能够吃掉的菜。
也许是对于肉骨茶的各种报道传说赞叹听多了,倒是没有觉得特别惊艳。即使是刚从苦逼的印尼回来,也仅仅是觉得还算好吃下饭,吃着胃里很舒服罢了。汤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浓郁的药味,可能我的口味还是比较偏向于香料味重的。不过怎么说,也不算是落差太大吧。
两人份大概20新(合100元人民币)
槟城粿汤粉
朋友几年前来槟城吃到的一间只做早市的路边摊粿汤粉,据说比被地道吃货带去的潮汕粿汤粉还要赞。前两天睡过头,最后走的那天硬是闹铃闹了大早,跑去牛干冬路和日本街交叉口那边,总算见到一个类似的摊,一对比手机里的照片,应该八九不离十了。果然汤头有股清甜味,鱼丸鸡肉猪肉等配料也恰到好处,离开槟城前还有美味记忆真是再美好不过。
3林吉(合6元人民币,大概性价比是最高了)
炒粿条
我想说炒粿条应该算是新加坡马来的国民食物了吧,基本上任何茶室咖啡室食阁都有各种各样的炒粿条(Chao Kway Teow),发音是根据潮汕话音译过来的,广东一般叫干炒河,只是南洋的多加鸡蛋、腊肠、蚬、鱼饼、虾和豆芽,在广州还是吃干炒牛河比较多。
既然是如此这般多见又普通的食物,这才见真功夫。情况就是类似于到了兰州就分不出牛肉拉面和牛肉拉面之间的区别,就我吃到的几家店味道都还不错,新加坡炒粿条的会偏甜一些,炒好了放在蕉叶上更香。
3新左右(合15元人民币)
海南鸡饭
由于本人实在不爱吃鸡,尤其见不得鸡皮和鸡骨头,导致在满街老字号鸡饭球店的马六甲鸡场街都没敢走进去尝试一下。最后还是回到新加坡拖着可以帮我清盘的朋友一起去吃,选了牛车水一家还挺有名的maxwell food centre吃天天海南鸡饭。新加坡的确是一个脏乱差食阁尽出神奇美食的地方,但这个海南鸡饭的确有点让人失望。不知是没找对地方还是我的确不好这口,估计只能排在“假如7分饱送给我吃也不稀罕”的食物行列。
3.5新(合18元人民币)
甜品系列:
马六甲晶露(cendol)
受某朋友影响,晶露这两个字几乎可以算是除了印度歌舞片之外,对马六甲的第二个大印象。
总之最后变成了在马六甲的日子,每天换着店找晶露吃,大清早一碗,下午一碗。标准的原味晶露就是红豆、班兰条、仙草凉粉等放碗底,再刨上一碗超细薄的雪花冰,最后浇上椰奶和棕糖,好吃就好吃的这棕糖化在冰里的口感,对我来说还不够,加个新鲜榴莲酱才更好。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那个班兰好多都直接速冻里拿出来都没化透,班兰的质量远不如在泰国吃到的好。
后来才想起来在新加坡味香园吃的班兰雪花冰差不多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新加坡的冰粒粗大,棕糖和椰奶也不够多,用的是一般煮的红豆没有蜜汁制过,味道偏淡。
3林吉(合6元人民币)
榴莲泡芙
必须是南洋甜品的神物之王啊,最早在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开心小食买了一盒(3林吉,6元人民币),奶油和榴莲肉融合的内陷。一共在吉隆坡呆了三天还碰上一天周日店关门,气得我恨不得再多住一天多买上几盒。然而在得知马六甲还有更神物的榴莲泡芙,这才心甘情愿离开。
马六甲的买的贵多了,2林吉(合4元人民币)一个,不过口感更像国内的贝儿多泡芙工厂之类,比较爽口也不腻。最后一天带了始终不知道durian为何的比利时小伙去尝了,表情更复杂,但我觉得一个“special”足以概括榴莲这神物了!
