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笔记
A、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盐亭招聘会
盐亭县返乡农民工现场招聘会
主办:县委、县政府
协办:民生工委、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小企业局、发改局
政府推动的现场招聘第一场,属于小型招聘会,共十二家企业参与。地点位于县城人口流动大的鸿宇广场,现场不少农民登记,比较火热,此次招聘具有以下特点:
一、 参与招聘的企业均为本省企业,本县企业占据很大比例,其中笔者看到的本县企业就有四家(弥江酒业、铁索桥服装厂等)。
二、 招聘职位多为手工型,即是不需要过高文凭或过多技术的职位。很多职位只需培训一个月即可。有只招女工或只招男工的企业。
三、 工资水平在800到1500元左右,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工资偏低。
四、 总加起来的招聘人数并不多,其中一家企业招44人,一家10人,一家12人,一家80人。
五、 招聘会以“返乡农民工就业”为主题,但笔者估计其中的应招者多为原来在家的待业人员,原因在于大部分返乡人员年后仍然要回到城市,不返回者也会在当地的建筑工地就业,由于特殊原因,四川建筑行业的工价比沿海地区工价还高(待验证的假设)。
笔者的疑问:
一、 这样的招聘会将持续数场,究竟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其中的形式主义色彩有多少?
二、 农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能否通过政府推动就业、企业主动招工的方式解决?
三、 返乡农民工究竟在干什么?他们究竟会选择怎样的再就业道路?
B、绵竹的夜晚印象——地震九个月后的城区
和国庆节时的绵竹相比,城区的商铺基本营业,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和国庆节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晚上七八点左右,本来应该人潮拥挤、繁华异常的城市中心区(剑南春广场)还是比较萧条,服装店冷冷清清,广场上散步的人零零散散,一些卖烧烤的流动小摊没有生意在街上推来推去,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商铺虽然营业了,却失去了消费人群。
笔者分析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绵竹城区的居民还在板房区,在晚上八点半左右笔者观看路旁房屋从二楼起基本没有亮灯,又经过采访,目前江苏正准备组织人员到绵竹来为城区加固房屋,因此绵竹城区的房屋和国庆节时一样依然处于鉴定后的没有加固维修的状态,绵竹依然是一个“不倒的废墟”,“看起来完好的废墟”,但是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江苏的帮助下解决。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怎么处理房屋加固维修的费用补贴,怎么重塑绵竹人在曾经经历灾害的城市居住的信心。
C、绵竹市规划发展
绵竹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方案由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拟定,已经在省上通过公示于绵竹广场。分为近期(2008—2010)和长期(2008—2020),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按照由大及小的原则,先考虑绵竹在整个“德绵”城市区和经济带的中间区位,分析绵竹的优劣势,再结合此次地震造成的影响而制定的发展方案。在市域形成“一核、两轴、两带、五区”,针对地震又划分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基本上与城市空间发展相重合。比较明显的倾向是在绵竹发展旅游和开发新的工业经济。
此方案对绵竹的整体定位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中国名酒酿造、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为主的工贸、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近期的城市规模到13万人,远期到26.5万人,整个绵竹的城市水平,近期为35.7,远期为71.4。
笔者认为这个方案对绵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重要,江苏在这个过程中会持续自己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但是笔者关注这个一个问题:如何在西部一个县级市达到远期规划的百分之七十的城市率。社会学有弗里德曼与施坚雅关于中国农村分析单位的争论。后者认为应该是小城镇。这一点给笔者的启示是中国正处于转型的末期(未验证),农村的发展也会奠定基本的格调。主体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以就近城镇为集散地,城镇处于带动与缓解整个社会发展的缓冲地带。因此笔者大胆猜测针对西部的实际,应该具有新一轮的小城镇发展高潮。大城市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普通农民也很难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就近的小城镇不一样,毕竟是本土社会,毕竟在这里有着比较丰厚的社会资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商机,为当地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融入机会。这种融入是真的进入,而不是像农民工在城市一样,终究是匆匆过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背影”。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才是真正提高城市率的出路,同时也可以提供比较多的本地的就业岗位,与中心城市一起形成一个有层次、多点的布局。西部农村还是比较分散的,我们都从当地出发为其思考一条出路,而不是依然在农民工流动的大潮下,从城市回到农村,形成世代的恶性循环。
