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是宿命 --有感于《老人与海》
说不完的是宿命
--有感于《老人与海》
曾慥的《高斋诗话》里有这么一个段子:少游自会稽入见东坡。东坡问作何词。少游举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彀雕鞍骤。 ”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高考完后的暑假,恰好我手边正好放着一些海明威的作品。当时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海明威来做苏轼的学生,一定会比秦观优秀很多。
记得小学的语文练习里,有缩写和概括一类的题型。现在想起来,儿时的这种训练倒是叫人养成一种提炼的癖好,读过的并不多的书籍,总在掩卷后忍不住试图总结它们的要义。这大概是学识浅薄的人的通病,希望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书单上又增添了新的名条,而且要准确迅速的证明,我的确看了这本书,还看懂了它讲了什么。
后来的阅读量也算渐有累积,却发现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神曲》里,但丁把一生的所爱所憎都流诸笔端,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一个人的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诡异莫测,波澜起伏。于是在满是鸿篇巨制的文学榜单上,《老人与海》真算得上是另类了。
海明威在他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发表之后,才真正崭露头角。这部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一再证明了,简洁的写作风格也可以被文坛所接受。海明威有一条关于写作的著名“冰山定义”: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可以说,《老人与海》是这条定义最好的明证,亦是这条定义永恒的标杆。
这部小说大概用小学老师教授的方法,也能八九不离十的说出它讲了什么:
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漂流了八十五天之后捕获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是在老人把大鱼运回的过程中一批批鲨鱼赶来将鱼肉洗劫一空。最终被带上岸的只是一副硕大的骨架。
这个故事如此简单,甚至在转述的时候难以添加修饰的词藻。然而在薄薄的书本里,海明威简单有力的文字和它们折射的思想的光芒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这座巨大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浩瀚的文学史里牢牢支撑着它浮出海面的八分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多少人对这座巍峨、挺拔、气魄非凡的奇观过目不忘。海明威在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奖,声誉和名望达到顶峰。他的诺奖获奖演说是这样结尾的:“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的太多了。作家应当把他 要说的东西写出来,而不是讲出来。”
那么,在这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篇里,海明威究竟要说的是什么呢?
大概圣地亚哥的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太过响亮,这句话几乎成为海明威的标签,而圣地亚哥俨然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如果我对海明威的印象仅限于那张古铜色脸庞,着粗线高领毛衣的照片,这个故事是听于席间酒后,这句话闻于演讲高谈,那么我将毫不犹豫的答道,作者塑造了一个硬汉的形象,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可是海明威毕竟有太过传奇的人生,他英俊潇洒,叛逆不羁;他亲历过的战争比许多人看过的电影还多,身上有两百多处弹片的伤痕;他精于打猎,斗牛和探险,在非洲遭遇过两次飞机失事;他爱美酒与美人,他对女人马不停蹄的追逐被菲茨杰拉德一语道破:“海明威每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换一任妻子”。如果海明威的一生要拍成一部电影,那一定是如《撒旦探戈》般长达七小时的巨制,而且配得上苏珊﹒桑塔格的评论:没有一分钟是多余。
我在刚上初中不久,第一次读到了《老人与海》。我在周记里写道,海明威让我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其实彼时我并没有到过海边,我的家乡深处内陆,河流在这里都还只是起源。时至今日,我依旧不能忘怀当年圣地亚哥捕鱼的科希马尔海港在我小小的心里留下的憧憬。“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像山岗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海明威说,在这本书里,他要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书中关于波涛和风帆的描写就像号角一样吹响在我的耳畔,从那时起,那一湾深得发紫的海域就成了一块埋在世界另一端的金子,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对我发出不停息的召唤。
