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子产品观
说到底我是个喜欢电子产品的人。细数起来,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能找到相关的电子产品作为对应——小学时有小霸王、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电子宠物,在幽深的小巷子中某个居民屋里,可以看到大型游戏机和PS2——那个手柄就给人一种操控和游戏都十分复杂的感觉。由于父母管教的比较严,小时候就没有打下扎实的游戏基础,再加上游戏天赋差,现在基本只玩iTouch上简单的单机游戏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无视记录榜上清一色某董的大名。
以“文曲星”为代表的电子词典也着实红了四五年,宝宝哥在我小学四年级时给我了一个他替下来的,等到了包头上学时和姐姐的一比感觉差了一大截,但这并不影响用它玩打砖块的热情。后来她换了“名人”牌的,父母也执意花800块给我买了一个,虽然那时自己对它的需求并不是那么迫切(插句题外话,也许小孩子更容易把喜欢攀比的心理表现出来,但我却从没有把这些同父母爱不爱我联系起来,因为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父母永远站在身后始终支持着我,从初中到现在,他们都很少责备我,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拿定主意,都会鼓励我去,尽管有时会很担心)。但后来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发现还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英文辞典能带给你更多帮助,而那个电子辞典在使用了几年后也因为按键不好使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初中的时候,手机是在成年人中时髦的东西,MP3还不普及,最让我动心想要的,是Sony的Walkman,第一次见到也是在宝宝哥那里,不久之后二哥也买了一台,我想我就是从那时起对电子产品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因为那种新奇和浓重的科技感让你感到兴奋并相伴产生浓度更高的占有欲。但那时大几百元的随身听在我看来也太过奢侈了,于是就默默压在心底,想等到哪次取得好成绩以后再向母亲提这个要求。那次期中考的也不是那么理想,不过并不至于令人得到一部心仪的机子Sony Walkman EX631后而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620。其实那时候卡带机已经式微,姐姐买了更为高端的CD机,当然价格不菲。
也就是从那时起音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时周杰伦正火,有了闲暇时间我都会拿着歌词边看边听,那真是狂热的年代,《范特西》、《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的每一首歌直到现在我都能不看歌词清唱出来,《十一月的肖邦》、《依然范特西》、《我很忙》的歌我也十分熟悉,不过上大学后就不怎么关注他了,《惊叹号》和《十二新作》甚至连完整的一遍都没停过,在我看来他陷入了个人YY的情调中,复古式的华丽、个人化的情绪,旋律感因为这种意识而变得很差,不知是他变了还是我变了。
每个男生都是喜欢电子游戏的(请别告我你是个例外),即便像我这样的游戏菜鸟。高考结束后花2200(包括各种配件)入手了PSP2000,充当着游戏机和MP3双重角色,虽然喜欢但不沉迷,玩的游戏不多,最喜欢的几款是山脊赛车、GT、罪恶都市、战神——奥利匹斯之链与斯巴达幽灵、但丁地狱、SWAT。大三之后就很少玩了,觉得这把年纪还每天捧着游戏机是不务正业,不过对现在很多iPhone与iPad用户来说,他们手中的苹果基本还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并且这个年龄段跨度很宽,而我对手机游戏嗤之以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在PSP平台上玩过一些真正的“大作”,相比之下Apps Store里面的那些简直不值一提,一些大公司出品的游戏虽然很引人注目,但多半也是因为华丽的界面,操控和组合技能很单一,况且我又喜欢那种简单粗暴一顿打打杀杀类型的游戏,用惯了实体摇杆和按键,玩手机游戏感觉既费劲又无聊。PSP播放音频文件的效果很差,但由于没有多余的设备只得将就,这种局面直到好心的宝宝哥送我了MP3 Player——Phillips MixⅡ才得到改善,虽然价格不贵,但音效还是极好的,而且能够播放FLAC无损格式的歌曲。
关于手机不得不多说几句了。第一部手机是伯父送的Motorola C115,蓝屏,功能很有限,这款手机的短信功能在那个以短信为主要通讯方式的年代显得十分难用,但即便如此,能和女同学互传几条信息已经令人心满意足了。
