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类“存在”的探询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
摘要: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 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 “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 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关键词: 存在; 探询; 可能性; 试验性; 简约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他一直视自己为人类“存在”的探索者, 他把探询“存在”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任务。他的小说的共同主题就是以呈现和探询不同的“存在”来解释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不同境况和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是复杂的、多意的和不明确的。在国外, 评论界就从来没有对他的作品有过一致的评价。如他的成名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描写男女之爱的爱情小说, 也有人称此实质是一部表达作者政治观点和具某种政治倾向的政治小说。但这些观点似乎不能完全涵盖小说本身的主题。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对人生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作出思考及解答的哲理性小说。由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描述的内容很广泛, 由此, 作品的主题在众多材料的覆盖下像是被搁置在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中。但无论作者写的是什么, 米兰•昆德拉小说主题的实质只有一个, 就是对人类“存在”的探询。“一个主题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探询。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 这种探询实际上是对一些特别的词, 一些主题词进行审视。”这是作者本人对自己小说主题的观点。在生命中有无数个思考, 作者把这些思考用情节和人物串起来, 结成为一部作品, 在作品中, 思考与探索这些问题成了昆德拉小说的主题。
一、主题的核心———“存在”
“存在”一词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当中很少出现, 但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贯穿着他的每一部作品。可以说, “存在”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主题的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命题。昆德拉自己也曾表示, 他的小说始终探询的是人类在某个场所表现出来的任何生存状态和生存发展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反复提到的“存在”是受到哲学家海德格尔作品《存在与时间》中所谈到的“存在”启发的。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说, “存在”意味着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 同时更意味着一种还未实现或未被发现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昆德拉用小说探询“存在”, 更确切地说是发现一切还未被发现的东西, 而这正是小说的任务和它最伟大之处。按米兰•昆德拉的观点, 他认为探询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从他开始的, 古代的欧洲小说便开始了。最出色的开拓者可以算是塞万提斯。他创作了《唐吉诃德》, 首次发掘了世上有一种疯狂而又“多余”的人的存在。其后的小说发展也一直探索着人类的另一面, 到了卡夫卡, 人类的未被确知的“存在”状态更是被深刻地揭露出来。
顺承着这种小说历史的发展, 昆德拉也走上了利用小说勘探“存在”的道路。同时, 他对这种“存在”又有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他十分赞同海德格尔的观点, 认为人类的世界可以说是属于人类的一部分, 因为它附带有人类的历史和意识形态, 而“存在”就自然成了这个世界的一个组合的因素。人类的每一个个体, 就是每一个的“存在”,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借由“存在”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本质。“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是关注自我之谜。”“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基本问题之一。”这说明了作者认为探询“存在”就是探寻人类自我之谜。因此, “存在”在昆德拉的眼里更多的是还未显现的一种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是针对人类自己本身而言的。“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 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这又说明了昆德拉是从人们的生活中去挖掘他们的可能性, 而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场所。
人类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会有一种怎样的可能性? 他们会以怎样的姿态来回应生命? 他们对这个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哲理性思考都可以从人类的“存在”来观察和发现。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主题是围绕这些由“存在”展开的提问而生成的, 同时, 这些问题是“存在”这一概念在小说中内涵的具体体现。昆德拉在作品中把“存在”和人类的可能性连结在一起, 用小说的形式来构建虚拟的环境, 用勘探“存在”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现今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存在”, 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命可能就是一个“存在”。按照昆德拉自己的说法, 具体到每一种或每一个小说人物, 他或他们就代表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方式的“存在”。昆德拉化身为每一个小说人物, 与他们共同思考, 从中借着人物来探索人类的各种可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二、“存在”主题的具体内涵
