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小绿瓶+AHA 各种酸
早晚都能用。晚上如果要跟A酸搭配的话,先涂小绿瓶,然后等几分钟再涂A
小绿瓶白天用 A醇晚上用
闭合粉刺和黑白头只能通过水杨酸、果酸或全反式A酸及其衍生物治疗和抑制,尤其鼻部的黑头是无法根治的,只能定期清理(清洁面膜、鼻贴、粉刺针、镊子等)+ 酸类抑制。至于毛孔,成年累月(至少一年,需两三年或更久)地合理交替使用浓度合理的果酸和全反式A酸及其衍生物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地改善。如果没有耐心,建议直接选择激光理疗,比如点阵、飞梭等,其效果也远不是外涂能相比的。
过氧化苯甲酰:红肿硬痛、发不出来也消不下去的炎症性痤疮适用。早晚可用。
达芙文(阿达帕林):第三代A酸,刺激性较低且无光敏性,适合非炎症性痤疮和粉刺,敏感皮和偏干皮可选。早晚可用。
全反式A酸:非炎症性痤疮的终极选择,不是很严重的一般不建议轻易尝试,生理活性最强,刺激性最大,风险最高,同时兼具无法超越的改善光老化的功效。只能晚间使用。
水杨酸:适合非炎症性痤疮、粉刺以及黑头,有一定抗炎效果,较为干燥,使用期间易造成一定的脱皮,混油皮上选。早晚可用。
果酸:平滑和清理角质层,帮助改善粗糙和角质代谢紊乱,帮助角质细胞排列更为工整紧密,并能代谢已传递于角质层的黑色素。早晚可用。
A醇:A酸衍生物,较为温和,适合作为长期保养使用,帮助延缓和改善光老化,主要侧重抗氧化而非治疗痤疮,需在皮下转换为A酸才能发挥功效,需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深入真皮层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建议晚间使用。
壬二酸(杜鹃花酸):适合不太严重的炎症性痤疮和非炎症性的黑白头,有一定抗炎功效和美白功效,浓度需较高才能发挥不错的效果。早晚可用。
PHA(内酯葡萄糖酸、乳糖酸):适合干性至油性敏弱肌使用,帮助温和地调理和更正代谢紊乱的角质层并平滑角质层,外加强化皮肤自身的保湿力以及抗氧化,坚持使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地修复受损角质层、增强皮肤的耐受性并改善角质层薄弱。早晚可用。
浓度不高的果酸和水杨酸,它们无法穿透并抵达新细胞产生的基底层,它们仅作用于表皮层最外层的老化细胞并加速其更迭和脱落,并不会影响活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增殖周期。维他命A酸及其衍生物(尤其是全反式A酸)是能对活细胞产生影响的,但维他命A酸并不是角质剥离剂。之所以会将维他命A酸和“去角质”联系到一起,是由于维他命A酸的强生理活性往往容易导致皮肤敏感、干燥、泛红、粗糙等副作用,但这和果酸和水杨酸所提供的“去角质”功能是完全不同的。维他命A酸会对皮肤中的A酸受体发出指令,引导其分裂出更健康的皮肤细胞,但维他命A酸并不能指挥细胞的增殖周期。有大量的研究显示,维他命A酸能改善一定的光老化,但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善而非治愈,维他命A酸不能取代防晒霜对抗光老化的重要位置。
同时长炎症性痤疮和非炎症性痤疮的,可以试试GALDERMA公司的“Epiduo Gel”,含有阿达帕林0.1%和过氧化苯甲酰2.5%。达芙文和班赛同为GALDERMA出品,Epiduo将两者合二为一是个不错的思路,全反式A酸是不能同时与过氧化苯甲酰叠加使用的,两者会产生拮抗,但阿达帕林和过氧化苯甲酰同时使用则无此顾虑。
关于身体美白,很多人都抱怨没有比较好的美白身体乳可选,要不就是妮维雅之类的根本不用去指望真有什么美白效果的超市货,确实如此。因此,我的身体美白方法为——(1) 配方简单的保湿乳 + 4滴管Olay小绿瓶 + 8压欧莱雅美白精华;(2) 果酸乳液 + 适量Philosophy VC粉。每次涂之前调在一起使用。