回到绵竹的规划方案上,这个方案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一些未来绵竹新增的劳动就业岗位,比如江苏开发的工业园区,发展旅游的第三产业就业等。总之这个不同在于在本地社会就业。我们需要研究这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不同,和它的比较优势。力图突破固有的结构性,避免僵化和随意。
D、汉旺之行
汉旺依然封锁着,无锡制定的规划方案是地震倒塌的老城区不用拆迁,作为地震遗址存在,城区向外转移,离开地质灾害区。将新汉旺分为遗址区、缓冲区、生活区、产业区。还是比较强调旅游发展,农家乐与其历史资源的开发。汉旺依然那么生动地触动关于地震的记忆,死亡就在一瞬间,很多事情只有在此刻才能够明白,人生的意味与生命的苦涩,生与死都将是起点。
在汉旺,在土门,在一路上,包括在笔者的老家,都看到很多农村住户重建房屋。主要是由于地震后有补助政策,所以很多农户趁此机会改建或者重建房屋。这些建房是自己请的熟人帮工,自己买建材,在几个月内建好,国家对于这些住房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补助款项分几次发放,每次发放一定的比例。笔者想到贾平凹说的农民一生的三件大事:修建房屋、为孩子成家、为老人送终。可见地震中失去家的农民是多么的交迫,是多么盼望能够早日修建永久性住房。漂泊与暂时的永远算不上家。对于重建房屋的补贴,各地的标准不一样。就是绵竹自己内部也不一样。城市房屋维修与拆迁是一个标准,农村加固与重建是一个标准,受灾情况不一样补助的标准也不一样。笔者的明显感受有二:其一,绵竹的政策相当不透明,本市居民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各自的补助标准,众说纷纭,群众意见很大,直指政权的贪污腐败。其二,目前已知的补助金额远远不够重建房屋,因此提供了利率较低的贷款。关于第二点笔者认为贷款的还款需要农民能够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才是长期之本,不然地震之后只有等着日子来过,所以劳动就业问题是更加长远和更加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大致了解到的补助标准:农村加固费5000,重建16000,修建板房占地补贴2200/亩
城市加固25000
公示出来的补贴表(城镇居民)
1—2人户 3人户 4人以上户
最低收入家庭 2.9 3.2 3.5
低收入家庭 2.6 2.9 3.2
一般收入 2.3 2.6 2.9
高收入 0.6 0.8 1.0
损毁的房屋补助表
轻微损坏 中等损坏 严重损坏
08.05.12前完工 0.3 0.5 0.8
08.05.13-09.30 0.2 0.45 0.7
08.10.1以后 0.1 0.4 0.6
城镇受损住房加固补助表
笔者认为现在住房加固与重建面临的问题都是资金不足,而且当地政府又不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导致怨声载道,在广济甚至出现为了补贴进行殴打事件,导致两人死亡,这个消息被当地压了下去。主要是没有统一的、明白的标准,比如表中的住户等级如何确定,会不会还是高收入者因为其社会地位和关系反而获得更多的补贴?住房问题是现阶段矛盾的集中点,但必然不是长期的。
在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利益的分配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正是这样思考正义问题:要保持社会正义的前提。现实的矛盾冲突涉及到的利益是我们国家基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普通百姓的政治觉醒,对于政治治理必然提出较高和理性的要求,而现实正在在结构中越来越走向地区化的区隔主义,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群众没有合理与有效的维护权力的渠道,只有从心里厌弃和反抗,时间一长,长期固化,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潜在危机,这些当地官员是不会明白的,正如在土门一个农民对笔者说的:现在只有作顺民,各项好处才有自己的,不然就是对了,都是“刁民”。利益的分配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服从着这样的原则: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断扩大,而利益受损者没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本,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地震的发生使得我国的基层政治现状暴露无遗,充满隐忧。政治的随意性和人的非理性成分太大,利益的分配不合理不仅体现在救灾物资的分配、救济款的发放,还在于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关系的现状,一个支离破碎的乡土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而本该具有引导作用的权力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成为自身不断搜刮的工具,而自上而下的政治实践在基层遇到了断层。笔者深深地感到现在的政治逻辑既不是乡土社会的,也不是现代社会的,显得畸形。所以乡村治理问题,基层的政治衔接和权力约束问题值得研究。在一个实质上政治占据着日常事务与重大事件决策主导的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实际效果形成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又一前提,搞得好社会团结向上,搞不好充满怨气,埋伏危险。
