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有剧透,慎入)
致青春。
看完这部电影。一下来的感觉是,这真是一部大烂片,拍的完全没有逻辑,情感线也是断掉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没有一点联系。但是一个人静静的回想一会儿,却又发现,这些事情竟然这么的真实,真实到我们都无法否认。
关于吐槽,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建议大家去看书不要看电影(虽然没有看过书但是根据这个电影的内容我觉得是拍摄手法和表达问题,不是电影剧本的问题),我也做不了什么其他的。吐槽什么的大家权当娱乐一下,做个哈语饭后的话题吧。
总结了一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两个最大的感触:一个是面对青春和青春逝去的反差,一个是对爱情的看法。
青春。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这些人的青春,真TMD的狗血。我要是遇到郑微这样的女生,我早就死了算了(现实状况下,我也确实遇到过一两个这样的女生)。谁能受得了这种按照自己的逻辑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任性撒野,完全没有情商的生活的人?如果我是陈孝正,我应该也会像他一样冷冷的对待她。还有很多跟这个类似的傻逼事情,在那个时候我觉得非常不能接受,太夸张了。但后来,进入到社会之后,那些真的为了爱情,为了友谊去争执、吵闹、觉得那些就是生命中的一切的东西逝去了,露出的是被无限放大的现实,工作、结婚、金钱、名利。美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缅怀青春,也是因为坐在了真皮沙发上,喝着多少年陈酿的红酒发的酒疯。
什么叫做青春呢?青春就是不顾一切么?青春就是撒野成长,将来不后悔么?
可是谁又真的不会后悔?没有后悔过的人生,是不是不够不顾一切呢?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是应该给一个结论,变成一条人生的箴言让世人铭记?
特别记得的四件事情:
一个是林静当时因为自己父亲与郑微母亲的奸情而断绝了跟郑微的联系。多年以后变成了公务员,再见面的时候,郑微已经是一名干练的女公关。17年的情谊因为一段奸情的暴露,甚至跟他们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成就了一段遗憾的结局。另一个是陈孝正选择了事业,没有告诉郑微就离开了她。多年后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说是自己是以牺牲了做人为代价换来了成功。
这段奸情,有这么重要么?是不是他太敏感了,反应过度?如果他稍微坚强一点,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陈孝正所谓的反悔,是因为他已经获得了成功,所以有资格说这话。如果当时跟郑微在一起,难道他们就能够终成眷属么?所谓的“成功”,又是什么标准呢?还有陈孝正最后也开始抽烟。
朱小北是被错怪而冲动犯错,离开了学校。多年后自己成为了一所特别像骗人的教育机构的老师,改头换面叫做“刘云”,即使遇到老同学也翻脸不认。究竟是社会欺骗了她,还是她欺骗了自己?
我们总怪别人太不成熟,想事情那么幼稚。做出来那么傻的事情,常常会骂出口,还很难听。但其实我们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犯傻,犯错,人和人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去judge别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或者是人需要这种激烈的言辞、后悔的刺激,才会懂得去反思,去选择,去为它埋单、承担责任?
很多人说,不管一起经历过什么,事后回忆的时候,都只会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犯二、争吵这种事情,大多会成为一种谈资。为什么呢?对我来说,一方面是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现场,剥离了那种情感,只是用一种风轻云淡的旁观者身份去回想,不带负面感情地说;另一方面我们已经不再有现实的利益纠葛、冲突的根源也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不带负面情感地吐槽,没有了现实利益的纠葛,或许一切也都美好了。
不过,人正是因为有情商的差别、情感的波动,才有冲动做错事情的后悔和成长,才需要更多的经历去沉淀和打磨,才会练就波澜不惊的胸怀。人正是因为有利益的纠葛,才会早就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复杂的政治。
归根结底,也许我们应该把它叫做人性,一种出自于本能而交错成更为复杂的行为的东西。
爱情。
虽然说这是叫做《致青春》,但其实,我觉得叫《致青春:我的爱情》会更加贴切。