米兰•昆德拉的主题实质在于探询不同的“存在”及“存在”的隐喻性和意义。可以说,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 “存在” 就相当于人类的一切可能性, 而小说就是试验可能性的场所。“存在” 一词对于小说或许是一个抽象性的理论概括, 而它在不同的小说里却有着具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昆德拉在不同的作品里都探询了不同的“存在”, 并且, 其探询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在比较早期的作品中, 作者探询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些人生中比较细节的问题, 他们多数是就着某一方面来发问的。《玩笑》、《好笑的爱》和《告别圆舞曲》等小说, 大部分都是故事性和情节性比后期小说较强的作品, 而故事的内容中心都离不开爱情这条主线, 小说的内容叙述也较为统一。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男主角路德维克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在经历爱情时所发生的事。也可以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男主角某部分的成长史, 而他们又与他的爱情密切联系。小说探询的“存在”正如题目所写的, 是一种玩笑式的经历与爱情。路德维克与某个女人有了爱情, 当他发现情人的丈夫是他以前所憎恨的“敌人”时, 他想尽办法引诱情人背叛及离开他的丈夫, 以此作为对“敌人”的报复。谁知道男人早已对妻子失去爱情并另有所爱, 当他得知是路德维克让妻子离开自己后, 他把路德维克视作了朋友。就是这么一个荒唐的故事, 昆德拉在其荒唐背后隐藏了他要探询的“存在”———让人白费力气, 充满绝望的玩笑, 而这些玩笑的后果对路德维克的生活来说是沉重严肃甚至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男主角路德维克对爱情的追寻一直都是个不认真的玩笑, 尽管路德维克本身曾经很认真地对待它。昆德拉在这里描写出了一种荒谬的“存在”: 究竟是生活在开玩笑, 还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玩笑? 这是一部探讨关于“玩笑”存在的任何可能性的小说。可以说, 《玩笑》是作者第一次用小说这种形式来勘探人类世界的“存在”, 同时揭开了昆德拉走上探询“存在”道路的帷幕。
昆德拉在之后的作品《好笑的爱》当中, 用了七个独立的短篇故事来探询“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性。其中首篇《谁都笑不出来》中, 描写了一个大学教师为了逃避为一个学者的糟糕论文写论文报告而引发的一连串的事。在这个短篇故事中, 主人公“我”为了不肯撒一个谎言, 而编造了许许多多个谎言, 最后导致了爱情和工作都离他而去。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存在”是一个人经历的可能性。作者在小说中问道, 个人的经历究竟是自己所选择的还是受外界所牵引的? 而人们是否能看清自己的经历和它赋予我们的意义? 在小说中, 作者用主人公角色作出了回答: “我突然明白到, 我原先还想象我们自己跨在人生历险的马背上, 还以为我们自己在引导着马的驰骋。实际上, 那只是我单方面的一个幻觉; 那些经历兴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历险;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们是由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在另一个短篇《搭车游戏》中, 一对恋人用角色的扮演来推测彼此的感情, 最后双双迷失在身份角色中。作者探讨了男女双方的情感揣测以及自我角色的变换对感情的影响。这里所发现的“存在”是身份的确定性对人自我把握的影响。文中最后,女主角终因角色的混乱导致惊慌过度精神面临崩溃, 她不停地重复着: “我是我, 我是我, 我是我⋯⋯ ”由此来让自己及爱人确认自己的存在和真实。这种对自我与自我身份不确定的探索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特蕾莎身上得到延续。在其他短篇中, 昆德拉还探询了游戏、欲望和宗教等的各种“存在”。
在《告别圆舞曲》中, 作者以几条主线并存,探询了互相有牵连的人们的生活境况。在其中,作者还对迫害者与被迫害者的这种“存在”作出了认真的思考, 并认为这是一种实质相同, 没有明显界限, 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在这些作品中, 作者集中描写细节, 这时期小说中的“存在”内涵是人类某些经历和遭遇的各种可能性, 而这些都是从某些生活细节中进行思考和探询的。
其后, 米兰•昆德拉陆续出版了几部小说和学术性文集, 其中包括被认为是昆德拉最有艺术成就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部作品中, “存在”主题的探询更为深刻和细致。如果说在他早期的作品里, “存在”的内涵是较关注自身个体生活的某个部分, 那么, 在这部作品中, “存在”的内涵更包括人整个生命和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以及在社会的影响下, 与自我意识共同作用后的生存状态和对外界客观所作出的回应。该作品主要描写了四个人物, 他们各自表达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可能, 是彼此各不相同的“存在”。托马斯是个才华横溢但对爱情不负责任的医生, 他一直与众多情人保持着性友谊的轻松关系, 但却在“六次偶然”下选择了特蕾莎成为他的妻子。他一生都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 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特蕾莎深爱着托马斯, 她沉溺于托马斯的爱和这种爱带给她的软弱中, 她过于关注自身, 一直对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产生困惑。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讨厌一切媚俗, 最后, 她选择背叛所有, 包括国家和佛兰茨的爱情, 以此来逃脱媚俗对自己的重压。佛兰茨是萨比娜的情人之一, 他始终有一种革命的情怀, 希望自己总是充满力量, 于是沉醉在“伟大的进军”当中。但是他所认为神圣的东西在萨比娜的眼里同样是一种媚俗。四个主要人物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 作者在主题的发挥和描写上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词当中。轻与重的对立和转化。托马斯认为他和特蕾莎的关系以及特蕾莎对他的爱情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当特蕾莎离开他后, 他顿觉无比地轻松。但随后对特蕾莎的思念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发觉,原来没有特蕾莎的生活的这种“轻”才是最沉重的。对托马斯来说, 轻松的生活和沉重的爱情关系一直是对立的, 但是失去特蕾莎后, 轻松与沉重转化了。这种“轻”和“重”的主题在早期作品《玩笑》中也曾隐约地出现过, 路德维克在发出了带玩笑意味的明信片后, 开始遭遇了痛苦的厄运。“不能承受的轻” 实际上是已经转化了的“重”。