笔者同时看到即使在研究劳动就业问题时依然需要考虑基层的政治因素,依然要思考利益的获得和分配问题,总之按照米尔斯所说:我们思考的是结构之中的事实,它们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一定具有着结构的性质和意义。
E、土门之发现
笔者去到土门,一路上也是发现很多农民在建房,很早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住房能否建在一起?农村住房的建设在地点上、时间上都是分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都修建了新房,但是布局依然分散,整个村落的住房依然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农村住房建设集中规划具有以下好处:其一,住户集中,便于乡治的管理,基层的开会是基层决策的形式,集中带来的是比较近便的社会动员,未来农村的规模经营和市场发展都需要比较有效的动员模式。其二,住户的集中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便于进行统一的农地规划,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而这种规模经营需要打破以前的分散制约,进行机械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化,这都需要对农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地震为当地提供了一个统一规划的契机,房屋基本上都要重建,这个时候只要规划合理,便可以实现住房的集中。
在土门,这种构思正在实践着。上百户农民的房屋重建在一起,进行新农村的试点。房屋是川西民居特色,一层楼,整齐划一。但是笔者深入了解却发现这样好的构思下让人担忧的问题:规划并非出于农村的未来发展,而是形象工程。在其中还掺杂着官商合流,集中对地震灾民“剥削”。房屋的修建承包给公司,公司又与政府结合在一起,建筑质量没法办证,而当地政府与公司拟定每平方米的造价,直接从灾民的房屋补贴中扣除。如果政府不是站在农民利益这一边的(实际可能正是如此),那么这里面将是多么深的“黑洞”。当地一位农民对笔者说:花几万块前修建了新的危房,我们还不敢吭一声。另一位农民对笔者说:现在我们只有做“刁民”才能争到自己的权利。他们说到广济那边就是冲突闹事,有两个人要去上访告状,当地政府派人把他们守着,很难想像这是现代社会发生的。对于这些规划的住房除了质量差以外,还有就是农民拿不出那么多钱,补助只有16000,而平均每户住房要投资六万以上。不够的钱虽然可以贷款,但是对于现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来说,六万又到哪里去挣呢?笔者还是认为只有想法解决就业问题,想法解决更长远的问题,才是真正为当地农民着想。
F、工业园区与就业现状
笔者去到江苏规划开发的工业园区,现在还没有动工,规划范围内的住户也还没有搬迁,地点在靠近孝德镇、距离市区六到七公里的地方。看来这个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时间差,我们可以考虑江苏应该转移哪些企业到绵竹,工资水平是多少,企业的性质是盈利性的还是福利性的。现在正在动工的工程都是学校和机关部门。笔者这几天看到了很多学校的建设,这是关注教育、关注未来的表现,是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在改变现状、促进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如果本地企业提供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劳动力还是会按照以前的转移模式,还是不能在当地社会中缓解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我们还得考虑当地社会剩余劳动力的结构,文化程度,掌握的技术程度。总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经验,四川流动的劳动力主要的渠道是靠个人的社会关系,一个人是否出去务工根本在于社会经济的诱惑,在于消费主义的影响,但是具体做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就是靠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因此任意性很大,而最终还是要回到本土社会,修房子、寻找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也形成农民工不能够融入城市的原因之一,现在户籍作用不是很明显,社会歧视也不是根本的,根本的在于结构性的社会劣势,是多半被决定的。农民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没有先进的技能,只能够承担最苦最累而且工资也最低的工作,虽然在农村看来这些收入已经比较可观。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否需要将以前的关系取向的任意性转化为合理规范化的就业渠道?这种渠道由谁来推动和保证?