新加坡东海岸那家很有名pure durian puff,12新(合60元人民币)一盒20小个,几乎一口一个,真的是百分百纯榴莲肉馅,货真价实,但感觉纯度太高制成甜品就失去甜品的意义了,吃多了会腻,但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特别惊艳的。
椰子布丁
这货应该可以排上新加坡最喜欢甜品榜首,牛车水一条不起眼的街转角,店小得只有店面没有厅堂,买了只能坐在骑楼下街边的小桌上吃。整一个椰子盅,里面是用椰水冻得布丁,超级清爽自然,连椰青一起刮着吃。据说之前还有神奇的椰子芒果布丁拼盘,可惜我去的两次都没有卖。
4.8新(合20元人民币)
七彩清汤
南洋理工大学偶尔撞到的美味,红糖水做底,里面是白木耳、胡萝卜、白果、桂圆肉、薏米,总之是大热天里什么时候都会想喝的那一类糖水,是那种甘愿为了不起眼的一小碗坐一小时车赶过去吃的类型。引一句台词“在最好的时间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有时间了。”后会无期的清汤,给我一个再去星星国的理由了。
小食:
咖椰吐司
提起咖椰吐司,新加坡就有无处不见的亚坤咖啡室。虽然已经发展成连锁性质的快餐茶室,但早上点一份标配:两片咖椰牛肉吐司、两个半生鸡蛋、一杯咖啡。吐司烤得酥脆,牛油冰冰,有点儿冰火菠萝油的感觉,鸡蛋撒上胡椒和酱油吃,咖啡加炼乳就叫Kopi,黑咖是Kopi O,咖啡花奶是Kopi C。不过这个量总体对我来说有点大,吃到后来腻的受不了。
4.5新(合23人民币)
沙爹
从小对沙爹的印象就是沙爹牛肉,没想到还能当火锅吃。在马六甲有好多这样的沙爹店,桌上一个装着厚厚沙爹酱的锅子,自己拿盆选串串,0.7林吉一串,沙爹锅里浸着烫熟了就好,还会附送一盘青瓜配吃。可惜还是太甜腻了,又没有主食,吃了几串就受不了。后来在新加坡老巴刹的烤沙爹摊也是,甜得受不了,只好一边吃一边意淫着新疆的烤羊肉。
许多国内已经灭绝了古早做法,倒只有在远离大陆的南洋才能吃到最正宗的。找到唐人街一间人气很旺的档口,叫“汉记粥档”,每天只做早市。我点了一份鱼片粥,一杯冰咖啡,典型的马来早餐标配。
没想到上来却是一大碗滚得发泡的白粥,撒着葱花麻油,还有一碟切薄的生鱼片,上边盖着姜丝和香菜末。怎么个吃法一目了然,就像吃火锅一样把鱼生搅进滚烫的粥里,片刻就熟透,不用任何其他作料就鲜美无比了。
![]() |
吉隆坡汉记粥档鱼片粥 |
桌对面坐了位扛单反的大叔,粥上来后就开始拿相机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拍照。大叔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聊起来,原来他不是我想像中的游客,是正宗吉隆坡人,他说估计国内都很少喝到这样直接烫鱼生的。于是一场关于广东美食的大探讨就在我们之前展开了,临走时帮我买了单,还说有空可以看看他写的美食书,叫《知食分子》。怪不得对着食物拍起来照那么虔诚又专业的样子。
回想在广州香港呆过的日子,还真是没喝到过这样的生滚鱼片粥,同样是快节奏的大都市,这些古早味做法的东西,倒是只能在遥远的南洋吃到,比如槟城的潮汕鱼丸粿粉,比如马六甲手工捏的海南鸡饭粒。
当年沿海地带南下淘金的华人们,可能正是出于舌尖的思乡之情,这份在大陆早被遗落了的古早味,才得以在海外延续下来。马来和新加坡的南洋美食太一言难尽,只好抓重点来说一说。
![]() |
新加坡加东328叻沙 |
![]() |
马六甲鸳鸯叻沙 |