上大学时换了Nokia N70,这款2005年上市的机子到了我入学那年(2008)已经步入了产品周期的末端,1500+可以说是抄底价了。那时摩托罗拉的余威还在,HTC在大陆的名字还叫多普达,iPhone第一代才发布了一年、苹果还是苹果,不过三星在那时已经在做又大又傻的机子了,那差不多是属于Nokia的年代,即便现在说起6600、N73、N81、N95、N97、5800、5320、5230、E71……这几款机子,我想很多人心里都能对应出相应的样子吧。为此每当我听到那些后来改用黑莓、三星、HTC和苹果的用户反过头来说塞班难用以及诺基亚设计丑陋时,我不免黯然神伤。无疑,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但诺基亚却给了很大一部分人关于手机最初的概念与印象。罗素在谈论关于看待不同哲学家所应采取的态度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崇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果他说的没错,那么对待手机时我们采取类似的看法则应当也是可取的。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操作系统,Symbian的后台功能足够笑傲江湖了。不同程序在后台的切换使手机的使用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在后台状态下点C键可以将程序与进程完全关闭,仅这一点也值得Android和WP认真学习。Symbian的“情景模式”功能很方便,除了预设的“标准”、“无声”、“离线”与“户外”等模式以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设定自己需要的模式,这意味着只要在模式之间切换就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合对铃音与振动提示的要求,目前的手机仅能在静音(或静音加振动、振动)与标准声音间切换,对于那种需要声音提示但又不能太大的情况(比如家庭环境)只能通过音量加减来做调整,到了室外又得重新改回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连现在诺基亚都丧失了这个功能。在输入方面, *#数字12键与全键盘QWERTY哪个好用,在我看来是个使用习惯的问题,但对于虚拟的全键盘来说在输入时还是有一些困难之处的,很多人越狱就是为了给手机装一个输入法,每当用手机编辑长文字而小心翼翼点击屏幕时我都会觉得很窘,尤其对于屏幕和键盘尺寸都比较小的iPhone用户而言。没越狱的iOS与Windows Phone OS均不能安装第三方输入法,这一点我很羡慕安卓,触屏的搜狗12键一定很好用。有人曾说过安装第三方输入法可能会导致通过输入习惯而引起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何况又是在中国),我们还真的有隐私可言吗?N70伴我走过了大学四年,若不是因为那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可以说现在它依然完好无损,目前里面装着与父母的集团网SIM卡作为备机使用。
换手机时我在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间都考虑过,实话说那时对iOS的了解并不多,哥哥用iPhone时和我说这是他用过最好用的手机,没有之一。但过了几个月后他用回了Nokia X1系列的某款机子,没有上网功能,支持32G MicroSD卡扩充,待机时间2周+,淘宝售价300多,他说用了以后,一切都和谐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频繁的充电、iTunes以及苹果诸多权限给他造成的不便以及苹果相对不结实的硬件而导致的吧……出于这方面的影响,在没有亲自体验前,我就将iPhone排除在了考虑之外。我对安卓也没什么好感,首要原因是在UI方面它和iOS实在太像了,一页那么多软件,每次使用前都要辨别要打开的软件在哪里,这是不是很繁琐?在得知Android是个Stolen Product之后,对它就更没有好感可言了( Jobs said ——I’m going to destroy Android, because it’s a stolen product. I’m willing to go thermonuclear war on this. )。我在Sumsung Galaxy SⅠ和Lumia 800之间犹豫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微软那不成熟的系统和有限的应用数量,于是决定亲自去实体店感受一下。I9100并没有很吸引人的地方,机器后面下方的凸起设计个人也不很喜欢,论坛说发热问题也比较严重。再去看诺基亚,当我第一次拿起Lumia时,那个炫丽而清澈的屏幕和弧面的玻璃带给我的感觉用“惊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安卓2.3的那个界面立刻显得那么简陋,只花了几秒钟便决定放弃当年的盖世1。后来因为900和800价格相差不大,就入手了900,渠道很好的水货3000+,而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行货就从4399降至1799,就像当年N95卖9000+一样,在这一点上,诺基亚始终都那么坑人。
