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皖南独行记之三(探皖南)
探皖南:兰花草与黄白游
想到皖南,缘起似乎是因为曾与某人有过这样一个约定,要一起去看黄山游古村,但是斯人不再,也没有必要情思不断,忘却不了过去便不能有新的开始。躲在翡翠谷的大石头后面,乘着激流的巨响,大声呼喊过了,也便忘了罢!
忽然想起在黄山上一个忘了名字的小石亭里歇脚,旁边站着一个穿着似清洁工的人,手机里放着音乐,脚尖一颠一颠一副悠闲状,他们看黄山恐怕早就习以为常了,要是没有点音乐相伴,也许不知道如何消磨时光。音乐是《兰花草》,我没有问这听歌之人是否知道这词出自谁人手笔,或许他知道,也或许他不知道,只是觉得亲切?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贡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首胡适的《希望》,要这株兰花草“花开好”至今或许还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去皖南,也是为了胡适之一句“我是徽州人”,便想要看看这位大师的生长与深情寄托之地。
在黄山的几天里,翡翠谷、黄山景区、宏村、黄山市。时间短暂,游览也算是走马观花,想想引我来的这一曲兰花草,值得与不值得之间也就别再纠缠它了罢。
黄山风、雨、松
杭州去黄山的一路上,进了皖南的地界,一片片的油菜花田,一道道的黛瓦粉墙,马上给游人快到目的地的信息。
所住的旅店一切齐全,饭食住宿都还干净清爽,晚间还有专人为游客讲解黄山上的自助游路线。晚饭要了一碗阳春面,真是清淡之极了!
第二日一早新国线换索道上山,去找白鹅山庄放行李,哪知走错了路,跑到了一个废弃了的观景台前,景色还真不是一般的好,于是偷拍几张好片子。出来一位工作人员,问我怎么迷路跑到这里来了,还给我指了回到正道上的路。这才返回大道上,一路上人迹罕至,唯有一只蓝色的小鸟在前面引路,正好带我攀上了去山庄的阶梯。
放下行李开始自顾自的游荡攀爬,一路上遇见不少挑山工,他们不仅仅只有一副担子,除却担子之外,还有一根挺粗挺长的竹竿,用来挑担子的时候与担子垂直的放在挑担的肩头上,随着挑担动作上下摇摆或许可以减轻一些担子的重压,放下担子休息时,这根杆子还可以支撑住担子让挑担人休息一阵。一路上最最过意不去的就是刚好走到挑山工身后,人家刚刚放下担子休息没多久,看我要过去赶紧又只好挑起担子来往前走。
游黄山的走马观花,回想起来实在是觉得不应该,但时间不许,独行不许,好不容易攀爬到一处景点极佳的高处,却为了赶到下一个景点而慌慌张张。又遇上大雨,全身湿透,游走的心情变得不那么舒畅了。
直到遇上了一个来自德国的男孩儿。
正在看路线标牌之时,一个轻轻的声音说“你好”,扭头一看,是个“老外”,很友善的样子,也来看路牌。听我会点儿英文,随便交流几句以后,男孩儿主动帮我在旁边的观景台拍照留念,接着大家一路走,男孩儿说自己在同济学医科,同济俩字发音不准我没听懂,他赶紧找出学生卡来给我看,一看才明白,旁边一位大约是广东或者福建一带来的大婶儿用中文跟他说话,才发现他除了“你好”、“你好吗”其他一句中文也不会讲,幸好我还会两句蹩脚的英文可以满足交流需要。于是两个人便一起逛开了。
总是怕一条曲径通往的是不开放的山景,男孩一路鼓励一路照拂,跟我讲“别担心,只要离天黑还早,迷路也无妨,一路风景也都值得欣赏”,于是大着胆子,各处走走停停,聊聊天分享零食,站在风里望望远山,路旁一只大猴子引得我赶紧拍照,于是也便如此开心的度过了黄山上的一个下午。临分开前,男孩说了他的德语名字,我这里拼不出那个字来,但还是记得他说名字的意思是“鹰”,一路上站在观景台边他总是说想要飞,他会飞什么的,因为他的名字是鹰,可爱的男孩儿,谢谢他的陪伴与同游。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之后也不会再有联系。
