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电脑里装了一些给爸妈下载的老歌,放在千千静听里就一并听了。耳边充斥满了现代调调的忧伤与靡靡,翻着书不太在意,权当背景音。突然间这首歌雄壮欢快的旋律就跃进了耳膜里,然后行进了脑中,让人无法再忽略它。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展望着祖国的未来,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可惜这种展望最多也就是一种愿景。现在祖国的天没有以前新、地没有以前绿、春光也被污染遮盖得没有了明媚了吧。
不光这种景象成了幻象,就是这种欢快的、充满希望的旋律在现在,也退居边缘。
现在的音乐,哀伤的调子有、澎湃的激情多,但都缠绕满了浮华与狂躁,不再如这种地激昂振奋。现在恐怕除了常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民族唱法的歌功颂德之外,很少有人愿意或者敢于这样歌颂祖国的未来、展望美好的前景了吧。而在那个年代,这首歌的普及度恐怕不逊于今天的周杰伦和萧敬腾。很奇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羞于夸赞自己的国家、羞于积极地看向未来、甚至于羞于骄傲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突然想到有人说一直唱着《老男孩》的筷子兄弟和《后青春期的诗》的五月天永远无法成为中国的披头士,因为我们在用一种自欺欺人的忧伤掩盖着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无奈;满足于这种忧伤的舒适,便很少有人去触及这种忧伤的根源,哪怕是在音乐里。是不能、不敢、还是不愿?
那个年代的人们远没有我们物质的丰富,但是拥有无尽的精神财富。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不想也不敢消沉,即便像纤夫似的拉着沉重的行船,也要吼着高昂的调子振奋自己、鼓舞他人,因为他们还可以寄望于未来,他们必须寄望于一个更好的未来,给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这个年代的我们,拥堵着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与精神匮乏,喘不过气来。眼前耳边再也没有了高昂的呼号调子,只有伴随着哀哀逝水与萧萧落木的叹息。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展望着祖国的未来,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可惜这种展望最多也就是一种愿景。现在祖国的天没有以前新、地没有以前绿、春光也被污染遮盖得没有了明媚了吧。
不光这种景象成了幻象,就是这种欢快的、充满希望的旋律在现在,也退居边缘。
现在的音乐,哀伤的调子有、澎湃的激情多,但都缠绕满了浮华与狂躁,不再如这种地激昂振奋。现在恐怕除了常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民族唱法的歌功颂德之外,很少有人愿意或者敢于这样歌颂祖国的未来、展望美好的前景了吧。而在那个年代,这首歌的普及度恐怕不逊于今天的周杰伦和萧敬腾。很奇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羞于夸赞自己的国家、羞于积极地看向未来、甚至于羞于骄傲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突然想到有人说一直唱着《老男孩》的筷子兄弟和《后青春期的诗》的五月天永远无法成为中国的披头士,因为我们在用一种自欺欺人的忧伤掩盖着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无奈;满足于这种忧伤的舒适,便很少有人去触及这种忧伤的根源,哪怕是在音乐里。是不能、不敢、还是不愿?
那个年代的人们远没有我们物质的丰富,但是拥有无尽的精神财富。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不想也不敢消沉,即便像纤夫似的拉着沉重的行船,也要吼着高昂的调子振奋自己、鼓舞他人,因为他们还可以寄望于未来,他们必须寄望于一个更好的未来,给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这个年代的我们,拥堵着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与精神匮乏,喘不过气来。眼前耳边再也没有了高昂的呼号调子,只有伴随着哀哀逝水与萧萧落木的叹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