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另一部电影
知乎达人游正伟老师在微博上点名批评迷影网的院线打分(http://cinephilia.net/rating)。对于《钢铁侠3》的众多低分,他直言看不下去。 紧接着,他展开了“溅射攻击”,发言如下: 『影評人,肩負的不是「我操,這電影真爛,大家不要去看。」的責任,而是承擔著「這電影不看太可惜,大家快去買票。」的工作。看完了大家罵你,我操,這是啥雞巴玩意兒?影評人抬頭挺胸怒道,「聽我解釋來,若我說完,大家再不滿意,拿票根來,我退錢給你!」……說到底,影評人要比電影人,更要有氣慨。』 一时间,众人骚动,纷纷撒手反击。

借着这个问题,这边又想唠叨几句。 2009年,我结识陈翠梅导演。后来,我们对影评人身份有过几次简单的交流看法。她认为,影评人应该重在发掘新电影(被忽视、埋没以及不被认可的),类似于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和节目策划,给大众打开窗口。而当时,我正沉浸在一部电影五篇稿子的莫名亢奋中,不然就是粗暴地攻击我眼中的烂片,无拘无束。很显然,我们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几年时间过去,我没有成为毒舌。当年的毒舌派写手纷纷转型,要么成为影视公司的打手,要么就是改行当编剧,突然好温柔。 我并不完全认同游老师的话,但是目睹这些年的怪现状,我确实有所感触。 从《西游降魔篇》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写过任何一篇关于热门院线片的评论(当然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写)。然而,就跟群内讨论过的,如今一部电影并不害怕骂的声音,而是害怕没有声音(写差评还付报酬的事情并非没有)。 骂《画皮2》,乌尔善和华谊被封为国产电影救星。骂《神探亨特张》,高群书拿了金马奖最佳影片。2012年被骂成一片的国产电影,它们纷纷抱怨拍摄效率太高——本应该在2013年上映,结果提前赶完工。 当年被骂进北京臭水沟的光线,如今俨然是业内行家,一干人的狗眼被刺瞎。王长田也几乎成了敲不死,我还一度怀疑,他的名字会出现在陈可辛作品的结尾。 所以很多时候,负面评价的影响已经不足畏惧,人们满足于当下的奇迹,期待下一个奇迹,见证电影大国崛起。 你捧《致青春》或者骂《致青春》,它就是一长串数字。 这样的情形令人怀疑,先于中国的民主,中国的观众已经学会了用脚投票。 你往死里捧往地下踩,它就是那样,不可能被口水喷成一部经典好片,也不会被乱棍捅成一部邪典CULT片。 但对另外一些电影,没有声音意味着死,就像朋友偶然提到的《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我没看过这部电影)。 4月28号上映的电影,当我想看的时候,它已近零排片。 没错,这部像极了《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番外篇电影,它其实是个台湾片,也就是去年底的《南方小羊牧场》。香港人苦恼,为什么总是号不准内地的脉。台湾人也苦恼,为什么改了名字还是卖不动。单说电影质量,年初《那些年》比《致青春》也好太多了——哪怕它被砍了八十一刀不只。 而对更多电影来说,它们甚至没有获得进入院线大规模发行的机会(即便发行后也会遭遇必然的惨败),不可能有防腐处理也变不成木乃伊。 那么,一千篇关于《钢铁侠3》评论、一篇关于《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的评论,哪个重要? 作为一个影评人,我曾对《钢的琴》等片的失败死心绝望。但我又知道,如果你不写一篇推荐,将来是肯定不会再有机会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很多人还是经受不住热门的诱惑。就像微博上的各路公知,他们总是精力充沛,对大千世界的五花八门充满了看法。他们真的有看法?我看未必,他们真的关心波士顿爆炸肯尼亚河马咬人?恐怕也不是。在热浪来袭的背景下,很多人心甘情愿被卷入其中,壮大声势。

每天晚上7点,如果不想看《新闻联播》,你可以KTV。 那除了不推荐《致青春》和不推荐《钢铁侠3》,我们还能做什么,总不能是不看电影。 曾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路险阻,他们却立志要拍摄不一样的电影,写不一样的评论。 对当下的影评人,我突然也有点希望,在不同的声音以外,他们的回答是: 推荐另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