第二日没有看到日出,但早早在光明顶上举着相机的人们又陪我看到了太阳露脸的小小一瞬。黄山上云雾日光瞬息万变,从早七点到八点,我从在雾中看不清眼前20米之内的景到看到了头顶上一抹日光,其中静心等待的过程却实在值得。就像一个站在我后面等日出的女孩儿说的那样:看到太阳露脸也就算是“圆满”了。
黄山的变幻莫测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一次里总还有好些景致没有看到,可能是四时里还有其他几个季节没有体味,或许是还有没开放的景点无法参观,也或者雾气太浓遮蔽了本来峥嵘的山貌。所以永远都有对于下一次的期待。
黄山的风,吹响了松林,走在其中,好像听到的是山神的呼唤,叫我留下来慢慢欣赏不必走得太快;黄山的雨打湿了我单薄的衣裳,但还好有客同游,消遣了我的寂寞失落。
未曾寻得兰花草
关于徽州,或许常叫人想起的便是汤显祖的那一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去徽州,本不打算奔着金银气去的,倒想找找兰花草的气息,可是这一趟奔走并不如意。
小小的宏村,尽是徽商留下的鎏金栋梁,唯有村口与村中两潭活水叫人倾心其中。
尽管要照应来访游客、不停重复导览词,收取游览费,但宏村里的人们还是要生存在最平实的日子里。不管多少人来了又去,去了有回,不管多少镜头“擦破了”头皮,多少旅鞋踏破了门槛,多少双手摩挲坏了门环。晴朗的日子里,总还是要晾晒了霉干菜做一块咸甜适口的酥饼,总还是要放出白鹅来撒开菜叶喂饱这生灵,总还是要挑起担子沿巷叫卖茶酒小食,总还是要抬了满满一盆衣裳蹲到水边来捶打,总还是要燃起柴火腾起炊烟袅袅做一顿适合自家口味的饭菜……
关于宏村,我的记忆里更多的还是这些庸常日子,而不是描金的梁柱,顶上开窗下面接“金银”的天井,或者总摆放着瓶、镜的桌台,更不是束之高阁的小姐闺房。我不能走进这寻常百姓家,不能知道胡适幼年生长的种种,兰花草没能找见,或许,自今夜始,再也无梦到徽州……
想到皖南,缘起似乎是因为曾与某人有过这样一个约定,要一起去看黄山游古村,但是斯人不再,也没有必要情思不断,忘却不了过去便不能有新的开始。躲在翡翠谷的大石头后面,乘着激流的巨响,大声呼喊过了,也便忘了罢!
忽然想起在黄山上一个忘了名字的小石亭里歇脚,旁边站着一个穿着似清洁工的人,手机里放着音乐,脚尖一颠一颠一副悠闲状,他们看黄山恐怕早就习以为常了,要是没有点音乐相伴,也许不知道如何消磨时光。音乐是《兰花草》,我没有问这听歌之人是否知道这词出自谁人手笔,或许他知道,也或许他不知道,只是觉得亲切?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贡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首胡适的《希望》,要这株兰花草“花开好”至今或许还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去皖南,也是为了胡适之一句“我是徽州人”,便想要看看这位大师的生长与深情寄托之地。
在黄山的几天里,翡翠谷、黄山景区、宏村、黄山市。时间短暂,游览也算是走马观花,想想引我来的这一曲兰花草,值得与不值得之间也就别再纠缠它了罢。
黄山风、雨、松
杭州去黄山的一路上,进了皖南的地界,一片片的油菜花田,一道道的黛瓦粉墙,马上给游人快到目的地的信息。
所住的旅店一切齐全,饭食住宿都还干净清爽,晚间还有专人为游客讲解黄山上的自助游路线。晚饭要了一碗阳春面,真是清淡之极了!