两年多以后,我再一次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是在因为一场灾难而显得过分冗长的假期。我每天无所事事,在马路上搭建的避震棚里翻一些匆忙带在身旁的书。在这场夺去十万人生命的浩劫中,作为一个亲历者,它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被广泛宣传的坚强与奇迹,也不是被大加颂扬的团结与重建,而是人类的渺小与命运的不可测。圣地亚哥带着马林鱼返航的路上,遭到一批又一批鲨鱼的攻击,他和它们作战的场面激烈、刚劲,让人想起罗马史诗中的英雄。但是最后老人快上岸的时候,“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什么也没有”,我感到海明威的功力在这一句话上,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笔下的战士带着疼痛,伤痕,失望和灰白的鱼骨架归来的时候,一定在他的心里激起了浪花。
可以说,在《老人与海》之前,海明威的作品里,主人公们无一例外的“被一个敌意的宇宙毫无理由的惩罚”。《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由于身体的缺陷,无法与所爱的人走到一起。《永别了,武器》中,弗雷德里克•亨利逃离战火后却要面对爱人因难产离世的厄运。我深信,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可以反映出他创作它们时的情形。在海明威积极探寻人生的价值却又坚信生命的苦难之时,他笔下的迷惘而忧伤的年轻人只能“有风度的忍受”命运的不公。在《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面临的依旧是处境的不利,挣扎的艰难,故事的最后依旧充满两手空空的无可奈何。然而,这部在海明威饱尝肉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爱情的失败和死亡的威胁之后诞生的杰作里,主人公却迎难而上,明知是一场悲剧,也要英勇的为其添上“壮烈”的冠名。
海明威将这本书的书稿寄给出版社编辑时,在附信中提到:“这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一切的尾声。”这些话一语成谶,从本书出版直到海明威自杀,他再没有写出任何重要的作品。这本书倾注了也耗尽了海明威的心血,在他心中树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带给他的不仅是成就与名誉,同时还有灵感的丧失,莫名的沮丧与无边际的孤独。世间流传的关于他江郎才尽的蜚语困扰着他,让这个像一头雄狮一样骄傲的男人终于在人生的顶峰,用枪打碎了自己的头。
《老人与海》的结局温馨、感动、充满希望。“在大路另一头的窝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男孩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有一天,男孩也会像老人一样,成为一个杰出的渔夫。男孩为老人带回逝去的青春,狮子也是如此。全书中没有直接的对死亡的描写,即使是马林鱼和鲨鱼的死亡,也是平和的,舒缓的,就像它们回到清澈的海洋与之融为一体似的。然而海明威的死,却暴躁、血腥,他用一把12毫米口径双管英式猎枪把自己的脑袋打飞了,只剩下嘴巴和下巴。那两声枪响把我们这些凭吊的人们震得发颤,它使传奇的海明威更加传奇,使不朽的海明威做到了真正的不朽。
一年前,因为英语课程的要求,我第一次细读了《老人与海》的原文。这不同于往日的阅读体验使我翻动书页时禁不住揣摩作者行文时的心情。我想,大概海明威写下第一个单词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在完成一件多么轰动的杰作,这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本能。如果当真如此,那么他也一定预料到了自己的失落和绝望。博尔赫斯曾满怀深情的撰文回忆自己28岁时与59岁的海明威在巴黎街头的偶遇,文中他提到海明威“作品和人生的最根本情怀”是“胜利之无用”。海明威在早年给父母的信中,便谈到过“死亡是件简单的事情”。在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历尽了人事的沧桑后,他以一个真正男人的行为终结了自己的不安的,充盈的,非凡的一生。
海明威毕生都在追寻一种阳刚的,征服的胜利。就像圣地亚哥一样,哪怕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仍然要把船驶向海的深处,为的是捕到足够证明自己的“确实大的鱼”。但是在海明威生命的终点,他显然意识到这胜利的“无用”,因为他的对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空虚,是亘古不变的黑暗,是冥冥之中无人能够逃脱的命运。
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成与败,生与死在这颗星球的每个角落时时上演。我又一次翻开了《老人与海》,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从一条河的源头到了另一条河的入海口,也有很多人像圣地亚哥一样捕到了一条马林鱼又失去了它。哪怕海明威的文字已然出神入化,他能讲完的也只是一个故事。而至于宿命,在他简洁到近乎苛刻的文章里,属于那说不完的八分之七。
由之
2013.4.14
本文撰写过程中曾参考以下作品
1、 何大草,《海明威的硬币》
2、 吴劳,《老人与海》的多层次含义
3、 加西亚﹒马尔克斯,《谈海明威》
4、 海明威,《海明威谈创作》