关于Windows Phone与iPhone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去年九月份宝宝哥(没错!就是那个宝宝哥——the Second-hand Electronic Products Provider)把他的iTouch和ALTEC LANSING Retro Srereo送给了我,让我有机会比对一下这两个系统的不同。网上有太多关于二者的比对了,这里我只想从主观角度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点。在去年的一段时间,WP在我这里曾相当失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段时间每天沉浸于在App Store淘软件的兴奋中,苹果的生态是发展的最早因而也是最成熟的生态,很多用户不习惯通过iTunes管理手机,排除价格因素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安卓的原因吧。而苹果的设想是通过iTunes将下至iPod shuffle 上至iMac连成统一的封闭系统,iCloud使计算机不再担任管理我们内容的中心角色,并让我们的电子设备无缝同步。事实上,我认为使用Mac管理iPhone不会有什么不便之处,上传在云端包括应用、图片、音乐在内的个人数据也便于保存和再下载,只是由于Windows占据着操作系统的江山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因而也使得iOS显得封闭与不那么开放,试想一下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电子产品就是苹果的孩子们而言,他们并不会觉得苹果用起来有些蹩手蹩脚吧。等热乎劲过去以后,我发现应用的多寡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就个人而言,经常使用的应用有新浪微博客户端、Weico、QQ、微信、UC、One、百度音乐、Evernote、SkyDrive,它们在两个平台上都可以找到,而且各有各的特点;Windows Phone上有一些比较独家的应用比如Office、IE(速度很快,浏览也好,但不能在当前页面直接退出,而是要一级一即退到最初打开的网页后才能退出,和Chrome与Safari比起来这是最大的缺陷)、诺基亚城市万花筒、诺基亚地图,相比之下iOS上有更多我想要但在WP不支持的应用,比如iCloud、iMessage、Facetime、Weico+、每日壁纸杂志……但这些都不是那么的重要,两者之间差不多能够通过其他类似的应用来弥补。WP最让我亲睐的,莫过于Metro UI了,二维化的界面将用户相对于其他不那么重要东西而言(比如LOGO的设计、按钮的样式、页面的布局等)更关注的内容凸显了出来,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使用最频繁的应用以合适的尺寸摆放在主界面上,免去了来回滑动找软件的繁琐。
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WP的锁屏和主界面是不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其他操作系统,无论是Mozilla开发的Firefox OS、原Meego团队开发的Sailfish、黑莓开发的BlackBerry OS 10,还是基于安卓原生而改进的MIUI、锤子(Smartisan OS),我都抱有较高的兴趣。“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iPhone的意义便在于它作为标杆性的存在开启了手机一个新的纪元,很多原生性的构想对于其他系统而言是目前很难超越的,无论是安卓WP还是优化的UI设计,只是在修修补补罢了。
由于我不习惯阅读大篇幅的电子文本,不喜欢玩游戏也比较满足于在电脑上看电影,因此对平板电脑的需求不高。就个人目前的观点来看,如果资金充足买iPhone自然比较理想,但如果对苹果没有特殊的喜好又希望追求较高的性价比,那么选择2500以内的手机(安卓和WP均可)+iPad(或Touch)也是很好的搭配。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即便是最高配的手机不到一年就会被后继者革命,高价钱的手机往往落得个降价的下场,相对廉价的手机+平板的选择也能够以相对少的成本体验多个平台而达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在我看来是十分划算的。因为最终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通过移动设备而达成的目的,通讯、社交网络、网页中的内容……,一部好手机的最直接的意义便是在于让这个过程变得尽量的舒服与流畅,设计精良、造型优美等其他功能即便有多么华丽也只能作为附加价值来增加产品的价格。相对于被偷和被淘汰的设备数量而言,用坏一部手机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简直要颁发一枚奖章了。4000多元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是笔不小的开销,一部昂贵的电子产品真的能带给来那么大的快乐吗?
