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凑齐了中信金融前沿
早晨收到一摞书。加上这里边的两本,《台湾股市大泡沫》和《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一套十五本的中信金融前沿第一辑,我就凑齐了。
去年11月去参加其中的一本《金融大崩盘》的新书研讨会,拿到宣传材料之后,知道了两个信息:一是中信出版社已经二十周年了,不是这两年才办的,只是这几年开始搞得风生水起而已。二是中信今年会推出这么一个系列,之前买弗里德曼的《大衰退》时候就知道要出,那时候算是是清楚其中的细节了。当时很多书还只有英文封面,说是十五本,结果连财经的那本《谁葬送了华尔街》和《清算美国》也算在其内了。
随着《最后的大佬》开始宣传,这套书的第一辑算是出齐了。之前我曾经在一篇名为《我爱中信出版社》文章中有过这样的判断:“中信在很多时候已经做到了跟上国际出版界的流行风,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没什么不好。比如今年十一月中信开始出《中信金融前沿》译丛,很多都是由风暴中心的学者参与者写的。我觉得,要等到中国的学者来谈这些问题,不是早已事过境迁,就是隔靴搔痒谈不到点子上。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信出版的及时性,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看世界的角度。例如最近出的一本《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给出的投行界内幕就足够的犀利。要知道现实的世界总有一些它自己的运行逻辑,假如不是做学术研究,能够更及时的获取更多的相关背景资讯,远比两眼一摸黑的单从学理上分析的要更接近现实。”
现在,属于这一系列中我已经读完或者正在读的书有:《终结次贷危机》,《贪婪、欺诈和无知》、《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金融大崩盘》、《谁在欺骗谁?》、《拯救全球金融》、《恐慌害死熊》、《别了,雷曼兄弟》,以及《蓝血与阴谋》。只除了《最后的大佬》,《美元大崩溃》,《大衰退》,《台湾股市大泡沫》这五本四种书之外。
简单谈谈感想。
金融危机来袭,人们的恐慌自不必说。即使和危机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牵连。我的最直接的例子来自我妈——我妈今年过年时候的卖烟生意就不好,前些日子打电话聊起来,她跟我说,现在形势多不好,少花点钱。你看之前几年年前的时候,每次不都是你早晨起来还得到市场上给我送货,今年就一次都没有了吧。
在这种局面之下,很可能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就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材料来帮助把握这个动荡的世界。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金融危机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今后会如何发展?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时间太久的话,从图书营销的角度来说,人们的兴趣就淡了,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那些分析的再透彻但是根本人们不会去读的书,其作用也就不大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书的出版就很及时。你可以说它是跟风之作,你可以说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纰漏,但瑕不掩瑜。过分苛责一些事情的同时,很可能我们就会忘掉事物本身的好处。
这十五本书,结合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可以按照上面的标准这样分类:
金融危机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贪婪、欺诈和无知》、《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大衰退》
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金融大崩盘》,《美元大崩溃》,《谁在欺骗谁?》,《恐慌害死熊》、《别了,雷曼兄弟》,《台湾股市大泡沫》。
今后会如何发展?《终结次贷危机》(谈如何不再次产生危机的解决方案),《拯救全球金融》、
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领域这本书没有涉及,可能跟出版的选择标准有关,也可能后续的第二第三辑会包括进去)。
当然,这个划分很难说得上是精确,因为很多书籍本身就谈论了一个以上的话题领域,我只能够按照它们的主要观点来为其找到位置。《最后的大佬》与《蓝血与阴谋》应该是属于这次危机发生之后的“补偿性出版”,因为热了,关注了,所以很多书有关这个领域的有关系的没直接关系的杂七杂八的书也就出来了。《最》的版权据说早就被买下,结果却一直没出来。要不是经济危机,可能还要拖很久。而《蓝血》这本书则讨论了一件美国投行企业史上很有意思的事情,摩根史丹利的这场发生在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之间的争端,应该是和卡莉主政惠普之后因为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认识不同最终被赶下台一样,成为美国企业九十年代企业史上两个绕不过去的双生“姊妹革命”。