注:本文已参加"世界读书日"书评征文活动
--有感于《老人与海》
曾慥的《高斋诗话》里有这么一个段子:少游自会稽入见东坡。东坡问作何词。少游举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彀雕鞍骤。 ”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高考完后的暑假,恰好我手边正好放着一些海明威的作品。当时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海明威来做苏轼的学生,一定会比秦观优秀很多。
记得小学的语文练习里,有缩写和概括一类的题型。现在想起来,儿时的这种训练倒是叫人养成一种提炼的癖好,读过的并不多的书籍,总在掩卷后忍不住试图总结它们的要义。这大概是学识浅薄的人的通病,希望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书单上又增添了新的名条,而且要准确迅速的证明,我的确看了这本书,还看懂了它讲了什么。
后来的阅读量也算渐有累积,却发现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神曲》里,但丁把一生的所爱所憎都流诸笔端,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一个人的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诡异莫测,波澜起伏。于是在满是鸿篇巨制的文学榜单上,《老人与海》真算得上是另类了。
海明威在他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发表之后,才真正崭露头角。这部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一再证明了,简洁的写作风格也可以被文坛所接受。海明威有一条关于写作的著名“冰山定义”: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可以说,《老人与海》是这条定义最好的明证,亦是这条定义永恒的标杆。
这部小说大概用小学老师教授的方法,也能八九不离十的说出它讲了什么:
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漂流了八十五天之后捕获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是在老人把大鱼运回的过程中一批批鲨鱼赶来将鱼肉洗劫一空。最终被带上岸的只是一副硕大的骨架。
这个故事如此简单,甚至在转述的时候难以添加修饰的词藻。然而在薄薄的书本里,海明威简单有力的文字和它们折射的思想的光芒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这座巨大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浩瀚的文学史里牢牢支撑着它浮出海面的八分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多少人对这座巍峨、挺拔、气魄非凡的奇观过目不忘。海明威在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奖,声誉和名望达到顶峰。他的诺奖获奖演说是这样结尾的:“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的太多了。作家应当把他 要说的东西写出来,而不是讲出来。”
那么,在这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篇里,海明威究竟要说的是什么呢?
大概圣地亚哥的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太过响亮,这句话几乎成为海明威的标签,而圣地亚哥俨然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如果我对海明威的印象仅限于那张古铜色脸庞,着粗线高领毛衣的照片,这个故事是听于席间酒后,这句话闻于演讲高谈,那么我将毫不犹豫的答道,作者塑造了一个硬汉的形象,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可是海明威毕竟有太过传奇的人生,他英俊潇洒,叛逆不羁;他亲历过的战争比许多人看过的电影还多,身上有两百多处弹片的伤痕;他精于打猎,斗牛和探险,在非洲遭遇过两次飞机失事;他爱美酒与美人,他对女人马不停蹄的追逐被菲茨杰拉德一语道破:“海明威每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换一任妻子”。如果海明威的一生要拍成一部电影,那一定是如《撒旦探戈》般长达七小时的巨制,而且配得上苏珊﹒桑塔格的评论:没有一分钟是多余。
我在刚上初中不久,第一次读到了《老人与海》。我在周记里写道,海明威让我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其实彼时我并没有到过海边,我的家乡深处内陆,河流在这里都还只是起源。时至今日,我依旧不能忘怀当年圣地亚哥捕鱼的科希马尔海港在我小小的心里留下的憧憬。“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像山岗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海明威说,在这本书里,他要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书中关于波涛和风帆的描写就像号角一样吹响在我的耳畔,从那时起,那一湾深得发紫的海域就成了一块埋在世界另一端的金子,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对我发出不停息的召唤。
