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或者黑暗
日期:2009-07-23 作者:周佩红 来源:文学报
周佩红
●我们都在河上,都自己撑着自己的船划来划去,都想划到自己想呆的地方(哪怕并不合原先的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位置上停留。除了此岸和彼岸,真的会有第三条岸吗?而做一个选择了第三条岸的人,也就是做了小说中父亲那样的异类,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容易伤害到别人。这就是人的根本的困境吗?
一
你能想象这样的事吗,或你能想象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吗:你的父亲,有点沉默寡言,像其他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不过问家里的大小事,也看不出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而正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平凡本分的人,突然有一天订购了一条结实的仅够一人使用的小船,然后,一句告别或解释的话也没有,平静地来到离家不到一英里的一条河里,划着船,从此只在河上漂来漂去,再也没有踏上岸。
有必要搞清楚之前这个家的状况。这个家由母亲掌管,“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我”。故事是以“我”,一个儿子的口吻叙述。事情发生在他的家里。他似乎还是个孩子。父亲一开始订购小船就让母亲牢骚满腹,唠叨个不停,她以为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或者猎人了。父亲离家时只说了再见,没带食物和别的东西。母亲出乎意料地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一个孩子不会知道很多的事情,他只看到现象。作者严格地按孩子的角度叙述,绝不透露更多。不过我还是要猜想孩子父母的关系。他们从来就是这么一个唠唠叨叨、一个沉默寡言地过日子的吗?她宣泄她的不满,他想着他的心事,完全没有交流的可能?而到了这一刻,父亲本来只是想划船出去透透气的,而母亲的一句气话就让他真的永远不回家了?那么之前他们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父亲没有走远,就整天在那条河上划来划去,引得亲友邻居们议论纷纷。母亲觉得羞辱,却什么也不说,保持着表面的镇静。的确,父亲的这个举动是奇怪的:离家,又不走远,却也不再与家人接近。甚至儿子悄悄为父亲送食物时,父亲在船上看见了儿子,也不向儿子划去,更不作任何手势。父亲成了与世隔绝的一个不言不语的孤独的人。也许在人世间生活时,他在内心早就这么孤独着了。
母亲悄悄地准备着食物,以便让儿子“偷”去送给父亲。“她怀有许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对这篇短小说的每一字句,我都格外地留意,以便找出破解父亲之谜的蛛丝马迹。但蛛丝马迹再多,小说仍是点水不漏,一如事情仍在残酷地继续。
家里没了男人,母亲仍要支撑这个家,农活,买卖,孩子的求学。她还叫来牧师和士兵,想驱走、吓退附在父亲身上的鬼。没用。甚至新闻记者来拍照也无济于事,他们根本不是熟悉河道的父亲的对手,父亲把自己隐蔽得很好。儿子觉得自己是唯一多少懂得父亲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人。那么,父亲想要什么呢?孤独、安静和自由吗?不要什么呢?那无所不在的世间束缚?为了这他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严寒酷暑处境艰难日复一日地任生命流逝也在所不惜?
二
这件事给家人带来莫大的悲哀。原因不明而更显其深的悲哀。他们仿佛受到了谴责,遗弃。他们将永远在怀念和猜想中为自己不知何时做过的什么错事、说过的什么错话而内疚、自责。即使在本该欢乐的喜宴上,他们也笑不出来。他们的可口美食和风雨中舒适的床铺都因父亲所处的粗劣环境而变成一种罪过。
但儿子还是爱着父亲,尊敬父亲。儿子认为,如果父亲不关心他们,为何留在了附近,既不顺流而下,也不逆流而上,到彼此都看不见的地方去呢?