说完这些,有几个问题,我想谈谈几点个人观点,既算是对这套书的一个观点,也是对整个出版业的一种期待:
一,就是上面谈到的,没有涉及到个人。当然,涉及到个人的话,就太容易成为投资理财建议了。烂俗了,就糟蹋了好题材。
二,虽然美国是这场危机的主要策源地和主角,但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的关注比例实在也是太小了。最近要不是我在翻译一本英国记者写的有关这次危机的书,恐怕我还是会一直只关注美国。但现实是,起码欧洲也是同样的热闹:英国的北岩银行陷落前后是不是会跟雷曼贝尔斯登一样的精彩?大难袭来,欧洲的各自为政的解救方案有什么弊端?造成了哪些现实的危害?欧洲学者记者是如何看待这次危机的?不管怎么说,缺乏了对这些视角的重视,我们所关注的这次危机的观点,就很难说得上是全面。
三,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我们依然还是缺乏足够清晰和有说服力的本土视角的出现。《别了,雷曼兄弟》是一本由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写的,但是它也是描述的华尔街的事情。中国的学者们在这次危机中似乎并没有失语,为什么不能够出版本土学者的书呢?假如我们有足够多的优秀的学者的话,时间已经过去快两年,应该是能够拿出点成果的时候了。假如真的有话要说,就不要再继续跟着媒体走形势,今天这家明天这家的接受访谈了。
1937年,科斯发表了一篇当时看来无关紧要事后却被证明是无比重要的文章,他说,之所以人们要成立公司,是因为公司通过合理的组织,能够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正是因为有了报纸这种公司形势,我们才不必每个人都为了获得信息去往所有的新闻发生地。这些消息是我们不得不知道的,有了报纸这种产品,社会的运行成本就可以降低了。
200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当时看来只是小感冒事后却被证实是禽流感的经济危机。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一系列的信息以帮助自己的生活。可是此时,报纸广播互联网每日更新给我们的消息已然太多太乱,我们已经有可被信息淹没其间的危险。读几本组织得当写作优良的书,它既可以告诉我们这次危机的来龙去脉,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今后该走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功利的阅读者,特别是在这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刻。
去年11月去参加其中的一本《金融大崩盘》的新书研讨会,拿到宣传材料之后,知道了两个信息:一是中信出版社已经二十周年了,不是这两年才办的,只是这几年开始搞得风生水起而已。二是中信今年会推出这么一个系列,之前买弗里德曼的《大衰退》时候就知道要出,那时候算是是清楚其中的细节了。当时很多书还只有英文封面,说是十五本,结果连财经的那本《谁葬送了华尔街》和《清算美国》也算在其内了。
随着《最后的大佬》开始宣传,这套书的第一辑算是出齐了。之前我曾经在一篇名为《我爱中信出版社》文章中有过这样的判断:“中信在很多时候已经做到了跟上国际出版界的流行风,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没什么不好。比如今年十一月中信开始出《中信金融前沿》译丛,很多都是由风暴中心的学者参与者写的。我觉得,要等到中国的学者来谈这些问题,不是早已事过境迁,就是隔靴搔痒谈不到点子上。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信出版的及时性,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看世界的角度。例如最近出的一本《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给出的投行界内幕就足够的犀利。要知道现实的世界总有一些它自己的运行逻辑,假如不是做学术研究,能够更及时的获取更多的相关背景资讯,远比两眼一摸黑的单从学理上分析的要更接近现实。”
现在,属于这一系列中我已经读完或者正在读的书有:《终结次贷危机》,《贪婪、欺诈和无知》、《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金融大崩盘》、《谁在欺骗谁?》、《拯救全球金融》、《恐慌害死熊》、《别了,雷曼兄弟》,以及《蓝血与阴谋》。只除了《最后的大佬》,《美元大崩溃》,《大衰退》,《台湾股市大泡沫》这五本四种书之外。
简单谈谈感想。
金融危机来袭,人们的恐慌自不必说。即使和危机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牵连。我的最直接的例子来自我妈——我妈今年过年时候的卖烟生意就不好,前些日子打电话聊起来,她跟我说,现在形势多不好,少花点钱。你看之前几年年前的时候,每次不都是你早晨起来还得到市场上给我送货,今年就一次都没有了吧。