我平时很少卸妆,因为我都尽量选择用洗面奶就能洗掉的防晒(别问我***款防晒需不需要卸,自己试),但我总会备着卸妆油。每天卸妆会导致细胞间质过度流失,易导致干燥和敏感(尤其是对于干皮和敏感皮来说),角质层被大极性长链合成脂长期高渗透还容易引发其它皮肤问题。但我会隔三差五地使用不含大极性长链合成脂的以矿物油或植物油为基底的卸妆油,比如哪天出油出汗多就用来加强清洁,其它天则不用。
我每天的保养routine都或多或少有不同,尤其是晚上的保养,花样多得不得了,而非一周七天都一尘不变。
白天的混搭——抗氧化精华 + 抗氧化精华/面霜 + 防晒、修复精华/面霜 + 抗氧化精华/面霜 + 防晒。这两个是最基本的白天混搭组合,当然,你也可以叠加N个抗氧化和修复精华,把后面的面霜省掉(如果皮肤偏油的话),最后加个防晒。例:倩碧光子小白瓶(修护)+ 杜克PCF(抗氧化)+ Olay7霜(美白、保湿)+ 防晒。
晚上的混搭1——修复精华 + 抗氧化精华 + 抗氧化面霜(只要皮肤不感觉干燥的话就可省掉),当然同样可以叠加N个精华,然后把面霜省掉。例:ANR(修复)+ Juice Beauty柑橘抗氧化精华 + 倩碧Youth Surge面霜(抗氧化)、兰蔻小黑瓶(修复)+ 契尔氏VC精华(抗氧化、美白)+ EA艾地苯精华(抗氧化)。
晚上的混搭2——温和的修复精华或抗氧化精华 + 果酸或A醇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使用酸类时不必叠加太多层,精简为主;剂型清爽的果酸可用在最前面,剂型稠厚的果酸可用在精华后面;A醇则建议用在最后。果酸、水杨酸、A醇避免同时叠加使用;油痘皮不建议叠加太多层,可全脸单用水杨酸,涂后觉得干燥的话可加一个不油腻的轻保湿乳液。
晚上的混搭3——美白精华 + 抗氧化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美白精华 + 修复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美白精华 + 修复/抗氧化面霜、温和的美白精华 + A醇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温和的果酸 + 温和的美白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例:Olay金露(温和的果酸)+ 倩碧美白精华、ANR + White Lucent美白精华 + EA艾地苯面霜。
混搭原则:不必叠加太多层(总共2~3层足够),涂完一层后间隔5~10分钟再涂第二层;有强迫症或衰老恐惧症星人可以慢慢叠加很多层玩(但不必要)。爽肤水不是必须,精华不是必须,面霜也不是必须,懒人选择一个能适度保湿的乳液即可,但防晒是必须。油痘皮切勿叠加太多,一切以精简为主;干皮也不必叠加太多,加大面霜/乳液用量即可;精华后不一定非要用面霜/乳液;油痘皮别想美白抗老祛痘同时实现,以诉求祛痘抑痘为主。不同种类的酸可同时使用,但非酸类骨灰级老手的,尤其是入门新手,切勿同时叠加不同的酸(可这样用——比如脸部涂果酸/A醇,T区涂水杨酸),并严格控制使用频率,白天必须加强防晒。
我认为吸油纸能将附着于角质层表面的皮脂膜给轻易地破坏掉,而这层弱酸性的膜对维持皮肤水油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建议除了喷油量大的油皮,其它肤质最好别用吸油纸,出油时可用纸巾轻轻按一按,但避免擦拭。
不管什么面膜都绝不建议敷过夜(包括睡眠面膜),尤其是油痘皮、毛孔易阻塞的皮肤切忌敷过夜,确切地说油痘皮应少敷甚至不敷面膜(包括水膜、纯露膜、片状面膜、霜状面膜等),清洁面膜一至两周使用一次即可。
北半球的冬季是近日点。认为冬季紫外线弱、只有夏季才需要防晒的人自己看着办。
光老化不是在几个月内就能够显现到肉眼可见的,而是在一点点一次次地地积累,而且这些紫外线伤害基本上是不可逆、无法修复的,等一上年纪就向人来讨债了。
