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真相
电影《孔子》未播先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前几日的下跪门,与其说这是发哥率性使然,未见得不是蓄谋策划的炒作。无论如何,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等孔夫子文化教导下的国民还是很期待的,毕竟,这是一部据说很“人文”的孔子。凡人凡事,一旦标榜“人文”的符号,必定还原真实,少几分过分的玄色。至于孔子究竟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我想,即便是最权威的史学家也未必敢还原绝对真相。前几年的易中天评论了一回三国,随即有电影《见龙卸甲》、《赤壁》问世,于丹论《论语》,争议四起,又有了电影版的人性化孔子,不出所料,应该与三国的蝴蝶效应大致无二。
然而孔子究竟是什么角色,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文明被称为孔子的精神遗产,我倒是颇有话说。我觉得,评价孔子的最为贴切的应该是,不得志的政客。
可以用来研究孔子真实思想的,无非《论语》。有人评论孔子是一身布衣,传道授业,为世人尊称圣人,进而中国千年文明之始,在我看来,十之八九,谬论。遍读《论语》,我看不离一个政治。孔子其人,幼年杂役,进而微吏,自身的官职习惯,使之遍习君王司礼之道。然艺多心高,知道懂得的多了,也就心生侍佐君王的抱负。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百姓涂炭,战火如云。君王的生存之道,在乎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伴君王,以军师、谋权、战术、火器专长者得宠。这就是为什么彼时的法家、墨家的观点得到空前拥戴。虽然墨家也有仁爱的一面,但是毕竟是用来利用的,仁爱的对象是战争的对象国。孔夫子研究诗书礼仪乐,教君王礼道,试问哪个君王有如此耐心学而时习之?所以,夫子周游列国,无非寻求仕途上位的机会,然“去鲁,斥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列国君王不采纳孔夫子的学说也就罢了,为何百般刁难?皆因孔子宣扬的为君之道,大部分是以“礼”为核心的。“礼”是对君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孔子的眼里,君子的含义,一是社会上层的决策层,二是德行修养兼备的人。试问社会动荡的条件下,这样的君子会有几多?那些忙于扩张领土的君王,有谁会安于做个君子?所以,执着的夫子一生流离而不得志,与其他的政客一道,暗自慨叹命运的不济。
但无心插柳,虽然仕途多舛,但孔子的学说言论倒是极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最底层的拥护,尤其是经过夫子的弟子们的大力宣扬,更是广为社会推崇。百姓饱受战乱困之苦,自然对各自的君王怨声载道,但又无以为依,只好奉孔子的学说暂时超脱一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开端,孔子的观点自下而上的得到了宣扬。在接下来的秦一统乃至其后的汉晋,帝王为稳定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极其需要一种为百姓爱戴的儒家思想来宣扬无为之道,以便社会的生息,所以,孔夫子的学说被君王拿来主义,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宣扬。百姓得以依托,当然努力生产,做个依法纳税的良民。在更为其后的唐宋元明清,尽管有更多的政治家提出过更为先进的学说、变法、改革,但终归缺少了群众基础,自然无法与孔子之道为伍。所以说啊,时势造英雄!
然而孔子究竟是什么角色,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文明被称为孔子的精神遗产,我倒是颇有话说。我觉得,评价孔子的最为贴切的应该是,不得志的政客。
可以用来研究孔子真实思想的,无非《论语》。有人评论孔子是一身布衣,传道授业,为世人尊称圣人,进而中国千年文明之始,在我看来,十之八九,谬论。遍读《论语》,我看不离一个政治。孔子其人,幼年杂役,进而微吏,自身的官职习惯,使之遍习君王司礼之道。然艺多心高,知道懂得的多了,也就心生侍佐君王的抱负。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百姓涂炭,战火如云。君王的生存之道,在乎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伴君王,以军师、谋权、战术、火器专长者得宠。这就是为什么彼时的法家、墨家的观点得到空前拥戴。虽然墨家也有仁爱的一面,但是毕竟是用来利用的,仁爱的对象是战争的对象国。孔夫子研究诗书礼仪乐,教君王礼道,试问哪个君王有如此耐心学而时习之?所以,夫子周游列国,无非寻求仕途上位的机会,然“去鲁,斥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列国君王不采纳孔夫子的学说也就罢了,为何百般刁难?皆因孔子宣扬的为君之道,大部分是以“礼”为核心的。“礼”是对君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孔子的眼里,君子的含义,一是社会上层的决策层,二是德行修养兼备的人。试问社会动荡的条件下,这样的君子会有几多?那些忙于扩张领土的君王,有谁会安于做个君子?所以,执着的夫子一生流离而不得志,与其他的政客一道,暗自慨叹命运的不济。
但无心插柳,虽然仕途多舛,但孔子的学说言论倒是极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最底层的拥护,尤其是经过夫子的弟子们的大力宣扬,更是广为社会推崇。百姓饱受战乱困之苦,自然对各自的君王怨声载道,但又无以为依,只好奉孔子的学说暂时超脱一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开端,孔子的观点自下而上的得到了宣扬。在接下来的秦一统乃至其后的汉晋,帝王为稳定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极其需要一种为百姓爱戴的儒家思想来宣扬无为之道,以便社会的生息,所以,孔夫子的学说被君王拿来主义,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宣扬。百姓得以依托,当然努力生产,做个依法纳税的良民。在更为其后的唐宋元明清,尽管有更多的政治家提出过更为先进的学说、变法、改革,但终归缺少了群众基础,自然无法与孔子之道为伍。所以说啊,时势造英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