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日志2013-March
27《婚礼》:波兰于1772,1793,1795三遭俄普奥瓜分,文艺青年忧国史
28《威克的女孩》:维克多和他的威克姑娘们,简称非常6+1,细腻红润有光泽
29《大理石人》:追寻社会主义波兰劳模的前世今生,反思国家机器的神话
30《铁人》:格但斯克大罢工以团结工会的胜利告终,"铁人"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转型
31《被解放的姜戈》: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挂了以后影片就已结束
32《逃离自由影院》:借鉴"开罗紫玫瑰",模糊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广电总局的"剪刀手"成了"刽子手"
33《神曲》:无聊的装模作样,梅黛洛是唯一看点
34《亚伯拉罕山谷》:徒有其表的精雕细琢,开头和结尾却还不错
35《追忆童年往事》:当人们93岁的时候完全有理由怀着蛋蛋的忧伤开始怀念自己的故乡
36《逃离德黑兰》:传统的叙事模式外加漂亮的台词和闪亮的配角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37《测不准原理》:搞搞配乐,写点似是而非的书面台词,再整个还不错的开头和结尾,这些方面奥利维拉是老手
38《会说话的照片》:海伦娜的歌声有些悲凉,然后船长离开,我就觉得该沉船了,但结果不是这样
39《我要回家》: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40《机智问答》:当年电视的影响力犹如今天的网络,谎言由麻木的人们共同铸就
41《达迪克拉维兹的学徒》:没有土地的男人什么都不是!
42《四重人格》:人们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43《血》:摄影功底扎实的人应该去做摄影师,导演这种工作就留给那些啥也不会的人吧!
44《骨未成灰》:贫穷和制造贫穷都是犯罪,现实主义的顽疾再现,佩德罗科斯塔顺利晋级不受欢迎导演行列
45《范黛的小室》:总有人以为开着摄影机完整拍下某个段落就是现实主义
46《前进青春》:对葡萄牙电影彻底失望,现实主义就是被这些人带进了死胡同
47《地下社会》:黑帮类型片开路先锋,而后有国民公敌小凯撒疤面人
48《最后命令》:末代沙俄微缩景观,也是戏中戏结构的先驱,德国人演俄国人却成了第一届奥斯卡影帝
49《纽约码头》:底层人物的绝望和重生,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
50《阿拉伯的劳伦斯》:香港国际电影节8K修复版,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28《威克的女孩》:维克多和他的威克姑娘们,简称非常6+1,细腻红润有光泽
29《大理石人》:追寻社会主义波兰劳模的前世今生,反思国家机器的神话
30《铁人》:格但斯克大罢工以团结工会的胜利告终,"铁人"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转型
31《被解放的姜戈》: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挂了以后影片就已结束
32《逃离自由影院》:借鉴"开罗紫玫瑰",模糊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广电总局的"剪刀手"成了"刽子手"
33《神曲》:无聊的装模作样,梅黛洛是唯一看点
34《亚伯拉罕山谷》:徒有其表的精雕细琢,开头和结尾却还不错
35《追忆童年往事》:当人们93岁的时候完全有理由怀着蛋蛋的忧伤开始怀念自己的故乡
36《逃离德黑兰》:传统的叙事模式外加漂亮的台词和闪亮的配角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37《测不准原理》:搞搞配乐,写点似是而非的书面台词,再整个还不错的开头和结尾,这些方面奥利维拉是老手
38《会说话的照片》:海伦娜的歌声有些悲凉,然后船长离开,我就觉得该沉船了,但结果不是这样
39《我要回家》: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40《机智问答》:当年电视的影响力犹如今天的网络,谎言由麻木的人们共同铸就
41《达迪克拉维兹的学徒》:没有土地的男人什么都不是!
42《四重人格》:人们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43《血》:摄影功底扎实的人应该去做摄影师,导演这种工作就留给那些啥也不会的人吧!
44《骨未成灰》:贫穷和制造贫穷都是犯罪,现实主义的顽疾再现,佩德罗科斯塔顺利晋级不受欢迎导演行列
45《范黛的小室》:总有人以为开着摄影机完整拍下某个段落就是现实主义
46《前进青春》:对葡萄牙电影彻底失望,现实主义就是被这些人带进了死胡同
47《地下社会》:黑帮类型片开路先锋,而后有国民公敌小凯撒疤面人
48《最后命令》:末代沙俄微缩景观,也是戏中戏结构的先驱,德国人演俄国人却成了第一届奥斯卡影帝
49《纽约码头》:底层人物的绝望和重生,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
50《阿拉伯的劳伦斯》:香港国际电影节8K修复版,没有什么是注定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