关于痘印,我是真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实战经验的,因为我很幸运地拥有色素代谢快的皮肤,所以即使挤痘挤到发紫甚至流血都不会留下任何痘印(前提是未伤及真皮层)。不过,我认为以下组合应该能一定程度上地帮助痘印淡化:早——杜克色修 + 倩碧美白精华;晚——杜克色修 + Olay淡斑小滴管。皮肤强悍的同学可考虑于晚间在淡斑小滴管后局部薄薄叠加一层NeoStrata美白凝胶。仅供参考。
不要对涂护肤品这种非侵入式的美容方式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我用了有众多文献支持的殿堂级抗老成分「A酸及其衍生物」五年多,肤质有一定的改善,但细纹无减少也无增多,肉眼上维持住了几年前的状态,其实这真的就该谢天谢地了。「抗老」应正确地理解为「驻颜」而非「还童」。
不要太指望外涂护肤品能改善的皮肤问题有:痘坑、痘疤;红血丝;松弛、下垂;毛孔粗大;晒斑、黄褐斑、遗传性雀斑等;黑眼圈;法令纹、抬头纹、川字纹、鱼尾纹等;各种皮炎、皮肤病、较为严重的挫疮及粉刺;溶脂、瘦脸,etc.,还是在正规医院通过医美手段来改善较为靠谱。
护肤品能解决的美容问题(而非皮肤病)大致为:均匀提亮肤色、平滑角质层、提升含水量、延缓衰老迹象、减少毛孔阻塞、降低长痘几率、改善粗糙、暗沉、干燥等。
我不信中医的「内火长痘」那一套,也不提倡喝中药治痘。因为纵使你喝十万碗中药,也照样无法改变皮脂腺过度分泌皮脂、皮脂腺导管阻塞、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马拉色菌的增殖、毛囊漏斗部角化异常、角质层代谢不畅等内外致因。长痘应去皮肤科诊疗,中医就靠边站吧。
很多人在挑选保养品时非常纠结包装上所标注的「适合肤质」,其实这只是个general reference。保养品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人的肤况不同,所处地域温、湿度也不同,产品所标注的「适合肤质」也就不是绝对精准的。比如果漾美人柑橘抗氧化精华,虽标注为适合干皮,但油皮同样可以用得很嗨。
小绿瓶白天用 A醇晚上用
闭合粉刺和黑白头只能通过水杨酸、果酸或全反式A酸及其衍生物治疗和抑制,尤其鼻部的黑头是无法根治的,只能定期清理(清洁面膜、鼻贴、粉刺针、镊子等)+ 酸类抑制。至于毛孔,成年累月(至少一年,需两三年或更久)地合理交替使用浓度合理的果酸和全反式A酸及其衍生物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地改善。如果没有耐心,建议直接选择激光理疗,比如点阵、飞梭等,其效果也远不是外涂能相比的。
过氧化苯甲酰:红肿硬痛、发不出来也消不下去的炎症性痤疮适用。早晚可用。
达芙文(阿达帕林):第三代A酸,刺激性较低且无光敏性,适合非炎症性痤疮和粉刺,敏感皮和偏干皮可选。早晚可用。
全反式A酸:非炎症性痤疮的终极选择,不是很严重的一般不建议轻易尝试,生理活性最强,刺激性最大,风险最高,同时兼具无法超越的改善光老化的功效。只能晚间使用。
水杨酸:适合非炎症性痤疮、粉刺以及黑头,有一定抗炎效果,较为干燥,使用期间易造成一定的脱皮,混油皮上选。早晚可用。
果酸:平滑和清理角质层,帮助改善粗糙和角质代谢紊乱,帮助角质细胞排列更为工整紧密,并能代谢已传递于角质层的黑色素。早晚可用。
A醇:A酸衍生物,较为温和,适合作为长期保养使用,帮助延缓和改善光老化,主要侧重抗氧化而非治疗痤疮,需在皮下转换为A酸才能发挥功效,需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深入真皮层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建议晚间使用。
壬二酸(杜鹃花酸):适合不太严重的炎症性痤疮和非炎症性的黑白头,有一定抗炎功效和美白功效,浓度需较高才能发挥不错的效果。早晚可用。
PHA(内酯葡萄糖酸、乳糖酸):适合干性至油性敏弱肌使用,帮助温和地调理和更正代谢紊乱的角质层并平滑角质层,外加强化皮肤自身的保湿力以及抗氧化,坚持使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地修复受损角质层、增强皮肤的耐受性并改善角质层薄弱。早晚可用。
