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 波特》杂感
斯内普是一个冷色调的人。 可以说,斯内普与高尚这个词压根就不沾边,倒是深浸邪恶的泥潭。高尚的人像哈利那样所有的宽容,善良,正直,豁达的品格斯内普无一具备。他对父辈的仇恨自哈利进入霍格沃茨起就转移到这个大难不死的无辜男孩上,他对哈利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在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暴力与禁闭中品尝复仇的滋味,挖空心思想把哈利赶出霍格沃茨.“向他父亲一样骄傲自大,爱出风头。”斯内普对邓布利多如是说到。他对哈里与生俱来的偏见根深蒂固。不光如此,此人醉心于黑魔法,比如发明神锋无影的咒语,还一直是一名忠实的食死徒。他把窃听来预言的只言片语告诉他的主子,直接导致伏地魔去追杀哈利一家,显然他迫不及待地向黑魔王表示赤胆忠心,无疑他成功了,斯内普成为黑魔王的心腹。在伏地魔气焰日益嚣张之际,他还杀死了主子唯一害怕的人;邓布利多。这使哈里失去了最后一名能保护他的,同时也是最伟大的长者。“邓布利多像一个破烂的大玩偶栽了下去,不见了。”邓布利多死了,而还有危机四伏,阴霾重重地未来之路横亘在哈利面前,十七岁的他将独自踏上征程。与此同时,魔法世界愈发黑暗,伏地魔眼看就要控制整个世界,霍格沃茨也未能幸免。况且斯内普荣任校长。要我说,伏大人和希特勒有一拼啊。
在外表上冷酷无情的斯内普心中,莉莉伊万斯是他心底最柔软的弦。于是,对莉莉至死不渝的爱为他的身影抹上一层暖色,仿佛黎明前如墨汁般浓黑的天空,远处总有一道金光,那是喷薄欲出的暖阳。令人动容的是,爱的暖阳在他心里从未熄灭过,反而愈烧愈旺。斯内普的挚爱嫁给了他憎恨的男人并生下了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 波特。
哈利是斯内普仇人的儿子——斯内普作为哈利的老师,无数次对他恶语相向,顺带还带上他的父亲,无疑,斯内普沉醉于复仇的快感
哈利是斯内普挚爱的儿子——自打哈利双亲去世后,他就背叛了伏地魔,暗中保护哈利,在哈七中给我们的救世之星提供关键信息。
斯内普是个矛盾集合体,看起来面色阴沉,居心叵测。内心为了莉莉,成为邓布利多在伏地魔的卧底,为了爱,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伏地魔前编造谎言,间谍的角色,他扮演了十七年,天衣无缝。伏地魔仍然蒙在鼓里,还把他当作食死徒核心人物。书中写过,伏地魔能识破谎言,他是高超的大脑封闭大师。由此可见,在大脑封闭术上,斯内普超过了伏地魔。其实,最伟大的魔法师应该有四个:伏地魔,邓布利多,哈利,斯内普。斯内普的角色充满魅力,他的光明面在死圣的最后几章才来了个集中描写,之前罗琳都哈利之口对他诋毁不断,这不能不说罗琳的巧妙设计,斯内普一定是她写作过程中最费心思的人物之一。我们可以从《凤凰社》中看出暗示:乌姆里奇想拷问哈利,斯内普却给了她假的吐真剂;小天狼星出事后,斯内普率先推测哈利的去向并通知了凤凰社。我对斯内普的看法这时就逐渐开始转变了。想起在《红楼梦》里,全书曹雪芹说尽贾宝玉的坏话,但谁能否认宝玉不是曹雪芹最喜爱的角色呢。更令人着迷的是,斯内普要求邓布利多起誓,永远不把他的好的一面透露出去。这样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报复的快感,可见斯内普的矛盾,纠结和他的狭窄心胸,他无法释怀对詹姆的狠,哪怕詹姆的儿子成了孤儿。但是爱拯救了他,使他的形象变得高大。在所有人都质疑斯内普时邓布利多表示他完全信任西弗勒斯。因为邓布利多相信爱。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莉莉的母爱庇护了哈利,邓布利多的爱使他不敢面对格林德沃(o(∩_∩)o 哈哈,允许我邪恶一下),斯内普的爱引导他走向光明,尽管他一直是黑暗的使者,我觉的他更像光明和黑暗连接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说,斯内普在莉死的那个夜晚也随她去了,哈利是莉莉生命的延续,是斯内普爱的延续。书中有两处处情节简直让人飙泪:斯内普和莉莉的守护神一直都一样,
邓布利多:这么多年还是这样?