灵与肉的一致和分离。特蕾莎一直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感到迷惑, 肉体的分离与否这个问题一直以托马斯怀着对她的爱却和其他女人保持性友谊的形式呈现着并困扰着她。她认为灵与肉必须统一并追求着两者的统一, 但却不幸地发现他们是可以分离的。她沉醉在自己的软弱当中,对自身的存在和真实性充满疑问。她曾赤裸地站在镜子面前, “她担心, 如果她的鼻子每天长出一厘米来, 会发生什么情况? ”“多少时间她会认不出自己的脸来? 假如她的脸不再像特蕾莎, 特蕾莎还会是特蕾莎吗? ” 昆德拉在特蕾莎身上探询着人类对把握自我感到无能为力的可能性。媚俗与背叛。托马斯和萨比娜都是讨厌媚俗的人, 而佛兰茨是完全沉醉在某种媚俗中的人。回避粪便的存在而相信上帝的真实是一种媚俗,逼迫同胞在抗议纸上签字也是一种媚俗。萨比娜承受不了媚俗的泛滥, 最后以背叛她所拥有的一切去抵挡媚俗在她身边的存在。佛兰茨背叛了家人与萨比娜在一起, 而当他公开了与萨比娜的关系之后, 萨比娜却视之为对她的背叛。萨比娜为了逃离媚俗, 她背叛了与佛兰茨的爱情, 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不带走任何东西。同时, 托马斯的性友谊也是对特蕾莎的爱的一种背叛形式。这些都是昆德拉在人物身上探询的关于轻和重, 灵和肉, 背叛和媚俗等各种形式和可能性,这就是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米兰•昆德拉在法国的生活安定后, 从《慢》这部小说开始用法语进行创作。这些小说被认为是他较为后期而且有所转变的作品。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当中, 昆德拉把关注投放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他在《慢》中探讨了人类的生活状态, 在《身份》中重点思考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小说《慢》中, 作者用了两条主线来阐发主题。一条是描写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T 夫人和骑士的爱情之夜的故事; 另一条主线描述了一群现代人展开的滑稽可笑的故事。昆德拉在作品中明确地指出: 人类早已迷失在速度里, 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速度,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重要的事被遗忘得越来越快, 所有的一切都因为速度而变得不再具有永恒性和纪念性, 从而走入了越发儿戏、不再严肃的时代。人类开始难以控制世界的速度和把握自己, 深刻的意义似乎逐渐地消失。T 夫人和骑士慢慢地享受了美妙的一夜, 他们都细心地体会生活的每一个快乐的时刻; 而现代的那一群自以为重要的人, 他们的人生价值正在无声无息地被时代的速度悬挂在一个不正经的领域里, 渐渐失去其价值。作者对此也只能在作品的最后祝愿现代人: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朋友, 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把“存在”定位在“速度”中, 他探询了物质的、机械化的速度对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在另一部作品《身份》中,作者显然是探寻“身份”这一特定的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小说探讨了在男人与女人的爱情里或许会发生的事。题目的“身份”似乎就是主题, 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爱情里, 呈现出爱情对两种身份的差异性。让马克和尚塔尔在参与爱情的身份中兜兜转转寻找着爱情的实质, 最后认清了属于他们的爱情是一种对彼此身份的包容。在这部小说里, “存在”表现为爱情中男女各自身份的可能和涵义。
三、“存在”的探询方式
昆德拉强调, 小说是一个未完成的长长的探询, 因此, 小说的一切都是带有“试验性”, 这种试验性必定给作品一种不真实的假设环境, 而这种假设甚至是荒谬和带有玩笑意味的。正如《慢》的最后, 尚塔尔的噩梦与现实混淆在一起, 但作者认为真实与否在小说中根本不是重点, 重点是小说中始终要探寻的“存在”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小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小说里的人物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人类可能性的多种状况只能在虚构中才能发生, 因为若一切为具体和必然的真实, 那么, 现实的种种限制必会成为探询人类无限可能性的阻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是按照现实世界的利益和功利性为标准所进行着的, 如果小说也是如此, 要发觉人类还未发现或未实现的可能性便会成为空谈了。由此, 小说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存在”和探寻“存在”的意义便荡然无存了。