G、农村中的开会——权力实践的场所
笔者亲身参与了一场乡村的开会,作为亲历现场的观察,笔者采用的是隐匿式进入,就是表面看来是无心的,不相关的。在靠近会场(其实是在村长家院坝边)左下角进行观察。总结出以下特征:其一,参与开会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与现在农村剩余的人口结构相吻合。在与会的42户人家的家庭代表中,有21户为女性,只有十一户为男性,这十一户中又有4、5户为老人。其二,开会成了形式上的已经决定了的决策的宣讲,农户只有有意见在后面的讨论上提出来,这还是是形式上的,其实这么多参与的妇女老人多不想滋事,只要不过分损害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反对,甚至有意见也会畏首畏尾,害怕村干部以后打击报复,不敢发言。其三,开会的农民没有真正的权力意识和民主意识,多将在乡村中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导致了村干部在很多决策上主观断定、个人断定,出了很多不明白的账目。
这次是发放后续的地震补贴,本来国家规定的专款专用,必须按数发放到农户手中,而这笔款项除了在村长那里扣押比较久外,当晚发放的时候还从中扣除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和办林园证的工本费。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开会形式导致的是农村的政治实践是个人的,带有一定的专断的,农民依然忍气吞声。在会后,有两家农户对不满意的事件提了出来,要求会议讨论,而此时大部分农户已经不再认真听了,已经凑上去领取救济款了,对于存在的问题只有不了了之。这可以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照起来研究,比较这么多年来乡村决策权力的变化、权力究竟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在实践。
在笔者心中,主要还是现在的农村社会已经不是以前的农村社会,从整体构成上已经不具有以前的完整的结构特征,乡土社会从伦理到实际都在解体着,这就是现在乡村出现很多奇怪的事情却又见怪不怪的原因。
H、结束语
如果我们再次实地研究的话,要做到随机性,必然需要确立抽样框,所以笔者已经做好了景观大道板房区和武都板房区的图,包括住户的分布和大致的户数,为以后的抽样做准备。
总体来说,关于地震重建的措施正在推行着,变化不大,问题不少。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好的社会:必须各安其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而且社会必须流动起来,避免固定和僵化,只有给每一个身处任何阶层的人提供机会,社会才是合理的。这次去到绵竹发现,原来任何事实背后原因都不简单,学术是软弱的,它要在结构之中寻找出口,学术也是充满力量的,只有我们才能够将问题彻底想清楚,找到实际方法,提升相关理论,为知识积累更多的东西,为后来的习得过程奠定基础。
盐亭县返乡农民工现场招聘会
主办:县委、县政府
协办:民生工委、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小企业局、发改局
政府推动的现场招聘第一场,属于小型招聘会,共十二家企业参与。地点位于县城人口流动大的鸿宇广场,现场不少农民登记,比较火热,此次招聘具有以下特点:
一、 参与招聘的企业均为本省企业,本县企业占据很大比例,其中笔者看到的本县企业就有四家(弥江酒业、铁索桥服装厂等)。
二、 招聘职位多为手工型,即是不需要过高文凭或过多技术的职位。很多职位只需培训一个月即可。有只招女工或只招男工的企业。
三、 工资水平在800到1500元左右,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工资偏低。
四、 总加起来的招聘人数并不多,其中一家企业招44人,一家10人,一家12人,一家80人。
五、 招聘会以“返乡农民工就业”为主题,但笔者估计其中的应招者多为原来在家的待业人员,原因在于大部分返乡人员年后仍然要回到城市,不返回者也会在当地的建筑工地就业,由于特殊原因,四川建筑行业的工价比沿海地区工价还高(待验证的假设)。
笔者的疑问:
一、 这样的招聘会将持续数场,究竟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其中的形式主义色彩有多少?
二、 农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能否通过政府推动就业、企业主动招工的方式解决?
三、 返乡农民工究竟在干什么?他们究竟会选择怎样的再就业道路?
