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题间歇性吐槽20130503
1. 大学卮言
我心中所谓大学者,是有真正意趣关联的东西。我所谓“意趣”,不是纯粹思维游戏。受逻辑、思辨单方面影响较深者,往往偏执一词,以为思想就是游戏。诚然,这会有超脱之美,但思想若以为自己能凭空建造概念的楼阁,就已经够为无趣了。海德格尔语带嘲讽地分析“兴趣”(Inter-esse)一词,它只营营乎“存在”(esse)之间(inter),而不能切入存在的本质。意趣必定要关联到大地的经验,思想必须有自己的肉身。这是我对“大学”根基的理解。学问宏大与否,庶几就是在大地和天穹之间撑起多大的空间。大地为基,为借力,为力之源,而天空是方向,是可能,是矢射的目标。
我心中常想,到底什么是真正有意趣的东西?我怎么才能发现点真正有意思的想法?但是,但凡真的有意趣的东西,早就已经不是新鲜的东西,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理念论、先验论、契约论、相对论……思想不够出众,或许只是它真的不够伟大罢了?但谁又能真正判断思想的伟大?我们看古人自以为盖棺论定,但后人在千百年后看我们能不因为这份狂妄而哂笑么?或许,寻找真正有意趣的东西的前提在于,我们要承认自己处于一个小时代,一段小潮流,一个不成体统的宇宙之部分中。这不仅是心态问题,而是对于“发现”事业本身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把握这个世界。而所谓把握,无非是从过去之物中进行总结,通过不同的角度设立不同的主题,对历史进行塑像和解释。这就是历史学以及一般社会科学的通常思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设想,或者说,压根无意识地就把自己理解为一个终点,一个自己所能把握之物的大时代的终点、宇宙的中心。我们当然知道,我们死后世界照常运行,但是,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死后世界照我们可理解的样子或者在我所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世界历史以这种方式尽在掌握。精神科学在这种意义上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努力——历史的决定论。
然而,这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出生视为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是比盲人摸象更加不值得原谅的无知狂妄了。但是,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在这种“大时代”的有恃无恐中从事着理论的创造和发现。我们可以略举几个例子来领会这种历史决定论:
1. 基督教的末世拯救。这几乎是最显而易见的自得其乐了,为此他们不断地制定末日预言的具体日期。人们总是有目的性地生存着,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上帝选民的诺亚方舟和天国生活。
2. marx的历史发展阶段论。更为详细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尽管是后来学术匠师的添油加醋,但是marx本人有着充满弥赛亚情怀的斗争理想,他正是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它被称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却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被无情嘲笑。
3. “五徳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这种隐性的历史决定论可以表明,历史决定论不仅存在于线性时间观中。
4. 另外,我同样相信,诸如“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说,“佛教是未来世界的宗教”说,都是不同程度的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的作者都相信,世界终结于他本人的视野。而这恰恰是他们致命自负下的最大弱点。他们并没有提出真正有趣的东西。诚然,这样的理论家对于人类历史或者精神的描述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基于对历史之物的精细考察和审慎归纳而做出结论。然而,他们更适合被称为雕琢历史的艺术家或者守护历史的博物家,而不能被称为洞察历史的科学家。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科学?这一项任务在欧洲的学术谱系中首先从狄尔泰开始,在东亚的学术谱系中还从未真正开始。而我认为,人文科学中寻找真正有趣的东西,恰恰在于要进入历史的科学中去。狄尔泰首次将我们精神科学研究的根基指向生活体验,这是生命所能接触的最为活生生的精神对象。唯有如此,精神科学才告别了对理念之物的虚空想象和任意发挥,从而投入到活的生命的具体实事的研究中去了。在通往历史科学的道路上,狄尔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即便作为生命解释学继承者的现象学,也还未完成这一过程。尽管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在“通往实事本身”上已经做出了宗师般的示范,但如何以科学的方式切入精神世界各方面的实事本身,仍然是一件晦暗不明的事情。但我们至少已经获悉端倪,据我浅见,或许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略知一二:
1. 契约论。契约论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解释,有经济上的合作契约,法律上的合同契约,国家立法上的主权契约,社会风俗的约定契约,乃至摩西一神教中的神-人契约。契约是一种广泛、普遍,同时细致入微的关联方式,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种。与历史决定论不同的是,契约论的任何主张者都不会根据契约论发明一个未来世界。契约论只是对生活细节的解释。
2. 奢侈与资本主义论。这虽然是桑巴特的专门论题,但在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那里,都早已深刻洞悉。这是对人类心理、生活动力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互相关联因素的规律性考察。
3. 陆地-海洋论。这是施米特的理论。他所提出的实际上是精神领域的一个空间概念,一个历史的空间概念。理解这种全新的空间概念,根本无需奇谲诡异的概念辨析,不会纠缠于对不同概念的定义偏差而导致的不能理解,甚至于我感觉到,这个理论向来就存在在那里了,只是经由它一指出,我们才明了了而已。与之相比,列奥 施特劳斯就只会做理念的构图工作,他对马基雅维利的评论简直就是抽出一个现代性枢纽思想家来进行肆意的道德鞭挞。
据此来看,属于“历史科学”的伟大理论还是很多的,并且更加有遍地开花的可能。宽泛地讲,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有类似质素。而中国思考者或许基于传统的影响,比如对历史的“载道”和“资鉴”作用看得过于沉重,以至于无法脱离那种“立命、立心”的圣人情怀,常人读历史,要不就是问卜未来,要么就是考证现在,很少有进入历史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知识的冲动。近代以来的诸多现代化理论,都立足于号召或者给出一个中国现代化的结论,比如“创造性转化”说,“良知坎陷”说等,而当代大陆的王官政治儒学,则连进一步探索的歧路也不想纵容了,一心要与虎谋皮,可谓大陆学人之奇葩现象。但新儒学的“内在超越说”,我觉得是一个例外。
Nichts 2013.05.03 于Wien.
我心中所谓大学者,是有真正意趣关联的东西。我所谓“意趣”,不是纯粹思维游戏。受逻辑、思辨单方面影响较深者,往往偏执一词,以为思想就是游戏。诚然,这会有超脱之美,但思想若以为自己能凭空建造概念的楼阁,就已经够为无趣了。海德格尔语带嘲讽地分析“兴趣”(Inter-esse)一词,它只营营乎“存在”(esse)之间(inter),而不能切入存在的本质。意趣必定要关联到大地的经验,思想必须有自己的肉身。这是我对“大学”根基的理解。学问宏大与否,庶几就是在大地和天穹之间撑起多大的空间。大地为基,为借力,为力之源,而天空是方向,是可能,是矢射的目标。
我心中常想,到底什么是真正有意趣的东西?我怎么才能发现点真正有意思的想法?但是,但凡真的有意趣的东西,早就已经不是新鲜的东西,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理念论、先验论、契约论、相对论……思想不够出众,或许只是它真的不够伟大罢了?但谁又能真正判断思想的伟大?我们看古人自以为盖棺论定,但后人在千百年后看我们能不因为这份狂妄而哂笑么?或许,寻找真正有意趣的东西的前提在于,我们要承认自己处于一个小时代,一段小潮流,一个不成体统的宇宙之部分中。这不仅是心态问题,而是对于“发现”事业本身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把握这个世界。而所谓把握,无非是从过去之物中进行总结,通过不同的角度设立不同的主题,对历史进行塑像和解释。这就是历史学以及一般社会科学的通常思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设想,或者说,压根无意识地就把自己理解为一个终点,一个自己所能把握之物的大时代的终点、宇宙的中心。我们当然知道,我们死后世界照常运行,但是,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死后世界照我们可理解的样子或者在我所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世界历史以这种方式尽在掌握。精神科学在这种意义上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努力——历史的决定论。
然而,这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出生视为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是比盲人摸象更加不值得原谅的无知狂妄了。但是,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在这种“大时代”的有恃无恐中从事着理论的创造和发现。我们可以略举几个例子来领会这种历史决定论:
1. 基督教的末世拯救。这几乎是最显而易见的自得其乐了,为此他们不断地制定末日预言的具体日期。人们总是有目的性地生存着,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上帝选民的诺亚方舟和天国生活。
