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都柏林文学奖荷兰作家入围
最近(2013年底),又有四名荷兰作家被列入2014年度IMPAC都柏林文学奖(初选)长名单。Peter Terrin的《看守(The Guard)》 (MacLehose Press, 译者David Colmer), Herman Koch的《晚餐(The Dinner)》 (Atlantic, 译者Sam Garrett), Gerbrand Bakker 的《迂回(The Detour)》 (Harvill Secker, 译者David Colmer) 和 Threes Anna的《 等待梅雨(Waiting for the Monsoon)》 (Anansi, 译者Barbara Potter Fasting).
(2013年???)不久前,有豆友报知荷兰三位作家入围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选)长名单,那今年可算是个荷兰小说英语译本的丰产年,屡次听到几位荷兰作家已然成了《纽约时报》的谈资——《命运晚餐》英文译本虽然得了差评,但还是促成该书这几周来跻身纽约畅销书榜第九位!随之引起了人们对其他荷兰文学译本的兴趣。年前公布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选)长名单上原来已列入三名荷兰小说家,而三部作品各有不同的三位荷译英翻译家,更说明了翻译荷兰文学不再是DAVID COLMER一人独揽的活计。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年一位荷译英译友所说的那样,她若想翻译一部荷文重要作品,果然先要竞标,与这些英译界大腕比试一下。
不知1996年设立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衷如何,现在看来,其声势与轰动除其含高金量以外,就在于它常爆冷门,人选作家(更不用说译者)一般都不是些家喻户晓声名显赫的名字。获得了该奖可算作这些作家、译者熬出了头吧,因为此后,他们的声明远扬,迟到的好评、荣誉奖项频频而来。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作者都是谁吧。
Conny Braam 全名Cornelia Hendrika Helena (Conny) Braam,1948年生人,在荷兰文学基金会网站上尚未被编入该基金会推荐作家之列,不信,你可以去找一找:http://www.letterenfonds.nl/nl/schrijvers-en-vertalers。如今这位难得的、富有内涵的美女
得到IMPAC都柏林文学大奖提名,但愿会引起荷兰人对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另眼刮目相看。曾问过一位对荷兰文学还算比较熟悉的朋友,竟然对她的印象不过是——“她主要是写非虚构作品的吧......”。还好,没被打上“关注社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作家的烙印,这类作家在荷兰不被看好。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作家作品没有社会责任,因此有人还提出像《动物农场》、《一九八四》和哈里·穆里施的《第40/61号案件(De Zaak 40/61)》之类的小说,不应被当作文学作品。
作为记者兼作家的Conny Braam以反种族隔离的活动知名,是1971年荷兰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组织(AABN)的创建者之一,并任该组织主席多年,是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支持者。1992年起发表了小说,除这本《可卡因推销员》外,另著有有关亚伯拉罕家族三部曲《乌拉行动(Operatie Vula)》、《公羊屠夫(De Bokkeslachter)》、《 硫磺(Zwavel)》。
《可卡因推销员(The Cocaine Salesman=De handelsreiziger)》
作者Conny Braam
由Jonathan Reeder荷译英
1917年7月31日,26岁的英国人罗宾·莱德,在弗兰德战场上,爬出壕沟向德军部队和拼命开火,后被德军手榴弹炸致重伤,尽管多次施行整容手术,他不得不用面具来遮盖自己的大半脸。
大约在同一时期,吕贤·赫斯兰德,一个旅行推销商从英国制药公司为荷兰方兴未艾的可卡因工厂带来了一份大订单。此后不久,他与为德军代购的商人成交后,用所得利润给自己买了一辆渴望已久的哈雷戴维森。
停战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莱德来到赫斯兰德家中生活,受到了吕贤的妹妹斯瓦尼的热情招待。期待与幻想于是油然而生,但欺骗和自我欺骗使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他们发现这位退伍军人所隐藏的不仅仅是被毁的容貌。
《可卡因推销员》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小说,根据鲜为人知的史实,讲述了一战期间荷兰向敌对双方出售可卡因的虚构故事,故事涉及了自我欺骗、背叛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怀疑之书(The Book of Doubt)》
荷译英译者Brian Doyle
苔丝·德·罗(Tessa de Loo)在中国已有《孪生姐妹》的中译本。
赛依德的母亲虽然是个荷兰人,但在母亲二十多年前爱上的乌得琴艺人记忆里他有个摩洛哥人的名字。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以后,他逃回了摩洛哥。在他孩时的好友哈桑陪伴下,萨依德决定去找自己的父亲,希望自己能在新世界里找到一个新的身份。在孩提时代,他们共享着一个由他俩统治的想象王国。现在他们只有一个起点——非斯的一家杂货店。他们从那儿追寻乌得琴艺人的踪迹,这把他俩从伊夫兰的雪松森林带到了高阿特拉斯的红色沙漠中,在一场败仗中,卡斯巴人在那儿被围困并从此衰落。赛依德的探求之旅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幻灭之中,使他投入了伊斯兰教的怀抱,企望自己能够有所依托。但某人的在场令人不安。他们往日想象中的一个貌似虚构的人物潜入了赛义德的追索。当萨依德越是拼命想摆脱他,他愈发无法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另一面,最后导致他采取行动。
