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2013年,大陸最新版雷人劇「新笑傲江湖」吧。
不常寫影評,不過最近內地剛下檔的金庸改編劇「新版的笑傲江湖」吸引了我的興趣。
於是就來表述一下我看過的感想和觀點吧。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則留言,我覺得寫的很很妙。上面有個傢伙說:「金庸看了最新版的笑傲江湖,會連哭兩次。一次是被編劇氣到哭的,另一次是被東方不敗的痴情感動到哭的。」這句話很有梗。
「笑傲江湖」被喻為金庸十六部成名的武俠小說裡面,寫作技巧最純熟,亦為最燦然大備者,也是最沒有時代痕跡且探討人性慾望最為深刻的一部小說。
我在youtube上面,流覽了整部劇集,大概發現了幾個細節。
首先,我發現編劇受到當年林青霞主演東方不敗的徐克電影版,影響非常深。潛意識裡,編劇應該是認為這個版本的東方不敗是個亮點,而且是個遺憾,所以他想透過改編將這條主線更豐滿,而且滿足他心裡那個未能完續的當年遺憾。另外一個觀點就是,編劇本身是有野心的。突出這條戲劇軸線有利於在前面那些已經樹立里程碑的作品前,再開闢出一條新路。
基於未完續的內在慾望、基於野心,所以編劇刻意將這條梗給延伸了。
這部戲最受爭議的兩個男女主角,分別是由台灣的霍建華演的令狐沖,和陳喬恩演的東方不敗所搭配而成。這兩個人都是當年由台灣三立電視台的偶像劇栽培出來的演員,兩個人曾經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這個劇組刻意設定兩個角色的背景,顯見是有經過設計的。
我發現,劇中大量運用的動畫,其實借鑑了很多電腦遊戲的畫面,而且很多情節的主要場景、戲劇橋段,似乎都曾經在港台許多電視劇裡面依稀、模糊的見過,雖然在很動畫處理上不真,甚至過度科幻化了,但是卻應該很投網路世代,尤其可能投玩網路遊戲者所好。
這種角色設定和市場定位,似乎也反應在選角上頭,因為我發現好像這部改編劇裡面的很多角色,都過度年輕化,已經完全沒了原著中那種低壓詭譎的氛圍,反倒成了好似刻意討好年輕世代的一種選角策略。
爭議性的改編情節,讓人延伸性的聯想,會召來更多的話題和議論,那麼也就會愈有觀眾去探討,其影響力也就更加深遠,在行銷的角度上,它有捕捉到這個亮點。
在原著小說上,金庸在創作東方不敗這個人物的時候,成功的運用了『虛寫』的技法。讓這個人物僅僅出現在小說上的第三冊的某一個章節裡。東方不敗號稱天下武功第一,但他的武功為何天下第一卻僅從口述,卻完全沒有當面有人瞧過。這是金庸厲害的地方,因為這種虛寫的筆法,就是中國山水畫裡面的留白烘托技法。
「獨釣寒江雪」的意境不好畫,笨人會用宮筆畫,把那個釣客畫的非常清楚。但聰明的高人卻僅只會用大量的留白來點染和對比出漫天白雪中那釣客的孤寂身影。金庸在寫東方不敗這個角色的時候,就成功的玩了這個筆法。
其實同樣的筆法,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寫諸葛亮的時候也成功運用過。在介紹諸葛亮出場前,羅貫中用的技法,是用一層又一層的渲染和對比式的烘托手法,透過別人的映襯,才把諸葛孔明的角色形塑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羅貫中透過一個又一個角色的對比烘托,把諸葛孔明定位成雲端上的人物,是成功的創造出他的不可取代性和崇高…。可是,住在雲端上的人物,怎麼讓他走下來,進入紛亂塵世呢?羅貫中聰明地在劉備遇到的那個水鏡先生那裡,就透過他的話語,預言了孔明的宿命。然後再透過孔明的三分天下藍圖,讓這個角色,有動機和慾望,走入紛亂的亂世,去完成他的宿命人生。
在笑傲江湖裡面,東方不敗這個角色的虛寫,有些像天龍八部裡面最後面在少林寺大戰裡面,金庸為了收束三條主軸線時候,而創造出來的少林神僧的角色一樣。那個神僧角色也是透過別人的一層又一層烘托而喚之而出的角色。
當年徐克在改拍笑傲江湖的時候,已有第一集的前身,故爾在拍第二集的時候就必需有突破點,故而找來林青霞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梗,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定位。別人已經創造過的,你就不該再狗尾續貂了,而應該另出蹊徑,才有可能扭轉別人的刻板印象,甚至重塑別人的認知。
