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
今天偶然发现初中的班长同学在哈佛读博,心里先是有点惊讶,再想想其实也挺自然。大学保送的人大,然后去英国曼大读研,然后是哈佛。虽然,作为副班,和她共事三年,但我完全是酱油角色,一方面我懒,另一方面她太能干了。当时不懂,现在恰好有个称呼,“高端白富美”。依稀记得初中时她母亲已经是副司局级干部了,家庭条件相当优越。更重要的是,她本人非常努力。我觉得,十年之前,倒是想过周围可能会有清华北大的同学,却没有想过有哈佛耶鲁的。高中时期,名校情结还是蛮重的,甚至残余到大学四年。至于现在,到不是风轻云淡,只是没了憧憬,不过,对名校的学生还是会有几分羡慕,几分敬佩。
前一阵子在想,去哥大、哈佛、耶鲁的校园转一转,再看看各校的Open Courses,那不也能体会到几分神韵。话虽如此,何异于管中窥豹?再深处想,即便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又能体会到几分呢?那种名校情结倒是常常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桥段,蒙面大侠无需动手报出名号就能震住对方一片。在混乱的江湖,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顶尖名门还是很有分量的。
常常对自己不爽,主要就是对自己知行不能合一而感到的懊恼。有时,心高气傲,眼光长远,但是,行动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脑子里预演的是屌丝逆袭的套路,实际上演确是一个屌丝成型的剧情。有时,特别想借助一些名头来改变,比如“中央”、“美国”。然后,实际上呢,最大收获来自“基友”、“厨艺”。
下一个十年,没有高帅富,也没有屌丝,但愿能有一个享受生活的人。
最近两周的心得是,闲暇出游,偶尔宅宅,能让人更专注投入。更深刻的心得体会是,破电脑还是尽早换的好,但是新电脑千万别去折腾。
前一阵子在想,去哥大、哈佛、耶鲁的校园转一转,再看看各校的Open Courses,那不也能体会到几分神韵。话虽如此,何异于管中窥豹?再深处想,即便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又能体会到几分呢?那种名校情结倒是常常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桥段,蒙面大侠无需动手报出名号就能震住对方一片。在混乱的江湖,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顶尖名门还是很有分量的。
常常对自己不爽,主要就是对自己知行不能合一而感到的懊恼。有时,心高气傲,眼光长远,但是,行动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脑子里预演的是屌丝逆袭的套路,实际上演确是一个屌丝成型的剧情。有时,特别想借助一些名头来改变,比如“中央”、“美国”。然后,实际上呢,最大收获来自“基友”、“厨艺”。
下一个十年,没有高帅富,也没有屌丝,但愿能有一个享受生活的人。
最近两周的心得是,闲暇出游,偶尔宅宅,能让人更专注投入。更深刻的心得体会是,破电脑还是尽早换的好,但是新电脑千万别去折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