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略影
开学这几天,心情有点沉闷,也无聊得很,于是就把原本打算是寒假看的几本书找来看了,一口气连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万历十五年》和《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三本书还是去年买的,放在书架上一直没看,现在趁着无聊,同时也是为了弥补荒废掉的寒假,正好这个学期课也很少,空余时间很充裕,于是就找来到图书馆从早到晚的看了几天,看得我现在是头昏脑涨,脑子里一片混乱,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还是先来说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早就听同学说这本书很好很值得一看,但一直没好好坐下来读。乍一看目录,感觉有点怪怪的,我原先还以为是小说或什么的,但目录上却列了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迪卡尔等一连串哲学家的名字,弄得我都有点稀里糊涂的,同时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作者采用小说体的形式来通俗讲述近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发展历程,而“苏菲”一词在英文中正好是哲学的意思,所以说书名“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指哲学的世界。幸好以前也看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对哲学史及有些个别哲学家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书里面讲的基本上看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最使我好奇的是,书中苏菲和席德的身份问题,刚开始看还以为苏菲是“现实”中的人物,而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却发现苏菲原来只是少校给他女儿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即《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一个人物。看完这本书,使我产生了种奇怪的想法,即是苏菲自以为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而没想到自己却是席德书中的一个虚拟的人物而已,而席德同时却又作为“我”此时正在看的作品中的一个虚拟人物而已。顺此想下去,此时正在看书的“我”会不会同时也是作为供上帝——假使有上帝的话——所赏玩的木偶呢?
再来说说《万历十五年》吧!这本书是我看过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同时也正凭借这本书里我才知道了黄仁宇这一历史学家的。以前常听同学介绍这本书,也在久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对这本著作算是深怀敬意吧。初看书名,我还以为1587年这一年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作者如些大书特书。然而翻开第一页,作者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说“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看到这当时我就感觉纳闷,既然平淡得无事可叙,那又为什么以“万历十五年”命名呢,那怎么能写出这二十多万的著作呢?原来这也正是黄仁宇所谓“大历史观”的独特奥妙之处。在我的理解看来,黄仁宇的这种“大历史观”即是用全局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1587年虽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发生的只是一些小事,如死了几个重要人物而已,但“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这种独特的历史观足可见作者之高妙所在。
下面再来讲讲葛兆光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部著作作为作者备课用的讲义,确实写得很朴实、通俗,没有过多的艰深话语,很易看懂,虽然对有些问题并不有作展开地讨论和更深入地研究,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学生来说,这本书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要义还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书中也不时闪现着作者的一些独特见解,以及对一些具有前沿性或争议性的义题,作了适当的讲解,对于开阔思维,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是先来说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早就听同学说这本书很好很值得一看,但一直没好好坐下来读。乍一看目录,感觉有点怪怪的,我原先还以为是小说或什么的,但目录上却列了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迪卡尔等一连串哲学家的名字,弄得我都有点稀里糊涂的,同时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作者采用小说体的形式来通俗讲述近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发展历程,而“苏菲”一词在英文中正好是哲学的意思,所以说书名“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指哲学的世界。幸好以前也看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对哲学史及有些个别哲学家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书里面讲的基本上看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最使我好奇的是,书中苏菲和席德的身份问题,刚开始看还以为苏菲是“现实”中的人物,而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却发现苏菲原来只是少校给他女儿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即《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一个人物。看完这本书,使我产生了种奇怪的想法,即是苏菲自以为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而没想到自己却是席德书中的一个虚拟的人物而已,而席德同时却又作为“我”此时正在看的作品中的一个虚拟人物而已。顺此想下去,此时正在看书的“我”会不会同时也是作为供上帝——假使有上帝的话——所赏玩的木偶呢?
再来说说《万历十五年》吧!这本书是我看过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同时也正凭借这本书里我才知道了黄仁宇这一历史学家的。以前常听同学介绍这本书,也在久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对这本著作算是深怀敬意吧。初看书名,我还以为1587年这一年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作者如些大书特书。然而翻开第一页,作者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说“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看到这当时我就感觉纳闷,既然平淡得无事可叙,那又为什么以“万历十五年”命名呢,那怎么能写出这二十多万的著作呢?原来这也正是黄仁宇所谓“大历史观”的独特奥妙之处。在我的理解看来,黄仁宇的这种“大历史观”即是用全局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1587年虽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发生的只是一些小事,如死了几个重要人物而已,但“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这种独特的历史观足可见作者之高妙所在。
下面再来讲讲葛兆光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部著作作为作者备课用的讲义,确实写得很朴实、通俗,没有过多的艰深话语,很易看懂,虽然对有些问题并不有作展开地讨论和更深入地研究,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学生来说,这本书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要义还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书中也不时闪现着作者的一些独特见解,以及对一些具有前沿性或争议性的义题,作了适当的讲解,对于开阔思维,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