這是創作者的功夫,也是最大的挑戰樂趣。寫小說如此,拍電影、電視劇亦然。其實在我個人認為:這種要另闢蹊徑的挑戰,並不亞於自宮練劍。那就像是你站在一個懸崖前面選擇要不要跳下去是一樣的。
這讓我聯想到我喜歡的一位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來。
他在日本推理小說界的地位無法被撼動,一個最大的原因是他創造出一個社會派本格推理的路子,也據說是因為他為了寫推理小說,曾經親身從事了高達八十幾種的工作。如果想描寫飯店的場景,他就會想盡辦法應徵進入飯店去熟悉那個場景,如果為了挖崛二次戰後,美國接管日本的內幕 他就會不惜去挖崛政治和社會黑幕。在他的小說裡,每一個殺人的兇手,都不只是一個兇手,而都是那一整個社會與時代環境中的一個顯影和映象。透過一則兇殺案,他才能解構隱伏在日本社會裡的黑幕、文化結構和人性底層的慾望和無奈。
他的成名作「砂之器」裡,主要的梗,其實是透過這個角色的背景和無奈來描述日本社會對麻瘋病人的歧視。後來改編成電影之後,創作者則是透過原創音樂「宿命」交響曲來講述人們難以擺脫宿命,終而無法避免的與自己一輩子想逃離的身世相遇,而不得不殺人的故事。後來改編的偶像劇則緊抓著「命運,就像手捏的海沙,畢竟經不起風吹,終將崩毀消逝」的意象,並刻意突出了父子的情節主線,而再度超越了原著。
每一次改編都要有主次和創新,否則都是無法超越的。
用一整幅畫卷的留白,來對比出角落裡的孤獨釣客,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和勇氣的。這是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與西洋畫在境界上有別的一個分水嶺。高明的小說家成功運用了這個筆法,即能創造出讓人驚鴻一瞥,永鏤人心的角色。因為他們內心真正想講的不是這個角色,而是想還原隱藏在這個角色背後的整個世代和留白。因為那一片留白,將會在讀者的腦海裡,下了一場又一場永無止盡的雪景。
故事本無好壞,僅有敘事技巧之別。笑傲江湖亦無正邪,因為本來笑傲江湖就是寫來刻意泯除世俗對正邪、是非、好壞的一部名著。雷人劇,也自有雷人存在,才能被雷吧。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以往台灣戲劇除了沒梗可拍,愈趨近親繁殖而走入鄉土劇灑狗血的死胡同之外,在戲劇上的優勢,這幾年幾乎已經喪失殆盡。大陸古裝劇,尤其是金庸小說的改編劇,是常常被我垢病的。
因為我非常不喜歡大陸以往拍的金庸名著裡,太刻意「尊重原著」這個結界和符咒。說好聽來說是尊重原著,事實上卻是各方勢力拉扯下,試圖向各方討好的結果。
人人要有角色演,人人要有戲可分。加上演員又多,所以主要角色永遠不可能突出戲份,只能演的四平八穩,不過不失。加上大陸場景的弘大和細膩度、資金挹注度都更高,所以觀眾注意力被場景分割的可能性就更高。所以僅管港台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翻拍過無數次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本,而且在那個年代特效、場景都拙劣的可以,遠不及現今中國大陸拍攝的資金、場景和條件完備。可那些港台舊拍的角色卻遠比大陸改編的來得讓人印象深刻。
可這一版被人罵到臭頭的新笑傲江湖,我卻觀察到另一種層面有趣點。我會想對港台的電視連續劇說聲:「很多東西,已經回不去了…人家已經另闢蹊徑了,呃…你們就好自為之吧,請節哀順便吧…」
因為人家已經摸索出刻意削弱、壓抑原著不同角色,而刻意堆拱某幾個人物的手法,成功的創新了。這原本是港台戲劇在時空環境優勢、場景不足、資金困乏、演員選擇有限的窘境下應運而生的創意。可現在那些原本大而無當的大陸劇,卻已經在悄悄地開始變種、轉化了。
這種轉化,有可能是因為觀眾的口味和需求已經轉化了。也有可能是考慮到衍生性媒體平台傳遞、宣傳和觀眾年輕化,而擬訂的行銷策略使然。觀眾的力量,反過頭來形塑、刺激創作者去改編原著,這或許會是一個分水嶺。
分水嶺所分之水,不是大陸劇與大陸劇的分水嶺,而是大陸劇和港台劇的分水嶺。此消彼長,在兩岸相比之下,如果台灣和香港還只能在死水裡近親繁殖和加料加味的話,遲早會把自己逼上死路的吧。
