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形之景 唯一不变
坚固,残缺的古代城墙屹立在湖畔,湖水里的绿藻在午后的日光照射下,泛着松绿色的柔软光泽。这光泽反射到城墙的残壁上,透露出彼此互相依存过的讯息:城墙建造于百多年前的中国明代。它始终遵循与自然的诺言: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谁能有幸记录下这种难以察觉到的幽微之变?这种变化不是沧海桑田,星移斗转。这是一段城墙自己的历史:见证历史长河中的种种僵局,王朝的更迭,忠诚或者背叛者的互相杀戮。它守望着湖泊,杉树林,飞鸟,以及虫鸣,并铭记了从它身上攀爬过的人,所以无数的痕迹残留在它的体内。而它只是配合着自然的呼吸,这呼吸声来自墙壁的深处,低沉以及静默。它,期待的是一个人,一个和它不同的自然记录者。而人,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人即是一种沉沦,也是一段过渡。
城墙固执的沉默着,绿藻散发着自厌的气味,湖水懒惰地流动着,在这一片迷蒙中,我坐立在岸边,似乎看见了城墙也期许的那人,他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他是一个唐代的诗人。痴迷于酒,纵情于山水,困惑于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就是自然的宠儿,天生的诗人,因为他能用心灵的触角触碰到自然之须,以自然之言观照万物。他端坐在一片山野之中,轻轻吟诵一首五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意盎然,气魄万千,一人,一山的对峙,是孤独者的共鸣,知己的相依。沉默有时候是最好的言语,而万物的沉默就是其最杰出的属性,唯有这样的通灵者,或者说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才能体会这属性带来的安慰和理解。
明代的品坤有言: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曾也,皆愿睹其景。至于文儒之士,其思书契以降之古人,尽若是已矣。他写下此段,与其说心中也是想见到历代文人笔下的景致,风物,不若说是想进入景色的背后,探究那些飘忽的思绪,那些执笔的灵魂,是这“如形之景”中蕴藏的唯一变化被这样诗意的灵魂所捕捉。但是这样的探究有时候是徒劳的,因为诗人的眼洞穿了万物的本质,他存在于凡俗的彼岸,与其揣摩其文字,不如自己去自然中静坐——我此刻就端坐在湖畔,凝望那一段城墙。
城墙固执的沉默着,绿藻散发着自厌的气味,湖水懒惰地流动着,在这一片迷蒙中,我坐立在岸边,似乎看见了城墙也期许的那人,他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他是一个唐代的诗人。痴迷于酒,纵情于山水,困惑于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就是自然的宠儿,天生的诗人,因为他能用心灵的触角触碰到自然之须,以自然之言观照万物。他端坐在一片山野之中,轻轻吟诵一首五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意盎然,气魄万千,一人,一山的对峙,是孤独者的共鸣,知己的相依。沉默有时候是最好的言语,而万物的沉默就是其最杰出的属性,唯有这样的通灵者,或者说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才能体会这属性带来的安慰和理解。
明代的品坤有言: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曾也,皆愿睹其景。至于文儒之士,其思书契以降之古人,尽若是已矣。他写下此段,与其说心中也是想见到历代文人笔下的景致,风物,不若说是想进入景色的背后,探究那些飘忽的思绪,那些执笔的灵魂,是这“如形之景”中蕴藏的唯一变化被这样诗意的灵魂所捕捉。但是这样的探究有时候是徒劳的,因为诗人的眼洞穿了万物的本质,他存在于凡俗的彼岸,与其揣摩其文字,不如自己去自然中静坐——我此刻就端坐在湖畔,凝望那一段城墙。
-
容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2 21: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