前几天看《搏击俱乐部》里面的几段对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杰克说每个人都会痴情于什么,他是家具控——个人咖啡机组合、家用脚踏车、绿色的高级沙发、装着再生纸灯罩的电灯,甚至有瑕疵和小气泡的玻璃器皿(因为那代表着Hand Made)……他思考着什么风格的餐具组合才能彰显出他的风格和独特,但当他的公寓有一天意外失火以后,It`s all gone。另一位主角Tyler Durden说道:“你知道Duvet是什么吗?仅仅是一条羽绒毯子,但为什么我们会知道这些东西呢?对物质没有止境的搜寻与追求对于我们的生存真的那么重要吗?(Is this essential to our survival in the hunter-gather sense?)我们都是消费者,谋杀、犯罪、贫穷与我们无关,我们关心的是名人杂志、有500个频道的电视、印着什么人名字的内衣……对于你公寓的失火,你确实损失了一大堆过现代生活所依靠的东西。你拥有的东西最终占据了你全部的生活(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对于电子产品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呢?为了买一部手机,我为了选择什么品牌、多大的屏幕、多大的内存、应用的数量、设计、制造工艺……这些琐碎的事情反复比对,绞尽脑汁,但结果我们都用QQ、微信聊天,浏览的内容也不会由于浏览器或手机的不同而有什么改变。与此相对应我们的行囊中往往装着两部手机和移动电源,出门旅行需要单独的小包来放密密麻麻的数据线和充电器,科技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将人们束缚,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因此,即便是我解释了好多的“低价位手机+平板电脑”购买策略看起来都有些可笑。以前我常说小米用起来感觉屌丝味十足,但照样有很多屌丝用一两个月的薪水换一部iPhone来满足逆袭的快感,我一再声称Windows Phone的独特、诺基亚会存活下去,但这些都不防妨碍我们使用手机办相同的事情——通讯、上网、娱乐;我们用录音机、复读机、收音机、随身听、PSP、MP3、iPod、手机来听音乐,也不妨碍我们谈论那些音乐人的作品,古典的、流行的。当然说这些也不是意味着科技的进步是徒劳,鸭梨手机和苹果手机没什么区别,而尽可能是我们在选择和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时少能一分纠结与执着,只要它为自己的生活添色彩,体现了它的价值,就足够了。我想这也差不多就是我的电子产品消费观吧。
It`s only after you lost everything that we`ve free to do anything.
以“文曲星”为代表的电子词典也着实红了四五年,宝宝哥在我小学四年级时给我了一个他替下来的,等到了包头上学时和姐姐的一比感觉差了一大截,但这并不影响用它玩打砖块的热情。后来她换了“名人”牌的,父母也执意花800块给我买了一个,虽然那时自己对它的需求并不是那么迫切(插句题外话,也许小孩子更容易把喜欢攀比的心理表现出来,但我却从没有把这些同父母爱不爱我联系起来,因为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父母永远站在身后始终支持着我,从初中到现在,他们都很少责备我,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拿定主意,都会鼓励我去,尽管有时会很担心)。但后来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发现还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英文辞典能带给你更多帮助,而那个电子辞典在使用了几年后也因为按键不好使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初中的时候,手机是在成年人中时髦的东西,MP3还不普及,最让我动心想要的,是Sony的Walkman,第一次见到也是在宝宝哥那里,不久之后二哥也买了一台,我想我就是从那时起对电子产品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因为那种新奇和浓重的科技感让你感到兴奋并相伴产生浓度更高的占有欲。但那时大几百元的随身听在我看来也太过奢侈了,于是就默默压在心底,想等到哪次取得好成绩以后再向母亲提这个要求。那次期中考的也不是那么理想,不过并不至于令人得到一部心仪的机子Sony Walkman EX631后而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620。其实那时候卡带机已经式微,姐姐买了更为高端的CD机,当然价格不菲。
也就是从那时起音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时周杰伦正火,有了闲暇时间我都会拿着歌词边看边听,那真是狂热的年代,《范特西》、《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的每一首歌直到现在我都能不看歌词清唱出来,《十一月的肖邦》、《依然范特西》、《我很忙》的歌我也十分熟悉,不过上大学后就不怎么关注他了,《惊叹号》和《十二新作》甚至连完整的一遍都没停过,在我看来他陷入了个人YY的情调中,复古式的华丽、个人化的情绪,旋律感因为这种意识而变得很差,不知是他变了还是我变了。