昆德拉的小说从不以现实生活的功利标准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考虑根据, 他的小说甚至是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 , 这样才能使读者在他的小说中读出更多的“存在”形式。昆德拉把小说主题建立在虚构的小说环境之上, 这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意图———用一种排除道德价值观、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小说空间去充分展现出人类的本质。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是对世界复杂性的反映, 作者对此采取了简单的手法来构建小说的结构。“把握世界存在的复杂性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简约, 浓缩的技巧。” 每个小说人物的探询便是他们生命中的关键词的展现, 作者在小说中, 把主题建立在属于个人的几个富有独特性和个性的关键词上。“所以我坚持: 小说首先是建立在几个根本性的词语上。”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由“重、轻、灵魂、身体、伟大的进军、媚俗、怜悯、眩晕、力量、软弱”这些词语作为小说的支柱。又如《生活在别处》的主题词是“抒情、激情”, 《笑忘录》是“记忆、遗忘、笑、天使”, 《玩笑》是“玩笑、乐观、爱情、严肃”等。这些关键词不仅是小说的框架, 而且还是小说人物的“存在密码”对于托马斯来说, 他的存在密码就是“轻”、“重”; 特蕾莎是“身体”、“眩晕”; 萨比娜是“媚俗”、“轻”; 而佛兰茨是“性爱”、“力量”、“政治”; 尚塔尔是“爱情”、“目光”、“白色阳台”,雅库布是“谋杀”。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存在方式, 作者就是以这些关键的词语作为出发点去探询世界和生命中的可能性。托马斯一生都在轻与重中选择; 萨比娜因为对媚俗的憎恶选择了离开祖国, 但是却又对这种选择产生一种失落感; 佛兰茨不断地在爱情和政治中寻找力量; 路德维克被不同的玩笑捉弄着; 尚塔尔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之后又在爱情中找到了自己。作者对于这些复杂的人生的探索采取直接描写关键词的简单形式。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 人物没有被过多地细致描写, 传统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心理对话和活动等方面的描写都被作者隐去, 作者只是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人物的塑造。“人物不是一个对真人的模仿, 它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 一个实验性的自我。”人物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是一个“存在”的隐喻, 一个特别的生命符号, 他们伴随着独特的生命词语, 便于作者对人类进行探询。这种人物描写的处理手法避免了大量多余的冗长信息, 同时也避免了这些无用的信息阻碍了主题的呈现。昆德拉致力于探索人物的生存环境,企图摆脱掉理性和社会过多的客观因素对人物产生的作用, 进而探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与反应的深层原因和意义。“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 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 甚至是一些构成他的词语, 而非任何其他别的。” 正如托马斯, 作者从来没有对他的外貌和家庭有过细致的描写, 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他是一个拥有任何发色任何身材的男人, 他的身材和样子都可以随读者的想象和意愿而变化, 但是, 一些托马斯本质的东西造就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这就归根于属于他个人的存在密码: 他是一个喜欢与众多女人保持性友谊但不拥有恋爱婚姻关系的男人; 他在不同的性中寻找不同的感受经历和不同的自己; 他和萨比娜一样是个清楚何为媚俗并且厌恶媚俗的人⋯⋯ 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只属于托马斯这个人物, 作者就是通过“存在” 的个别词语来塑造出托马斯这样一个另类的生命探索者。这种人物描写的手法使人物更具独特性, 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 让人物的本质和他的“存在”形态更直接更清晰地表现出来。
除了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塑造, 小说的情节同样是呈现出一种简约的风格。对于情节的描写,昆德拉一向都是利用最简明的陈述。没有太繁复的情节和高潮迭起的情节发展, 读者甚至很难发现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有紧张刺激的叙述, 所有情节都是不温不火, 带着某种轻松的气氛。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从来都是直奔主题, 把握某个关键词或场景进行详细重点的描述, 围绕着主题词展开探询。他的小说情节甚至是不连贯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轮回的思考, 粪便与上帝的漫谈, 梦境的叙述都使小说情节有所隔断。《玩笑》、《笑忘录》和《生活在别处》也都有这种现象, 到了《慢》和《身份》, 这种情节的处理手法更加明显, 这说明了昆德拉按照人物或场景来构建小说多于以情节发展来构建小说。很明显, 昆德拉的小说实际上不是只在于讲一个故事, 而是在于发现和理解一些“存在”。故事情节对于昆德拉来说是次要的, 更不是他重点表现的东西, 他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蕴藏在情节中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因此, 情节在昆德拉的小说当中已经被淡化, 替而代之是一些哲思的讨论和某场景的分析探询。总体来讲, 昆德拉的小说里, 情节有时并没有太强的连贯性, 甚至有某些部分还保持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各章节或各个情节又惊人地保持了故事和主题的统一性。
昆德拉在小说中不时介入一种随笔式的哲思部分, 用来辅助主题的呈现。这种哲学思辨语言并不是严肃的理论发表, 据作者本人所言, 它是随意并且挑衅, 同时又是游戏的讽刺的, 具有实验性和探询性的调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大谈媚俗和粪便的关系, 《身份》中谈论婴儿和性欲两者与隐私的关系, 《慢》中对享乐主义的再次理解, 以及《告别圆舞曲》中迫害者和被迫害者的相比较等等的这些随意性明显的哲思随笔使昆德拉的小说趋于散化, 情节也就相应的被简化。这种叙事的处理手法使主题更加明显和突出, 并且能够便于作者集中精力对“存在”的特性和形成发展进行探询。
结语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的勘探者, 对这一点, 他本人也极力强调。他并不是世人所误会的政治论者或共产主义者, 而是一个以小说形式探询人类生存境况和“存在”可能性与意义的小说家。他把沉重严肃的主题附以轻松的题材, 用幽默随意的语言体现深邃的思想, 用简约的风格来整合严密的小说结构, 使小说通俗却又深刻。