的确这是更深的谜,谜中谜。它改变了这可怜的儿子的人生。哥哥、姐姐后来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搬去城里,远离伤心地,母亲也和女儿一起住,只留下这最小的儿子。他从未考虑过结婚。他决意留下来独自面对这一生中的困境。他觉得父亲需要他。他仍抱着揭开这个谜的希望。然而他的头发也渐渐灰白了。
他终于感到了难过和不解。他想,我有什么罪过?为什么父亲出走要把我也牵扯进来,他在河面漂泊,我被剥夺了永久的宁静?老了的儿子终于挥舞着手帕对河面上更老的父亲喊出心里话:“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这样非继续下去不可……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父亲听见了,多年来第一次向儿子划去,并举起手臂挥舞。然而儿子感到了害怕:父亲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儿子发疯似地逃开了。如果他不逃开,会有怎样的结局?父子真会团圆吗?然而没有如果,人生总是一次性的。从此父亲在河面、在所有人的视野中消失,儿子陷入更深重的自责,病倒,病得快要死去。而他唯一的心愿是,“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上,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河……”
无论这篇小说有多大的象征意义,我阅读时的心已完全被这种父子、亲人间理解和不理解的关系所左右,并且偏向于其中的世俗情感。莫大的悲哀抓住我,我好像就是那个不幸的儿子。我承认任何人都注定孤独,都有自己向往的世界,都有一意孤行迈向自由的理由,但是,他真的可以这样不顾及爱他的人的感受吗?而爱他的人的这种以毁灭自己的一生为代价的付出,等待,又真的是明智和必要的吗?然而人就是这么一种情感的动物,他在自己需要或迷失时不会考虑到别人为这需要或迷失而陷入的更强大的需要或更深的迷失。我不想指责人的自由的需求,亲情的愚蠢,伤害和不伤害,我只是感到悲哀,为一个人的选择而带来的其他人不幸,为人的选择的不易,为人与人之间这种注定的不理解、注定的伤害……我们都在河上,都自己撑着自己的船划来划去,都想划到自己想呆的地方(哪怕并不合原先的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位置上停留。除了此岸和彼岸,真的会有第三条岸吗?而做一个选择了第三条岸的人,也就是做了小说中父亲那样的异类,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容易伤害到别人。这就是人的根本的困境吗?
这将是永无答案的一个问题。可我还是要想它。
三
另一个父亲表现得比较温和(——为什么总是父亲这样年纪的男人开始变得怪异?),他喜欢坐在黑暗中一把不舒服的椅子上,在晚上的厨房里,在母亲和儿女睡着时,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也是正在念书的儿子发现了这一现象(似乎儿子对父亲总是有天然的敏锐观察),好几次,在深夜,他看见父亲在黑暗中沉思。你在想什么,爸爸?儿子问。而爸爸总是回答,没想什么。最多就说,想安静一会儿。父亲可以在暗中一动不动几个小时,回答儿子时语气并不忧虑,声音平静而快乐。
可儿子就想弄明白父亲为何这样。他列举了种种可能(为钱操心,为健康忧虑,思念远方的亲人……),又一一否定掉。他的父亲也没有心力衰竭或老年痴呆,只有53岁,依然敏锐聪慧,而且像以前那样关心种种社会问题,不是那种只注重内心的人。“但是他眼都不眨一下,孤独地坐在黑暗中,凝望着前方,直到深夜。”儿子觉得这并不是“安静一下”可解释的。为什么父亲什么也不说,不哭,不笑,也不干点什么,就只是这样坐着?儿子不能理解。他想理解,然后就可以帮助父亲,虽然他意识到父亲可能并不需要帮助。
儿子一次次问父亲,为什么,而每次都得到相近的回答——我不心烦,我很好,只想安静。也就是没有得到答案。
最后一次,在寂静中,儿子突然打开厨房的电灯,亮光把黑暗中的父亲猛击了一下。这一次父子俩的对话多了一些,父亲说,他不喜欢也不习惯灯光,当他在欧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没有电灯。儿子的心突然亮了一下,开始明白父亲是在黑暗中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出生地奥地利。在黑暗中,儿子仿佛看见奥地利一间酒吧里烧的炭火的最后的余焰,“房间已经变暗了,越来越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伏在壁炉旁边一堆木柴上,明亮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已经死灭的火焰残留下来的余迹。那个男孩就是我父亲。”但真的是他想象的这回事吗?他并没有向父亲证实。也许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向父亲证实的是:你坐在黑暗中,没有别的事,只是你喜欢这样?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芥蒂仿佛消失,儿子准备离开了。突然他又回头问了一下父亲:你在想什么?父亲依然平静而温和地回答:“没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那么这里面还是可能存在谜团,儿子并没有破解。父亲有他的仅属于自己的心事或者问题,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也可能黑暗中的宁静就是一片无边的土地,父亲要在那上面播种什么,收割什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中黑暗(或者光明)的探究,只是有限的,以己度人的,即使是父子连心的这种关系。不,没有谁是会和另一个人心连心的,一个人的心灵对别人是迷宫,对自己也可能是迷宫。
四