整部片子其实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爱情。 片子里面,有郑微这种“犯贱式”的迷恋,“两小无猜”式的、拉扯着童年记忆的爱慕;有陈孝正这种“被崇拜”继而动心,后来因为一根筋的事业心放弃爱情,最后所谓后悔的自相矛盾;有黎同学踏实、朴素、忠于物质的“感叹型”;有林静的自封“悲情英雄”的自恋型;有施同学的“自杀式”的痴情;有张开甘做配角的暗恋;也有阮莞这种长得超凡脱俗,爱得轰轰烈烈、死得也义无反顾的“不真实”的爱。
我甚至觉得作者就是把爱情当作了青春本身,或者至少,当作了青春的一个符号。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阮莞的爱。她从大学开始就是女神,离开校园穿着成熟了,也还是一副女神的样子,没有大变样。大学开始一直跟小男友好,就算是他犯了错误,也不惜用自己的表面坚强抗住。后来发现无法结婚,正要放弃这点希望的时候,她又回头去望了自己的爱情一眼。结果她永远停在了追逐爱情的路上。就像是圣经里那个逃离索多玛的男人,不听告诫回头看了一眼妻子,于是变成了盐堆,永远停在了那个瞬间。郑微最后说,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我想这不仅是说她的年龄,她的容颜,更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也正是作者对爱情之于青春的某种暗示。
我说爱情在这部电影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是应该义无反顾地去追逐,还是应该平平稳稳地找个伴侣,度过余生?全片唯一的一个泪点,我觉得是郑微在阮莞去世之后找林静说要嫁给他的那段。人生的不确定性太多,这一刻不说出来,不去做,下一刻,或许已经永远在没有机会了。明明爱的那么深沉,却没有说出口。明明可以在一起,却因为一些相比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和自己的不成熟,生活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想起我对ZT的那种爱慕,我想起我对NB那小孩的心思,我想起我对BL的crush,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我觉得,我特别像陈孝正。永远prioritize事业,不是不知道某些人的情谊,只是想担心自己handle不了,会失去唯一define自己的东西,怕自己被伤害,也怕伤害到别人,怕自己给不了那些承诺,因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或许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设定好的轨迹。当自己想尝试走偏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处处提防,从没有从根本上放开自己去迎接新的变化。于是时机一到,便迫不及待地修正这个偏差,然后让自责和内疚陪伴自己度过余生。
这种人,应该是天生的纠结、冷酷和缺爱。他们永远也难以用正确的方式爱人,也永远难以正确的方式被爱。除了被少数人理解,他们注定要孤独终老。
所以,我就看出了这么多东西。晚安。
看完这部电影。一下来的感觉是,这真是一部大烂片,拍的完全没有逻辑,情感线也是断掉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没有一点联系。但是一个人静静的回想一会儿,却又发现,这些事情竟然这么的真实,真实到我们都无法否认。
关于吐槽,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建议大家去看书不要看电影(虽然没有看过书但是根据这个电影的内容我觉得是拍摄手法和表达问题,不是电影剧本的问题),我也做不了什么其他的。吐槽什么的大家权当娱乐一下,做个哈语饭后的话题吧。
总结了一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两个最大的感触:一个是面对青春和青春逝去的反差,一个是对爱情的看法。
青春。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这些人的青春,真TMD的狗血。我要是遇到郑微这样的女生,我早就死了算了(现实状况下,我也确实遇到过一两个这样的女生)。谁能受得了这种按照自己的逻辑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任性撒野,完全没有情商的生活的人?如果我是陈孝正,我应该也会像他一样冷冷的对待她。还有很多跟这个类似的傻逼事情,在那个时候我觉得非常不能接受,太夸张了。但后来,进入到社会之后,那些真的为了爱情,为了友谊去争执、吵闹、觉得那些就是生命中的一切的东西逝去了,露出的是被无限放大的现实,工作、结婚、金钱、名利。美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缅怀青春,也是因为坐在了真皮沙发上,喝着多少年陈酿的红酒发的酒疯。
什么叫做青春呢?青春就是不顾一切么?青春就是撒野成长,将来不后悔么?
可是谁又真的不会后悔?没有后悔过的人生,是不是不够不顾一切呢?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是应该给一个结论,变成一条人生的箴言让世人铭记?