B、绵竹的夜晚印象——地震九个月后的城区
和国庆节时的绵竹相比,城区的商铺基本营业,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和国庆节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晚上七八点左右,本来应该人潮拥挤、繁华异常的城市中心区(剑南春广场)还是比较萧条,服装店冷冷清清,广场上散步的人零零散散,一些卖烧烤的流动小摊没有生意在街上推来推去,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商铺虽然营业了,却失去了消费人群。
笔者分析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绵竹城区的居民还在板房区,在晚上八点半左右笔者观看路旁房屋从二楼起基本没有亮灯,又经过采访,目前江苏正准备组织人员到绵竹来为城区加固房屋,因此绵竹城区的房屋和国庆节时一样依然处于鉴定后的没有加固维修的状态,绵竹依然是一个“不倒的废墟”,“看起来完好的废墟”,但是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江苏的帮助下解决。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怎么处理房屋加固维修的费用补贴,怎么重塑绵竹人在曾经经历灾害的城市居住的信心。
C、绵竹市规划发展
绵竹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方案由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拟定,已经在省上通过公示于绵竹广场。分为近期(2008—2010)和长期(2008—2020),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按照由大及小的原则,先考虑绵竹在整个“德绵”城市区和经济带的中间区位,分析绵竹的优劣势,再结合此次地震造成的影响而制定的发展方案。在市域形成“一核、两轴、两带、五区”,针对地震又划分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基本上与城市空间发展相重合。比较明显的倾向是在绵竹发展旅游和开发新的工业经济。
此方案对绵竹的整体定位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中国名酒酿造、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为主的工贸、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近期的城市规模到13万人,远期到26.5万人,整个绵竹的城市水平,近期为35.7,远期为71.4。
笔者认为这个方案对绵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重要,江苏在这个过程中会持续自己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但是笔者关注这个一个问题:如何在西部一个县级市达到远期规划的百分之七十的城市率。社会学有弗里德曼与施坚雅关于中国农村分析单位的争论。后者认为应该是小城镇。这一点给笔者的启示是中国正处于转型的末期(未验证),农村的发展也会奠定基本的格调。主体还是在市场经济下以就近城镇为集散地,城镇处于带动与缓解整个社会发展的缓冲地带。因此笔者大胆猜测针对西部的实际,应该具有新一轮的小城镇发展高潮。大城市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普通农民也很难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就近的小城镇不一样,毕竟是本土社会,毕竟在这里有着比较丰厚的社会资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商机,为当地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融入机会。这种融入是真的进入,而不是像农民工在城市一样,终究是匆匆过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背影”。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才是真正提高城市率的出路,同时也可以提供比较多的本地的就业岗位,与中心城市一起形成一个有层次、多点的布局。西部农村还是比较分散的,我们都从当地出发为其思考一条出路,而不是依然在农民工流动的大潮下,从城市回到农村,形成世代的恶性循环。
回到绵竹的规划方案上,这个方案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一些未来绵竹新增的劳动就业岗位,比如江苏开发的工业园区,发展旅游的第三产业就业等。总之这个不同在于在本地社会就业。我们需要研究这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不同,和它的比较优势。力图突破固有的结构性,避免僵化和随意。
D、汉旺之行
汉旺依然封锁着,无锡制定的规划方案是地震倒塌的老城区不用拆迁,作为地震遗址存在,城区向外转移,离开地质灾害区。将新汉旺分为遗址区、缓冲区、生活区、产业区。还是比较强调旅游发展,农家乐与其历史资源的开发。汉旺依然那么生动地触动关于地震的记忆,死亡就在一瞬间,很多事情只有在此刻才能够明白,人生的意味与生命的苦涩,生与死都将是起点。
在汉旺,在土门,在一路上,包括在笔者的老家,都看到很多农村住户重建房屋。主要是由于地震后有补助政策,所以很多农户趁此机会改建或者重建房屋。这些建房是自己请的熟人帮工,自己买建材,在几个月内建好,国家对于这些住房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补助款项分几次发放,每次发放一定的比例。笔者想到贾平凹说的农民一生的三件大事:修建房屋、为孩子成家、为老人送终。可见地震中失去家的农民是多么的交迫,是多么盼望能够早日修建永久性住房。漂泊与暂时的永远算不上家。对于重建房屋的补贴,各地的标准不一样。就是绵竹自己内部也不一样。城市房屋维修与拆迁是一个标准,农村加固与重建是一个标准,受灾情况不一样补助的标准也不一样。笔者的明显感受有二:其一,绵竹的政策相当不透明,本市居民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各自的补助标准,众说纷纭,群众意见很大,直指政权的贪污腐败。其二,目前已知的补助金额远远不够重建房屋,因此提供了利率较低的贷款。关于第二点笔者认为贷款的还款需要农民能够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才是长期之本,不然地震之后只有等着日子来过,所以劳动就业问题是更加长远和更加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大致了解到的补助标准:农村加固费5000,重建16000,修建板房占地补贴2200/亩
