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纹]有巫术的世界是一个真诚的世界
相信巫术(magic)者眼中的世界地图,与不信巫术的世界地图是不同的。托勒密,以往大家只知道他是哥白尼的夙世冤家,一个企图把太阳并且宇宙围绕着地球兜兜转的狂妄老小子,其实教科书向人们隐瞒了他作为占星学家的身份,他所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其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他坚持世界的构造合乎艺术的平衡,坚持在地球上陆地包围海洋。多年以后,伟大的哥伦布在大西洋中四顾茫茫,一定感慨万千,体会得到巫师对待时间和空间的想法与水手之间究竟有多么巨大的分歧。出生于埃及的托勒密曾经使他相信,此刻他早已弃舟登陆,在他脚下的是坚实的沙漠,穿过它前方便可抵达富饶多金的中国和印度。
其实,东方的中国人可能更早地体会到两种不同的世界。为此,他们始终并没有遵循祖先遗存下来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来开拓世界。早在公元1345年,元代官修的书籍目录中,它已然从地理学书籍中抽出,改列在一个颇为边缘化的书架——只有巫术爱好者喜欢去翻翻的“五行类”著作中了。据信这种改变或与欧亚大草原上骋驰无敌的蒙古骑兵,以及东来的天主教徒马可•波罗等人有关。
总的说来,耶稣纪元的第二个千年纪正是巫术的悲惨年代。随着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掌握知识,一个神秘并且神奇的世界从此褪色。商人、水手和使节们带来的远方传奇,那些关于宫廷、集市、妓院和战争的故事挥发着世俗的气息。各种内部精巧的机械和器具则日益迅捷地把天然之物改变为人工制品,能见度高、批量化的物质生产方式给予巫术以重大打击。宗教则处处追击着涣散的巫术信徒,就象螳螂捕蝉那样,在争夺信仰领土的战争中,古老而单纯的巫术哪里抵得上组织严密、几乎把什么都解释过的宗教呢。女巫们纷纷在火中结束了在尘世的使命,尽管她们本人并不愿意这么做。东欧的许多地方都传说只有5月1日前一天的“瓦几普司之夜”(Walpurgisnacht) 才归属于她们,在其他时间里,世界则归于上帝。此后,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从炼金术和占星术等蜕化而来的科学还了宗教雷霆一击,宗教的地位有如巫术在中世纪。但是,科学并没有主动认同它与巫术的关系,早先失败的巫师则遭到了双重的株连。
一直要等到人类学家的出现。那些跟着四处放火的殖民者的步伐到处救火的人,那些在海上晕船的观察家和写作者,在他们的采集用的网兜、试管中,捕捉到微弱的光芒。正是通过这些后来贴上了“原始”标签的实验标本,以及人类学家的手记中,有关巫术的世界版图以及巫术的历史才为人所知。
涂脂抹粉:巫术的起源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在世界各大陆之中,除了人踪难至的南极洲之外,均有巫术和巫师分布。更确切的说,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即有巫术。在文明的早期,各个不通声息的部落或是族群因为探索未知世界的迫切愿望,对一些偶然关联产生了坚定的信心,从同认定可以通过这些特定的关联,由此及彼地对自然施加人类的影响力。一个经常被举到的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巫术的起源:
从前有一天,有个猎手在出门之前不小心把一块白色的染料蹭到脸上而没有发现。这是个马虎的家伙,因此他从来都斩获不丰。这一天他碰巧打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鹿。回到村庄,人们发现了脸上涂白的劣等猎手和他的猎物,便相信是白颜料带来的好运气。于是每次打猎前,这个猎人和他的同伴总要故意抹一些在脸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一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脸,这成了打猎前必要的仪式。人们高兴地认为他们找到了自然的法则。他们相信,只要按照法则在打猎前往脸上涂白色染料,收获就会丰富——于是,通过“偶然”、“想象”和“信心”这三个关键词,巫术就产生了。
不敢肯定,如今的面霜和面膜是不是巫术的痕迹——但是这些施用在脸部的白色物质,在事实上的确为俘获异性(的心灵)提供了帮助。巫术是通过媒介物作用于对象的,用一个比喻就是“隔山打牛”,这种媒介物可以是大家已经熟知的巫师道具:魔杖,可以是言语(比如咒语),可以是象征人或者神的木像土偶,也可以是某些物品比如涂抹在脸颊上的白色物质。通过这个媒体,巫术的发出者把远远大于自己肉身所能够发出的力量,传导到对象那儿去。巫术就完成了。