我想起我的母亲。她在晚年总要搬一把小竹椅坐在二楼到三楼转角处的小晒台上。那是除她的房间外唯一有大片天空的地方。她去世后我也总是坐在那里看天,想象母亲曾看到什么。上海那时的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早晨和傍晚偶有鸽群飞过,传来鸽哨的声音又渐渐远去。我相信母亲不是为了看这而来到这里。她可能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为了逃出郁闷逼仄的房间。她也可能透过天空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就像她伏在晒台围栏上、她晚年生活的危栏上往下看一样。那里有怎样的细节?她的思绪飘到了哪里?我问过她:姆妈,为什么你总在这里,你不怕太凉吗?姆妈,你在想什么?她总是从梦一般的恍惚中慢慢回过神来,淡淡一笑,说:没想什么,没什么。她不像有的女人那样越上年纪越絮叨,她是越老越沉默。当然,可以确定,她没有患老年痴呆症。
我知道她的一生充满坎坷。我和她交谈过人生的完满和缺憾。她看上去是温和而没有奢求的人。因为没有奢求,那最基本的缺憾就更令我心痛。但她一定还有更多的不愿与他人包括我分享的东西,无论宝藏还是垃圾。她独自望天的沉默的身影令我永难忘怀。那时世界属于她,她也愿独自保有这世界。她去世后我仍在揣测和想象那个世界——作为她的女儿我不可能漠视之。但即使我能进入也只是一小部分,最主要的门永远永远地关闭了。
我是在一本以《河的第三条岸》命名、收集了38篇“世界精短小说经典”的书里读到这两篇小说的。小说作者与其他如雷贯耳的大牌作家如托尔斯泰、莫泊桑、皮兰德娄、海明威、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等相比,十分陌生,但是我只停留在这两篇朴实无华的短篇里,久久地为之心痛、心动。
写《河的第三条岸》的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生于1908年,死于1967年,巴西人,毕业于医学院,到乡村行过医,收集过民间传说,出版过小说集,后来出任巴西外交官。这个悲痛的故事是他从民间收集来的吗?为什么就像是他本人经历过的那么逼真?那深深的迷惑和哀伤仿佛就从他的心底发出,笼罩了他的一生。写《父亲坐在黑暗中》的杰罗姆·魏德曼1913年生于纽约城,也是很早时代的人了,但他的“黑暗中的父亲”今天仍有,一直都有,就像人的心灵之谜会一直存在下去一样。
周佩红
●我们都在河上,都自己撑着自己的船划来划去,都想划到自己想呆的地方(哪怕并不合原先的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位置上停留。除了此岸和彼岸,真的会有第三条岸吗?而做一个选择了第三条岸的人,也就是做了小说中父亲那样的异类,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容易伤害到别人。这就是人的根本的困境吗?
一
你能想象这样的事吗,或你能想象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吗:你的父亲,有点沉默寡言,像其他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不过问家里的大小事,也看不出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而正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平凡本分的人,突然有一天订购了一条结实的仅够一人使用的小船,然后,一句告别或解释的话也没有,平静地来到离家不到一英里的一条河里,划着船,从此只在河上漂来漂去,再也没有踏上岸。
有必要搞清楚之前这个家的状况。这个家由母亲掌管,“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我”。故事是以“我”,一个儿子的口吻叙述。事情发生在他的家里。他似乎还是个孩子。父亲一开始订购小船就让母亲牢骚满腹,唠叨个不停,她以为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或者猎人了。父亲离家时只说了再见,没带食物和别的东西。母亲出乎意料地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一个孩子不会知道很多的事情,他只看到现象。作者严格地按孩子的角度叙述,绝不透露更多。不过我还是要猜想孩子父母的关系。他们从来就是这么一个唠唠叨叨、一个沉默寡言地过日子的吗?她宣泄她的不满,他想着他的心事,完全没有交流的可能?而到了这一刻,父亲本来只是想划船出去透透气的,而母亲的一句气话就让他真的永远不回家了?那么之前他们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父亲没有走远,就整天在那条河上划来划去,引得亲友邻居们议论纷纷。母亲觉得羞辱,却什么也不说,保持着表面的镇静。的确,父亲的这个举动是奇怪的:离家,又不走远,却也不再与家人接近。甚至儿子悄悄为父亲送食物时,父亲在船上看见了儿子,也不向儿子划去,更不作任何手势。父亲成了与世隔绝的一个不言不语的孤独的人。也许在人世间生活时,他在内心早就这么孤独着了。
母亲悄悄地准备着食物,以便让儿子“偷”去送给父亲。“她怀有许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对这篇短小说的每一字句,我都格外地留意,以便找出破解父亲之谜的蛛丝马迹。但蛛丝马迹再多,小说仍是点水不漏,一如事情仍在残酷地继续。
家里没了男人,母亲仍要支撑这个家,农活,买卖,孩子的求学。她还叫来牧师和士兵,想驱走、吓退附在父亲身上的鬼。没用。甚至新闻记者来拍照也无济于事,他们根本不是熟悉河道的父亲的对手,父亲把自己隐蔽得很好。儿子觉得自己是唯一多少懂得父亲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人。那么,父亲想要什么呢?孤独、安静和自由吗?不要什么呢?那无所不在的世间束缚?为了这他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严寒酷暑处境艰难日复一日地任生命流逝也在所不惜?