2. marx的历史发展阶段论。更为详细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尽管是后来学术匠师的添油加醋,但是marx本人有着充满弥赛亚情怀的斗争理想,他正是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它被称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却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被无情嘲笑。
3. “五徳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这种隐性的历史决定论可以表明,历史决定论不仅存在于线性时间观中。
4. 另外,我同样相信,诸如“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说,“佛教是未来世界的宗教”说,都是不同程度的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的作者都相信,世界终结于他本人的视野。而这恰恰是他们致命自负下的最大弱点。他们并没有提出真正有趣的东西。诚然,这样的理论家对于人类历史或者精神的描述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基于对历史之物的精细考察和审慎归纳而做出结论。然而,他们更适合被称为雕琢历史的艺术家或者守护历史的博物家,而不能被称为洞察历史的科学家。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科学?这一项任务在欧洲的学术谱系中首先从狄尔泰开始,在东亚的学术谱系中还从未真正开始。而我认为,人文科学中寻找真正有趣的东西,恰恰在于要进入历史的科学中去。狄尔泰首次将我们精神科学研究的根基指向生活体验,这是生命所能接触的最为活生生的精神对象。唯有如此,精神科学才告别了对理念之物的虚空想象和任意发挥,从而投入到活的生命的具体实事的研究中去了。在通往历史科学的道路上,狄尔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即便作为生命解释学继承者的现象学,也还未完成这一过程。尽管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在“通往实事本身”上已经做出了宗师般的示范,但如何以科学的方式切入精神世界各方面的实事本身,仍然是一件晦暗不明的事情。但我们至少已经获悉端倪,据我浅见,或许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略知一二:
1. 契约论。契约论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解释,有经济上的合作契约,法律上的合同契约,国家立法上的主权契约,社会风俗的约定契约,乃至摩西一神教中的神-人契约。契约是一种广泛、普遍,同时细致入微的关联方式,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种。与历史决定论不同的是,契约论的任何主张者都不会根据契约论发明一个未来世界。契约论只是对生活细节的解释。
2. 奢侈与资本主义论。这虽然是桑巴特的专门论题,但在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那里,都早已深刻洞悉。这是对人类心理、生活动力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互相关联因素的规律性考察。
3. 陆地-海洋论。这是施米特的理论。他所提出的实际上是精神领域的一个空间概念,一个历史的空间概念。理解这种全新的空间概念,根本无需奇谲诡异的概念辨析,不会纠缠于对不同概念的定义偏差而导致的不能理解,甚至于我感觉到,这个理论向来就存在在那里了,只是经由它一指出,我们才明了了而已。与之相比,列奥 施特劳斯就只会做理念的构图工作,他对马基雅维利的评论简直就是抽出一个现代性枢纽思想家来进行肆意的道德鞭挞。
据此来看,属于“历史科学”的伟大理论还是很多的,并且更加有遍地开花的可能。宽泛地讲,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有类似质素。而中国思考者或许基于传统的影响,比如对历史的“载道”和“资鉴”作用看得过于沉重,以至于无法脱离那种“立命、立心”的圣人情怀,常人读历史,要不就是问卜未来,要么就是考证现在,很少有进入历史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知识的冲动。近代以来的诸多现代化理论,都立足于号召或者给出一个中国现代化的结论,比如“创造性转化”说,“良知坎陷”说等,而当代大陆的王官政治儒学,则连进一步探索的歧路也不想纵容了,一心要与虎谋皮,可谓大陆学人之奇葩现象。但新儒学的“内在超越说”,我觉得是一个例外。
Nichts 2013.05.03 于Wien.
-
biglulu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9 16:43:2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08:47:45
-
Scipio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5 07:49:52
-
我不是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4 07:27: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5-04 0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