於是就來表述一下我看過的感想和觀點吧。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則留言,我覺得寫的很很妙。上面有個傢伙說:「金庸看了最新版的笑傲江湖,會連哭兩次。一次是被編劇氣到哭的,另一次是被東方不敗的痴情感動到哭的。」這句話很有梗。
「笑傲江湖」被喻為金庸十六部成名的武俠小說裡面,寫作技巧最純熟,亦為最燦然大備者,也是最沒有時代痕跡且探討人性慾望最為深刻的一部小說。
我在youtube上面,流覽了整部劇集,大概發現了幾個細節。
首先,我發現編劇受到當年林青霞主演東方不敗的徐克電影版,影響非常深。潛意識裡,編劇應該是認為這個版本的東方不敗是個亮點,而且是個遺憾,所以他想透過改編將這條主線更豐滿,而且滿足他心裡那個未能完續的當年遺憾。另外一個觀點就是,編劇本身是有野心的。突出這條戲劇軸線有利於在前面那些已經樹立里程碑的作品前,再開闢出一條新路。
基於未完續的內在慾望、基於野心,所以編劇刻意將這條梗給延伸了。
這部戲最受爭議的兩個男女主角,分別是由台灣的霍建華演的令狐沖,和陳喬恩演的東方不敗所搭配而成。這兩個人都是當年由台灣三立電視台的偶像劇栽培出來的演員,兩個人曾經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這個劇組刻意設定兩個角色的背景,顯見是有經過設計的。
我發現,劇中大量運用的動畫,其實借鑑了很多電腦遊戲的畫面,而且很多情節的主要場景、戲劇橋段,似乎都曾經在港台許多電視劇裡面依稀、模糊的見過,雖然在很動畫處理上不真,甚至過度科幻化了,但是卻應該很投網路世代,尤其可能投玩網路遊戲者所好。
這種角色設定和市場定位,似乎也反應在選角上頭,因為我發現好像這部改編劇裡面的很多角色,都過度年輕化,已經完全沒了原著中那種低壓詭譎的氛圍,反倒成了好似刻意討好年輕世代的一種選角策略。
爭議性的改編情節,讓人延伸性的聯想,會召來更多的話題和議論,那麼也就會愈有觀眾去探討,其影響力也就更加深遠,在行銷的角度上,它有捕捉到這個亮點。
在原著小說上,金庸在創作東方不敗這個人物的時候,成功的運用了『虛寫』的技法。讓這個人物僅僅出現在小說上的第三冊的某一個章節裡。東方不敗號稱天下武功第一,但他的武功為何天下第一卻僅從口述,卻完全沒有當面有人瞧過。這是金庸厲害的地方,因為這種虛寫的筆法,就是中國山水畫裡面的留白烘托技法。
「獨釣寒江雪」的意境不好畫,笨人會用宮筆畫,把那個釣客畫的非常清楚。但聰明的高人卻僅只會用大量的留白來點染和對比出漫天白雪中那釣客的孤寂身影。金庸在寫東方不敗這個角色的時候,就成功的玩了這個筆法。
其實同樣的筆法,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寫諸葛亮的時候也成功運用過。在介紹諸葛亮出場前,羅貫中用的技法,是用一層又一層的渲染和對比式的烘托手法,透過別人的映襯,才把諸葛孔明的角色形塑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羅貫中透過一個又一個角色的對比烘托,把諸葛孔明定位成雲端上的人物,是成功的創造出他的不可取代性和崇高…。可是,住在雲端上的人物,怎麼讓他走下來,進入紛亂塵世呢?羅貫中聰明地在劉備遇到的那個水鏡先生那裡,就透過他的話語,預言了孔明的宿命。然後再透過孔明的三分天下藍圖,讓這個角色,有動機和慾望,走入紛亂的亂世,去完成他的宿命人生。
在笑傲江湖裡面,東方不敗這個角色的虛寫,有些像天龍八部裡面最後面在少林寺大戰裡面,金庸為了收束三條主軸線時候,而創造出來的少林神僧的角色一樣。那個神僧角色也是透過別人的一層又一層烘托而喚之而出的角色。
當年徐克在改拍笑傲江湖的時候,已有第一集的前身,故爾在拍第二集的時候就必需有突破點,故而找來林青霞這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梗,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定位。別人已經創造過的,你就不該再狗尾續貂了,而應該另出蹊徑,才有可能扭轉別人的刻板印象,甚至重塑別人的認知。
