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Nima
看完Argo,突然想起了半年前我在美国交流时候认识的Nima。
他是我室友的同学,上大三,刚从圣地亚哥某个社区大学转学过来。加州大学系统里,像Nima一样,有很多学生都是从community college转学过来的。一方面,这样操作可以省点昂贵的学费;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中毕业没被直接录取的学生,这也是他们进入加州大学的途径之一。事实上,加州法律要求加州系统里大学里每年要留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给转学生,社区大学里的学生如果努力的话,转学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相反,若是加州大学系统内的转学,例如直接从UC Davis转学到Berkeley,则要困难得多。
Nima个字不高,黑色的鬓须从浓密的黑发两端一直连到下巴上,褐灰色的眼眸刻在深凹的眼眶里。如果看着你,你是一定能记住他眼神的。刚见他的时候,没和他怎么说话,猜不出他是哪里人,便以为他也是印度裔。后来室友告诉我,he comes from Iran。
我和他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那天晚上我的印度室友叫我一起去La Jolla镇上的酒吧玩玩。我以为就是去喝喝酒,便欣然答应了。五六个人大半夜坐上学校去镇中心的免费巴士,阿三们在公交上聊得语速飞快,我一开始还尝试去听懂,想着没准还能插几句话,结果只能在他们大笑的时候也挤出微笑的表情来,而Nima也没有怎么说话。公交车窗外,黑色夜幕下偶尔能看见矮棕榈在暖风中摇曳的身影,把眼神焦距拉回来,发现Nima正看着我。Are you Chinese?他问。
阿三去酒吧要抽水烟,劝我也试试,我好奇便试了,他则一直坚持没抽,不知道为啥(水烟其实在伊朗也挺多的)。夜里等公交车回学校的时候跟他聊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关于他去年暑假在西班牙旅游一个多月的经历,让我觉得他是挺有想法的一人,他原来学物理,后来觉得思考宇宙和人生挺有意思,于是便决定读个哲学的双学位。Nima对中国的事情显然很好奇,他不停地问我许多关于中国政治的事情(例如计划生育,政治体制之类),我也跟他说我的真实想法。
之后偶尔在学校里,很巧的是,好几次,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我们俩突然就碰见了,彼此打个招呼寒暄寒暄,便又消失在各自的生活中。有一天,我走路去海边的悬崖上,去看夕阳落山,路上等红绿灯的时候,又看到了他熟悉的笑脸:Hey, how is it going? 悬崖上,我看着他眼睛里折射的远处太阳的光芒,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的,拥有梦想的少年。我去下边的沙滩走走,你去吗,他问?谢谢,不了,我说。
考试前几天,又在宿舍附近碰到了他,我说我很快就要回国了。Nima说,好遗憾,要不周末一起吃个饭吧。我说,好啊。但到了周末,下一周等待我的是三场心里非常没有底的期末。我于是把自己埋在书中复习,都几乎没出寝室。随便找了点东西填了填肚子,躺在床上,手机里的电话簿打开,关掉。想了想,还是没有给他打电话。
我想生活在美国的伊朗人,总归是具有复杂的心态和社会位置的(我想一部电影中有很好地描述,请看House of Sand and Fog)不论是美伊之间历史的纠葛还是关系的现状,以及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都让他们成为相对特殊的群体。而Nima对于中国的好奇,想必也有着相似的逻辑。Nima的家人也许是伊朗的上层阶级,也许是寻求政治庇护的难民,但这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带着波斯人的血缘,在新大陆扎下了根。至于我所见到那个Nima,他不是作为伊朗人的Nima,不是作为美国人的Nima,他为自己生活,为理想而追求。
Nima没有facebook,我虽然存着他的手机号,但从没有联系过他。我们的相遇,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却又那么自然。但就是这样的人,每次遇见,都似认识好久的故人一般。我想,如果他生活在中国,我们一定会是好朋友吧,只是有时候文化、地理的隔阂,让这种友谊延续变成一种奢望,如果这样,与其留在记忆里,不如把它记下来。