浓度不高的果酸和水杨酸,它们无法穿透并抵达新细胞产生的基底层,它们仅作用于表皮层最外层的老化细胞并加速其更迭和脱落,并不会影响活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增殖周期。维他命A酸及其衍生物(尤其是全反式A酸)是能对活细胞产生影响的,但维他命A酸并不是角质剥离剂。之所以会将维他命A酸和“去角质”联系到一起,是由于维他命A酸的强生理活性往往容易导致皮肤敏感、干燥、泛红、粗糙等副作用,但这和果酸和水杨酸所提供的“去角质”功能是完全不同的。维他命A酸会对皮肤中的A酸受体发出指令,引导其分裂出更健康的皮肤细胞,但维他命A酸并不能指挥细胞的增殖周期。有大量的研究显示,维他命A酸能改善一定的光老化,但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善而非治愈,维他命A酸不能取代防晒霜对抗光老化的重要位置。
同时长炎症性痤疮和非炎症性痤疮的,可以试试GALDERMA公司的“Epiduo Gel”,含有阿达帕林0.1%和过氧化苯甲酰2.5%。达芙文和班赛同为GALDERMA出品,Epiduo将两者合二为一是个不错的思路,全反式A酸是不能同时与过氧化苯甲酰叠加使用的,两者会产生拮抗,但阿达帕林和过氧化苯甲酰同时使用则无此顾虑。
关于身体美白,很多人都抱怨没有比较好的美白身体乳可选,要不就是妮维雅之类的根本不用去指望真有什么美白效果的超市货,确实如此。因此,我的身体美白方法为——(1) 配方简单的保湿乳 + 4滴管Olay小绿瓶 + 8压欧莱雅美白精华;(2) 果酸乳液 + 适量Philosophy VC粉。每次涂之前调在一起使用。
我平时很少卸妆,因为我都尽量选择用洗面奶就能洗掉的防晒(别问我***款防晒需不需要卸,自己试),但我总会备着卸妆油。每天卸妆会导致细胞间质过度流失,易导致干燥和敏感(尤其是对于干皮和敏感皮来说),角质层被大极性长链合成脂长期高渗透还容易引发其它皮肤问题。但我会隔三差五地使用不含大极性长链合成脂的以矿物油或植物油为基底的卸妆油,比如哪天出油出汗多就用来加强清洁,其它天则不用。
我每天的保养routine都或多或少有不同,尤其是晚上的保养,花样多得不得了,而非一周七天都一尘不变。
白天的混搭——抗氧化精华 + 抗氧化精华/面霜 + 防晒、修复精华/面霜 + 抗氧化精华/面霜 + 防晒。这两个是最基本的白天混搭组合,当然,你也可以叠加N个抗氧化和修复精华,把后面的面霜省掉(如果皮肤偏油的话),最后加个防晒。例:倩碧光子小白瓶(修护)+ 杜克PCF(抗氧化)+ Olay7霜(美白、保湿)+ 防晒。
晚上的混搭1——修复精华 + 抗氧化精华 + 抗氧化面霜(只要皮肤不感觉干燥的话就可省掉),当然同样可以叠加N个精华,然后把面霜省掉。例:ANR(修复)+ Juice Beauty柑橘抗氧化精华 + 倩碧Youth Surge面霜(抗氧化)、兰蔻小黑瓶(修复)+ 契尔氏VC精华(抗氧化、美白)+ EA艾地苯精华(抗氧化)。
晚上的混搭2——温和的修复精华或抗氧化精华 + 果酸或A醇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使用酸类时不必叠加太多层,精简为主;剂型清爽的果酸可用在最前面,剂型稠厚的果酸可用在精华后面;A醇则建议用在最后。果酸、水杨酸、A醇避免同时叠加使用;油痘皮不建议叠加太多层,可全脸单用水杨酸,涂后觉得干燥的话可加一个不油腻的轻保湿乳液。
晚上的混搭3——美白精华 + 抗氧化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美白精华 + 修复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美白精华 + 修复/抗氧化面霜、温和的美白精华 + A醇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温和的果酸 + 温和的美白精华 + 面霜(可省,理由同上)。例:Olay金露(温和的果酸)+ 倩碧美白精华、ANR + White Lucent美白精华 + EA艾地苯面霜。