二
这件事给家人带来莫大的悲哀。原因不明而更显其深的悲哀。他们仿佛受到了谴责,遗弃。他们将永远在怀念和猜想中为自己不知何时做过的什么错事、说过的什么错话而内疚、自责。即使在本该欢乐的喜宴上,他们也笑不出来。他们的可口美食和风雨中舒适的床铺都因父亲所处的粗劣环境而变成一种罪过。
但儿子还是爱着父亲,尊敬父亲。儿子认为,如果父亲不关心他们,为何留在了附近,既不顺流而下,也不逆流而上,到彼此都看不见的地方去呢?
的确这是更深的谜,谜中谜。它改变了这可怜的儿子的人生。哥哥、姐姐后来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搬去城里,远离伤心地,母亲也和女儿一起住,只留下这最小的儿子。他从未考虑过结婚。他决意留下来独自面对这一生中的困境。他觉得父亲需要他。他仍抱着揭开这个谜的希望。然而他的头发也渐渐灰白了。
他终于感到了难过和不解。他想,我有什么罪过?为什么父亲出走要把我也牵扯进来,他在河面漂泊,我被剥夺了永久的宁静?老了的儿子终于挥舞着手帕对河面上更老的父亲喊出心里话:“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这样非继续下去不可……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父亲听见了,多年来第一次向儿子划去,并举起手臂挥舞。然而儿子感到了害怕:父亲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儿子发疯似地逃开了。如果他不逃开,会有怎样的结局?父子真会团圆吗?然而没有如果,人生总是一次性的。从此父亲在河面、在所有人的视野中消失,儿子陷入更深重的自责,病倒,病得快要死去。而他唯一的心愿是,“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上,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河……”
无论这篇小说有多大的象征意义,我阅读时的心已完全被这种父子、亲人间理解和不理解的关系所左右,并且偏向于其中的世俗情感。莫大的悲哀抓住我,我好像就是那个不幸的儿子。我承认任何人都注定孤独,都有自己向往的世界,都有一意孤行迈向自由的理由,但是,他真的可以这样不顾及爱他的人的感受吗?而爱他的人的这种以毁灭自己的一生为代价的付出,等待,又真的是明智和必要的吗?然而人就是这么一种情感的动物,他在自己需要或迷失时不会考虑到别人为这需要或迷失而陷入的更强大的需要或更深的迷失。我不想指责人的自由的需求,亲情的愚蠢,伤害和不伤害,我只是感到悲哀,为一个人的选择而带来的其他人不幸,为人的选择的不易,为人与人之间这种注定的不理解、注定的伤害……我们都在河上,都自己撑着自己的船划来划去,都想划到自己想呆的地方(哪怕并不合原先的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位置上停留。除了此岸和彼岸,真的会有第三条岸吗?而做一个选择了第三条岸的人,也就是做了小说中父亲那样的异类,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容易伤害到别人。这就是人的根本的困境吗?