他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都寄寓在作品里, 在小说中构建了各种不同的世界来作为某种“存在”的境况和背景。他在继承前人塞万提斯、卡夫卡等对“存在”的思考和发现用小说表现的传统上, 又对这种“存在”的发现和探询进行了突破, 用不一样的小说形式来表达它们。昆德拉用小说为人类探询这世界及人类本身, 试图找出更多被深埋的“存在”, 透过对“存在”的探询来让人类更好地把握自身价值。“存在”一词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独特内涵, 他的小说始终都是对世界和人类的一个问号。
关键词: 存在; 探询; 可能性; 试验性; 简约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他一直视自己为人类“存在”的探索者, 他把探询“存在”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任务。他的小说的共同主题就是以呈现和探询不同的“存在”来解释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不同境况和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是复杂的、多意的和不明确的。在国外, 评论界就从来没有对他的作品有过一致的评价。如他的成名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描写男女之爱的爱情小说, 也有人称此实质是一部表达作者政治观点和具某种政治倾向的政治小说。但这些观点似乎不能完全涵盖小说本身的主题。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对人生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作出思考及解答的哲理性小说。由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描述的内容很广泛, 由此, 作品的主题在众多材料的覆盖下像是被搁置在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中。但无论作者写的是什么, 米兰•昆德拉小说主题的实质只有一个, 就是对人类“存在”的探询。“一个主题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探询。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 这种探询实际上是对一些特别的词, 一些主题词进行审视。”这是作者本人对自己小说主题的观点。在生命中有无数个思考, 作者把这些思考用情节和人物串起来, 结成为一部作品, 在作品中, 思考与探索这些问题成了昆德拉小说的主题。
一、主题的核心———“存在”
“存在”一词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当中很少出现, 但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贯穿着他的每一部作品。可以说, “存在”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主题的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命题。昆德拉自己也曾表示, 他的小说始终探询的是人类在某个场所表现出来的任何生存状态和生存发展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反复提到的“存在”是受到哲学家海德格尔作品《存在与时间》中所谈到的“存在”启发的。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说, “存在”意味着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 同时更意味着一种还未实现或未被发现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昆德拉用小说探询“存在”, 更确切地说是发现一切还未被发现的东西, 而这正是小说的任务和它最伟大之处。按米兰•昆德拉的观点, 他认为探询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从他开始的, 古代的欧洲小说便开始了。最出色的开拓者可以算是塞万提斯。他创作了《唐吉诃德》, 首次发掘了世上有一种疯狂而又“多余”的人的存在。其后的小说发展也一直探索着人类的另一面, 到了卡夫卡, 人类的未被确知的“存在”状态更是被深刻地揭露出来。
顺承着这种小说历史的发展, 昆德拉也走上了利用小说勘探“存在”的道路。同时, 他对这种“存在”又有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他十分赞同海德格尔的观点, 认为人类的世界可以说是属于人类的一部分, 因为它附带有人类的历史和意识形态, 而“存在”就自然成了这个世界的一个组合的因素。人类的每一个个体, 就是每一个的“存在”,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借由“存在”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本质。“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是关注自我之谜。”“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基本问题之一。”这说明了作者认为探询“存在”就是探寻人类自我之谜。因此, “存在”在昆德拉的眼里更多的是还未显现的一种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是针对人类自己本身而言的。“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 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这又说明了昆德拉是从人们的生活中去挖掘他们的可能性, 而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场所。
人类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会有一种怎样的可能性? 他们会以怎样的姿态来回应生命? 他们对这个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哲理性思考都可以从人类的“存在”来观察和发现。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主题是围绕这些由“存在”展开的提问而生成的, 同时, 这些问题是“存在”这一概念在小说中内涵的具体体现。昆德拉在作品中把“存在”和人类的可能性连结在一起, 用小说的形式来构建虚拟的环境, 用勘探“存在”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现今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存在”, 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命可能就是一个“存在”。按照昆德拉自己的说法, 具体到每一种或每一个小说人物, 他或他们就代表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方式的“存在”。昆德拉化身为每一个小说人物, 与他们共同思考, 从中借着人物来探索人类的各种可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二、“存在”主题的具体内涵
