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起源
又到了一年清明,在黄河流域,正值万物复苏,无数的人奔赴郊外的祖茔,前去祭祀。在以族聚居的广东乡间,这种风俗就演绎的更为壮阔,甚至成了久不谋面的家族间欢聚的节庆。在馨香中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在清明这一天要完成集体的祭祀活动。似乎这与周期性的怀念某一位亲人已经无关了,反而成了生者的要招。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追溯一次广东乡间的祭祖活动,当时亲身踏勘吉地的经历使我更深入地陷入思考,为什么这种围绕着祖先埋骨处的集体性活动是几千年颠仆不灭的呢?
与我们科学的论证相反,死亡在古人心目中并非是一个二元的界限,不是一瞬间就从生到死,相反,死亡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呢?细说起来非常的复杂。第一阶段是三天,此时肉身尚未停止腐烂,而灵魂尚在床附近徘徊,称为“殡”;三天后抬出去才称为“出殡”;第二阶段是七天,就是俗话说的头七,这天傍晚也是传说中的回魂夜,过了这夜,死者的灵魂将通过望乡台,再也不能在白日里与家人沟通了。头七的坟土一定要夯实,这样死者才没有挂碍,否则就羁留在两界间不得入轮回。后面每隔七天就是一个周期,每过一个周期,则灵魂越远,传回来的信息就越弱,而尸体的腐烂则越来越严重。到了七七四十九日,尸体会完全没法辨认,亲人的祭拜将告一段落。从四十九日起,祭祀就变成另外的意义了。如果用明白一些的话来说,由过世到四十九日前,通过种种手段,亲人与死者是可以直接沟通的。而过了这一日,就要通过间接的媒介了。这些媒介最主要的就是烟火。通过燃烧产生的香火,人间的消息就可通达冥界,比如烧纸啊,燃香啊,烧贡品啊等等都是烟火的变体。这种习俗大约源自佛教,其实佛教用香花供养的教义,是六大供养方式之一,供养象征忍辱、精进、持戒、禅定、布施、般若等六度。佛教进入中土前是没有通过燃烧的方式完成祭祀的。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九日之后,死者既然与生者不能直接沟通,那么也就失去了直接施加影响的能力。但死亡的过程却并未终止。人的身体既然是生物体,在大部分失去功能的条件下,一少部分在合适的养分滋养下,却可能继续生长。比如毛发、指甲等部分。这就是盗墓小说中遇到峨山恶水的墓葬中常见的僵尸模样。古人没有希腊这人那种灵肉二元的观念,他们自然地相信,尸身恶相代表轮回受阻,死后不能安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为避免发生这样的恶相,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时在生时选择较好的穴位,保障安葬后能够减少土壤剥蚀、水土流失,也要避免地下水和地上水系的倒灌。二是要确保死后时时有生人对坟茔打扫和维护。要完成前者,防止剥蚀就要藏风,隔离水系就要纳水,这种藏风纳水的学问越传越精,就成了中国伟大的风水学。而完成后者则需要通过习俗是的方式固化到后人的思维中。那就是每年数次的祭扫活动。特别是在每年万物复苏的时候,祖先的坟茔是最容易被侵害的,此时清理就非常必要了,当然这个日子固定下来就是清明了。古人通过朴素的观察,清明前后的降雨量很大,明前茶就是明证。彼时杂草交易生长,规整恰其时也。而城里人借此机会出去踏青,久困闺中的妇女们也可出门走走。多愁善感的文人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在天气、坟墓和米酒的多重作用下,最容易挥毫泼墨,创作诗篇。
打扫坟墓大概是可以和婚姻制度相提并论的社会强制性传统了,本身对生者毫无益处,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社会力量就会使自己无地自容。试想,如果自己不把打扫坟茔的习惯给子孙展示,怎么保证子孙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如是呢?如果不把自己一族祭祖的壮观场面展示,别的宗族怎么能不找机会大加欺凌呢?如果官方不是支持对祖茔的牵挂,又怎能保证子子孙孙安心桑梓呢?这些社会功能保证了风水学的活泼发展,保证了清明等日子的祭祀活动几千年延续下来。