每个男生都是喜欢电子游戏的(请别告我你是个例外),即便像我这样的游戏菜鸟。高考结束后花2200(包括各种配件)入手了PSP2000,充当着游戏机和MP3双重角色,虽然喜欢但不沉迷,玩的游戏不多,最喜欢的几款是山脊赛车、GT、罪恶都市、战神——奥利匹斯之链与斯巴达幽灵、但丁地狱、SWAT。大三之后就很少玩了,觉得这把年纪还每天捧着游戏机是不务正业,不过对现在很多iPhone与iPad用户来说,他们手中的苹果基本还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并且这个年龄段跨度很宽,而我对手机游戏嗤之以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在PSP平台上玩过一些真正的“大作”,相比之下Apps Store里面的那些简直不值一提,一些大公司出品的游戏虽然很引人注目,但多半也是因为华丽的界面,操控和组合技能很单一,况且我又喜欢那种简单粗暴一顿打打杀杀类型的游戏,用惯了实体摇杆和按键,玩手机游戏感觉既费劲又无聊。PSP播放音频文件的效果很差,但由于没有多余的设备只得将就,这种局面直到好心的宝宝哥送我了MP3 Player——Phillips MixⅡ才得到改善,虽然价格不贵,但音效还是极好的,而且能够播放FLAC无损格式的歌曲。
关于手机不得不多说几句了。第一部手机是伯父送的Motorola C115,蓝屏,功能很有限,这款手机的短信功能在那个以短信为主要通讯方式的年代显得十分难用,但即便如此,能和女同学互传几条信息已经令人心满意足了。
上大学时换了Nokia N70,这款2005年上市的机子到了我入学那年(2008)已经步入了产品周期的末端,1500+可以说是抄底价了。那时摩托罗拉的余威还在,HTC在大陆的名字还叫多普达,iPhone第一代才发布了一年、苹果还是苹果,不过三星在那时已经在做又大又傻的机子了,那差不多是属于Nokia的年代,即便现在说起6600、N73、N81、N95、N97、5800、5320、5230、E71……这几款机子,我想很多人心里都能对应出相应的样子吧。为此每当我听到那些后来改用黑莓、三星、HTC和苹果的用户反过头来说塞班难用以及诺基亚设计丑陋时,我不免黯然神伤。无疑,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但诺基亚却给了很大一部分人关于手机最初的概念与印象。罗素在谈论关于看待不同哲学家所应采取的态度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崇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果他说的没错,那么对待手机时我们采取类似的看法则应当也是可取的。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操作系统,Symbian的后台功能足够笑傲江湖了。不同程序在后台的切换使手机的使用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在后台状态下点C键可以将程序与进程完全关闭,仅这一点也值得Android和WP认真学习。Symbian的“情景模式”功能很方便,除了预设的“标准”、“无声”、“离线”与“户外”等模式以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设定自己需要的模式,这意味着只要在模式之间切换就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合对铃音与振动提示的要求,目前的手机仅能在静音(或静音加振动、振动)与标准声音间切换,对于那种需要声音提示但又不能太大的情况(比如家庭环境)只能通过音量加减来做调整,到了室外又得重新改回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连现在诺基亚都丧失了这个功能。在输入方面, *#数字12键与全键盘QWERTY哪个好用,在我看来是个使用习惯的问题,但对于虚拟的全键盘来说在输入时还是有一些困难之处的,很多人越狱就是为了给手机装一个输入法,每当用手机编辑长文字而小心翼翼点击屏幕时我都会觉得很窘,尤其对于屏幕和键盘尺寸都比较小的iPhone用户而言。没越狱的iOS与Windows Phone OS均不能安装第三方输入法,这一点我很羡慕安卓,触屏的搜狗12键一定很好用。有人曾说过安装第三方输入法可能会导致通过输入习惯而引起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何况又是在中国),我们还真的有隐私可言吗?N70伴我走过了大学四年,若不是因为那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可以说现在它依然完好无损,目前里面装着与父母的集团网SIM卡作为备机使用。