巫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施展的,如上所述,因为它要做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事实上,任何史料都没有说到过,也没有人会相信有天天施展巫术来睡觉或者吃饭或者辗死一只蚂蚁的。除非为了某个特殊的目的比如炫耀或慑服观众,巫术一般都不会是日常行为。在《哈里•波特》中残留了这个巫术准则的影子:魔法世界是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开往魔法学校的列车停在麻瓜人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当然,是有一种人用巫术来“吃饭”的,一辈子都是——这种终生专职人员便是巫师,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他们会称作萨满或者祭司、术士。会巫术的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极少数人,他们掌握了别人没有的奥秘。知识就是力量,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社会因此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他们是文明的先锋,真正的探索者和知识的守护人;而在历史发展的晚近时期,失去信众的他们被斥之为装神弄鬼。
用爱情为巫术分类
巫术有多种分类,有一种分类标准是:根据个人(受虐狂除外)的爱憎,渴望加诸己身的巫术被称之为白巫术,而畏惧加诸己身的则叫黑巫术。与人们所能接受的色谱含义相同,白色的巫术代表着给予,希望和欣欣向荣,就象太阳升起;而与黑色巫术同行的是剥夺、毁灭,残忍和破坏,就象寒夜突临,恶狼欲噬。白巫术是给自己的,给朋友的,而黑巫术是送给敌人的礼物。其实大家都会几种黑巫术,最常见的一种是张开嘴巴,绽动唇舌,以激烈的语气、夸张的姿态进行一种被称之为“骂”的言语行为之时发出的。其前身被称之为“诅咒”,内容不外乎表达让对象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渴望。公元三世纪,中国官员王朗即是死于这种巫术下,施法的巫师名叫诸葛亮。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诅咒未必实无其效,因为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化,人们在体质和心理上抗御巫术的能力都呈几何级数地增加。它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有时(如我们在街上所见)甚至是两个人的超小型战争。
有巫术的世界是一个几乎真诚的世界。在那个时代里,语言还是崭新的,它与真实之间通过纯净的空气而不是纸张或者细金属线传播的,它几乎就是真实。主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存在讹诈和欺骗。因此,当东方的术士舞着身形,挥着双手用难听的声音说出“临-兵-斗-者-皆-阵-裂-在-前”之时,他身后的以及他对面的双方兵士在那个时刻都几乎认为要阵裂了;而当花心男坐怀而乱之时,他也不会面不改色地海誓山盟——海和山在那时都是令人敬畏的神灵,神灵在上,诅咒和誓言的力量都是伟大而有效的。
爱情当然也是巫术的一个重要目标。犹太经书记载历史上第一个女巫名叫莉莉亚,她是夏娃的前任,她与亚当的爱情毁于上帝的干涉,上帝将她驱出了伊甸园也驱出了正统的历史,让她成为女巫与魔鬼为伍。可以猜测,爱情巫术那时候就产生了。在分类上,爱情巫术与医疗术之类放在一起,属于明媚的白天的巫术。如果回忆得起安徒生《海的女儿》,可以知晓巫术失败的悲惨结果。但是对于陷入情网的人儿来说,有一丝一毫的成功率也要上啊。意大利的民间故事中曾经描述到一种巫术:如果妻子穿破七双铁鞋即可寻回失踪的丈夫。非洲男子则普遍认同一种简单的仪式,如果偷来心上人的头发和自己的头发,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那么抓住或者说缠住她的芳心将变得指日可待。而人类学家记载道: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巫师们却忙着为年轻男子们准备稀奇古怪的液体,如蛇涎、童子泪、有孕妇乘过凉的椰子树的椰油等等,用它们制造的护身符将给予求爱者巨大的精神力量。搜罗世界各地的爱情巫术是一件有功德的事业,一定有裨于所有患单相思的现代男女,只是某些巫术材料殊难寻找,更无法工业化批量生产。
巫师三级跳:哲学、科学、文学