第二日一早新国线换索道上山,去找白鹅山庄放行李,哪知走错了路,跑到了一个废弃了的观景台前,景色还真不是一般的好,于是偷拍几张好片子。出来一位工作人员,问我怎么迷路跑到这里来了,还给我指了回到正道上的路。这才返回大道上,一路上人迹罕至,唯有一只蓝色的小鸟在前面引路,正好带我攀上了去山庄的阶梯。
放下行李开始自顾自的游荡攀爬,一路上遇见不少挑山工,他们不仅仅只有一副担子,除却担子之外,还有一根挺粗挺长的竹竿,用来挑担子的时候与担子垂直的放在挑担的肩头上,随着挑担动作上下摇摆或许可以减轻一些担子的重压,放下担子休息时,这根杆子还可以支撑住担子让挑担人休息一阵。一路上最最过意不去的就是刚好走到挑山工身后,人家刚刚放下担子休息没多久,看我要过去赶紧又只好挑起担子来往前走。
游黄山的走马观花,回想起来实在是觉得不应该,但时间不许,独行不许,好不容易攀爬到一处景点极佳的高处,却为了赶到下一个景点而慌慌张张。又遇上大雨,全身湿透,游走的心情变得不那么舒畅了。
直到遇上了一个来自德国的男孩儿。
正在看路线标牌之时,一个轻轻的声音说“你好”,扭头一看,是个“老外”,很友善的样子,也来看路牌。听我会点儿英文,随便交流几句以后,男孩儿主动帮我在旁边的观景台拍照留念,接着大家一路走,男孩儿说自己在同济学医科,同济俩字发音不准我没听懂,他赶紧找出学生卡来给我看,一看才明白,旁边一位大约是广东或者福建一带来的大婶儿用中文跟他说话,才发现他除了“你好”、“你好吗”其他一句中文也不会讲,幸好我还会两句蹩脚的英文可以满足交流需要。于是两个人便一起逛开了。
总是怕一条曲径通往的是不开放的山景,男孩一路鼓励一路照拂,跟我讲“别担心,只要离天黑还早,迷路也无妨,一路风景也都值得欣赏”,于是大着胆子,各处走走停停,聊聊天分享零食,站在风里望望远山,路旁一只大猴子引得我赶紧拍照,于是也便如此开心的度过了黄山上的一个下午。临分开前,男孩说了他的德语名字,我这里拼不出那个字来,但还是记得他说名字的意思是“鹰”,一路上站在观景台边他总是说想要飞,他会飞什么的,因为他的名字是鹰,可爱的男孩儿,谢谢他的陪伴与同游。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之后也不会再有联系。
第二日没有看到日出,但早早在光明顶上举着相机的人们又陪我看到了太阳露脸的小小一瞬。黄山上云雾日光瞬息万变,从早七点到八点,我从在雾中看不清眼前20米之内的景到看到了头顶上一抹日光,其中静心等待的过程却实在值得。就像一个站在我后面等日出的女孩儿说的那样:看到太阳露脸也就算是“圆满”了。
黄山的变幻莫测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一次里总还有好些景致没有看到,可能是四时里还有其他几个季节没有体味,或许是还有没开放的景点无法参观,也或者雾气太浓遮蔽了本来峥嵘的山貌。所以永远都有对于下一次的期待。
黄山的风,吹响了松林,走在其中,好像听到的是山神的呼唤,叫我留下来慢慢欣赏不必走得太快;黄山的雨打湿了我单薄的衣裳,但还好有客同游,消遣了我的寂寞失落。
未曾寻得兰花草
关于徽州,或许常叫人想起的便是汤显祖的那一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去徽州,本不打算奔着金银气去的,倒想找找兰花草的气息,可是这一趟奔走并不如意。
小小的宏村,尽是徽商留下的鎏金栋梁,唯有村口与村中两潭活水叫人倾心其中。
尽管要照应来访游客、不停重复导览词,收取游览费,但宏村里的人们还是要生存在最平实的日子里。不管多少人来了又去,去了有回,不管多少镜头“擦破了”头皮,多少旅鞋踏破了门槛,多少双手摩挲坏了门环。晴朗的日子里,总还是要晾晒了霉干菜做一块咸甜适口的酥饼,总还是要放出白鹅来撒开菜叶喂饱这生灵,总还是要挑起担子沿巷叫卖茶酒小食,总还是要抬了满满一盆衣裳蹲到水边来捶打,总还是要燃起柴火腾起炊烟袅袅做一顿适合自家口味的饭菜……
关于宏村,我的记忆里更多的还是这些庸常日子,而不是描金的梁柱,顶上开窗下面接“金银”的天井,或者总摆放着瓶、镜的桌台,更不是束之高阁的小姐闺房。我不能走进这寻常百姓家,不能知道胡适幼年生长的种种,兰花草没能找见,或许,自今夜始,再也无梦到徽州……
-
Lucky Girl *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6 23: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