他是我室友的同学,上大三,刚从圣地亚哥某个社区大学转学过来。加州大学系统里,像Nima一样,有很多学生都是从community college转学过来的。一方面,这样操作可以省点昂贵的学费;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中毕业没被直接录取的学生,这也是他们进入加州大学的途径之一。事实上,加州法律要求加州系统里大学里每年要留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给转学生,社区大学里的学生如果努力的话,转学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相反,若是加州大学系统内的转学,例如直接从UC Davis转学到Berkeley,则要困难得多。
Nima个字不高,黑色的鬓须从浓密的黑发两端一直连到下巴上,褐灰色的眼眸刻在深凹的眼眶里。如果看着你,你是一定能记住他眼神的。刚见他的时候,没和他怎么说话,猜不出他是哪里人,便以为他也是印度裔。后来室友告诉我,he comes from Iran。
我和他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那天晚上我的印度室友叫我一起去La Jolla镇上的酒吧玩玩。我以为就是去喝喝酒,便欣然答应了。五六个人大半夜坐上学校去镇中心的免费巴士,阿三们在公交上聊得语速飞快,我一开始还尝试去听懂,想着没准还能插几句话,结果只能在他们大笑的时候也挤出微笑的表情来,而Nima也没有怎么说话。公交车窗外,黑色夜幕下偶尔能看见矮棕榈在暖风中摇曳的身影,把眼神焦距拉回来,发现Nima正看着我。Are you Chinese?他问。
阿三去酒吧要抽水烟,劝我也试试,我好奇便试了,他则一直坚持没抽,不知道为啥(水烟其实在伊朗也挺多的)。夜里等公交车回学校的时候跟他聊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关于他去年暑假在西班牙旅游一个多月的经历,让我觉得他是挺有想法的一人,他原来学物理,后来觉得思考宇宙和人生挺有意思,于是便决定读个哲学的双学位。Nima对中国的事情显然很好奇,他不停地问我许多关于中国政治的事情(例如计划生育,政治体制之类),我也跟他说我的真实想法。
之后偶尔在学校里,很巧的是,好几次,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我们俩突然就碰见了,彼此打个招呼寒暄寒暄,便又消失在各自的生活中。有一天,我走路去海边的悬崖上,去看夕阳落山,路上等红绿灯的时候,又看到了他熟悉的笑脸:Hey, how is it going? 悬崖上,我看着他眼睛里折射的远处太阳的光芒,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的,拥有梦想的少年。我去下边的沙滩走走,你去吗,他问?谢谢,不了,我说。
考试前几天,又在宿舍附近碰到了他,我说我很快就要回国了。Nima说,好遗憾,要不周末一起吃个饭吧。我说,好啊。但到了周末,下一周等待我的是三场心里非常没有底的期末。我于是把自己埋在书中复习,都几乎没出寝室。随便找了点东西填了填肚子,躺在床上,手机里的电话簿打开,关掉。想了想,还是没有给他打电话。
我想生活在美国的伊朗人,总归是具有复杂的心态和社会位置的(我想一部电影中有很好地描述,请看House of Sand and Fog)不论是美伊之间历史的纠葛还是关系的现状,以及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都让他们成为相对特殊的群体。而Nima对于中国的好奇,想必也有着相似的逻辑。Nima的家人也许是伊朗的上层阶级,也许是寻求政治庇护的难民,但这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带着波斯人的血缘,在新大陆扎下了根。至于我所见到那个Nima,他不是作为伊朗人的Nima,不是作为美国人的Nima,他为自己生活,为理想而追求。
Nima没有facebook,我虽然存着他的手机号,但从没有联系过他。我们的相遇,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却又那么自然。但就是这样的人,每次遇见,都似认识好久的故人一般。我想,如果他生活在中国,我们一定会是好朋友吧,只是有时候文化、地理的隔阂,让这种友谊延续变成一种奢望,如果这样,与其留在记忆里,不如把它记下来。
-
Wallflow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03 05:56:04
-
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09 00: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