在形形色色的巫术之中,占星术曾经是最高尚的一种,因为占星的巫师需要长时间的素面朝天,他们离宇宙最近。长期以来,他们只为高贵的皇室服务,流传于众人之口的只是诸如“星座”之类简单粗糙的小摆设和小花边。与相术一起,占星术定义了有关时间的本质问题,关于个人能否认识并且参与未来的问题,他们把星空作为想象的世界,以星空的变化作为推理的证据,推导出未来变数的究竟。各种巫术之中,就数占星术更接近于思辨之学,对象的需要使占星术士天然地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复杂关系相亲缘,政治与人事上的变幻多端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星空的一个人间镜像罢了——他们因此一度成为宫廷的宠儿。占星术士把“未来”允诺给“现在”,比起过去,人们其实更加憧憬未来,因此星相给人以永久的诱惑,预言家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消逝的职业。但是星相学的衰微也是世界范围之内的事实,天文学已经把星空的变化笼罩在周密的计算之中。在托勒密之后,星占术似乎并没有进步,著名科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举例说,当下的星相学家施于土星的术语和叙述,与托勒密如同一辙。优秀的星相学家是不是都改行去作了天文学家或者哲学家呢?再多的想象力也无法穷尽星空的奥妙,而望远镜等旨在周密和精细的仪器又会使专业人士产生依赖之心,转向“计算”与“验证”这一条更加务实的知识之路。
在星相学之后得到权威人士青睐的是炼金术。这种把此物变成彼物的巫术与占星术的关系密切,几大行星的力量被炼金术士无限夸张。据称,炼金术源自我国的炼丹术,这种表现力明显的法术重拾了巫师的信心,而不死或者财富的追求也是它发展的动力。但是,如科学史所记载的,炼金的炉子出乎术士的意料,炼出的是近代化学而不是金子。正是掌握了物质变幻奥秘之后,人类才开始了科学时代。
在科学时代,失去了信众之后的巫术何为?但事实与人类学家基于文明史经验上的假想相反,人们的耳朵和眼睛里经常被巫术或者魔法之类的字词所刺激。吉普赛传说和塔罗牌,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魔戒》和《哈里•波特》,电脑游戏,文学与电影艺术制造幻象的能力使之成为巫术最后的安身之地。基本上,哲学表达人类的智慧,科学给予人类以希望,而文学则总是慰藉着人类的脆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魔法或者玄幻为主题的作品所能给予的并不是有关巫术的准确知识,大量黑巫术被文字和影像制造出来了;不过,人们总是需要英雄的神奇,并对超出自身潜能的力量从来都是津津乐道的。在这个充分的理由下,以想象为基本方式的巫术变成了想象中的巫术。也许,这就是巫术的归宿。
2004
其实,东方的中国人可能更早地体会到两种不同的世界。为此,他们始终并没有遵循祖先遗存下来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来开拓世界。早在公元1345年,元代官修的书籍目录中,它已然从地理学书籍中抽出,改列在一个颇为边缘化的书架——只有巫术爱好者喜欢去翻翻的“五行类”著作中了。据信这种改变或与欧亚大草原上骋驰无敌的蒙古骑兵,以及东来的天主教徒马可•波罗等人有关。
总的说来,耶稣纪元的第二个千年纪正是巫术的悲惨年代。随着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掌握知识,一个神秘并且神奇的世界从此褪色。商人、水手和使节们带来的远方传奇,那些关于宫廷、集市、妓院和战争的故事挥发着世俗的气息。各种内部精巧的机械和器具则日益迅捷地把天然之物改变为人工制品,能见度高、批量化的物质生产方式给予巫术以重大打击。宗教则处处追击着涣散的巫术信徒,就象螳螂捕蝉那样,在争夺信仰领土的战争中,古老而单纯的巫术哪里抵得上组织严密、几乎把什么都解释过的宗教呢。女巫们纷纷在火中结束了在尘世的使命,尽管她们本人并不愿意这么做。东欧的许多地方都传说只有5月1日前一天的“瓦几普司之夜”(Walpurgisnacht) 才归属于她们,在其他时间里,世界则归于上帝。此后,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从炼金术和占星术等蜕化而来的科学还了宗教雷霆一击,宗教的地位有如巫术在中世纪。但是,科学并没有主动认同它与巫术的关系,早先失败的巫师则遭到了双重的株连。
一直要等到人类学家的出现。那些跟着四处放火的殖民者的步伐到处救火的人,那些在海上晕船的观察家和写作者,在他们的采集用的网兜、试管中,捕捉到微弱的光芒。正是通过这些后来贴上了“原始”标签的实验标本,以及人类学家的手记中,有关巫术的世界版图以及巫术的历史才为人所知。