米兰•昆德拉的主题实质在于探询不同的“存在”及“存在”的隐喻性和意义。可以说,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 “存在” 就相当于人类的一切可能性, 而小说就是试验可能性的场所。“存在” 一词对于小说或许是一个抽象性的理论概括, 而它在不同的小说里却有着具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昆德拉在不同的作品里都探询了不同的“存在”, 并且, 其探询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在比较早期的作品中, 作者探询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些人生中比较细节的问题, 他们多数是就着某一方面来发问的。《玩笑》、《好笑的爱》和《告别圆舞曲》等小说, 大部分都是故事性和情节性比后期小说较强的作品, 而故事的内容中心都离不开爱情这条主线, 小说的内容叙述也较为统一。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男主角路德维克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在经历爱情时所发生的事。也可以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男主角某部分的成长史, 而他们又与他的爱情密切联系。小说探询的“存在”正如题目所写的, 是一种玩笑式的经历与爱情。路德维克与某个女人有了爱情, 当他发现情人的丈夫是他以前所憎恨的“敌人”时, 他想尽办法引诱情人背叛及离开他的丈夫, 以此作为对“敌人”的报复。谁知道男人早已对妻子失去爱情并另有所爱, 当他得知是路德维克让妻子离开自己后, 他把路德维克视作了朋友。就是这么一个荒唐的故事, 昆德拉在其荒唐背后隐藏了他要探询的“存在”———让人白费力气, 充满绝望的玩笑, 而这些玩笑的后果对路德维克的生活来说是沉重严肃甚至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男主角路德维克对爱情的追寻一直都是个不认真的玩笑, 尽管路德维克本身曾经很认真地对待它。昆德拉在这里描写出了一种荒谬的“存在”: 究竟是生活在开玩笑, 还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玩笑? 这是一部探讨关于“玩笑”存在的任何可能性的小说。可以说, 《玩笑》是作者第一次用小说这种形式来勘探人类世界的“存在”, 同时揭开了昆德拉走上探询“存在”道路的帷幕。
昆德拉在之后的作品《好笑的爱》当中, 用了七个独立的短篇故事来探询“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性。其中首篇《谁都笑不出来》中, 描写了一个大学教师为了逃避为一个学者的糟糕论文写论文报告而引发的一连串的事。在这个短篇故事中, 主人公“我”为了不肯撒一个谎言, 而编造了许许多多个谎言, 最后导致了爱情和工作都离他而去。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存在”是一个人经历的可能性。作者在小说中问道, 个人的经历究竟是自己所选择的还是受外界所牵引的? 而人们是否能看清自己的经历和它赋予我们的意义? 在小说中, 作者用主人公角色作出了回答: “我突然明白到, 我原先还想象我们自己跨在人生历险的马背上, 还以为我们自己在引导着马的驰骋。实际上, 那只是我单方面的一个幻觉; 那些经历兴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历险;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们是由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在另一个短篇《搭车游戏》中, 一对恋人用角色的扮演来推测彼此的感情, 最后双双迷失在身份角色中。作者探讨了男女双方的情感揣测以及自我角色的变换对感情的影响。这里所发现的“存在”是身份的确定性对人自我把握的影响。文中最后,女主角终因角色的混乱导致惊慌过度精神面临崩溃, 她不停地重复着: “我是我, 我是我, 我是我⋯⋯ ”由此来让自己及爱人确认自己的存在和真实。这种对自我与自我身份不确定的探索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特蕾莎身上得到延续。在其他短篇中, 昆德拉还探询了游戏、欲望和宗教等的各种“存在”。
在《告别圆舞曲》中, 作者以几条主线并存,探询了互相有牵连的人们的生活境况。在其中,作者还对迫害者与被迫害者的这种“存在”作出了认真的思考, 并认为这是一种实质相同, 没有明显界限, 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在这些作品中, 作者集中描写细节, 这时期小说中的“存在”内涵是人类某些经历和遭遇的各种可能性, 而这些都是从某些生活细节中进行思考和探询的。
其后, 米兰•昆德拉陆续出版了几部小说和学术性文集, 其中包括被认为是昆德拉最有艺术成就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部作品中, “存在”主题的探询更为深刻和细致。如果说在他早期的作品里, “存在”的内涵是较关注自身个体生活的某个部分, 那么, 在这部作品中, “存在”的内涵更包括人整个生命和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以及在社会的影响下, 与自我意识共同作用后的生存状态和对外界客观所作出的回应。该作品主要描写了四个人物, 他们各自表达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可能, 是彼此各不相同的“存在”。托马斯是个才华横溢但对爱情不负责任的医生, 他一直与众多情人保持着性友谊的轻松关系, 但却在“六次偶然”下选择了特蕾莎成为他的妻子。他一生都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 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特蕾莎深爱着托马斯, 她沉溺于托马斯的爱和这种爱带给她的软弱中, 她过于关注自身, 一直对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产生困惑。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讨厌一切媚俗, 最后, 她选择背叛所有, 包括国家和佛兰茨的爱情, 以此来逃脱媚俗对自己的重压。佛兰茨是萨比娜的情人之一, 他始终有一种革命的情怀, 希望自己总是充满力量, 于是沉醉在“伟大的进军”当中。但是他所认为神圣的东西在萨比娜的眼里同样是一种媚俗。四个主要人物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 作者在主题的发挥和描写上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词当中。轻与重的对立和转化。托马斯认为他和特蕾莎的关系以及特蕾莎对他的爱情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当特蕾莎离开他后, 他顿觉无比地轻松。但随后对特蕾莎的思念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发觉,原来没有特蕾莎的生活的这种“轻”才是最沉重的。对托马斯来说, 轻松的生活和沉重的爱情关系一直是对立的, 但是失去特蕾莎后, 轻松与沉重转化了。这种“轻”和“重”的主题在早期作品《玩笑》中也曾隐约地出现过, 路德维克在发出了带玩笑意味的明信片后, 开始遭遇了痛苦的厄运。“不能承受的轻” 实际上是已经转化了的“重”。
