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练习曲
决定记录 ,没有被记录的事情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你是不是也察觉,经历的事情越多,遗忘的速度开始加快。 鹿特丹 回忆起鹿特丹时我想起气味,甜蜜腥香,那是赶早的集市特别的味道,横街的多半是鱼摊,偶尔交错穿插的是摆放自家所制甜品的小铺。只是那天我们起的太早,迎着阳光出门时,偌大的城市也不过是两三人稀疏漫步的景致,清晨的街道于是安静到仿佛只能听见两个人脚步的轻快。 如果不是前天夜里的一次偶遇,我们或许就会错过一份早餐的惊喜。一家简朴的鱼摊前,我们一人点了一条“巨型”鳕鱼,腼腆的年轻主人细心的为我们多递上了两三张纸巾,一口轻咬下去的绵密,唇齿间鱼汁盈溢。反正嘛这食物和人被暗中牵引的缘分,有时候也妙不可言。 这座城市说来也很特别,和典型的欧洲国家不同,置身与它便是置身与一个新兴的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了解的人也许五味陈杂,因为这些新兴的建筑是某种意义上人为的填补,填补的是文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难的伤口,长叹以后,觉悟这也是一种豁达的新生,即使历史的记忆中,这里曾被炸成碎片,但美好在,重建的信心也铸就了另一种风格的愈合。 我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的,不管别人怎么说,至少它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阿姆斯特丹 第一次的抵达是在夜里,两个女生,有些亢奋。找了一家街口的小酒吧,坐下来,望着彼此红红的鼻尖,还有被冷吹过留下了新造型的头发,言笑嘻嘻而畅快地喝完了两杯清凉透苦劲道的喜力啤酒。之后的两个人更加亢奋了,一路上还哼起小曲唱着歌。可是说好的SPACE CAKE 呢,忘了~\(≧▽≦)/~啦。 晃悠悠的,东扭西扭的两个人,一路上互相搀着对方,嘴巴还念念不忘想吃点什么,谁让这饮食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如愿以偿,找到了最富盛名的阿姆斯特丹巨型薯条。傻乎乎的两个人,想必是真的微醺了,一人点了一份,一份有四包麦当劳薯条那么多。怎么办,不能浪费,于是我们就大女子情怀的一路走来一路吃。直到,我们真的吃不下了,只好忍痛与剩下的那些于水坝广场依依惜别。7点多的广场正是欢乐,有帅哥广场开着个人小唱,火星哥的曲子信手拈来,广场上还有其他帅哥美女各式摇摆,随意而自然。 沿着河的两岸,跟着大批的人群,我们穿过各式的小巷道,弥漫着的气息有些迷离,这木然的沉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同行的女孩子说看着橱窗里那些面容姣好又眉眼间自信漫溢的女孩子突然觉得有些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虽然我忆起彼时情景,全然不觉色情,可却无法将那种氛围描写文艺,因为那是扑面而来的真实之感,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假想。或许映衬的是李安电影里的那句话,放在这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乎一辈子就为这个,想着这个气人呐,好滋味谁尝过了?” 会不会生硬? “一生只有一次的爱,便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素食主义。” 可是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感情洁癖,荷尔蒙是一时,柏拉图是永恒。 第二次的抵达是清晨,再次的来到只为一个目的,梵高。 摄影器材不被允许使用,于是我们用肉眼省视,用心灵临摹。进入狭长的展馆就像是进入了时光机器,你停留在一幅画前的时候,时间就静止下来,就像电影中常会出现的穿越,面前的画作是你的目的地,身旁是疾风涌过投射的黑色阴影。那一刻都不敢回头张望,怕一种莫名于心的眩晕感,自是从上而下的坠落。我们接着向前走,一路好多的是风景,偶尔有人像,色彩忽明忽暗。