斯内普:一直是这样。
邓布利多注视着那只牝鹿消失在阳光中,斯内普的眼里已盈满泪水。这是《王子的故事》那一章中最后一句话
斯内普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他扯住哈利的长袍,说“看着我” ,绿眼眸盯住黑眼眸……因为哈利的眼睛颜色,形状与莉莉一模一样。莉莉死后,斯内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哈利,为了她的血脉。其实斯内普和英国病人的艾玛殊有些类似,在与爱人生离死别后,前者背叛自己的主人,后者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是,斯内普选择了move forward,保护莉莉的儿子,艾玛殊后半生则完全活在了回忆里。
其实罗琳在写作中也有点埋伏千里(脂砚斋批语)的意思:哈3中就引出秋张,更是在第一册中就暗示魂器的出现,隐形衣也为死亡圣器埋下伏笔。
哈利,罗恩,赫敏三个人坚不可摧的友谊也令人向往。王尔德说:男女之间不可能有友谊,有的只是爱恨情仇。其实现实中我有几分赞同这个观点。然而,文学高于生活。哈利和赫敏的友谊在罗恩短暂离开期间得到极致彰显,我很喜欢电影中对该情节的处理,外面鹅毛大雪,暗夜漆黑,消灭伏地魔的道路还有无尽艰险等着他们,在那温馨的帐篷里,收音机里放着欢快的音乐,哈利和赫敏共舞,困境中朋友相互支持,苦中作乐。哈六中,赫敏依偎在哈利怀里哭泣。这才是真正的蓝颜。至于后来罗恩和赫敏结婚,罗琳的解释最优秀的女孩总会和调皮的男孩走到一起,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 ~~~~~~哈利和赫敏如果来电了,让读者去哪里YY蓝颜呢.我们不需要三角恋,烂俗言情小说和美剧(吸血鬼日记)已经够了。网上那篇《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我只是觉得很新颖,作者从法律,政治,文化,地域的方面重新审视这部小说。
七本小说,只有死亡圣器那一本封面与前几本风格迥异,哈利独自站在落日的背景色中,苍凉悲壮,罗琳在前六册中先后赐死父母,小天狼星,卢平,邓布利多。从创作角度,英雄必须孤独,即使有赫敏,罗恩忠心耿耿陪伴,关键时刻,依旧是哈利独自上前,《密室》就格外典型。
七岁到十七岁,哈利波特陪伴我十年岁月,我甚至怀疑以后对任何一部小说,我都不会有这种激情了。然而,这篇杂感也太迟了,而且很杂乱,感想过多,不知如何理出个头绪
在外表上冷酷无情的斯内普心中,莉莉伊万斯是他心底最柔软的弦。于是,对莉莉至死不渝的爱为他的身影抹上一层暖色,仿佛黎明前如墨汁般浓黑的天空,远处总有一道金光,那是喷薄欲出的暖阳。令人动容的是,爱的暖阳在他心里从未熄灭过,反而愈烧愈旺。斯内普的挚爱嫁给了他憎恨的男人并生下了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 波特。
哈利是斯内普仇人的儿子——斯内普作为哈利的老师,无数次对他恶语相向,顺带还带上他的父亲,无疑,斯内普沉醉于复仇的快感
哈利是斯内普挚爱的儿子——自打哈利双亲去世后,他就背叛了伏地魔,暗中保护哈利,在哈七中给我们的救世之星提供关键信息。
斯内普是个矛盾集合体,看起来面色阴沉,居心叵测。内心为了莉莉,成为邓布利多在伏地魔的卧底,为了爱,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伏地魔前编造谎言,间谍的角色,他扮演了十七年,天衣无缝。伏地魔仍然蒙在鼓里,还把他当作食死徒核心人物。书中写过,伏地魔能识破谎言,他是高超的大脑封闭大师。由此可见,在大脑封闭术上,斯内普超过了伏地魔。其实,最伟大的魔法师应该有四个:伏地魔,邓布利多,哈利,斯内普。斯内普的角色充满魅力,他的光明面在死圣的最后几章才来了个集中描写,之前罗琳都哈利之口对他诋毁不断,这不能不说罗琳的巧妙设计,斯内普一定是她写作过程中最费心思的人物之一。