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的备案--中国北方方言之四川方言
中国北方方言之四川方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的方言。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中国分为七大方言曲: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七大方言中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东南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也有学者认为山西大部分地区属晋方言与七大方言并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贵州、广西西北部。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今天我要给同学们重点讲解的是北方方言中的四川方言。
一、四川方言的起源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方言。
二、方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谐剧、川普散打评书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而随着高腔、胡琴、昆腔、弹戏这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形成含有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举例:川剧高腔《迎贤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yMDUwNjQ=.html?firsttime=0.0
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它有拭、揉、抹、吹、画、戴、憋、扯这几种方法,通过这种高超的技巧,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现在成都一些老式茶楼象顺兴茶楼每天都会有这些川剧中经典技巧的表演,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
四川还有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艺术样式。即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扮演规定人物﹐通过演员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因运用幽默﹑风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谐剧”正式命名登台始于1943年,历史并不长,但由于它的喜剧性和随时可登台演出的适用性,使它也成为四川方言的有一种传承方式。
相对谐剧,四川还有在1994年随着李伯清散打评书迅速蹿红而表现出的另一种四川方言的表达形式——从成都话市井土语,后来发扬光大成为川普即用四川话来说普通话。李伯清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直到现在,成都要好的年轻人见面还会戏谑地用“贾素芬”和“哈闷墩”称之。“贾素芬”是李伯清评书“散打”里一个惯用的虚拟角色,“素芬”本来是成都人打麻将的一句术语,是没有番的平胡,有点像北京人说“糊了”。但是李伯清把它变成了对假模假式的成都女孩子的称谓。“哈闷墩”有点像北京人说的“闷骚”,是一个表面憨厚实际上很有小心思的成都大男孩形象。
三、四川方言的特点
四川方言的音韵特点: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方言为zi213sang55]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 shì],四川方言为[cao55si213](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方言为[zi55ci21](音同“资瓷”)。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另外还有前后鼻音不分。
四川方言的语法特点: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io55)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四川方言的语气词:四川方言里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比如: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á)——意义相近。
安(嗯)——疑问词。例句:问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说啥子。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ó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四川方言的一些特别词汇举例:
瓜娃子——傻小孩。
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āo)——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歪(wāi)——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火巴(pā)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在2006年的春晚上表演过,所以这个词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
四川方言里有很多这类具有特殊意义的字、词,了解了这些,基本就能听懂四川话了。
四、方言的文化意义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七大方言语各有特色:最绵软是苏州话;最man的是北方方言;最古老是闽南话;最混血是粤语和东北话;使用人数最多是北方方言(因为有四川话);南方方言使用人数最多是吴语;使用人数最少是赣语;生存堪忧是湘语(不过有快乐大本营);最安全的南方方言是闽方言(电视剧多)。直应了著名学者王蒙所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同学们,以上只是对四川方言的一点简单普及,如果你对四川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话,可以下课后跟我做深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的方言。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中国分为七大方言曲: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七大方言中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东南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也有学者认为山西大部分地区属晋方言与七大方言并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贵州、广西西北部。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今天我要给同学们重点讲解的是北方方言中的四川方言。
一、四川方言的起源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方言。
二、方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谐剧、川普散打评书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而随着高腔、胡琴、昆腔、弹戏这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形成含有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举例:川剧高腔《迎贤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yMDUwNjQ=.html?firsttime=0.0
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它有拭、揉、抹、吹、画、戴、憋、扯这几种方法,通过这种高超的技巧,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现在成都一些老式茶楼象顺兴茶楼每天都会有这些川剧中经典技巧的表演,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
四川还有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艺术样式。即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扮演规定人物﹐通过演员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因运用幽默﹑风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谐剧”正式命名登台始于1943年,历史并不长,但由于它的喜剧性和随时可登台演出的适用性,使它也成为四川方言的有一种传承方式。
相对谐剧,四川还有在1994年随着李伯清散打评书迅速蹿红而表现出的另一种四川方言的表达形式——从成都话市井土语,后来发扬光大成为川普即用四川话来说普通话。李伯清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直到现在,成都要好的年轻人见面还会戏谑地用“贾素芬”和“哈闷墩”称之。“贾素芬”是李伯清评书“散打”里一个惯用的虚拟角色,“素芬”本来是成都人打麻将的一句术语,是没有番的平胡,有点像北京人说“糊了”。但是李伯清把它变成了对假模假式的成都女孩子的称谓。“哈闷墩”有点像北京人说的“闷骚”,是一个表面憨厚实际上很有小心思的成都大男孩形象。
三、四川方言的特点
四川方言的音韵特点: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方言为zi213sang55]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 shì],四川方言为[cao55si213](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方言为[zi55ci21](音同“资瓷”)。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另外还有前后鼻音不分。
四川方言的语法特点: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io55)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四川方言的语气词:四川方言里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比如: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á)——意义相近。
安(嗯)——疑问词。例句:问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说啥子。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ó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四川方言的一些特别词汇举例:
瓜娃子——傻小孩。
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āo)——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歪(wāi)——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火巴(pā)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在2006年的春晚上表演过,所以这个词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
四川方言里有很多这类具有特殊意义的字、词,了解了这些,基本就能听懂四川话了。
四、方言的文化意义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七大方言语各有特色:最绵软是苏州话;最man的是北方方言;最古老是闽南话;最混血是粤语和东北话;使用人数最多是北方方言(因为有四川话);南方方言使用人数最多是吴语;使用人数最少是赣语;生存堪忧是湘语(不过有快乐大本营);最安全的南方方言是闽方言(电视剧多)。直应了著名学者王蒙所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同学们,以上只是对四川方言的一点简单普及,如果你对四川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话,可以下课后跟我做深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整理匠默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听3个小故事 你再也不会把家政阿姨当整理师了 (1人喜欢)
- 20241209-20241215(349@365)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