在这种局面之下,很可能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就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材料来帮助把握这个动荡的世界。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金融危机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今后会如何发展?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时间太久的话,从图书营销的角度来说,人们的兴趣就淡了,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那些分析的再透彻但是根本人们不会去读的书,其作用也就不大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书的出版就很及时。你可以说它是跟风之作,你可以说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纰漏,但瑕不掩瑜。过分苛责一些事情的同时,很可能我们就会忘掉事物本身的好处。
这十五本书,结合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可以按照上面的标准这样分类:
金融危机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贪婪、欺诈和无知》、《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大衰退》
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金融大崩盘》,《美元大崩溃》,《谁在欺骗谁?》,《恐慌害死熊》、《别了,雷曼兄弟》,《台湾股市大泡沫》。
今后会如何发展?《终结次贷危机》(谈如何不再次产生危机的解决方案),《拯救全球金融》、
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领域这本书没有涉及,可能跟出版的选择标准有关,也可能后续的第二第三辑会包括进去)。
当然,这个划分很难说得上是精确,因为很多书籍本身就谈论了一个以上的话题领域,我只能够按照它们的主要观点来为其找到位置。《最后的大佬》与《蓝血与阴谋》应该是属于这次危机发生之后的“补偿性出版”,因为热了,关注了,所以很多书有关这个领域的有关系的没直接关系的杂七杂八的书也就出来了。《最》的版权据说早就被买下,结果却一直没出来。要不是经济危机,可能还要拖很久。而《蓝血》这本书则讨论了一件美国投行企业史上很有意思的事情,摩根史丹利的这场发生在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之间的争端,应该是和卡莉主政惠普之后因为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认识不同最终被赶下台一样,成为美国企业九十年代企业史上两个绕不过去的双生“姊妹革命”。
说完这些,有几个问题,我想谈谈几点个人观点,既算是对这套书的一个观点,也是对整个出版业的一种期待:
一,就是上面谈到的,没有涉及到个人。当然,涉及到个人的话,就太容易成为投资理财建议了。烂俗了,就糟蹋了好题材。
二,虽然美国是这场危机的主要策源地和主角,但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的关注比例实在也是太小了。最近要不是我在翻译一本英国记者写的有关这次危机的书,恐怕我还是会一直只关注美国。但现实是,起码欧洲也是同样的热闹:英国的北岩银行陷落前后是不是会跟雷曼贝尔斯登一样的精彩?大难袭来,欧洲的各自为政的解救方案有什么弊端?造成了哪些现实的危害?欧洲学者记者是如何看待这次危机的?不管怎么说,缺乏了对这些视角的重视,我们所关注的这次危机的观点,就很难说得上是全面。
三,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我们依然还是缺乏足够清晰和有说服力的本土视角的出现。《别了,雷曼兄弟》是一本由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写的,但是它也是描述的华尔街的事情。中国的学者们在这次危机中似乎并没有失语,为什么不能够出版本土学者的书呢?假如我们有足够多的优秀的学者的话,时间已经过去快两年,应该是能够拿出点成果的时候了。假如真的有话要说,就不要再继续跟着媒体走形势,今天这家明天这家的接受访谈了。
1937年,科斯发表了一篇当时看来无关紧要事后却被证明是无比重要的文章,他说,之所以人们要成立公司,是因为公司通过合理的组织,能够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正是因为有了报纸这种公司形势,我们才不必每个人都为了获得信息去往所有的新闻发生地。这些消息是我们不得不知道的,有了报纸这种产品,社会的运行成本就可以降低了。
200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当时看来只是小感冒事后却被证实是禽流感的经济危机。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一系列的信息以帮助自己的生活。可是此时,报纸广播互联网每日更新给我们的消息已然太多太乱,我们已经有可被信息淹没其间的危险。读几本组织得当写作优良的书,它既可以告诉我们这次危机的来龙去脉,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今后该走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功利的阅读者,特别是在这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