灵与肉的一致和分离。特蕾莎一直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感到迷惑, 肉体的分离与否这个问题一直以托马斯怀着对她的爱却和其他女人保持性友谊的形式呈现着并困扰着她。她认为灵与肉必须统一并追求着两者的统一, 但却不幸地发现他们是可以分离的。她沉醉在自己的软弱当中,对自身的存在和真实性充满疑问。她曾赤裸地站在镜子面前, “她担心, 如果她的鼻子每天长出一厘米来, 会发生什么情况? ”“多少时间她会认不出自己的脸来? 假如她的脸不再像特蕾莎, 特蕾莎还会是特蕾莎吗? ” 昆德拉在特蕾莎身上探询着人类对把握自我感到无能为力的可能性。媚俗与背叛。托马斯和萨比娜都是讨厌媚俗的人, 而佛兰茨是完全沉醉在某种媚俗中的人。回避粪便的存在而相信上帝的真实是一种媚俗,逼迫同胞在抗议纸上签字也是一种媚俗。萨比娜承受不了媚俗的泛滥, 最后以背叛她所拥有的一切去抵挡媚俗在她身边的存在。佛兰茨背叛了家人与萨比娜在一起, 而当他公开了与萨比娜的关系之后, 萨比娜却视之为对她的背叛。萨比娜为了逃离媚俗, 她背叛了与佛兰茨的爱情, 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不带走任何东西。同时, 托马斯的性友谊也是对特蕾莎的爱的一种背叛形式。这些都是昆德拉在人物身上探询的关于轻和重, 灵和肉, 背叛和媚俗等各种形式和可能性,这就是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米兰•昆德拉在法国的生活安定后, 从《慢》这部小说开始用法语进行创作。这些小说被认为是他较为后期而且有所转变的作品。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当中, 昆德拉把关注投放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他在《慢》中探讨了人类的生活状态, 在《身份》中重点思考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小说《慢》中, 作者用了两条主线来阐发主题。一条是描写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T 夫人和骑士的爱情之夜的故事; 另一条主线描述了一群现代人展开的滑稽可笑的故事。昆德拉在作品中明确地指出: 人类早已迷失在速度里, 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速度,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重要的事被遗忘得越来越快, 所有的一切都因为速度而变得不再具有永恒性和纪念性, 从而走入了越发儿戏、不再严肃的时代。人类开始难以控制世界的速度和把握自己, 深刻的意义似乎逐渐地消失。T 夫人和骑士慢慢地享受了美妙的一夜, 他们都细心地体会生活的每一个快乐的时刻; 而现代的那一群自以为重要的人, 他们的人生价值正在无声无息地被时代的速度悬挂在一个不正经的领域里, 渐渐失去其价值。作者对此也只能在作品的最后祝愿现代人: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朋友, 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把“存在”定位在“速度”中, 他探询了物质的、机械化的速度对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在另一部作品《身份》中,作者显然是探寻“身份”这一特定的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小说探讨了在男人与女人的爱情里或许会发生的事。题目的“身份”似乎就是主题, 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爱情里, 呈现出爱情对两种身份的差异性。让马克和尚塔尔在参与爱情的身份中兜兜转转寻找着爱情的实质, 最后认清了属于他们的爱情是一种对彼此身份的包容。在这部小说里, “存在”表现为爱情中男女各自身份的可能和涵义。
三、“存在”的探询方式
昆德拉强调, 小说是一个未完成的长长的探询, 因此, 小说的一切都是带有“试验性”, 这种试验性必定给作品一种不真实的假设环境, 而这种假设甚至是荒谬和带有玩笑意味的。正如《慢》的最后, 尚塔尔的噩梦与现实混淆在一起, 但作者认为真实与否在小说中根本不是重点, 重点是小说中始终要探寻的“存在”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小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小说里的人物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人类可能性的多种状况只能在虚构中才能发生, 因为若一切为具体和必然的真实, 那么, 现实的种种限制必会成为探询人类无限可能性的阻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是按照现实世界的利益和功利性为标准所进行着的, 如果小说也是如此, 要发觉人类还未发现或未实现的可能性便会成为空谈了。由此, 小说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存在”和探寻“存在”的意义便荡然无存了。
昆德拉的小说从不以现实生活的功利标准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考虑根据, 他的小说甚至是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 , 这样才能使读者在他的小说中读出更多的“存在”形式。昆德拉把小说主题建立在虚构的小说环境之上, 这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意图———用一种排除道德价值观、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小说空间去充分展现出人类的本质。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是对世界复杂性的反映, 作者对此采取了简单的手法来构建小说的结构。“把握世界存在的复杂性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简约, 浓缩的技巧。” 每个小说人物的探询便是他们生命中的关键词的展现, 作者在小说中, 把主题建立在属于个人的几个富有独特性和个性的关键词上。“所以我坚持: 小说首先是建立在几个根本性的词语上。”