涂脂抹粉:巫术的起源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在世界各大陆之中,除了人踪难至的南极洲之外,均有巫术和巫师分布。更确切的说,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即有巫术。在文明的早期,各个不通声息的部落或是族群因为探索未知世界的迫切愿望,对一些偶然关联产生了坚定的信心,从同认定可以通过这些特定的关联,由此及彼地对自然施加人类的影响力。一个经常被举到的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巫术的起源:
从前有一天,有个猎手在出门之前不小心把一块白色的染料蹭到脸上而没有发现。这是个马虎的家伙,因此他从来都斩获不丰。这一天他碰巧打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鹿。回到村庄,人们发现了脸上涂白的劣等猎手和他的猎物,便相信是白颜料带来的好运气。于是每次打猎前,这个猎人和他的同伴总要故意抹一些在脸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一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脸,这成了打猎前必要的仪式。人们高兴地认为他们找到了自然的法则。他们相信,只要按照法则在打猎前往脸上涂白色染料,收获就会丰富——于是,通过“偶然”、“想象”和“信心”这三个关键词,巫术就产生了。
不敢肯定,如今的面霜和面膜是不是巫术的痕迹——但是这些施用在脸部的白色物质,在事实上的确为俘获异性(的心灵)提供了帮助。巫术是通过媒介物作用于对象的,用一个比喻就是“隔山打牛”,这种媒介物可以是大家已经熟知的巫师道具:魔杖,可以是言语(比如咒语),可以是象征人或者神的木像土偶,也可以是某些物品比如涂抹在脸颊上的白色物质。通过这个媒体,巫术的发出者把远远大于自己肉身所能够发出的力量,传导到对象那儿去。巫术就完成了。
巫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施展的,如上所述,因为它要做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事实上,任何史料都没有说到过,也没有人会相信有天天施展巫术来睡觉或者吃饭或者辗死一只蚂蚁的。除非为了某个特殊的目的比如炫耀或慑服观众,巫术一般都不会是日常行为。在《哈里•波特》中残留了这个巫术准则的影子:魔法世界是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开往魔法学校的列车停在麻瓜人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当然,是有一种人用巫术来“吃饭”的,一辈子都是——这种终生专职人员便是巫师,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他们会称作萨满或者祭司、术士。会巫术的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极少数人,他们掌握了别人没有的奥秘。知识就是力量,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社会因此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他们是文明的先锋,真正的探索者和知识的守护人;而在历史发展的晚近时期,失去信众的他们被斥之为装神弄鬼。
用爱情为巫术分类
巫术有多种分类,有一种分类标准是:根据个人(受虐狂除外)的爱憎,渴望加诸己身的巫术被称之为白巫术,而畏惧加诸己身的则叫黑巫术。与人们所能接受的色谱含义相同,白色的巫术代表着给予,希望和欣欣向荣,就象太阳升起;而与黑色巫术同行的是剥夺、毁灭,残忍和破坏,就象寒夜突临,恶狼欲噬。白巫术是给自己的,给朋友的,而黑巫术是送给敌人的礼物。其实大家都会几种黑巫术,最常见的一种是张开嘴巴,绽动唇舌,以激烈的语气、夸张的姿态进行一种被称之为“骂”的言语行为之时发出的。其前身被称之为“诅咒”,内容不外乎表达让对象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渴望。公元三世纪,中国官员王朗即是死于这种巫术下,施法的巫师名叫诸葛亮。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诅咒未必实无其效,因为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化,人们在体质和心理上抗御巫术的能力都呈几何级数地增加。它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有时(如我们在街上所见)甚至是两个人的超小型战争。