像是一场下意识流动的穿行,我们走过这些特定的时间,好像走进过那些风景那些人的生命。 1880年以后,梵高四处求学,1886年以前他已经创作了《吃土豆的人》 ,那时候还是他处于探索时期,自我风格不稳定,但是正努力的用自己的认知表现他眼中的小世界。1886年,他去到巴黎,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结识了高更,塞尚等一些印象派画家。从此作画的风格渐不同于往,习作的色彩也是越发的强烈。1888年2月,梵高去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开始了他最疯狂创作的时期,就像是干涸土地盼到了久违甘霖,内心暗潮涌动的天份也等到了它呼唤过千万遍的艳阳。明媚到睁不开眼,那副《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或许如他,是光和热,是风和影,是一层色彩不够,又多出十几笔浓烈笔触的层层叠加。 纯洁如他,爱于他是烈火,是频频示威却真挚的欲望,他肆意地燃烧自己,也渴望助燃他人的火苗。放浪也如他,当被世俗的打击惊愕之后,放弃了宗教的狂热,用作画来自我救赎,可惜了,上天多以另类的方式垂爱天才,赐他疯癫,叫他消沉于心,敌不过灵魂深处时刻逼近的呻吟。 世人也道不清,钦慕天才,确又有其畏惧。天才多有疯癫,我们无法直面的永远不是才华,而是排斥异己的本能,也是,有多少人能容忍这现世的天才,而怎样的人又算是真的天才。 毕竟很多事情,在特定的环境,对特定的人,好像只有破碎,才能更透彻澄明地散发出它的美感。 风车村 游览风车村的时候,我们寄宿在一家民宿里。房主是一对七十岁左右的老夫妇。和蔼可亲。我们借了两辆单车,准备骑行去看风车,15分钟的车程。 从后们绕道出行取单车的时候,奶奶说,如果晚上回家太晚,怕他们已经睡着了,不需要要钥匙,直接从后门回房间也是可以的。小小的惊讶不是没有的,关于人们淳朴善良,夜不闭户的段落,在此之前我只在书中读过。 这里美好到像是梦里的乌托邦。 欧式的木屋。石头堆砌的小路蜿蜒。天空是令人心醉的浅矢车菊之蓝。道路旁青草的清新味道。没有木栅栏的院子入口,道不出名字的小花开的繁盛鲜艳。胖乎乎的猫咪踮着肥嘟嘟的脚尖跳过那邻居家的屋檐。所有的这里的事物仿佛都有着自己的光泽,阳光下耀眼到浪漫清澈,明亮的未沾染凡世间的尘埃。 这一路上,你走过一些风景,一些人也走过你。 沿途的风总是不会因为我们的迟疑不前放慢它的节奏,而轻柔地拍在逆行的骑者脸上,只是我们从来都顾着看风景,来不及张开手臂,狠狠的拥抱住它,用好像流浪者的潇洒姿态。《练习曲》中来自立陶宛的RUTA曾对男主说,说他并非偶然,若不是他,那么别人也会在这里出现。所以若不是我们此时此刻在这里,那么同时间空间里的别人或许会替我们,拥抱了被我们偶然遗失的那一些些啊。 陈绮贞唱过,MV中轻微苦涩的说他离开她的原因,就是旅行的意义。 可是若让我去追究旅行的意义,那都无关爱情,我让我们自己走在路上,背大大的行囊,一遍一遍的去练习,负重的行走。好像没有了一些负担,人会轻飘飘地飞起来,被风吹到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即使说着生命所不可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也不可能告诉你全部的真谛。所以想自己去看,自己去听,亲手去触碰,去嗅,然后用自己的口吻描述感受。旅途中常有大大的满足感。疲惫时也偶然空虚。有些人出生就带着寻找的热情,旅行或许是一种途径,带着好奇心虔诚上路,去到哪里,盛大而美丽,或许也是因为受了委屈,想到另一个地方,找自己的同类,抑或是比自己更勇敢,更认真生活的人,看他们的脸和眼睛,擦肩而过的人们,企图猜测他们的过去,透过他们的表情,是痛苦正猖狂的要求历练,还是被甜蜜幸福地轻吻着。而那些表情都是人类共通的折射面,幸福,痛苦,甜蜜,忧伤,你接受就能被接受,你理解就能被理解。 而旅行也不全是生活,“ 因为生活,在别处 ”。 “我和春天商量去旅行 把夏天的热气一起带去 凉凉微风 轻轻吹起 我和秋天骑单车旅行 把冬天的假期一起带去 大声唱歌 大口呼吸 ...... ” 谢谢亲爱的你,这一路有你陪伴,欢笑声不断,才不觉得孤单,愿我们都有大好前程,美好年华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