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看话剧之《123,跳房子》
在龙华港边,在龙漕路上,一条不起眼的里弄中,需要七拐八弯才能到达一座老旧仓库,这里就是:下河迷仓。
下河迷仓是一个民间艺术场所,民间剧社可以在这里无偿使用排练、演出场地,甩掉商业运作的模式,免费向爱好者展示自己的演出作品。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经过百年商业化的演进,早已进化成现实的不能再世俗的城市来说,下河迷仓的公益性质是比较罕见的。了解下来,这里居然一年能够有100多场各类原创演出,令人惊奇。这由三层仓库改造成的空间,是那些艺术和戏剧追求者的高地,是一个让你有机会一圆自己戏剧生活、方式、梦想的天地。下河迷仓以藏拙的躯壳挤在老旧片区中,内部却孕育着激情的萌芽尽情生长。
在我想来,下河迷仓的创办者投资运作这样的非营利文化场所,他的追求、作为和心路历程,或许与轩辕论坛的投资者相似:搭建提供一个好友与同道们分享、共聚的平台,这份正面的付出和努力就该得到大家的鼓励和尊敬。
以前仅仅是听说过这个地方,真正第一次去还是在2008年闷热的夏天,与水镜门生、潘泽一起去看一出叫《123跳房子》的免费话剧。预订挑选好周末的票子,找上号称爱好话剧的老潘,免费去看戏对于老潘来说哪里冷静的下来,再找上号称有空的水镜,游说水镜出去多走动走动,于是三人成行。
9月初依旧那么热,即使是在晚上穿着最轻薄的衬衫与裤子出门依然很热。虽然之前已经在网络上查找了地图,但从龙漕路上拐入里弄的时候就开始一步三回头,走着走着犹犹豫豫,虽然这条路似乎只有一个路径,不过在缺乏路灯的曲折中前进,总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越走越深感觉却越不像将要到一个上演戏剧的剧院。前瞻后顾,发现还有如同自己一般犹豫摸索的人在向前挺进,安下心来:看来都是同一个目的地。
走到无路可走,前头是一座三层的仓库,四周也都是仓库,有块牌子指示着这里就是下河迷仓。一辆拉风的三轮边斗篷摩托车堆在楼梯口,虽然光线昏暗,可也能看出它不用包装已经破烂颓废的足够成为一件行为艺术品。沿楼梯攀上3楼,进门之后就感觉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一条过道边摆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再往里就是一个偌大的空间,有点像酒吧,有点像剧场,有点像大厅,黑漆漆的空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岩洞,几乎就是个密闭空间,在大热天里面密不透风,更加的闷热。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这个话剧,因为这次的戏比较~~(犹豫3秒钟还是说出口):烂。
剧本太烂。故事说的是一位青年刘羽,怀抱梦想却不肯脚踏实地,干啥啥不成,合租室友肖月建议他为做艺术的人们筹集一个基金会,可没想到做事情向来粗线条的刘羽居然在一次拍卖会上招惹到了以侍奉西瓜为神的黑社会组织——西瓜帮,于是一场滑稽、疯狂的追逐游戏就此展开。本来就挺荒唐的故事,可是偏偏想排出现实题材效果,又是梦想杂七杂八,又是友谊婆婆妈妈,结果整个弄得不伦不类。
演员太业余。演员班底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剧社,既然说是剧社,怎么看上去都是首次登台的学生?一群太业余的学生在走过场,舞台上的感觉一点没有,按部就班的念台词做动作,好僵啊。据说这戏要准备参加大学生话剧节,我是对此不看好。
导演太山寨。据说导演是中戏毕业的,但这却是最难理解的地方,一个专业训练过的导演会弄出这么烂的戏,实在匪夷所思。学生演员表演业余可以理解,但导演没有调教就是不能理解;剧本不足可以理解,但导演编排如此拖沓就是不能理解;道具简陋可以理解,但导演安排那么多折腾的换场景就是不能理解。这中戏导演是山寨的?也看过几次上戏导演系的校内演出,人家在校学生导演的都有模有样,没理由这毕业的导演弄出来的倒会这么差强人意。
找完茬,说说有意思的。其实我们选择这天来看还算是运气好的,起码男主角是专业的:导演的中戏同学,与其他业余演员来一对比,受过专业训练的果然差距是全方位的一目了然。今天这场过后,该A角就要回北京,男主角就将由与其他同学们同样业余的B角来出演,所以我们还算是运气好的,起码碰到的不是全业余阵容。
这场戏里其中有个角色,造型是:血一样的口红、网一样的丝袜、夜一样的蕾丝,我们三个一看到就相互对视暗笑:这造型不是坛子里水色的经典造型么?相当亲切。
这场戏里就记住一句台词:“不要问这戏在表达什么,关键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接近逻辑诡辩的台词实在太强悍,估计导演清醒的预见到这戏的烂,早把盾牌置好了。一缩进这乌龟壳,还真让人有些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的味道。
这场戏里就一个场景可乐:有段男一号男二号相互换衣服的情节,五个福娃涌上台来,在《北京欢迎您》的歌声中掩护台上春光。