![]() |
新加坡威利大虾面 |
主食系列:
叻沙
这马来美食几乎可以排的上我的新加坡最爱了,在马六甲也尝试过一次娘惹叻沙和鸳鸯叻沙(顾名思义就是混合了娘惹叻沙和峇峇叻沙),新加坡的各种食阁和咖啡室也尝试过,总之都没有“加东328叻沙”的赞。它家是把米粉剪碎了,只给汤勺不用筷子的,汤底讲究浓厚椰浆味和咖喱味,加上新鲜的蛤,撒上罗勒叶。再点根乌打(烤蕉叶鱼肉)和薏米水配着。
对这货的痴迷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最后一天在去机场的路上,背着大包小包,从西边到东边穿越半个国家,先去吃了一碗叻沙才心满意足去机场,有种准备奔赴美食贫瘠地的家乡的上刑场悲壮感。
中份5新(合25人民币)
![]() |
槟城福建炒蚝面 |
福建炒蚝面
误打误撞总会有惊喜,在槟城寻找槟城叻沙的那条马路上,来回走了三遍都找不到查好的那家叻沙店,绝望中随便走入街角一家怡园茶室,随便点了份福建炒蚝面,结果就惊艳了。这才抬头看到斑斑点点的墙上贴着各种美食杂志的报道,在马来和新加坡这也不足为奇,地方那么小,吃货那么多,全称全国都被地毯式扫荡过一遍了。
关于福建炒面这回事,在福建的时候还真没觉得这么声势浩大,也许就跟国内茶餐厅的星洲炒米一样,到了星星国反而销声匿迹了。这碗蚝面倒不是那种炒得焦腻焦腻的,胜在蚝仔又多有新鲜,一般这种炒面炒粿条里的蚝或蛤,普通的店家也就忽悠一下,不太当回事,有的太腥有的太干瘪,怡园茶室这碗还真是从蚝到虾到鱼片和猪肉片都丝毫不含糊,味道也正合适。
6林吉(合12人民币)
![]() |
吉隆坡王金莲记炭炒面 |
炭炒福建面
在吉隆坡茨厂街的王金莲记尝了招牌的炭炒福建面,所谓炭炒,就是用的是生猛炭火炒而不是煤气火,想来跟日本某些地方非用一种稻草煮饭是一个道理。炒出来的面黝黑黝黑的,的确有那么点烟火气,但怎么说呢,尝起来就是没有那种“啊好幸福感觉又能再爱了”的感觉。
7林吉(合14人民币)
![]() |
瓦煲老鼠粉 |
另外很多见的是吉隆坡的瓦煲老鼠粉,名字听着有点恐怖,其实就是外形像晶莹剔透的老鼠小尾巴,QQ的口感,里面加了猪肉末和生鸡蛋,算不上很好吃,只是尝个嫌罢了。
![]() |
新九如牛肉汤面 |
![]() |
丽丰茶冰室牛肉丸面 |
![]() |
新加坡福南街牛肉粉,汤汁稠到牛肉都不会沉下去! |
牛肉面
吉隆坡茨厂街的几碗牛肉面,让我找回了一点类似在潮汕的幸福感。一般分牛肉、牛丸、牛杂等,做法就是汤和干捞。汤面或汤粉比较清淡甜口,汤底有咸菜碎,干捞的话就是一碗牛丸汤,加一份浓油赤酱的干捞面,奇怪的是看着又咸又重口的样子,吃上去却半分都不咸,鲜味主要还是取自牛丸。新九路和马路对面丽丰茶冰室出品都不错。
7林吉(合14人民币)
![]() |
松发鱼片肉骨茶 |
![]() |
松发排骨肉骨茶 |
肉骨茶
从口腹备受折磨的印尼回到星星国,第一顿就是尝试list里排好的“松发肉骨茶”,新加坡肉骨茶遍地都是,黄亚细、梁记,响亮的老牌子也不少,松发离克拉码头近交通方便也好找。没想到进去的时候居然遇到一队香港的旅行团进去吃,这场面让我差一点想退却了,总觉得跟旅行团一起吃不到什么地道的好东西。
最后点了排骨肉骨茶和鱼片肉骨茶,加了蚝油芥蓝和油条白饭配。鱼片肉骨茶估计很少有人点,无奈对猪肉实在不感冒的我左思右想之下,还是点了一个保底能够吃掉的菜。
也许是对于肉骨茶的各种报道传说赞叹听多了,倒是没有觉得特别惊艳。即使是刚从苦逼的印尼回来,也仅仅是觉得还算好吃下饭,吃着胃里很舒服罢了。汤没有想象中那么具有浓郁的药味,可能我的口味还是比较偏向于香料味重的。不过怎么说,也不算是落差太大吧。
