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与教学(二十三)
读 书
昨天又有机会给二年级的小朋友布置一次作业。备课时重新拾起两年前布置同一个作业后写下的日志(注1),才恍然发觉尽然正是今年上课日子的前一天。时光荏苒,原来编写这个课题已经过去五年,最早做这个作业的童鞋已经读研出国就业。
这五年里,同样的课题增加了不同的案例,同样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见解,而授课人也慢慢学会了与同学们互动的方式方法。昨天分析威尔斯利学院的时候,对着投影中由郁郁葱葱森林所环抱的慰冰湖,夜行者提起这里曾经住过一个于中国文学如此重要的人物,可惜满座无人识得。于是提示她的笔名只得两个字,依旧无人回应。好吧她还在此间写过《寄小读者》的名篇,终于有前排的小朋友举手并怯生生地问“宋美龄”?⋯⋯呜呼!互动的愿望破产,奈何直接公布答案。
夜行者从来不惮于用最美好地愿望看待我的学生——好吧,也许这次又是代沟在作祟。伟大的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这些感动70后的内容,也许包括70后们,早就过气,也许就应该让位给更应景的大奖得主,更敢性的赛车手,亦或者崇拜CLAMP的小时代写手。不同的时代本有不同的故事,无论如何,只要你们还在阅读我就会感到高兴。可你们是不是还在阅读?
每次和一个新班级的同学见面,都会和大家聊起爱好。于是知道认识我的同学中越来越少会说喜欢读书。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啃着(我读过或者都读不懂的)理论书;如果包括标题和图片,同济的弟弟妹妹们还是很多人在看专业书。至于跳出建筑之外的情况,这个年头娱乐推陈出新,手机爱拍APP不停,为什么还要阅读呢?
非要说不读书做不出好建筑,明摆着是唬烂。但是每天光看些文本,图纸,效果图,照片什么的,除了外貌就是指标任务,所谓“形式追随功能”,又怎么能够理解人是建筑的尺度,又如何能理解此时此地、喜怒哀乐的微妙感受。
不由得想起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夜行者一段时间都在寻觅Moneo的一篇短文《The Murmur of the site》。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中,之后也被收录到了El Croquis杂志的98期。但是遍寻身边所有的资源,全都不见这篇文章(注2)。最后上El Croquis官网下了目录才发现,原来那一期分了三个部分,Moneo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全部都放在了杂志最后的一段50页篇幅。我们鬼精灵的DB书商压根就没有复刻最后这50页文章,或许他们早已洞悉了——建筑师只读图不看字,只看项目不读书。
注
1。《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与教学(八)》。
2。同济图书馆里有200页不到的简装版,市面上所有的DB全部只有600页不到。
3。好啦,笔名“冰心”的奶奶名叫谢婉莹。
=========================
原文2013.4.28发表于人人
昨天又有机会给二年级的小朋友布置一次作业。备课时重新拾起两年前布置同一个作业后写下的日志(注1),才恍然发觉尽然正是今年上课日子的前一天。时光荏苒,原来编写这个课题已经过去五年,最早做这个作业的童鞋已经读研出国就业。
![]() |
慰冰湖畔的威尔斯利森林 |
这五年里,同样的课题增加了不同的案例,同样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见解,而授课人也慢慢学会了与同学们互动的方式方法。昨天分析威尔斯利学院的时候,对着投影中由郁郁葱葱森林所环抱的慰冰湖,夜行者提起这里曾经住过一个于中国文学如此重要的人物,可惜满座无人识得。于是提示她的笔名只得两个字,依旧无人回应。好吧她还在此间写过《寄小读者》的名篇,终于有前排的小朋友举手并怯生生地问“宋美龄”?⋯⋯呜呼!互动的愿望破产,奈何直接公布答案。
夜行者从来不惮于用最美好地愿望看待我的学生——好吧,也许这次又是代沟在作祟。伟大的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这些感动70后的内容,也许包括70后们,早就过气,也许就应该让位给更应景的大奖得主,更敢性的赛车手,亦或者崇拜CLAMP的小时代写手。不同的时代本有不同的故事,无论如何,只要你们还在阅读我就会感到高兴。可你们是不是还在阅读?
每次和一个新班级的同学见面,都会和大家聊起爱好。于是知道认识我的同学中越来越少会说喜欢读书。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啃着(我读过或者都读不懂的)理论书;如果包括标题和图片,同济的弟弟妹妹们还是很多人在看专业书。至于跳出建筑之外的情况,这个年头娱乐推陈出新,手机爱拍APP不停,为什么还要阅读呢?
非要说不读书做不出好建筑,明摆着是唬烂。但是每天光看些文本,图纸,效果图,照片什么的,除了外貌就是指标任务,所谓“形式追随功能”,又怎么能够理解人是建筑的尺度,又如何能理解此时此地、喜怒哀乐的微妙感受。
不由得想起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夜行者一段时间都在寻觅Moneo的一篇短文《The Murmur of the site》。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中,之后也被收录到了El Croquis杂志的98期。但是遍寻身边所有的资源,全都不见这篇文章(注2)。最后上El Croquis官网下了目录才发现,原来那一期分了三个部分,Moneo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全部都放在了杂志最后的一段50页篇幅。我们鬼精灵的DB书商压根就没有复刻最后这50页文章,或许他们早已洞悉了——建筑师只读图不看字,只看项目不读书。
注
1。《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与教学(八)》。
2。同济图书馆里有200页不到的简装版,市面上所有的DB全部只有600页不到。
3。好啦,笔名“冰心”的奶奶名叫谢婉莹。
=========================
原文2013.4.28发表于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