苔丝·德·罗的处女作是《甜品店里的女人》,她的作品包括《蜿蜒》、《伊莎贝尔》、《灰飞烟灭》和《小狗奇遇记》。《王宫里的小猪》取材于拜伦在阿尔巴利亚的旅行经历。她最近出版了《路上危险重重》,摘选自她为荷兰一家汽车杂志所写的专栏里的文章。是荷兰语文学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图书馆员评价:
关涉当下的主题:宗教之间的冲突、背井离乡、移民。寻找个人身份,是一本精彩的小说。
《小凯撒(Caesarion)》Tommy Wieringa
荷译汉译者Sam Garrett
为创作小说《小凯撒》,汤米·维尔林哈(Tommy Wieringa)奔赴三大洲以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英国的海边小镇到巴拿马的丛林,从中东到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地方都是其作品的主人公路德维希·舒尔兹——母亲称其小凯撒——艰难漫长的寻亲之旅中所停靠的港口,他被双亲抛弃,从此生活听天由命。他的两个名字暗示了父母对他的狂妄期许:路德维希——出自那个建造疯狂的童话古堡的德国君王;小凯撒——古罗马大将凯撒与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之子。他们为实现自己堕落的幻想而牺牲自己的孩子。其父,像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茨,痴迷于丛林里的一个建造项目,其母则是个色情明星。以杰夫·昆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上大明星的茜茜丽娜夫妇二人为原型的这对怪异男女,其后代长大后变得异常孤僻,焦躁不安地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只有在寻亲之旅的种种磨练结束之后,他才能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维尔林哈创作的《小凯撒》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成长小说,同时也是一则有关孤独、爱和家庭的寓言故事。
汤米·维尔林哈的童年,一部分是在荷属加勒比地区度过的,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异国情调,有如想象力丰富的韵文。
讲述四个青少年之间友情故事的第四部小说《乔·快艇》(2005)大获成功后,他还发表了一些旅行游记和专栏文章,并同时进行《小凯撒》的创作。凭借其历史学家和记者的专业素养,他以研究充分和详实著称。评论家们将维尔林哈与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相提并论,称其为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者。
,
图书馆员评价:
一部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小说,记述了路德维希(小凯撒)的成长和埃及出生,非同寻常的父母。
荷兰文学基金会推荐作品
(2013年???)不久前,有豆友报知荷兰三位作家入围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选)长名单,那今年可算是个荷兰小说英语译本的丰产年,屡次听到几位荷兰作家已然成了《纽约时报》的谈资——《命运晚餐》英文译本虽然得了差评,但还是促成该书这几周来跻身纽约畅销书榜第九位!随之引起了人们对其他荷兰文学译本的兴趣。年前公布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选)长名单上原来已列入三名荷兰小说家,而三部作品各有不同的三位荷译英翻译家,更说明了翻译荷兰文学不再是DAVID COLMER一人独揽的活计。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年一位荷译英译友所说的那样,她若想翻译一部荷文重要作品,果然先要竞标,与这些英译界大腕比试一下。
不知1996年设立IMPAC都柏林文学奖的初衷如何,现在看来,其声势与轰动除其含高金量以外,就在于它常爆冷门,人选作家(更不用说译者)一般都不是些家喻户晓声名显赫的名字。获得了该奖可算作这些作家、译者熬出了头吧,因为此后,他们的声明远扬,迟到的好评、荣誉奖项频频而来。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作者都是谁吧。
![]() |
Conny Braam 全名Cornelia Hendrika Helena (Conny) Braam,1948年生人,在荷兰文学基金会网站上尚未被编入该基金会推荐作家之列,不信,你可以去找一找:http://www.letterenfonds.nl/nl/schrijvers-en-vertalers。如今这位难得的、富有内涵的美女
![]() |
得到IMPAC都柏林文学大奖提名,但愿会引起荷兰人对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另眼刮目相看。曾问过一位对荷兰文学还算比较熟悉的朋友,竟然对她的印象不过是——“她主要是写非虚构作品的吧......”。还好,没被打上“关注社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作家的烙印,这类作家在荷兰不被看好。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作家作品没有社会责任,因此有人还提出像《动物农场》、《一九八四》和哈里·穆里施的《第40/61号案件(De Zaak 40/61)》之类的小说,不应被当作文学作品。