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由“重、轻、灵魂、身体、伟大的进军、媚俗、怜悯、眩晕、力量、软弱”这些词语作为小说的支柱。又如《生活在别处》的主题词是“抒情、激情”, 《笑忘录》是“记忆、遗忘、笑、天使”, 《玩笑》是“玩笑、乐观、爱情、严肃”等。这些关键词不仅是小说的框架, 而且还是小说人物的“存在密码”对于托马斯来说, 他的存在密码就是“轻”、“重”; 特蕾莎是“身体”、“眩晕”; 萨比娜是“媚俗”、“轻”; 而佛兰茨是“性爱”、“力量”、“政治”; 尚塔尔是“爱情”、“目光”、“白色阳台”,雅库布是“谋杀”。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存在方式, 作者就是以这些关键的词语作为出发点去探询世界和生命中的可能性。托马斯一生都在轻与重中选择; 萨比娜因为对媚俗的憎恶选择了离开祖国, 但是却又对这种选择产生一种失落感; 佛兰茨不断地在爱情和政治中寻找力量; 路德维克被不同的玩笑捉弄着; 尚塔尔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之后又在爱情中找到了自己。作者对于这些复杂的人生的探索采取直接描写关键词的简单形式。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 人物没有被过多地细致描写, 传统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心理对话和活动等方面的描写都被作者隐去, 作者只是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人物的塑造。“人物不是一个对真人的模仿, 它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 一个实验性的自我。”人物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是一个“存在”的隐喻, 一个特别的生命符号, 他们伴随着独特的生命词语, 便于作者对人类进行探询。这种人物描写的处理手法避免了大量多余的冗长信息, 同时也避免了这些无用的信息阻碍了主题的呈现。昆德拉致力于探索人物的生存环境,企图摆脱掉理性和社会过多的客观因素对人物产生的作用, 进而探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与反应的深层原因和意义。“让一个人物‘生动’意味着:挖掘他的存在问题。这就意味着: 挖掘一些处境,一些动机, 甚至是一些构成他的词语, 而非任何其他别的。” 正如托马斯, 作者从来没有对他的外貌和家庭有过细致的描写, 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他是一个拥有任何发色任何身材的男人, 他的身材和样子都可以随读者的想象和意愿而变化, 但是, 一些托马斯本质的东西造就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这就归根于属于他个人的存在密码: 他是一个喜欢与众多女人保持性友谊但不拥有恋爱婚姻关系的男人; 他在不同的性中寻找不同的感受经历和不同的自己; 他和萨比娜一样是个清楚何为媚俗并且厌恶媚俗的人⋯⋯ 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只属于托马斯这个人物, 作者就是通过“存在” 的个别词语来塑造出托马斯这样一个另类的生命探索者。这种人物描写的手法使人物更具独特性, 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 让人物的本质和他的“存在”形态更直接更清晰地表现出来。
除了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塑造, 小说的情节同样是呈现出一种简约的风格。对于情节的描写,昆德拉一向都是利用最简明的陈述。没有太繁复的情节和高潮迭起的情节发展, 读者甚至很难发现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有紧张刺激的叙述, 所有情节都是不温不火, 带着某种轻松的气氛。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从来都是直奔主题, 把握某个关键词或场景进行详细重点的描述, 围绕着主题词展开探询。他的小说情节甚至是不连贯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轮回的思考, 粪便与上帝的漫谈, 梦境的叙述都使小说情节有所隔断。《玩笑》、《笑忘录》和《生活在别处》也都有这种现象, 到了《慢》和《身份》, 这种情节的处理手法更加明显, 这说明了昆德拉按照人物或场景来构建小说多于以情节发展来构建小说。很明显, 昆德拉的小说实际上不是只在于讲一个故事, 而是在于发现和理解一些“存在”。故事情节对于昆德拉来说是次要的, 更不是他重点表现的东西, 他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蕴藏在情节中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因此, 情节在昆德拉的小说当中已经被淡化, 替而代之是一些哲思的讨论和某场景的分析探询。总体来讲, 昆德拉的小说里, 情节有时并没有太强的连贯性, 甚至有某些部分还保持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各章节或各个情节又惊人地保持了故事和主题的统一性。
昆德拉在小说中不时介入一种随笔式的哲思部分, 用来辅助主题的呈现。这种哲学思辨语言并不是严肃的理论发表, 据作者本人所言, 它是随意并且挑衅, 同时又是游戏的讽刺的, 具有实验性和探询性的调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大谈媚俗和粪便的关系, 《身份》中谈论婴儿和性欲两者与隐私的关系, 《慢》中对享乐主义的再次理解, 以及《告别圆舞曲》中迫害者和被迫害者的相比较等等的这些随意性明显的哲思随笔使昆德拉的小说趋于散化, 情节也就相应的被简化。这种叙事的处理手法使主题更加明显和突出, 并且能够便于作者集中精力对“存在”的特性和形成发展进行探询。
结语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的勘探者, 对这一点, 他本人也极力强调。他并不是世人所误会的政治论者或共产主义者, 而是一个以小说形式探询人类生存境况和“存在”可能性与意义的小说家。他把沉重严肃的主题附以轻松的题材, 用幽默随意的语言体现深邃的思想, 用简约的风格来整合严密的小说结构, 使小说通俗却又深刻。
他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都寄寓在作品里, 在小说中构建了各种不同的世界来作为某种“存在”的境况和背景。他在继承前人塞万提斯、卡夫卡等对“存在”的思考和发现用小说表现的传统上, 又对这种“存在”的发现和探询进行了突破, 用不一样的小说形式来表达它们。昆德拉用小说为人类探询这世界及人类本身, 试图找出更多被深埋的“存在”, 透过对“存在”的探询来让人类更好地把握自身价值。“存在”一词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独特内涵, 他的小说始终都是对世界和人类的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