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说的开头
有时候会觉着那些最好的小说和好的音乐一样,不是让你哭,让你笑的,而是那些只再看一眼开头,就能把你带回到第一次阅读时的感觉,只一个开头,打开记忆的匣子,所有人物、情节、感情都像阿拉丁神灯里的灯神,在烟雾弥漫后施施然地显露出来。
这三个,堪称教科书式的三个开头,很多完全没读过这三本小说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在高中生的作文里,文青的日志里,飞机上和咖啡馆里的杂志中偶遇它们。尤其是见识冰块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各种初高中高分作文里,出场率直逼行将过气的李杜苏柳和新进的李叔同等等。
“我老了,有一天在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杜拉斯《情人》
最后一句,王道乾先生的译笔是,“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说,“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平心而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凋残的容貌胜过昔日的红颜”,似乎凋残的容貌如同谢落的花瓣,还是有几丝美丽的踪迹可寻的,容颜尚在,不过有些凋残,总之就是见不得美人迟暮将军白发。可是这样的翻译多多少少显得矫情,能想象一个在公共场合的陌生男子走过来对你说这样的矫情肉麻的话吗,明显很抽离的好吗?道乾先生的译笔显得平直锐利,“备受摧残的面容”略显残酷,确实去掉诗意后不争的事实,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愈是实在的言语愈是真诚浪漫。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忆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在《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大概写了几百个诡谲狷介的故事,最后这些故事汇集在南美的一个小镇上,凭借奥雷良诺的回忆在斑驳浓烈炙热鲜艳的土地上扎根绽放。类似的闪回式开头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出现过,未曾开言先笑场,笑完了听我述一述衷肠,倒像是一开始就把读者当作知了前因预知后事的听众了,大家也乐得认个脸熟看下去。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ita.”
——纳博科夫《洛丽塔》
用张公子的话说,音韵极美,带着种咒语似的缭绕、起、落、执迷和感染力。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 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直言菲兹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无非是在影射泽尔达,那个在他口中榨干菲兹杰拉德的才华本人文学才华出众最后流落到精神病院的女人。其实,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夜色温柔》,其实都还是在讲他自己和泽尔达故事,她成就了他,也毁了他。颇像汪精卫和陈壁君,一个是青年俊才,一个是富家千金,陈公博说,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同样是绝对的爱,也同样的是绝对的爱带来的伤害,如此,只能说是命中注定。
“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
——加缪《鼠疫》
隐喻意味强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的暗喻,太虚幻境里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前知道小说里的都是假的,现在反而没那么确定了。那些动人的话儿,执拗的人,离奇的故事,美到不真实的场景,若说完全是作者凭空想象的满纸荒唐言,是绝无可能的。多多少少是真假交错,模糊朦胧的,很多作者的第一本书大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而且还会是几乎无法超越的代表作,比如凯鲁亚特,塞林格,杜拉斯。
“思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
——玛格丽特•米歇尔《飘》
这个让男人们魂牵梦绕的女子,玛格丽特却说她长的并不漂亮,自然是那些嫉妒她在男人间呼风唤雨的女子用来骗自己的,可是无论怎么说,事实甚于雄辩。美貌和咳嗽以及贫穷一样,都是无法隐藏的。
“第一次遇到迪安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迪安•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
——凯鲁亚克《在路上》
《在路上》有不少混乱的叙事性的描述和对话,全书无非是几个年轻人百无聊赖一次次穿越美国的疯狂旅行,塞尔本人缺乏那种成为主角需要的肆无忌惮的光芒和魅力,他是个追随者,莫里亚蒂的追随者。这些年轻人一边超速驾车偷窃嗑药,而发生这一切时旁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本快被翻烂的《追忆似水年华》,一串由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而引发的大段回忆,似乎暗示了这本书对凯鲁亚克的影响。小说结尾“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电影最后一幕停留在作者在烟头和酒瓶中用胶布粘起一张长得看不见头的纸上打下小说的最好一行,重复三遍I think of Dean Moriarty。Dean Moriarty这个名字一直在脑中回响,一次次的呼唤却更像是一次次倍加坚决的告别。