两年多以后,我再一次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是在因为一场灾难而显得过分冗长的假期。我每天无所事事,在马路上搭建的避震棚里翻一些匆忙带在身旁的书。在这场夺去十万人生命的浩劫中,作为一个亲历者,它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被广泛宣传的坚强与奇迹,也不是被大加颂扬的团结与重建,而是人类的渺小与命运的不可测。圣地亚哥带着马林鱼返航的路上,遭到一批又一批鲨鱼的攻击,他和它们作战的场面激烈、刚劲,让人想起罗马史诗中的英雄。但是最后老人快上岸的时候,“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什么也没有”,我感到海明威的功力在这一句话上,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笔下的战士带着疼痛,伤痕,失望和灰白的鱼骨架归来的时候,一定在他的心里激起了浪花。
可以说,在《老人与海》之前,海明威的作品里,主人公们无一例外的“被一个敌意的宇宙毫无理由的惩罚”。《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由于身体的缺陷,无法与所爱的人走到一起。《永别了,武器》中,弗雷德里克•亨利逃离战火后却要面对爱人因难产离世的厄运。我深信,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可以反映出他创作它们时的情形。在海明威积极探寻人生的价值却又坚信生命的苦难之时,他笔下的迷惘而忧伤的年轻人只能“有风度的忍受”命运的不公。在《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面临的依旧是处境的不利,挣扎的艰难,故事的最后依旧充满两手空空的无可奈何。然而,这部在海明威饱尝肉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爱情的失败和死亡的威胁之后诞生的杰作里,主人公却迎难而上,明知是一场悲剧,也要英勇的为其添上“壮烈”的冠名。
海明威将这本书的书稿寄给出版社编辑时,在附信中提到:“这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一切的尾声。”这些话一语成谶,从本书出版直到海明威自杀,他再没有写出任何重要的作品。这本书倾注了也耗尽了海明威的心血,在他心中树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带给他的不仅是成就与名誉,同时还有灵感的丧失,莫名的沮丧与无边际的孤独。世间流传的关于他江郎才尽的蜚语困扰着他,让这个像一头雄狮一样骄傲的男人终于在人生的顶峰,用枪打碎了自己的头。
《老人与海》的结局温馨、感动、充满希望。“在大路另一头的窝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男孩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有一天,男孩也会像老人一样,成为一个杰出的渔夫。男孩为老人带回逝去的青春,狮子也是如此。全书中没有直接的对死亡的描写,即使是马林鱼和鲨鱼的死亡,也是平和的,舒缓的,就像它们回到清澈的海洋与之融为一体似的。然而海明威的死,却暴躁、血腥,他用一把12毫米口径双管英式猎枪把自己的脑袋打飞了,只剩下嘴巴和下巴。那两声枪响把我们这些凭吊的人们震得发颤,它使传奇的海明威更加传奇,使不朽的海明威做到了真正的不朽。
一年前,因为英语课程的要求,我第一次细读了《老人与海》的原文。这不同于往日的阅读体验使我翻动书页时禁不住揣摩作者行文时的心情。我想,大概海明威写下第一个单词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在完成一件多么轰动的杰作,这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本能。如果当真如此,那么他也一定预料到了自己的失落和绝望。博尔赫斯曾满怀深情的撰文回忆自己28岁时与59岁的海明威在巴黎街头的偶遇,文中他提到海明威“作品和人生的最根本情怀”是“胜利之无用”。海明威在早年给父母的信中,便谈到过“死亡是件简单的事情”。在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历尽了人事的沧桑后,他以一个真正男人的行为终结了自己的不安的,充盈的,非凡的一生。
海明威毕生都在追寻一种阳刚的,征服的胜利。就像圣地亚哥一样,哪怕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仍然要把船驶向海的深处,为的是捕到足够证明自己的“确实大的鱼”。但是在海明威生命的终点,他显然意识到这胜利的“无用”,因为他的对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空虚,是亘古不变的黑暗,是冥冥之中无人能够逃脱的命运。
所罗门说“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成与败,生与死在这颗星球的每个角落时时上演。我又一次翻开了《老人与海》,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从一条河的源头到了另一条河的入海口,也有很多人像圣地亚哥一样捕到了一条马林鱼又失去了它。哪怕海明威的文字已然出神入化,他能讲完的也只是一个故事。而至于宿命,在他简洁到近乎苛刻的文章里,属于那说不完的八分之七。
由之
2013.4.14
本文撰写过程中曾参考以下作品
1、 何大草,《海明威的硬币》
2、 吴劳,《老人与海》的多层次含义
3、 加西亚﹒马尔克斯,《谈海明威》
4、 海明威,《海明威谈创作》
注:本文已参加"世界读书日"书评征文活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