这将是永无答案的一个问题。可我还是要想它。
三
另一个父亲表现得比较温和(——为什么总是父亲这样年纪的男人开始变得怪异?),他喜欢坐在黑暗中一把不舒服的椅子上,在晚上的厨房里,在母亲和儿女睡着时,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也是正在念书的儿子发现了这一现象(似乎儿子对父亲总是有天然的敏锐观察),好几次,在深夜,他看见父亲在黑暗中沉思。你在想什么,爸爸?儿子问。而爸爸总是回答,没想什么。最多就说,想安静一会儿。父亲可以在暗中一动不动几个小时,回答儿子时语气并不忧虑,声音平静而快乐。
可儿子就想弄明白父亲为何这样。他列举了种种可能(为钱操心,为健康忧虑,思念远方的亲人……),又一一否定掉。他的父亲也没有心力衰竭或老年痴呆,只有53岁,依然敏锐聪慧,而且像以前那样关心种种社会问题,不是那种只注重内心的人。“但是他眼都不眨一下,孤独地坐在黑暗中,凝望着前方,直到深夜。”儿子觉得这并不是“安静一下”可解释的。为什么父亲什么也不说,不哭,不笑,也不干点什么,就只是这样坐着?儿子不能理解。他想理解,然后就可以帮助父亲,虽然他意识到父亲可能并不需要帮助。
儿子一次次问父亲,为什么,而每次都得到相近的回答——我不心烦,我很好,只想安静。也就是没有得到答案。
最后一次,在寂静中,儿子突然打开厨房的电灯,亮光把黑暗中的父亲猛击了一下。这一次父子俩的对话多了一些,父亲说,他不喜欢也不习惯灯光,当他在欧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没有电灯。儿子的心突然亮了一下,开始明白父亲是在黑暗中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出生地奥地利。在黑暗中,儿子仿佛看见奥地利一间酒吧里烧的炭火的最后的余焰,“房间已经变暗了,越来越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伏在壁炉旁边一堆木柴上,明亮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已经死灭的火焰残留下来的余迹。那个男孩就是我父亲。”但真的是他想象的这回事吗?他并没有向父亲证实。也许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向父亲证实的是:你坐在黑暗中,没有别的事,只是你喜欢这样?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芥蒂仿佛消失,儿子准备离开了。突然他又回头问了一下父亲:你在想什么?父亲依然平静而温和地回答:“没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那么这里面还是可能存在谜团,儿子并没有破解。父亲有他的仅属于自己的心事或者问题,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也可能黑暗中的宁静就是一片无边的土地,父亲要在那上面播种什么,收割什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中黑暗(或者光明)的探究,只是有限的,以己度人的,即使是父子连心的这种关系。不,没有谁是会和另一个人心连心的,一个人的心灵对别人是迷宫,对自己也可能是迷宫。
四
我想起我的母亲。她在晚年总要搬一把小竹椅坐在二楼到三楼转角处的小晒台上。那是除她的房间外唯一有大片天空的地方。她去世后我也总是坐在那里看天,想象母亲曾看到什么。上海那时的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早晨和傍晚偶有鸽群飞过,传来鸽哨的声音又渐渐远去。我相信母亲不是为了看这而来到这里。她可能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为了逃出郁闷逼仄的房间。她也可能透过天空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就像她伏在晒台围栏上、她晚年生活的危栏上往下看一样。那里有怎样的细节?她的思绪飘到了哪里?我问过她:姆妈,为什么你总在这里,你不怕太凉吗?姆妈,你在想什么?她总是从梦一般的恍惚中慢慢回过神来,淡淡一笑,说:没想什么,没什么。她不像有的女人那样越上年纪越絮叨,她是越老越沉默。当然,可以确定,她没有患老年痴呆症。
我知道她的一生充满坎坷。我和她交谈过人生的完满和缺憾。她看上去是温和而没有奢求的人。因为没有奢求,那最基本的缺憾就更令我心痛。但她一定还有更多的不愿与他人包括我分享的东西,无论宝藏还是垃圾。她独自望天的沉默的身影令我永难忘怀。那时世界属于她,她也愿独自保有这世界。她去世后我仍在揣测和想象那个世界——作为她的女儿我不可能漠视之。但即使我能进入也只是一小部分,最主要的门永远永远地关闭了。
我是在一本以《河的第三条岸》命名、收集了38篇“世界精短小说经典”的书里读到这两篇小说的。小说作者与其他如雷贯耳的大牌作家如托尔斯泰、莫泊桑、皮兰德娄、海明威、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等相比,十分陌生,但是我只停留在这两篇朴实无华的短篇里,久久地为之心痛、心动。
写《河的第三条岸》的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生于1908年,死于1967年,巴西人,毕业于医学院,到乡村行过医,收集过民间传说,出版过小说集,后来出任巴西外交官。这个悲痛的故事是他从民间收集来的吗?为什么就像是他本人经历过的那么逼真?那深深的迷惑和哀伤仿佛就从他的心底发出,笼罩了他的一生。写《父亲坐在黑暗中》的杰罗姆·魏德曼1913年生于纽约城,也是很早时代的人了,但他的“黑暗中的父亲”今天仍有,一直都有,就像人的心灵之谜会一直存在下去一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