我叫约旦。这是我看见的第一件事。那是在晚上,时间大约是十二点差一刻,天空分成了两半,一半多云,一半晴朗。
——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
温特森在第一句话里就定下了怪诞离奇的宗教神话基调,约旦,圣经上流荡着蜜与乳的地方,我叫约旦性别不明,物种不明,也许我就是一片土地化身,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来吧,走进这个神奇的国度,听我好好讲故事,你必须相信这个故事。看温特森的小说,你很难归纳出一个合理的情节或是明显的主题,可是每段描写,乃至每段对话都能读出别样的故事,如果你想的话。十二个跳舞的公主的故事更是绝对超乎你所能期待的……
“我有两个好朋友,一好一坏。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也许没我那么善良,但也还成。”
——阿澜•卢《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
整本书的语言和这句话风格差不多,简单明了的短句,没有任何让人误解的余地,没有拖沓拗口的长句子和三段以上的场景描写。卢说他从小就喜欢写日记,这么多年来写完的日记本大概比自己个头还要高,那么多的文字和记录,需要多少寂寞的时光和孤独的阅读去喂饱它们。文中长长的各类清单也许保罗•奥斯特会赞同,他的第四本回忆录《冬日笔记》就充斥着的大量清单描写而被评论家戏谑为“四页作者最爱的童年食物,三页他妻子上过的学校,两页他的手作,三页他旅行过的地方,五十页他曾经住过的公寓或房子,两页伤痕”构成了这本书。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就觉得这和整体连绵悠长的节奏相得益彰。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半生缘》
“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换句话说,人生的选择多在前半生,路选好了,剩下的就只要在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了,起初还可以换换,后来走的太远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可是年轻人,又有那么多变数,纵是好不容易两情相悦,几个误会也就错过了,末了只能守个最合适的安稳过下半辈子。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李碧华《霸王别姬》
这八个字的出镜率亦颇高,只是用的时候,大概和这愿意有些出入,书里说的是婊子有情,戏子有义,只是这情义来的不是时候,放的不是地方。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到烟柳巷。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天下一般父母心,哪个不希望孩子过得好,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可惜世事无常,大环境摆在那,几轮春秋后,人各际遇。
这三个,堪称教科书式的三个开头,很多完全没读过这三本小说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在高中生的作文里,文青的日志里,飞机上和咖啡馆里的杂志中偶遇它们。尤其是见识冰块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各种初高中高分作文里,出场率直逼行将过气的李杜苏柳和新进的李叔同等等。
“我老了,有一天在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杜拉斯《情人》
最后一句,王道乾先生的译笔是,“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说,“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平心而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凋残的容貌胜过昔日的红颜”,似乎凋残的容貌如同谢落的花瓣,还是有几丝美丽的踪迹可寻的,容颜尚在,不过有些凋残,总之就是见不得美人迟暮将军白发。可是这样的翻译多多少少显得矫情,能想象一个在公共场合的陌生男子走过来对你说这样的矫情肉麻的话吗,明显很抽离的好吗?道乾先生的译笔显得平直锐利,“备受摧残的面容”略显残酷,确实去掉诗意后不争的事实,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愈是实在的言语愈是真诚浪漫。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忆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在《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大概写了几百个诡谲狷介的故事,最后这些故事汇集在南美的一个小镇上,凭借奥雷良诺的回忆在斑驳浓烈炙热鲜艳的土地上扎根绽放。类似的闪回式开头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出现过,未曾开言先笑场,笑完了听我述一述衷肠,倒像是一开始就把读者当作知了前因预知后事的听众了,大家也乐得认个脸熟看下去。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ita.”
