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下两本是87年买的,当时共花了2.4元。这么点钱,现在掉在地上都不一定有人去捡,不过在当时还算点钱(够我吃5-6顿饭)。记得买书的时候也挺舍不得的,不过当想到早晚一天终归会去读它晚买不如早买,所以就下定了决心。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读。期间尝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可能是宗白华韦卓民的译本实在拗口难懂,也可能是康德谈论的内容我不敢兴趣。
来深圳之后每周工作时间是6*9只有一天休息,不过一觉醒来脑子清醒时还是想翻翻书,于是就拿起了判断力批判上卷。半小时之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切入点,没法继续下去。不知道因为什么突然想到,合目的性的判断和审美判断二者构成两本书的整体框架。这个想法一旦出现在脑海,即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看来,人脑有两种运作机制:一是围绕目的也即围绕“我”的机制;一是没有目的的“无我”机制。既然“目的”和“非目的”已经存在于我脑中,那么,合目的性就不难理解;如果能把“非目的”和“审美”挂上钩;那么,要想弄清楚康德在谈什么剩下来的就是“判断”了。
先说说判断。我脑子里,判断即连接(形成这种看法,应该与读了一点《纯粹理性批判》有关)。如果稍微多说一点,判断即是针对目的所作出的是否有关联的评价,而“是”则标志着连接。按照康德,新的连接也即新的判断就是新知识。自行车链条断了,骑车的人很是着急,手在打开随身带的工具包目光却在四处搜寻。如果一节车链条出现在他的目光里,那么,他一定会露出喜悦之色,甚至会大叫:就是它。“就是它”= 我需要的东西就是这个。前者是目的,“是”为连接器,后者是实物,加在一起就是判断。
合目的性判断,就是与目的比照得出是与否的这类判断。上面的例子,可以视作这类判断的基本原型。不过,即便是原型,它仍不是最小单元。解剖一下情况应该是,看到自行车链条断了之后,意志要求重新连接链条,于是脑子里有关链条连接的神经组织异常活跃整合出一个修链条的场景,而作为关键之一的一节车链条已经出现在脑海。视觉搜集到的这节链条的信号与脑海中的一比较,判断就产生了。可见,在人脑思维的作用下,目的已经化解为可以与外在实物形成的视觉信号即刻进行连接的大脑准备性信号。
这是简单初级的判断,它以修好自行车这个显现的目的为比照基准。不过有些判断就没有如此浅显,例如逻辑判断、是否判断、价值判断。试图诠释道德的康德没有直接面对这些,而是提出了审美判断,这的确很有意思。那么,审美鉴赏是否是非目的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我”和“无我”不是同一个文件夹,所以,人脑不可能同时既在“我”之中又在“无我”之中。这意味着:1)审美判断和合目的性判断不可能在同时存在于某个主体人那里;2)审美判断不可能出现在“我”模式之下的个体人那里,而现实中人的思维都只能是“我”模式的服务者,所以,“无我”也就是一个存在而已,无法具象。正因为它存在却无法具象,所以,才是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康德所谓的审美鉴赏判断,我推测,无非就是在谈论这个存在。
来深圳之后每周工作时间是6*9只有一天休息,不过一觉醒来脑子清醒时还是想翻翻书,于是就拿起了判断力批判上卷。半小时之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切入点,没法继续下去。不知道因为什么突然想到,合目的性的判断和审美判断二者构成两本书的整体框架。这个想法一旦出现在脑海,即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看来,人脑有两种运作机制:一是围绕目的也即围绕“我”的机制;一是没有目的的“无我”机制。既然“目的”和“非目的”已经存在于我脑中,那么,合目的性就不难理解;如果能把“非目的”和“审美”挂上钩;那么,要想弄清楚康德在谈什么剩下来的就是“判断”了。
先说说判断。我脑子里,判断即连接(形成这种看法,应该与读了一点《纯粹理性批判》有关)。如果稍微多说一点,判断即是针对目的所作出的是否有关联的评价,而“是”则标志着连接。按照康德,新的连接也即新的判断就是新知识。自行车链条断了,骑车的人很是着急,手在打开随身带的工具包目光却在四处搜寻。如果一节车链条出现在他的目光里,那么,他一定会露出喜悦之色,甚至会大叫:就是它。“就是它”= 我需要的东西就是这个。前者是目的,“是”为连接器,后者是实物,加在一起就是判断。
合目的性判断,就是与目的比照得出是与否的这类判断。上面的例子,可以视作这类判断的基本原型。不过,即便是原型,它仍不是最小单元。解剖一下情况应该是,看到自行车链条断了之后,意志要求重新连接链条,于是脑子里有关链条连接的神经组织异常活跃整合出一个修链条的场景,而作为关键之一的一节车链条已经出现在脑海。视觉搜集到的这节链条的信号与脑海中的一比较,判断就产生了。可见,在人脑思维的作用下,目的已经化解为可以与外在实物形成的视觉信号即刻进行连接的大脑准备性信号。
这是简单初级的判断,它以修好自行车这个显现的目的为比照基准。不过有些判断就没有如此浅显,例如逻辑判断、是否判断、价值判断。试图诠释道德的康德没有直接面对这些,而是提出了审美判断,这的确很有意思。那么,审美鉴赏是否是非目的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我”和“无我”不是同一个文件夹,所以,人脑不可能同时既在“我”之中又在“无我”之中。这意味着:1)审美判断和合目的性判断不可能在同时存在于某个主体人那里;2)审美判断不可能出现在“我”模式之下的个体人那里,而现实中人的思维都只能是“我”模式的服务者,所以,“无我”也就是一个存在而已,无法具象。正因为它存在却无法具象,所以,才是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康德所谓的审美鉴赏判断,我推测,无非就是在谈论这个存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