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腻:海枣•波斯枣•万年枣•伊拉克蜜枣
![]() |
结在树上的“万年枣” |
刘恂(唐)的《岭表异录》提到一种海外异果: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树身无间枝,直耸三四十尺,及树顶,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海○(木徬+“儍”字的右半部,我猜是异体“棕”字)。广州所种者,或三五年一番结子,亦似北中青枣,但小耳。自青及黄,叶已尽,朵朵著子。每朵约二三十颗。(刘)恂曾于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糖,皮肉软烂。饵之,乃火烁水蒸之味也。其核与北中枣殊异: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恂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
这个“波斯枣”显然就是“伊拉克蜜枣”——1960年代中国空前贫乏的食品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时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竭力压缩“副食品”生产,有限的收获物大多出口——或抵债,或换外汇,还要支援亚非拉国家的反帝反修斗争;全国老百姓缺吃少穿,嘴里都淡出鸟来。于是我们就有幸跟“伊拉克蜜枣”结缘。
这东西装在木板箱里运来,好像也有装麻包的,颜色红棕或黄蜡色,湿溚溚、粘乎乎,营业员用铝勺费劲地铲起一团又一团,倒在磅秤上过秤,然后用粗制的黄草纸包好出售,价格挺便宜,大概3毛钱一斤的样子,供应量还充足,成为孩子们的恩物。到“文革”时,市场上很少见到了。但是1970年代初,我还在淮北农村的供销社里买到过。那里的农民很穷,舍不得买它给孩子当零食。
关于伊拉克蜜枣,还曾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它沾染有肝炎病毒,造成肝炎流行,但始终没有得到官方证实或否定。
![]() |
椰枣树 |
它的正规名字叫椰枣,又称海枣,属于棕榈科,学名 Phoenix dactvlifera,原产西亚北非一带,伊拉克是它最古老的故乡,有5000多年种植史,所以叫它伊拉克蜜枣也很贴切,据说伊拉克的椰枣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80%。
![]() |
椰枣树结实,左上角是商品“伊拉克蜜枣” |
《岭表异录》中对“波斯枣”的描述很准确,尤其是其核“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双卷”是指核上有一条纵向沟槽。果肉与核容易分离,可以啃得很干净。
![]() |
刘恂试种椰枣失败,也许真是他所猜想的枣被蒸过了,但更可能是因为存放过久失去了萌发能力。在西安植物园的高架温室里,生长着一株十余米高的椰枣树,是1960年建园之初一位工人种下一粒椰枣核长成的,据说如今树顶已触及天花板了。椰枣树雌雄异株,西安这一株是雌株,年年开花却不结实。所以2007年植物园曾向社会求援,希望能找到雄树或者花粉,帮助此树传宗接代。
2005年09月20日温州新闻网报道:温州有一棵树龄百年以上的椰枣树面临威胁。此树是当地居民祖上从外面带树苗回来种活的,但是近年居民动迁,房屋被拆,椰枣树被困在建筑垃圾堆里,岌岌可危,不知保住没有。也不知它是雌是雄,若是雄树又幸免于难,倒可以成为西安那株雌树的佳婿(收集花粉冷藏后送到西安授粉)。
福建上杭县兰溪镇的明强中学校园内,有两株高大的椰枣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伊拉克政府将树苗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的,此后送到这个温暖湿润的校园内栽培,每年都会结果。既然是礼物,又年年结果,其一雌一雄则无疑了。
据宋峴 《回回药方考释》,最早记载椰枣的大概是晋 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称之为“海枣”,喻其由海上传入。这种果品在波斯语称为Khrmā。唐 杜环《经行记》的“鶻莽”,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苦尔麻”,明 陈诚《西域番国志》的“忽鹿麻”,还有明《回回药方》的“虎而麻”,均从Khrmā音译。《回回药方》还给它一个“万年枣”的好名字。
唐代小说家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记述甚详:“波斯枣……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有核,熟则索黑,状类干枣,味甘如餳,可食。”
明代来华传教36年的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s Aleni,意大利人,1582-1649)所著《职方外纪》卷之一“度而格(即 土耳其)”条:“有树如橡栗,夜露坠其上,即凝为蜜,晨取食之,极甘美。”——他给椰枣蒙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
椰枣真如艾儒略所述“极甘美”吗?明初随同郑和下西洋的绍兴人马欢在《瀛涯胜览》这样说:“万年枣亦有三样,一样番名垛沙布,每个如母指大,核小,结霜如沙糖,忒甜难吃。一样挼烂成二三十个,大块,如好柿饼及软枣之味。一种如南枣样,略大,味颇涩,彼人将来喂牲口。”
(本文图片俱为网上资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