城市加固25000
公示出来的补贴表(城镇居民)
1—2人户 3人户 4人以上户
最低收入家庭 2.9 3.2 3.5
低收入家庭 2.6 2.9 3.2
一般收入 2.3 2.6 2.9
高收入 0.6 0.8 1.0
损毁的房屋补助表
轻微损坏 中等损坏 严重损坏
08.05.12前完工 0.3 0.5 0.8
08.05.13-09.30 0.2 0.45 0.7
08.10.1以后 0.1 0.4 0.6
城镇受损住房加固补助表
笔者认为现在住房加固与重建面临的问题都是资金不足,而且当地政府又不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导致怨声载道,在广济甚至出现为了补贴进行殴打事件,导致两人死亡,这个消息被当地压了下去。主要是没有统一的、明白的标准,比如表中的住户等级如何确定,会不会还是高收入者因为其社会地位和关系反而获得更多的补贴?住房问题是现阶段矛盾的集中点,但必然不是长期的。
在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利益的分配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正是这样思考正义问题:要保持社会正义的前提。现实的矛盾冲突涉及到的利益是我们国家基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普通百姓的政治觉醒,对于政治治理必然提出较高和理性的要求,而现实正在在结构中越来越走向地区化的区隔主义,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群众没有合理与有效的维护权力的渠道,只有从心里厌弃和反抗,时间一长,长期固化,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潜在危机,这些当地官员是不会明白的,正如在土门一个农民对笔者说的:现在只有作顺民,各项好处才有自己的,不然就是对了,都是“刁民”。利益的分配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服从着这样的原则: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断扩大,而利益受损者没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本,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地震的发生使得我国的基层政治现状暴露无遗,充满隐忧。政治的随意性和人的非理性成分太大,利益的分配不合理不仅体现在救灾物资的分配、救济款的发放,还在于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关系的现状,一个支离破碎的乡土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而本该具有引导作用的权力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成为自身不断搜刮的工具,而自上而下的政治实践在基层遇到了断层。笔者深深地感到现在的政治逻辑既不是乡土社会的,也不是现代社会的,显得畸形。所以乡村治理问题,基层的政治衔接和权力约束问题值得研究。在一个实质上政治占据着日常事务与重大事件决策主导的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实际效果形成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又一前提,搞得好社会团结向上,搞不好充满怨气,埋伏危险。
笔者同时看到即使在研究劳动就业问题时依然需要考虑基层的政治因素,依然要思考利益的获得和分配问题,总之按照米尔斯所说:我们思考的是结构之中的事实,它们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一定具有着结构的性质和意义。
E、土门之发现
笔者去到土门,一路上也是发现很多农民在建房,很早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住房能否建在一起?农村住房的建设在地点上、时间上都是分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都修建了新房,但是布局依然分散,整个村落的住房依然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农村住房建设集中规划具有以下好处:其一,住户集中,便于乡治的管理,基层的开会是基层决策的形式,集中带来的是比较近便的社会动员,未来农村的规模经营和市场发展都需要比较有效的动员模式。其二,住户的集中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便于进行统一的农地规划,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而这种规模经营需要打破以前的分散制约,进行机械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化,这都需要对农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地震为当地提供了一个统一规划的契机,房屋基本上都要重建,这个时候只要规划合理,便可以实现住房的集中。