如今的清明节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定假日,似乎再一次正面了传统的力量,也从侧面反映了盛世在悄然来临。而藏在这后面的风水文化呢?恐怕也在悄然苏醒吧。
与我们科学的论证相反,死亡在古人心目中并非是一个二元的界限,不是一瞬间就从生到死,相反,死亡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呢?细说起来非常的复杂。第一阶段是三天,此时肉身尚未停止腐烂,而灵魂尚在床附近徘徊,称为“殡”;三天后抬出去才称为“出殡”;第二阶段是七天,就是俗话说的头七,这天傍晚也是传说中的回魂夜,过了这夜,死者的灵魂将通过望乡台,再也不能在白日里与家人沟通了。头七的坟土一定要夯实,这样死者才没有挂碍,否则就羁留在两界间不得入轮回。后面每隔七天就是一个周期,每过一个周期,则灵魂越远,传回来的信息就越弱,而尸体的腐烂则越来越严重。到了七七四十九日,尸体会完全没法辨认,亲人的祭拜将告一段落。从四十九日起,祭祀就变成另外的意义了。如果用明白一些的话来说,由过世到四十九日前,通过种种手段,亲人与死者是可以直接沟通的。而过了这一日,就要通过间接的媒介了。这些媒介最主要的就是烟火。通过燃烧产生的香火,人间的消息就可通达冥界,比如烧纸啊,燃香啊,烧贡品啊等等都是烟火的变体。这种习俗大约源自佛教,其实佛教用香花供养的教义,是六大供养方式之一,供养象征忍辱、精进、持戒、禅定、布施、般若等六度。佛教进入中土前是没有通过燃烧的方式完成祭祀的。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九日之后,死者既然与生者不能直接沟通,那么也就失去了直接施加影响的能力。但死亡的过程却并未终止。人的身体既然是生物体,在大部分失去功能的条件下,一少部分在合适的养分滋养下,却可能继续生长。比如毛发、指甲等部分。这就是盗墓小说中遇到峨山恶水的墓葬中常见的僵尸模样。古人没有希腊这人那种灵肉二元的观念,他们自然地相信,尸身恶相代表轮回受阻,死后不能安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为避免发生这样的恶相,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时在生时选择较好的穴位,保障安葬后能够减少土壤剥蚀、水土流失,也要避免地下水和地上水系的倒灌。二是要确保死后时时有生人对坟茔打扫和维护。要完成前者,防止剥蚀就要藏风,隔离水系就要纳水,这种藏风纳水的学问越传越精,就成了中国伟大的风水学。而完成后者则需要通过习俗是的方式固化到后人的思维中。那就是每年数次的祭扫活动。特别是在每年万物复苏的时候,祖先的坟茔是最容易被侵害的,此时清理就非常必要了,当然这个日子固定下来就是清明了。古人通过朴素的观察,清明前后的降雨量很大,明前茶就是明证。彼时杂草交易生长,规整恰其时也。而城里人借此机会出去踏青,久困闺中的妇女们也可出门走走。多愁善感的文人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在天气、坟墓和米酒的多重作用下,最容易挥毫泼墨,创作诗篇。
打扫坟墓大概是可以和婚姻制度相提并论的社会强制性传统了,本身对生者毫无益处,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社会力量就会使自己无地自容。试想,如果自己不把打扫坟茔的习惯给子孙展示,怎么保证子孙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如是呢?如果不把自己一族祭祖的壮观场面展示,别的宗族怎么能不找机会大加欺凌呢?如果官方不是支持对祖茔的牵挂,又怎能保证子子孙孙安心桑梓呢?这些社会功能保证了风水学的活泼发展,保证了清明等日子的祭祀活动几千年延续下来。
如今的清明节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定假日,似乎再一次正面了传统的力量,也从侧面反映了盛世在悄然来临。而藏在这后面的风水文化呢?恐怕也在悄然苏醒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