换手机时我在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间都考虑过,实话说那时对iOS的了解并不多,哥哥用iPhone时和我说这是他用过最好用的手机,没有之一。但过了几个月后他用回了Nokia X1系列的某款机子,没有上网功能,支持32G MicroSD卡扩充,待机时间2周+,淘宝售价300多,他说用了以后,一切都和谐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频繁的充电、iTunes以及苹果诸多权限给他造成的不便以及苹果相对不结实的硬件而导致的吧……出于这方面的影响,在没有亲自体验前,我就将iPhone排除在了考虑之外。我对安卓也没什么好感,首要原因是在UI方面它和iOS实在太像了,一页那么多软件,每次使用前都要辨别要打开的软件在哪里,这是不是很繁琐?在得知Android是个Stolen Product之后,对它就更没有好感可言了( Jobs said ——I’m going to destroy Android, because it’s a stolen product. I’m willing to go thermonuclear war on this. )。我在Sumsung Galaxy SⅠ和Lumia 800之间犹豫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微软那不成熟的系统和有限的应用数量,于是决定亲自去实体店感受一下。I9100并没有很吸引人的地方,机器后面下方的凸起设计个人也不很喜欢,论坛说发热问题也比较严重。再去看诺基亚,当我第一次拿起Lumia时,那个炫丽而清澈的屏幕和弧面的玻璃带给我的感觉用“惊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安卓2.3的那个界面立刻显得那么简陋,只花了几秒钟便决定放弃当年的盖世1。后来因为900和800价格相差不大,就入手了900,渠道很好的水货3000+,而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行货就从4399降至1799,就像当年N95卖9000+一样,在这一点上,诺基亚始终都那么坑人。
关于Windows Phone与iPhone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去年九月份宝宝哥(没错!就是那个宝宝哥——the Second-hand Electronic Products Provider)把他的iTouch和ALTEC LANSING Retro Srereo送给了我,让我有机会比对一下这两个系统的不同。网上有太多关于二者的比对了,这里我只想从主观角度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点。在去年的一段时间,WP在我这里曾相当失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段时间每天沉浸于在App Store淘软件的兴奋中,苹果的生态是发展的最早因而也是最成熟的生态,很多用户不习惯通过iTunes管理手机,排除价格因素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安卓的原因吧。而苹果的设想是通过iTunes将下至iPod shuffle 上至iMac连成统一的封闭系统,iCloud使计算机不再担任管理我们内容的中心角色,并让我们的电子设备无缝同步。事实上,我认为使用Mac管理iPhone不会有什么不便之处,上传在云端包括应用、图片、音乐在内的个人数据也便于保存和再下载,只是由于Windows占据着操作系统的江山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因而也使得iOS显得封闭与不那么开放,试想一下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电子产品就是苹果的孩子们而言,他们并不会觉得苹果用起来有些蹩手蹩脚吧。等热乎劲过去以后,我发现应用的多寡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就个人而言,经常使用的应用有新浪微博客户端、Weico、QQ、微信、UC、One、百度音乐、Evernote、SkyDrive,它们在两个平台上都可以找到,而且各有各的特点;Windows Phone上有一些比较独家的应用比如Office、IE(速度很快,浏览也好,但不能在当前页面直接退出,而是要一级一即退到最初打开的网页后才能退出,和Chrome与Safari比起来这是最大的缺陷)、诺基亚城市万花筒、诺基亚地图,相比之下iOS上有更多我想要但在WP不支持的应用,比如iCloud、iMessage、Facetime、Weico+、每日壁纸杂志……但这些都不是那么的重要,两者之间差不多能够通过其他类似的应用来弥补。WP最让我亲睐的,莫过于Metro UI了,二维化的界面将用户相对于其他不那么重要东西而言(比如LOGO的设计、按钮的样式、页面的布局等)更关注的内容凸显了出来,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使用最频繁的应用以合适的尺寸摆放在主界面上,免去了来回滑动找软件的繁琐。