两人份大概20新(合100元人民币)
![]() |
槟城粿汤粉 |
槟城粿汤粉
朋友几年前来槟城吃到的一间只做早市的路边摊粿汤粉,据说比被地道吃货带去的潮汕粿汤粉还要赞。前两天睡过头,最后走的那天硬是闹铃闹了大早,跑去牛干冬路和日本街交叉口那边,总算见到一个类似的摊,一对比手机里的照片,应该八九不离十了。果然汤头有股清甜味,鱼丸鸡肉猪肉等配料也恰到好处,离开槟城前还有美味记忆真是再美好不过。
3林吉(合6元人民币,大概性价比是最高了)
![]() |
槟城炒粿条 |
炒粿条
我想说炒粿条应该算是新加坡马来的国民食物了吧,基本上任何茶室咖啡室食阁都有各种各样的炒粿条(Chao Kway Teow),发音是根据潮汕话音译过来的,广东一般叫干炒河,只是南洋的多加鸡蛋、腊肠、蚬、鱼饼、虾和豆芽,在广州还是吃干炒牛河比较多。
既然是如此这般多见又普通的食物,这才见真功夫。情况就是类似于到了兰州就分不出牛肉拉面和牛肉拉面之间的区别,就我吃到的几家店味道都还不错,新加坡炒粿条的会偏甜一些,炒好了放在蕉叶上更香。
3新左右(合15元人民币)
![]() |
天天海南鸡饭 |
海南鸡饭
由于本人实在不爱吃鸡,尤其见不得鸡皮和鸡骨头,导致在满街老字号鸡饭球店的马六甲鸡场街都没敢走进去尝试一下。最后还是回到新加坡拖着可以帮我清盘的朋友一起去吃,选了牛车水一家还挺有名的maxwell food centre吃天天海南鸡饭。新加坡的确是一个脏乱差食阁尽出神奇美食的地方,但这个海南鸡饭的确有点让人失望。不知是没找对地方还是我的确不好这口,估计只能排在“假如7分饱送给我吃也不稀罕”的食物行列。
3.5新(合18元人民币)
甜品系列:
![]() |
joker88榴莲晶露 |
![]() |
芒果晶露 |
马六甲晶露(cendol)
受某朋友影响,晶露这两个字几乎可以算是除了印度歌舞片之外,对马六甲的第二个大印象。
总之最后变成了在马六甲的日子,每天换着店找晶露吃,大清早一碗,下午一碗。标准的原味晶露就是红豆、班兰条、仙草凉粉等放碗底,再刨上一碗超细薄的雪花冰,最后浇上椰奶和棕糖,好吃就好吃的这棕糖化在冰里的口感,对我来说还不够,加个新鲜榴莲酱才更好。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那个班兰好多都直接速冻里拿出来都没化透,班兰的质量远不如在泰国吃到的好。
后来才想起来在新加坡味香园吃的班兰雪花冰差不多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新加坡的冰粒粗大,棕糖和椰奶也不够多,用的是一般煮的红豆没有蜜汁制过,味道偏淡。
3林吉(合6元人民币)
![]() |
吉隆坡榴莲泡芙 |
![]() |
pure durian puff |
榴莲泡芙
必须是南洋甜品的神物之王啊,最早在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开心小食买了一盒(3林吉,6元人民币),奶油和榴莲肉融合的内陷。一共在吉隆坡呆了三天还碰上一天周日店关门,气得我恨不得再多住一天多买上几盒。然而在得知马六甲还有更神物的榴莲泡芙,这才心甘情愿离开。
马六甲的买的贵多了,2林吉(合4元人民币)一个,不过口感更像国内的贝儿多泡芙工厂之类,比较爽口也不腻。最后一天带了始终不知道durian为何的比利时小伙去尝了,表情更复杂,但我觉得一个“special”足以概括榴莲这神物了!
