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书屋
“北海公园琼岛上京师图书馆,不管它有什么书,在那里看书是很有味的。奇石峰上,白杨林下,雅幽室中,当阳光之未去,听梧叶之被扫。出的来看北京在绿荫丛里,归路过云堆积翠,须薄暮之流台”……这段话,出自生于台湾、受教育于日本、创作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1905-1940)1927年写的日记。
原本可能空寂枯槁的图书馆气氛被诗意化,对爱书人来说,本是寻常。尽管每日在图书馆写论文的过程,是水分和生命力慢慢流失耗尽的过程。我几乎在学校图书馆三楼生根。左手边是巨大落地窗。窗外是学生宿舍的橙色高墙,镶嵌黄色窗口。两株银杏树,换着四时衣裳。日影迁移,云影明暗,风中树叶,如翻飞花丛。在玻璃窗内,似在看彩色无声电影。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都有在废弃楼房观看“宽银幕彩色片”(透过烂尾楼窗口的城市)的桥段。
人们蹑手蹑脚,偶尔窃窃私语。方方正正的天花板和吊灯。只闻书页翻卷键盘纷飞。年轻人自是苦读者众,也颇有几位耄耋老者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藏匿于角落,有女士有先生,每天捧着一堆书聚精会神,有的做笔记,有的写论文,兢兢业业待到很晚才回家。从来没好意思打扰人家问些闲话:在学什么?有意思吗?不时想起老舍小说《二马》中当年那位五十岁就享福抽大烟捱日子的老马,害得老舍叹道: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
原本可能空寂枯槁的图书馆气氛被诗意化,对爱书人来说,本是寻常。尽管每日在图书馆写论文的过程,是水分和生命力慢慢流失耗尽的过程。我几乎在学校图书馆三楼生根。左手边是巨大落地窗。窗外是学生宿舍的橙色高墙,镶嵌黄色窗口。两株银杏树,换着四时衣裳。日影迁移,云影明暗,风中树叶,如翻飞花丛。在玻璃窗内,似在看彩色无声电影。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都有在废弃楼房观看“宽银幕彩色片”(透过烂尾楼窗口的城市)的桥段。
人们蹑手蹑脚,偶尔窃窃私语。方方正正的天花板和吊灯。只闻书页翻卷键盘纷飞。年轻人自是苦读者众,也颇有几位耄耋老者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藏匿于角落,有女士有先生,每天捧着一堆书聚精会神,有的做笔记,有的写论文,兢兢业业待到很晚才回家。从来没好意思打扰人家问些闲话:在学什么?有意思吗?不时想起老舍小说《二马》中当年那位五十岁就享福抽大烟捱日子的老马,害得老舍叹道: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