特别记得的四件事情:
一个是林静当时因为自己父亲与郑微母亲的奸情而断绝了跟郑微的联系。多年以后变成了公务员,再见面的时候,郑微已经是一名干练的女公关。17年的情谊因为一段奸情的暴露,甚至跟他们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成就了一段遗憾的结局。另一个是陈孝正选择了事业,没有告诉郑微就离开了她。多年后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说是自己是以牺牲了做人为代价换来了成功。
这段奸情,有这么重要么?是不是他太敏感了,反应过度?如果他稍微坚强一点,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陈孝正所谓的反悔,是因为他已经获得了成功,所以有资格说这话。如果当时跟郑微在一起,难道他们就能够终成眷属么?所谓的“成功”,又是什么标准呢?还有陈孝正最后也开始抽烟。
朱小北是被错怪而冲动犯错,离开了学校。多年后自己成为了一所特别像骗人的教育机构的老师,改头换面叫做“刘云”,即使遇到老同学也翻脸不认。究竟是社会欺骗了她,还是她欺骗了自己?
我们总怪别人太不成熟,想事情那么幼稚。做出来那么傻的事情,常常会骂出口,还很难听。但其实我们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犯傻,犯错,人和人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去judge别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或者是人需要这种激烈的言辞、后悔的刺激,才会懂得去反思,去选择,去为它埋单、承担责任?
很多人说,不管一起经历过什么,事后回忆的时候,都只会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犯二、争吵这种事情,大多会成为一种谈资。为什么呢?对我来说,一方面是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现场,剥离了那种情感,只是用一种风轻云淡的旁观者身份去回想,不带负面感情地说;另一方面我们已经不再有现实的利益纠葛、冲突的根源也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不带负面情感地吐槽,没有了现实利益的纠葛,或许一切也都美好了。
不过,人正是因为有情商的差别、情感的波动,才有冲动做错事情的后悔和成长,才需要更多的经历去沉淀和打磨,才会练就波澜不惊的胸怀。人正是因为有利益的纠葛,才会早就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复杂的政治。
归根结底,也许我们应该把它叫做人性,一种出自于本能而交错成更为复杂的行为的东西。
爱情。
虽然说这是叫做《致青春》,但其实,我觉得叫《致青春:我的爱情》会更加贴切。
整部片子其实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爱情。 片子里面,有郑微这种“犯贱式”的迷恋,“两小无猜”式的、拉扯着童年记忆的爱慕;有陈孝正这种“被崇拜”继而动心,后来因为一根筋的事业心放弃爱情,最后所谓后悔的自相矛盾;有黎同学踏实、朴素、忠于物质的“感叹型”;有林静的自封“悲情英雄”的自恋型;有施同学的“自杀式”的痴情;有张开甘做配角的暗恋;也有阮莞这种长得超凡脱俗,爱得轰轰烈烈、死得也义无反顾的“不真实”的爱。
我甚至觉得作者就是把爱情当作了青春本身,或者至少,当作了青春的一个符号。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阮莞的爱。她从大学开始就是女神,离开校园穿着成熟了,也还是一副女神的样子,没有大变样。大学开始一直跟小男友好,就算是他犯了错误,也不惜用自己的表面坚强抗住。后来发现无法结婚,正要放弃这点希望的时候,她又回头去望了自己的爱情一眼。结果她永远停在了追逐爱情的路上。就像是圣经里那个逃离索多玛的男人,不听告诫回头看了一眼妻子,于是变成了盐堆,永远停在了那个瞬间。郑微最后说,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我想这不仅是说她的年龄,她的容颜,更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也正是作者对爱情之于青春的某种暗示。
我说爱情在这部电影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是应该义无反顾地去追逐,还是应该平平稳稳地找个伴侣,度过余生?全片唯一的一个泪点,我觉得是郑微在阮莞去世之后找林静说要嫁给他的那段。人生的不确定性太多,这一刻不说出来,不去做,下一刻,或许已经永远在没有机会了。明明爱的那么深沉,却没有说出口。明明可以在一起,却因为一些相比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和自己的不成熟,生活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想起我对ZT的那种爱慕,我想起我对NB那小孩的心思,我想起我对BL的crush,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我觉得,我特别像陈孝正。永远prioritize事业,不是不知道某些人的情谊,只是想担心自己handle不了,会失去唯一define自己的东西,怕自己被伤害,也怕伤害到别人,怕自己给不了那些承诺,因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或许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设定好的轨迹。当自己想尝试走偏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处处提防,从没有从根本上放开自己去迎接新的变化。于是时机一到,便迫不及待地修正这个偏差,然后让自责和内疚陪伴自己度过余生。
这种人,应该是天生的纠结、冷酷和缺爱。他们永远也难以用正确的方式爱人,也永远难以正确的方式被爱。除了被少数人理解,他们注定要孤独终老。
所以,我就看出了这么多东西。晚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