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种眼光看中国
——读彼得·海斯勒《江城》、《甲骨文》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中,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从未有过像今天这般密切。美国波士顿今天不幸发生了一起爆炸案,虽然与事发地点相隔千里,微博上却已沸沸扬扬。我想起彼得·海斯勒在《甲骨文》一书中描述的911事件,言论是惊人地如出一辙:“美国人活该”。真是令人遗憾。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96年,彼得·海斯勒来到四川涪陵,作为一位英语教师试图融入对于他来说全新的生活。彼得就像一个观察者,记录下他在涪陵的所见所闻,还原出一个许多人未曾意识到的中国。彼得刚来到涪陵时,这里十分贫困,交通极其不便,人们的观念闭塞。而当彼得离开时,三峡大坝快要建成,经济不再停滞,涪陵飞速发展。彼得感到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化——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也许彼得的支教行动没有改变中国的一丝一毫,他的行动就像西西弗斯,所教授的英语文学课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然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为他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户,Willy和Emily从这个江边的小城走了出去,找到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他们的生活。
虽然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愈发空虚,网络上充斥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极端言论和空想。面对现实中无可阻挡的洪流,大多数人不在乎对于错,言论仅仅是从众行为的附庸。彼得的看法一针见血:“自从我开始搜集陈梦家的生平材料时开始,我已经知道一切已经太晚了。他的故事已经随着过去的政治斗争消失了。他属于消失掉的一代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挣扎着走过上个世纪的精英们。今天的中国故事焦点在未来,推动它前进的是一代新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务实替代了上一代人的理想主义。 ”
我们所需要的恰恰是彼得这样客观的思维:不偏激,不过分,不民族主义。然而我们终究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中国需要的不是愤青,而是看清现实,并愿意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一群人。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中,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从未有过像今天这般密切。美国波士顿今天不幸发生了一起爆炸案,虽然与事发地点相隔千里,微博上却已沸沸扬扬。我想起彼得·海斯勒在《甲骨文》一书中描述的911事件,言论是惊人地如出一辙:“美国人活该”。真是令人遗憾。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96年,彼得·海斯勒来到四川涪陵,作为一位英语教师试图融入对于他来说全新的生活。彼得就像一个观察者,记录下他在涪陵的所见所闻,还原出一个许多人未曾意识到的中国。彼得刚来到涪陵时,这里十分贫困,交通极其不便,人们的观念闭塞。而当彼得离开时,三峡大坝快要建成,经济不再停滞,涪陵飞速发展。彼得感到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化——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
也许彼得的支教行动没有改变中国的一丝一毫,他的行动就像西西弗斯,所教授的英语文学课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然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为他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户,Willy和Emily从这个江边的小城走了出去,找到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他们的生活。
虽然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愈发空虚,网络上充斥着没有任何意义的极端言论和空想。面对现实中无可阻挡的洪流,大多数人不在乎对于错,言论仅仅是从众行为的附庸。彼得的看法一针见血:“自从我开始搜集陈梦家的生平材料时开始,我已经知道一切已经太晚了。他的故事已经随着过去的政治斗争消失了。他属于消失掉的一代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挣扎着走过上个世纪的精英们。今天的中国故事焦点在未来,推动它前进的是一代新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务实替代了上一代人的理想主义。 ”
我们所需要的恰恰是彼得这样客观的思维:不偏激,不过分,不民族主义。然而我们终究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中国需要的不是愤青,而是看清现实,并愿意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一群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