这场戏里最高水平的演技还是在戏外,结束谢幕后胖胖的导演与全体演职人员谢幕,胖胖的导演与自己的“兄弟”男主角拥抱着哭成一团,还是很煽情很到位,我那一刻心一软就代表我潘泽水镜向他们募捐箱里投了三份钱,想着对得起人家了吧?后来,在看过上戏导演系的舞台表演之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导演比演员还能演!看着他们她们哭得涕泪俱下梨花带雨,对“泪飞顿作倾盆雨” 的基本功算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下河迷仓是一个民间艺术场所,民间剧社可以在这里无偿使用排练、演出场地,甩掉商业运作的模式,免费向爱好者展示自己的演出作品。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经过百年商业化的演进,早已进化成现实的不能再世俗的城市来说,下河迷仓的公益性质是比较罕见的。了解下来,这里居然一年能够有100多场各类原创演出,令人惊奇。这由三层仓库改造成的空间,是那些艺术和戏剧追求者的高地,是一个让你有机会一圆自己戏剧生活、方式、梦想的天地。下河迷仓以藏拙的躯壳挤在老旧片区中,内部却孕育着激情的萌芽尽情生长。
在我想来,下河迷仓的创办者投资运作这样的非营利文化场所,他的追求、作为和心路历程,或许与轩辕论坛的投资者相似:搭建提供一个好友与同道们分享、共聚的平台,这份正面的付出和努力就该得到大家的鼓励和尊敬。
以前仅仅是听说过这个地方,真正第一次去还是在2008年闷热的夏天,与水镜门生、潘泽一起去看一出叫《123跳房子》的免费话剧。预订挑选好周末的票子,找上号称爱好话剧的老潘,免费去看戏对于老潘来说哪里冷静的下来,再找上号称有空的水镜,游说水镜出去多走动走动,于是三人成行。
9月初依旧那么热,即使是在晚上穿着最轻薄的衬衫与裤子出门依然很热。虽然之前已经在网络上查找了地图,但从龙漕路上拐入里弄的时候就开始一步三回头,走着走着犹犹豫豫,虽然这条路似乎只有一个路径,不过在缺乏路灯的曲折中前进,总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越走越深感觉却越不像将要到一个上演戏剧的剧院。前瞻后顾,发现还有如同自己一般犹豫摸索的人在向前挺进,安下心来:看来都是同一个目的地。
走到无路可走,前头是一座三层的仓库,四周也都是仓库,有块牌子指示着这里就是下河迷仓。一辆拉风的三轮边斗篷摩托车堆在楼梯口,虽然光线昏暗,可也能看出它不用包装已经破烂颓废的足够成为一件行为艺术品。沿楼梯攀上3楼,进门之后就感觉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一条过道边摆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再往里就是一个偌大的空间,有点像酒吧,有点像剧场,有点像大厅,黑漆漆的空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岩洞,几乎就是个密闭空间,在大热天里面密不透风,更加的闷热。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这个话剧,因为这次的戏比较~~(犹豫3秒钟还是说出口):烂。
剧本太烂。故事说的是一位青年刘羽,怀抱梦想却不肯脚踏实地,干啥啥不成,合租室友肖月建议他为做艺术的人们筹集一个基金会,可没想到做事情向来粗线条的刘羽居然在一次拍卖会上招惹到了以侍奉西瓜为神的黑社会组织——西瓜帮,于是一场滑稽、疯狂的追逐游戏就此展开。本来就挺荒唐的故事,可是偏偏想排出现实题材效果,又是梦想杂七杂八,又是友谊婆婆妈妈,结果整个弄得不伦不类。
演员太业余。演员班底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剧社,既然说是剧社,怎么看上去都是首次登台的学生?一群太业余的学生在走过场,舞台上的感觉一点没有,按部就班的念台词做动作,好僵啊。据说这戏要准备参加大学生话剧节,我是对此不看好。
导演太山寨。据说导演是中戏毕业的,但这却是最难理解的地方,一个专业训练过的导演会弄出这么烂的戏,实在匪夷所思。学生演员表演业余可以理解,但导演没有调教就是不能理解;剧本不足可以理解,但导演编排如此拖沓就是不能理解;道具简陋可以理解,但导演安排那么多折腾的换场景就是不能理解。这中戏导演是山寨的?也看过几次上戏导演系的校内演出,人家在校学生导演的都有模有样,没理由这毕业的导演弄出来的倒会这么差强人意。
找完茬,说说有意思的。其实我们选择这天来看还算是运气好的,起码男主角是专业的:导演的中戏同学,与其他业余演员来一对比,受过专业训练的果然差距是全方位的一目了然。今天这场过后,该A角就要回北京,男主角就将由与其他同学们同样业余的B角来出演,所以我们还算是运气好的,起码碰到的不是全业余阵容。
这场戏里其中有个角色,造型是:血一样的口红、网一样的丝袜、夜一样的蕾丝,我们三个一看到就相互对视暗笑:这造型不是坛子里水色的经典造型么?相当亲切。
这场戏里就记住一句台词:“不要问这戏在表达什么,关键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接近逻辑诡辩的台词实在太强悍,估计导演清醒的预见到这戏的烂,早把盾牌置好了。一缩进这乌龟壳,还真让人有些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的味道。
这场戏里就一个场景可乐:有段男一号男二号相互换衣服的情节,五个福娃涌上台来,在《北京欢迎您》的歌声中掩护台上春光。
这场戏里最高水平的演技还是在戏外,结束谢幕后胖胖的导演与全体演职人员谢幕,胖胖的导演与自己的“兄弟”男主角拥抱着哭成一团,还是很煽情很到位,我那一刻心一软就代表我潘泽水镜向他们募捐箱里投了三份钱,想着对得起人家了吧?后来,在看过上戏导演系的舞台表演之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导演比演员还能演!看着他们她们哭得涕泪俱下梨花带雨,对“泪飞顿作倾盆雨” 的基本功算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