有巫术的世界是一个几乎真诚的世界。在那个时代里,语言还是崭新的,它与真实之间通过纯净的空气而不是纸张或者细金属线传播的,它几乎就是真实。主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存在讹诈和欺骗。因此,当东方的术士舞着身形,挥着双手用难听的声音说出“临-兵-斗-者-皆-阵-裂-在-前”之时,他身后的以及他对面的双方兵士在那个时刻都几乎认为要阵裂了;而当花心男坐怀而乱之时,他也不会面不改色地海誓山盟——海和山在那时都是令人敬畏的神灵,神灵在上,诅咒和誓言的力量都是伟大而有效的。
爱情当然也是巫术的一个重要目标。犹太经书记载历史上第一个女巫名叫莉莉亚,她是夏娃的前任,她与亚当的爱情毁于上帝的干涉,上帝将她驱出了伊甸园也驱出了正统的历史,让她成为女巫与魔鬼为伍。可以猜测,爱情巫术那时候就产生了。在分类上,爱情巫术与医疗术之类放在一起,属于明媚的白天的巫术。如果回忆得起安徒生《海的女儿》,可以知晓巫术失败的悲惨结果。但是对于陷入情网的人儿来说,有一丝一毫的成功率也要上啊。意大利的民间故事中曾经描述到一种巫术:如果妻子穿破七双铁鞋即可寻回失踪的丈夫。非洲男子则普遍认同一种简单的仪式,如果偷来心上人的头发和自己的头发,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那么抓住或者说缠住她的芳心将变得指日可待。而人类学家记载道: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巫师们却忙着为年轻男子们准备稀奇古怪的液体,如蛇涎、童子泪、有孕妇乘过凉的椰子树的椰油等等,用它们制造的护身符将给予求爱者巨大的精神力量。搜罗世界各地的爱情巫术是一件有功德的事业,一定有裨于所有患单相思的现代男女,只是某些巫术材料殊难寻找,更无法工业化批量生产。
巫师三级跳:哲学、科学、文学
在形形色色的巫术之中,占星术曾经是最高尚的一种,因为占星的巫师需要长时间的素面朝天,他们离宇宙最近。长期以来,他们只为高贵的皇室服务,流传于众人之口的只是诸如“星座”之类简单粗糙的小摆设和小花边。与相术一起,占星术定义了有关时间的本质问题,关于个人能否认识并且参与未来的问题,他们把星空作为想象的世界,以星空的变化作为推理的证据,推导出未来变数的究竟。各种巫术之中,就数占星术更接近于思辨之学,对象的需要使占星术士天然地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复杂关系相亲缘,政治与人事上的变幻多端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星空的一个人间镜像罢了——他们因此一度成为宫廷的宠儿。占星术士把“未来”允诺给“现在”,比起过去,人们其实更加憧憬未来,因此星相给人以永久的诱惑,预言家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消逝的职业。但是星相学的衰微也是世界范围之内的事实,天文学已经把星空的变化笼罩在周密的计算之中。在托勒密之后,星占术似乎并没有进步,著名科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举例说,当下的星相学家施于土星的术语和叙述,与托勒密如同一辙。优秀的星相学家是不是都改行去作了天文学家或者哲学家呢?再多的想象力也无法穷尽星空的奥妙,而望远镜等旨在周密和精细的仪器又会使专业人士产生依赖之心,转向“计算”与“验证”这一条更加务实的知识之路。
在星相学之后得到权威人士青睐的是炼金术。这种把此物变成彼物的巫术与占星术的关系密切,几大行星的力量被炼金术士无限夸张。据称,炼金术源自我国的炼丹术,这种表现力明显的法术重拾了巫师的信心,而不死或者财富的追求也是它发展的动力。但是,如科学史所记载的,炼金的炉子出乎术士的意料,炼出的是近代化学而不是金子。正是掌握了物质变幻奥秘之后,人类才开始了科学时代。
在科学时代,失去了信众之后的巫术何为?但事实与人类学家基于文明史经验上的假想相反,人们的耳朵和眼睛里经常被巫术或者魔法之类的字词所刺激。吉普赛传说和塔罗牌,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魔戒》和《哈里•波特》,电脑游戏,文学与电影艺术制造幻象的能力使之成为巫术最后的安身之地。基本上,哲学表达人类的智慧,科学给予人类以希望,而文学则总是慰藉着人类的脆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魔法或者玄幻为主题的作品所能给予的并不是有关巫术的准确知识,大量黑巫术被文字和影像制造出来了;不过,人们总是需要英雄的神奇,并对超出自身潜能的力量从来都是津津乐道的。在这个充分的理由下,以想象为基本方式的巫术变成了想象中的巫术。也许,这就是巫术的归宿。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