我们可以从《凤凰社》中看出暗示:乌姆里奇想拷问哈利,斯内普却给了她假的吐真剂;小天狼星出事后,斯内普率先推测哈利的去向并通知了凤凰社。我对斯内普的看法这时就逐渐开始转变了。想起在《红楼梦》里,全书曹雪芹说尽贾宝玉的坏话,但谁能否认宝玉不是曹雪芹最喜爱的角色呢。更令人着迷的是,斯内普要求邓布利多起誓,永远不把他的好的一面透露出去。这样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报复的快感,可见斯内普的矛盾,纠结和他的狭窄心胸,他无法释怀对詹姆的狠,哪怕詹姆的儿子成了孤儿。但是爱拯救了他,使他的形象变得高大。在所有人都质疑斯内普时邓布利多表示他完全信任西弗勒斯。因为邓布利多相信爱。爱是这部小说的主题。莉莉的母爱庇护了哈利,邓布利多的爱使他不敢面对格林德沃(o(∩_∩)o 哈哈,允许我邪恶一下),斯内普的爱引导他走向光明,尽管他一直是黑暗的使者,我觉的他更像光明和黑暗连接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说,斯内普在莉死的那个夜晚也随她去了,哈利是莉莉生命的延续,是斯内普爱的延续。书中有两处处情节简直让人飙泪:斯内普和莉莉的守护神一直都一样,
邓布利多:这么多年还是这样?
斯内普:一直是这样。
邓布利多注视着那只牝鹿消失在阳光中,斯内普的眼里已盈满泪水。这是《王子的故事》那一章中最后一句话
斯内普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他扯住哈利的长袍,说“看着我” ,绿眼眸盯住黑眼眸……因为哈利的眼睛颜色,形状与莉莉一模一样。莉莉死后,斯内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哈利,为了她的血脉。其实斯内普和英国病人的艾玛殊有些类似,在与爱人生离死别后,前者背叛自己的主人,后者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是,斯内普选择了move forward,保护莉莉的儿子,艾玛殊后半生则完全活在了回忆里。
其实罗琳在写作中也有点埋伏千里(脂砚斋批语)的意思:哈3中就引出秋张,更是在第一册中就暗示魂器的出现,隐形衣也为死亡圣器埋下伏笔。
哈利,罗恩,赫敏三个人坚不可摧的友谊也令人向往。王尔德说:男女之间不可能有友谊,有的只是爱恨情仇。其实现实中我有几分赞同这个观点。然而,文学高于生活。哈利和赫敏的友谊在罗恩短暂离开期间得到极致彰显,我很喜欢电影中对该情节的处理,外面鹅毛大雪,暗夜漆黑,消灭伏地魔的道路还有无尽艰险等着他们,在那温馨的帐篷里,收音机里放着欢快的音乐,哈利和赫敏共舞,困境中朋友相互支持,苦中作乐。哈六中,赫敏依偎在哈利怀里哭泣。这才是真正的蓝颜。至于后来罗恩和赫敏结婚,罗琳的解释最优秀的女孩总会和调皮的男孩走到一起,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 ~~~~~~哈利和赫敏如果来电了,让读者去哪里YY蓝颜呢.我们不需要三角恋,烂俗言情小说和美剧(吸血鬼日记)已经够了。网上那篇《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我只是觉得很新颖,作者从法律,政治,文化,地域的方面重新审视这部小说。
七本小说,只有死亡圣器那一本封面与前几本风格迥异,哈利独自站在落日的背景色中,苍凉悲壮,罗琳在前六册中先后赐死父母,小天狼星,卢平,邓布利多。从创作角度,英雄必须孤独,即使有赫敏,罗恩忠心耿耿陪伴,关键时刻,依旧是哈利独自上前,《密室》就格外典型。
七岁到十七岁,哈利波特陪伴我十年岁月,我甚至怀疑以后对任何一部小说,我都不会有这种激情了。然而,这篇杂感也太迟了,而且很杂乱,感想过多,不知如何理出个头绪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