——纳博科夫《洛丽塔》
用张公子的话说,音韵极美,带着种咒语似的缭绕、起、落、执迷和感染力。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 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直言菲兹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无非是在影射泽尔达,那个在他口中榨干菲兹杰拉德的才华本人文学才华出众最后流落到精神病院的女人。其实,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夜色温柔》,其实都还是在讲他自己和泽尔达故事,她成就了他,也毁了他。颇像汪精卫和陈壁君,一个是青年俊才,一个是富家千金,陈公博说,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同样是绝对的爱,也同样的是绝对的爱带来的伤害,如此,只能说是命中注定。
“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
——加缪《鼠疫》
隐喻意味强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的暗喻,太虚幻境里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前知道小说里的都是假的,现在反而没那么确定了。那些动人的话儿,执拗的人,离奇的故事,美到不真实的场景,若说完全是作者凭空想象的满纸荒唐言,是绝无可能的。多多少少是真假交错,模糊朦胧的,很多作者的第一本书大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而且还会是几乎无法超越的代表作,比如凯鲁亚特,塞林格,杜拉斯。
“思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
——玛格丽特•米歇尔《飘》
这个让男人们魂牵梦绕的女子,玛格丽特却说她长的并不漂亮,自然是那些嫉妒她在男人间呼风唤雨的女子用来骗自己的,可是无论怎么说,事实甚于雄辩。美貌和咳嗽以及贫穷一样,都是无法隐藏的。
“第一次遇到迪安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迪安•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
——凯鲁亚克《在路上》
《在路上》有不少混乱的叙事性的描述和对话,全书无非是几个年轻人百无聊赖一次次穿越美国的疯狂旅行,塞尔本人缺乏那种成为主角需要的肆无忌惮的光芒和魅力,他是个追随者,莫里亚蒂的追随者。这些年轻人一边超速驾车偷窃嗑药,而发生这一切时旁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本快被翻烂的《追忆似水年华》,一串由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而引发的大段回忆,似乎暗示了这本书对凯鲁亚克的影响。小说结尾“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电影最后一幕停留在作者在烟头和酒瓶中用胶布粘起一张长得看不见头的纸上打下小说的最好一行,重复三遍I think of Dean Moriarty。Dean Moriarty这个名字一直在脑中回响,一次次的呼唤却更像是一次次倍加坚决的告别。
我叫约旦。这是我看见的第一件事。那是在晚上,时间大约是十二点差一刻,天空分成了两半,一半多云,一半晴朗。
——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
温特森在第一句话里就定下了怪诞离奇的宗教神话基调,约旦,圣经上流荡着蜜与乳的地方,我叫约旦性别不明,物种不明,也许我就是一片土地化身,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来吧,走进这个神奇的国度,听我好好讲故事,你必须相信这个故事。看温特森的小说,你很难归纳出一个合理的情节或是明显的主题,可是每段描写,乃至每段对话都能读出别样的故事,如果你想的话。十二个跳舞的公主的故事更是绝对超乎你所能期待的……
“我有两个好朋友,一好一坏。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也许没我那么善良,但也还成。”
——阿澜•卢《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
整本书的语言和这句话风格差不多,简单明了的短句,没有任何让人误解的余地,没有拖沓拗口的长句子和三段以上的场景描写。卢说他从小就喜欢写日记,这么多年来写完的日记本大概比自己个头还要高,那么多的文字和记录,需要多少寂寞的时光和孤独的阅读去喂饱它们。文中长长的各类清单也许保罗•奥斯特会赞同,他的第四本回忆录《冬日笔记》就充斥着的大量清单描写而被评论家戏谑为“四页作者最爱的童年食物,三页他妻子上过的学校,两页他的手作,三页他旅行过的地方,五十页他曾经住过的公寓或房子,两页伤痕”构成了这本书。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就觉得这和整体连绵悠长的节奏相得益彰。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半生缘》
“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换句话说,人生的选择多在前半生,路选好了,剩下的就只要在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了,起初还可以换换,后来走的太远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可是年轻人,又有那么多变数,纵是好不容易两情相悦,几个误会也就错过了,末了只能守个最合适的安稳过下半辈子。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李碧华《霸王别姬》
这八个字的出镜率亦颇高,只是用的时候,大概和这愿意有些出入,书里说的是婊子有情,戏子有义,只是这情义来的不是时候,放的不是地方。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到烟柳巷。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天下一般父母心,哪个不希望孩子过得好,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可惜世事无常,大环境摆在那,几轮春秋后,人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