在土门,这种构思正在实践着。上百户农民的房屋重建在一起,进行新农村的试点。房屋是川西民居特色,一层楼,整齐划一。但是笔者深入了解却发现这样好的构思下让人担忧的问题:规划并非出于农村的未来发展,而是形象工程。在其中还掺杂着官商合流,集中对地震灾民“剥削”。房屋的修建承包给公司,公司又与政府结合在一起,建筑质量没法办证,而当地政府与公司拟定每平方米的造价,直接从灾民的房屋补贴中扣除。如果政府不是站在农民利益这一边的(实际可能正是如此),那么这里面将是多么深的“黑洞”。当地一位农民对笔者说:花几万块前修建了新的危房,我们还不敢吭一声。另一位农民对笔者说:现在我们只有做“刁民”才能争到自己的权利。他们说到广济那边就是冲突闹事,有两个人要去上访告状,当地政府派人把他们守着,很难想像这是现代社会发生的。对于这些规划的住房除了质量差以外,还有就是农民拿不出那么多钱,补助只有16000,而平均每户住房要投资六万以上。不够的钱虽然可以贷款,但是对于现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来说,六万又到哪里去挣呢?笔者还是认为只有想法解决就业问题,想法解决更长远的问题,才是真正为当地农民着想。
F、工业园区与就业现状
笔者去到江苏规划开发的工业园区,现在还没有动工,规划范围内的住户也还没有搬迁,地点在靠近孝德镇、距离市区六到七公里的地方。看来这个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时间差,我们可以考虑江苏应该转移哪些企业到绵竹,工资水平是多少,企业的性质是盈利性的还是福利性的。现在正在动工的工程都是学校和机关部门。笔者这几天看到了很多学校的建设,这是关注教育、关注未来的表现,是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在改变现状、促进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如果本地企业提供的工资没有吸引力,劳动力还是会按照以前的转移模式,还是不能在当地社会中缓解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我们还得考虑当地社会剩余劳动力的结构,文化程度,掌握的技术程度。总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经验,四川流动的劳动力主要的渠道是靠个人的社会关系,一个人是否出去务工根本在于社会经济的诱惑,在于消费主义的影响,但是具体做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就是靠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因此任意性很大,而最终还是要回到本土社会,修房子、寻找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也形成农民工不能够融入城市的原因之一,现在户籍作用不是很明显,社会歧视也不是根本的,根本的在于结构性的社会劣势,是多半被决定的。农民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没有先进的技能,只能够承担最苦最累而且工资也最低的工作,虽然在农村看来这些收入已经比较可观。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否需要将以前的关系取向的任意性转化为合理规范化的就业渠道?这种渠道由谁来推动和保证?
G、农村中的开会——权力实践的场所
笔者亲身参与了一场乡村的开会,作为亲历现场的观察,笔者采用的是隐匿式进入,就是表面看来是无心的,不相关的。在靠近会场(其实是在村长家院坝边)左下角进行观察。总结出以下特征:其一,参与开会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与现在农村剩余的人口结构相吻合。在与会的42户人家的家庭代表中,有21户为女性,只有十一户为男性,这十一户中又有4、5户为老人。其二,开会成了形式上的已经决定了的决策的宣讲,农户只有有意见在后面的讨论上提出来,这还是是形式上的,其实这么多参与的妇女老人多不想滋事,只要不过分损害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反对,甚至有意见也会畏首畏尾,害怕村干部以后打击报复,不敢发言。其三,开会的农民没有真正的权力意识和民主意识,多将在乡村中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导致了村干部在很多决策上主观断定、个人断定,出了很多不明白的账目。
这次是发放后续的地震补贴,本来国家规定的专款专用,必须按数发放到农户手中,而这笔款项除了在村长那里扣押比较久外,当晚发放的时候还从中扣除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和办林园证的工本费。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开会形式导致的是农村的政治实践是个人的,带有一定的专断的,农民依然忍气吞声。在会后,有两家农户对不满意的事件提了出来,要求会议讨论,而此时大部分农户已经不再认真听了,已经凑上去领取救济款了,对于存在的问题只有不了了之。这可以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照起来研究,比较这么多年来乡村决策权力的变化、权力究竟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在实践。
在笔者心中,主要还是现在的农村社会已经不是以前的农村社会,从整体构成上已经不具有以前的完整的结构特征,乡土社会从伦理到实际都在解体着,这就是现在乡村出现很多奇怪的事情却又见怪不怪的原因。
H、结束语
如果我们再次实地研究的话,要做到随机性,必然需要确立抽样框,所以笔者已经做好了景观大道板房区和武都板房区的图,包括住户的分布和大致的户数,为以后的抽样做准备。
总体来说,关于地震重建的措施正在推行着,变化不大,问题不少。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好的社会:必须各安其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而且社会必须流动起来,避免固定和僵化,只有给每一个身处任何阶层的人提供机会,社会才是合理的。这次去到绵竹发现,原来任何事实背后原因都不简单,学术是软弱的,它要在结构之中寻找出口,学术也是充满力量的,只有我们才能够将问题彻底想清楚,找到实际方法,提升相关理论,为知识积累更多的东西,为后来的习得过程奠定基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