新加坡东海岸那家很有名pure durian puff,12新(合60元人民币)一盒20小个,几乎一口一个,真的是百分百纯榴莲肉馅,货真价实,但感觉纯度太高制成甜品就失去甜品的意义了,吃多了会腻,但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特别惊艳的。
![]() |
新加坡椰子布丁 |
椰子布丁
这货应该可以排上新加坡最喜欢甜品榜首,牛车水一条不起眼的街转角,店小得只有店面没有厅堂,买了只能坐在骑楼下街边的小桌上吃。整一个椰子盅,里面是用椰水冻得布丁,超级清爽自然,连椰青一起刮着吃。据说之前还有神奇的椰子芒果布丁拼盘,可惜我去的两次都没有卖。
4.8新(合20元人民币)
![]() |
南洋理工七彩清汤 |
七彩清汤
南洋理工大学偶尔撞到的美味,红糖水做底,里面是白木耳、胡萝卜、白果、桂圆肉、薏米,总之是大热天里什么时候都会想喝的那一类糖水,是那种甘愿为了不起眼的一小碗坐一小时车赶过去吃的类型。引一句台词“在最好的时间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有时间了。”后会无期的清汤,给我一个再去星星国的理由了。
小食:
![]() |
亚坤标配 |
咖椰吐司
提起咖椰吐司,新加坡就有无处不见的亚坤咖啡室。虽然已经发展成连锁性质的快餐茶室,但早上点一份标配:两片咖椰牛肉吐司、两个半生鸡蛋、一杯咖啡。吐司烤得酥脆,牛油冰冰,有点儿冰火菠萝油的感觉,鸡蛋撒上胡椒和酱油吃,咖啡加炼乳就叫Kopi,黑咖是Kopi O,咖啡花奶是Kopi C。不过这个量总体对我来说有点大,吃到后来腻的受不了。
4.5新(合23人民币)
![]() |
马六甲沙爹火锅 |
![]() |
![]() |
新加坡老巴刹沙爹 |
沙爹
从小对沙爹的印象就是沙爹牛肉,没想到还能当火锅吃。在马六甲有好多这样的沙爹店,桌上一个装着厚厚沙爹酱的锅子,自己拿盆选串串,0.7林吉一串,沙爹锅里浸着烫熟了就好,还会附送一盘青瓜配吃。可惜还是太甜腻了,又没有主食,吃了几串就受不了。后来在新加坡老巴刹的烤沙爹摊也是,甜得受不了,只好一边吃一边意淫着新疆的烤羊肉。
叶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六天五晚和歌山松弛之旅(可抄作业版本) (30人喜欢)
- 来泰国后才认识的水果——枇杷芒 (33人喜欢)
- 37岁旅居曼谷的一年|学泰语 (33人喜欢)
- 在曼谷亲历震源7.9级大地震 (370人喜欢)
- 见识了什么叫摆烂式育儿 (7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