作为记者兼作家的Conny Braam以反种族隔离的活动知名,是1971年荷兰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组织(AABN)的创建者之一,并任该组织主席多年,是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支持者。1992年起发表了小说,除这本《可卡因推销员》外,另著有有关亚伯拉罕家族三部曲《乌拉行动(Operatie Vula)》、《公羊屠夫(De Bokkeslachter)》、《 硫磺(Zwavel)》。
![]() |
《可卡因推销员(The Cocaine Salesman=De handelsreiziger)》
作者Conny Braam
由Jonathan Reeder荷译英
1917年7月31日,26岁的英国人罗宾·莱德,在弗兰德战场上,爬出壕沟向德军部队和拼命开火,后被德军手榴弹炸致重伤,尽管多次施行整容手术,他不得不用面具来遮盖自己的大半脸。
大约在同一时期,吕贤·赫斯兰德,一个旅行推销商从英国制药公司为荷兰方兴未艾的可卡因工厂带来了一份大订单。此后不久,他与为德军代购的商人成交后,用所得利润给自己买了一辆渴望已久的哈雷戴维森。
停战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莱德来到赫斯兰德家中生活,受到了吕贤的妹妹斯瓦尼的热情招待。期待与幻想于是油然而生,但欺骗和自我欺骗使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他们发现这位退伍军人所隐藏的不仅仅是被毁的容貌。
《可卡因推销员》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小说,根据鲜为人知的史实,讲述了一战期间荷兰向敌对双方出售可卡因的虚构故事,故事涉及了自我欺骗、背叛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怀疑之书(The Book of Doubt)》
![]() |
荷译英译者Brian Doyle
苔丝·德·罗(Tessa de Loo)在中国已有《孪生姐妹》的中译本。
赛依德的母亲虽然是个荷兰人,但在母亲二十多年前爱上的乌得琴艺人记忆里他有个摩洛哥人的名字。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以后,他逃回了摩洛哥。在他孩时的好友哈桑陪伴下,萨依德决定去找自己的父亲,希望自己能在新世界里找到一个新的身份。在孩提时代,他们共享着一个由他俩统治的想象王国。现在他们只有一个起点——非斯的一家杂货店。他们从那儿追寻乌得琴艺人的踪迹,这把他俩从伊夫兰的雪松森林带到了高阿特拉斯的红色沙漠中,在一场败仗中,卡斯巴人在那儿被围困并从此衰落。赛依德的探求之旅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幻灭之中,使他投入了伊斯兰教的怀抱,企望自己能够有所依托。但某人的在场令人不安。他们往日想象中的一个貌似虚构的人物潜入了赛义德的追索。当萨依德越是拼命想摆脱他,他愈发无法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另一面,最后导致他采取行动。
苔丝·德·罗的处女作是《甜品店里的女人》,她的作品包括《蜿蜒》、《伊莎贝尔》、《灰飞烟灭》和《小狗奇遇记》。《王宫里的小猪》取材于拜伦在阿尔巴利亚的旅行经历。她最近出版了《路上危险重重》,摘选自她为荷兰一家汽车杂志所写的专栏里的文章。是荷兰语文学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图书馆员评价:
关涉当下的主题:宗教之间的冲突、背井离乡、移民。寻找个人身份,是一本精彩的小说。
《小凯撒(Caesarion)》Tommy Wieringa
![]() |
荷译汉译者Sam Garrett
为创作小说《小凯撒》,汤米·维尔林哈(Tommy Wieringa)奔赴三大洲以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英国的海边小镇到巴拿马的丛林,从中东到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地方都是其作品的主人公路德维希·舒尔兹——母亲称其小凯撒——艰难漫长的寻亲之旅中所停靠的港口,他被双亲抛弃,从此生活听天由命。他的两个名字暗示了父母对他的狂妄期许:路德维希——出自那个建造疯狂的童话古堡的德国君王;小凯撒——古罗马大将凯撒与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之子。他们为实现自己堕落的幻想而牺牲自己的孩子。其父,像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茨,痴迷于丛林里的一个建造项目,其母则是个色情明星。以杰夫·昆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上大明星的茜茜丽娜夫妇二人为原型的这对怪异男女,其后代长大后变得异常孤僻,焦躁不安地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只有在寻亲之旅的种种磨练结束之后,他才能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维尔林哈创作的《小凯撒》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成长小说,同时也是一则有关孤独、爱和家庭的寓言故事。
汤米·维尔林哈的童年,一部分是在荷属加勒比地区度过的,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异国情调,有如想象力丰富的韵文。
讲述四个青少年之间友情故事的第四部小说《乔·快艇》(2005)大获成功后,他还发表了一些旅行游记和专栏文章,并同时进行《小凯撒》的创作。凭借其历史学家和记者的专业素养,他以研究充分和详实著称。评论家们将维尔林哈与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相提并论,称其为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者。
,
图书馆员评价:
一部富有创意、引人入胜的小说,记述了路德维希(小凯撒)的成长和埃及出生,非同寻常的父母。
荷兰文学基金会推荐作品
-
水与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4 14: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