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音乐观
“音乐的愚蠢。”这是昆德拉他爸将死之时,在失语状态中奋力挤出的对现代流行音乐的评价。他爸是一位音乐学者,研究、热爱了一辈子音乐。昆德拉说:“他这么说是想表达什么呢?他要侮辱他终生热爱的音乐吗?不,我认为他想对我说的是,存在着一种音乐的原始状态,一种早于它的历史的状态,早于它的第一次追问、第一次思考、第一次有动机有主题的组合的状态。音乐的这一初始状态(即没有思想的音乐),反映着人类共生的愚蠢。为了将音乐从这原始的愚蠢中提升起来,人们在精神和心灵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画出了跨越几个世纪欧洲历史的一道壮丽曲线,它在运行到最高点的时候熄落下来,宛如一道焰火。”(《笑忘录》第六部分)
昆德拉多半不会有跟他爸一致的生活观,却承继着共同的音乐观。他爸和其奉献了毕生心力的古典音乐,在他这里是整个古典欧洲伟大理想的表征。这种伟大理想随着音乐的历史完结,“而吉他的痴傻却是永恒的。”在这里,昆德拉举了捷克流行歌手卡莱尔·克劳斯的例子,当他离开捷克的时候,胡萨克给他写了一封信,求他回来。昆德拉发现,胡萨克眼都没眨就放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独独对一个流行歌手的离开忧心忡忡,因为在他们之间有着精神上最为高度的一致。“遗忘的总统和音乐的痴傻儿恰好结成一对。”
痴傻是和遗忘、彻底的遗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痴傻带有价值上的评断,那么“没有记忆”就可以是昆德拉总结的流行音乐的最大特征了。“卡莱尔·克劳斯代表着没有记忆的音乐,在这一音乐中永远地埋葬了贝多芬和埃林顿的尸骨,帕莱斯特里纳和勋伯格的骨灰。”从听众的角度上说,你不需要通过学习才听得懂“没有记忆”的流行音乐,因为它简化为最为直接的生理反应,是与“存在的简单”最为一致的融合。但是你却必须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和聆听经验才听得进去贝多芬,那类音乐是有艺术传统的记忆的,这种传统和记忆成就了“跨越几个世纪欧洲历史的一道壮丽曲线”。“正因为如此,贝多芬的任何一部作品也没有经历过在吉他上千篇一律的反复敲打所煽起的巨大的集体狂热。”
在昆德拉看来,尽管都充满反抗的色彩,但勋伯格和摇滚乐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勋伯格是在欧洲音乐艺术传统内的青年反抗,音乐的历史正是在他们这里终结的。而摇滚乐是音乐历史终结后的东西,是一种喧闹、直接、简单、持续的兴奋,只有现在,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很基本的艺术史原理,即,某个门类的艺术史,并不是简单的某类作品按时间顺序堆砌起来的历史,而必须有贯穿其中的形式上承继和革新的一条主线。正如昆德拉反复强调的,一件作品只有在它自身的艺术传统中才能成就其价值。蒙德里安或者罗斯科的画,你把它拿出那个艺术史看,很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既然现代流行音乐毫无艺术传统可言,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了。
在此我不想去分析昆德拉的这种音乐观有多少合理的地方,又有多少片面之处。要争辩的话,问题是很多的。比如他在那些话前面说到贝多芬晚年的创作转向,说从交响乐到变奏曲的转变,是从宏阔回归单纯,从外部宇宙退回内心宇宙的转变。那么很可以问一下,作为欧洲壮丽曲线之精美浪花的十六小节变奏曲,跟作为现代遗忘噪音之坚实根基的十二小节布鲁斯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跟他探讨这些问题意义不大,这里我更感兴趣的是,昆德拉的音乐观跟他的小说伦理观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是很大的。我甚至认为这是他的小说之所以如此迷人很根本的一个原因。但具体我突然不想说了,呵呵后。
昆德拉多半不会有跟他爸一致的生活观,却承继着共同的音乐观。他爸和其奉献了毕生心力的古典音乐,在他这里是整个古典欧洲伟大理想的表征。这种伟大理想随着音乐的历史完结,“而吉他的痴傻却是永恒的。”在这里,昆德拉举了捷克流行歌手卡莱尔·克劳斯的例子,当他离开捷克的时候,胡萨克给他写了一封信,求他回来。昆德拉发现,胡萨克眼都没眨就放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独独对一个流行歌手的离开忧心忡忡,因为在他们之间有着精神上最为高度的一致。“遗忘的总统和音乐的痴傻儿恰好结成一对。”
痴傻是和遗忘、彻底的遗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痴傻带有价值上的评断,那么“没有记忆”就可以是昆德拉总结的流行音乐的最大特征了。“卡莱尔·克劳斯代表着没有记忆的音乐,在这一音乐中永远地埋葬了贝多芬和埃林顿的尸骨,帕莱斯特里纳和勋伯格的骨灰。”从听众的角度上说,你不需要通过学习才听得懂“没有记忆”的流行音乐,因为它简化为最为直接的生理反应,是与“存在的简单”最为一致的融合。但是你却必须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和聆听经验才听得进去贝多芬,那类音乐是有艺术传统的记忆的,这种传统和记忆成就了“跨越几个世纪欧洲历史的一道壮丽曲线”。“正因为如此,贝多芬的任何一部作品也没有经历过在吉他上千篇一律的反复敲打所煽起的巨大的集体狂热。”
在昆德拉看来,尽管都充满反抗的色彩,但勋伯格和摇滚乐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勋伯格是在欧洲音乐艺术传统内的青年反抗,音乐的历史正是在他们这里终结的。而摇滚乐是音乐历史终结后的东西,是一种喧闹、直接、简单、持续的兴奋,只有现在,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很基本的艺术史原理,即,某个门类的艺术史,并不是简单的某类作品按时间顺序堆砌起来的历史,而必须有贯穿其中的形式上承继和革新的一条主线。正如昆德拉反复强调的,一件作品只有在它自身的艺术传统中才能成就其价值。蒙德里安或者罗斯科的画,你把它拿出那个艺术史看,很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既然现代流行音乐毫无艺术传统可言,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了。
在此我不想去分析昆德拉的这种音乐观有多少合理的地方,又有多少片面之处。要争辩的话,问题是很多的。比如他在那些话前面说到贝多芬晚年的创作转向,说从交响乐到变奏曲的转变,是从宏阔回归单纯,从外部宇宙退回内心宇宙的转变。那么很可以问一下,作为欧洲壮丽曲线之精美浪花的十六小节变奏曲,跟作为现代遗忘噪音之坚实根基的十二小节布鲁斯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跟他探讨这些问题意义不大,这里我更感兴趣的是,昆德拉的音乐观跟他的小说伦理观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是很大的。我甚至认为这是他的小说之所以如此迷人很根本的一个原因。但具体我突然不想说了,呵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