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WP的锁屏和主界面是不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其他操作系统,无论是Mozilla开发的Firefox OS、原Meego团队开发的Sailfish、黑莓开发的BlackBerry OS 10,还是基于安卓原生而改进的MIUI、锤子(Smartisan OS),我都抱有较高的兴趣。“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iPhone的意义便在于它作为标杆性的存在开启了手机一个新的纪元,很多原生性的构想对于其他系统而言是目前很难超越的,无论是安卓WP还是优化的UI设计,只是在修修补补罢了。
由于我不习惯阅读大篇幅的电子文本,不喜欢玩游戏也比较满足于在电脑上看电影,因此对平板电脑的需求不高。就个人目前的观点来看,如果资金充足买iPhone自然比较理想,但如果对苹果没有特殊的喜好又希望追求较高的性价比,那么选择2500以内的手机(安卓和WP均可)+iPad(或Touch)也是很好的搭配。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即便是最高配的手机不到一年就会被后继者革命,高价钱的手机往往落得个降价的下场,相对廉价的手机+平板的选择也能够以相对少的成本体验多个平台而达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在我看来是十分划算的。因为最终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通过移动设备而达成的目的,通讯、社交网络、网页中的内容……,一部好手机的最直接的意义便是在于让这个过程变得尽量的舒服与流畅,设计精良、造型优美等其他功能即便有多么华丽也只能作为附加价值来增加产品的价格。相对于被偷和被淘汰的设备数量而言,用坏一部手机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简直要颁发一枚奖章了。4000多元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是笔不小的开销,一部昂贵的电子产品真的能带给来那么大的快乐吗?
前几天看《搏击俱乐部》里面的几段对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杰克说每个人都会痴情于什么,他是家具控——个人咖啡机组合、家用脚踏车、绿色的高级沙发、装着再生纸灯罩的电灯,甚至有瑕疵和小气泡的玻璃器皿(因为那代表着Hand Made)……他思考着什么风格的餐具组合才能彰显出他的风格和独特,但当他的公寓有一天意外失火以后,It`s all gone。另一位主角Tyler Durden说道:“你知道Duvet是什么吗?仅仅是一条羽绒毯子,但为什么我们会知道这些东西呢?对物质没有止境的搜寻与追求对于我们的生存真的那么重要吗?(Is this essential to our survival in the hunter-gather sense?)我们都是消费者,谋杀、犯罪、贫穷与我们无关,我们关心的是名人杂志、有500个频道的电视、印着什么人名字的内衣……对于你公寓的失火,你确实损失了一大堆过现代生活所依靠的东西。你拥有的东西最终占据了你全部的生活(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对于电子产品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呢?为了买一部手机,我为了选择什么品牌、多大的屏幕、多大的内存、应用的数量、设计、制造工艺……这些琐碎的事情反复比对,绞尽脑汁,但结果我们都用QQ、微信聊天,浏览的内容也不会由于浏览器或手机的不同而有什么改变。与此相对应我们的行囊中往往装着两部手机和移动电源,出门旅行需要单独的小包来放密密麻麻的数据线和充电器,科技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将人们束缚,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因此,即便是我解释了好多的“低价位手机+平板电脑”购买策略看起来都有些可笑。以前我常说小米用起来感觉屌丝味十足,但照样有很多屌丝用一两个月的薪水换一部iPhone来满足逆袭的快感,我一再声称Windows Phone的独特、诺基亚会存活下去,但这些都不防妨碍我们使用手机办相同的事情——通讯、上网、娱乐;我们用录音机、复读机、收音机、随身听、PSP、MP3、iPod、手机来听音乐,也不妨碍我们谈论那些音乐人的作品,古典的、流行的。当然说这些也不是意味着科技的进步是徒劳,鸭梨手机和苹果手机没什么区别,而尽可能是我们在选择和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时少能一分纠结与执着,只要它为自己的生活添色彩,体现了它的价值,就足够了。我想这也差不多就是我的电子产品消费观吧。
It`s only after you lost everything that we`ve free to do anything.
-
云卷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30 1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