這是創作者的功夫,也是最大的挑戰樂趣。寫小說如此,拍電影、電視劇亦然。其實在我個人認為:這種要另闢蹊徑的挑戰,並不亞於自宮練劍。那就像是你站在一個懸崖前面選擇要不要跳下去是一樣的。
這讓我聯想到我喜歡的一位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來。
他在日本推理小說界的地位無法被撼動,一個最大的原因是他創造出一個社會派本格推理的路子,也據說是因為他為了寫推理小說,曾經親身從事了高達八十幾種的工作。如果想描寫飯店的場景,他就會想盡辦法應徵進入飯店去熟悉那個場景,如果為了挖崛二次戰後,美國接管日本的內幕 他就會不惜去挖崛政治和社會黑幕。在他的小說裡,每一個殺人的兇手,都不只是一個兇手,而都是那一整個社會與時代環境中的一個顯影和映象。透過一則兇殺案,他才能解構隱伏在日本社會裡的黑幕、文化結構和人性底層的慾望和無奈。
他的成名作「砂之器」裡,主要的梗,其實是透過這個角色的背景和無奈來描述日本社會對麻瘋病人的歧視。後來改編成電影之後,創作者則是透過原創音樂「宿命」交響曲來講述人們難以擺脫宿命,終而無法避免的與自己一輩子想逃離的身世相遇,而不得不殺人的故事。後來改編的偶像劇則緊抓著「命運,就像手捏的海沙,畢竟經不起風吹,終將崩毀消逝」的意象,並刻意突出了父子的情節主線,而再度超越了原著。
每一次改編都要有主次和創新,否則都是無法超越的。
用一整幅畫卷的留白,來對比出角落裡的孤獨釣客,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和勇氣的。這是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與西洋畫在境界上有別的一個分水嶺。高明的小說家成功運用了這個筆法,即能創造出讓人驚鴻一瞥,永鏤人心的角色。因為他們內心真正想講的不是這個角色,而是想還原隱藏在這個角色背後的整個世代和留白。因為那一片留白,將會在讀者的腦海裡,下了一場又一場永無止盡的雪景。
故事本無好壞,僅有敘事技巧之別。笑傲江湖亦無正邪,因為本來笑傲江湖就是寫來刻意泯除世俗對正邪、是非、好壞的一部名著。雷人劇,也自有雷人存在,才能被雷吧。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以往台灣戲劇除了沒梗可拍,愈趨近親繁殖而走入鄉土劇灑狗血的死胡同之外,在戲劇上的優勢,這幾年幾乎已經喪失殆盡。大陸古裝劇,尤其是金庸小說的改編劇,是常常被我垢病的。
因為我非常不喜歡大陸以往拍的金庸名著裡,太刻意「尊重原著」這個結界和符咒。說好聽來說是尊重原著,事實上卻是各方勢力拉扯下,試圖向各方討好的結果。
人人要有角色演,人人要有戲可分。加上演員又多,所以主要角色永遠不可能突出戲份,只能演的四平八穩,不過不失。加上大陸場景的弘大和細膩度、資金挹注度都更高,所以觀眾注意力被場景分割的可能性就更高。所以僅管港台早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翻拍過無數次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本,而且在那個年代特效、場景都拙劣的可以,遠不及現今中國大陸拍攝的資金、場景和條件完備。可那些港台舊拍的角色卻遠比大陸改編的來得讓人印象深刻。
可這一版被人罵到臭頭的新笑傲江湖,我卻觀察到另一種層面有趣點。我會想對港台的電視連續劇說聲:「很多東西,已經回不去了…人家已經另闢蹊徑了,呃…你們就好自為之吧,請節哀順便吧…」
因為人家已經摸索出刻意削弱、壓抑原著不同角色,而刻意堆拱某幾個人物的手法,成功的創新了。這原本是港台戲劇在時空環境優勢、場景不足、資金困乏、演員選擇有限的窘境下應運而生的創意。可現在那些原本大而無當的大陸劇,卻已經在悄悄地開始變種、轉化了。
這種轉化,有可能是因為觀眾的口味和需求已經轉化了。也有可能是考慮到衍生性媒體平台傳遞、宣傳和觀眾年輕化,而擬訂的行銷策略使然。觀眾的力量,反過頭來形塑、刺激創作者去改編原著,這或許會是一個分水嶺。
分水嶺所分之水,不是大陸劇與大陸劇的分水嶺,而是大陸劇和港台劇的分水嶺。此消彼長,在兩岸相比之下,如果台灣和香港還只能在死水裡近親繁殖和加料加味的話,遲早會把自己逼上死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