混搭原则:不必叠加太多层(总共2~3层足够),涂完一层后间隔5~10分钟再涂第二层;有强迫症或衰老恐惧症星人可以慢慢叠加很多层玩(但不必要)。爽肤水不是必须,精华不是必须,面霜也不是必须,懒人选择一个能适度保湿的乳液即可,但防晒是必须。油痘皮切勿叠加太多,一切以精简为主;干皮也不必叠加太多,加大面霜/乳液用量即可;精华后不一定非要用面霜/乳液;油痘皮别想美白抗老祛痘同时实现,以诉求祛痘抑痘为主。不同种类的酸可同时使用,但非酸类骨灰级老手的,尤其是入门新手,切勿同时叠加不同的酸(可这样用——比如脸部涂果酸/A醇,T区涂水杨酸),并严格控制使用频率,白天必须加强防晒。
我认为吸油纸能将附着于角质层表面的皮脂膜给轻易地破坏掉,而这层弱酸性的膜对维持皮肤水油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建议除了喷油量大的油皮,其它肤质最好别用吸油纸,出油时可用纸巾轻轻按一按,但避免擦拭。
不管什么面膜都绝不建议敷过夜(包括睡眠面膜),尤其是油痘皮、毛孔易阻塞的皮肤切忌敷过夜,确切地说油痘皮应少敷甚至不敷面膜(包括水膜、纯露膜、片状面膜、霜状面膜等),清洁面膜一至两周使用一次即可。
北半球的冬季是近日点。认为冬季紫外线弱、只有夏季才需要防晒的人自己看着办。
光老化不是在几个月内就能够显现到肉眼可见的,而是在一点点一次次地地积累,而且这些紫外线伤害基本上是不可逆、无法修复的,等一上年纪就向人来讨债了。
关于痘印,我是真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实战经验的,因为我很幸运地拥有色素代谢快的皮肤,所以即使挤痘挤到发紫甚至流血都不会留下任何痘印(前提是未伤及真皮层)。不过,我认为以下组合应该能一定程度上地帮助痘印淡化:早——杜克色修 + 倩碧美白精华;晚——杜克色修 + Olay淡斑小滴管。皮肤强悍的同学可考虑于晚间在淡斑小滴管后局部薄薄叠加一层NeoStrata美白凝胶。仅供参考。
不要对涂护肤品这种非侵入式的美容方式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我用了有众多文献支持的殿堂级抗老成分「A酸及其衍生物」五年多,肤质有一定的改善,但细纹无减少也无增多,肉眼上维持住了几年前的状态,其实这真的就该谢天谢地了。「抗老」应正确地理解为「驻颜」而非「还童」。
不要太指望外涂护肤品能改善的皮肤问题有:痘坑、痘疤;红血丝;松弛、下垂;毛孔粗大;晒斑、黄褐斑、遗传性雀斑等;黑眼圈;法令纹、抬头纹、川字纹、鱼尾纹等;各种皮炎、皮肤病、较为严重的挫疮及粉刺;溶脂、瘦脸,etc.,还是在正规医院通过医美手段来改善较为靠谱。
护肤品能解决的美容问题(而非皮肤病)大致为:均匀提亮肤色、平滑角质层、提升含水量、延缓衰老迹象、减少毛孔阻塞、降低长痘几率、改善粗糙、暗沉、干燥等。
我不信中医的「内火长痘」那一套,也不提倡喝中药治痘。因为纵使你喝十万碗中药,也照样无法改变皮脂腺过度分泌皮脂、皮脂腺导管阻塞、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马拉色菌的增殖、毛囊漏斗部角化异常、角质层代谢不畅等内外致因。长痘应去皮肤科诊疗,中医就靠边站吧。
很多人在挑选保养品时非常纠结包装上所标注的「适合肤质」,其实这只是个general reference。保养品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人的肤况不同,所处地域温、湿度也不同,产品所标注的「适合肤质」也就不是绝对精准的。比如果漾美人柑橘抗氧化精华,虽标注为适合干皮,但油皮同样可以用得很嗨。
-
兯兯h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15 15: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