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釋之 •『心經』淺釋合集】
【淺釋一】
「觀自在菩薩」-
此即觀音菩薩之別稱,依字面釋義,意為觀聞諸法寶相,明心見性,外而隨緣,內而自安。
「觀自在」為修行證果極高之境,亦可釋為豁達淡泊、坦然無慮之境態。
然知「眾生皆有佛性」,戒惡修善,明慧沈定,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方能器成於心靜、身寧、泰然、達觀之生。
Recap 一句話概括:觀佛陀教法之相,得自在之心,修定佛性,即是菩薩,亦謂之「觀世音菩薩」。(觀以萬法,而有菩薩。完)
【淺釋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釋意解脫知慧,空明通達,得圓滿、聞正見之道。
「般若」為黠慧之意,「波羅」釋為此言彼岸,「蜜」即果報,‘至’超脫之境。「多」意譯‘之上’,即至彼岸之上,因‘法無定法’,故舍法見,避雜念、妄思與執著,等覺深悟,謂覺行圓滿之究竟,遂成佛果。
Recap 一句話概括:修學如渡船,此謂深究於道,刻篤於行——恒亦久之,方得正法,若行舟智慧彼岸,得之果報而超然乎。(研習深究而付諸於行,則至慧也。完)
【淺釋三】
「照見五蘊皆空」-
即徹悟色、受、想、行、識之虛空之義。
「照見」釋為覺照徹見、心神通朗。「五蘊」指觀聞感觸之「色蘊」,承受外物之「受蘊」,惟心所慮、惟境所相之「想蘊」,轉念善惡之「行蘊」,能知於心、辨識於意之「識蘊」。「皆空」謂一切幻有、虛妄之性。
Recap 一句話概括:徹悟明晰「五蘊」皆歸空法。「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之聚合。(所觀、所聞、所感、所及、所觸等皆為外相,虛空之幻象矣。完)
【淺釋四】
「度一切苦厄」-
「度」即超脫之意,至彼岸,心清凈,正法見。「一切」為包羅萬物,皆相凈盡。「苦厄」釋意身之痛疾,心之不安。「苦」即善道八苦,生老病死、愛離憎怨、求之不得、五蘊積苦,「厄」即惡道之苦,苦中之苦。此非避之於苦,而釋懷於內外;非無知不承,而會心於無我。
[續]「度一切苦厄」謂解脫一切內心之執著,釋懷一切生死之煩惱,看淡一切世間之苦澀。惟持 皆相凈盡,超脫豁達,清凈深遠,方則至範仲淹之謂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是莊子所言:「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
Recap 一句話概括:逾度所有苦難災厄,而釋然超脫。(知識普及:三善道之苦難 稱「苦」,三惡道之災厄 稱「厄」。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完)
【淺釋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此處指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即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qiū lù)。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其母鶖鷺之子。」『心經』即為菩薩應其問之答。與佛涅盤後火化所得之「遺骨」之「舍利子」不同。白話來講,就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尊者說道:「舍利弗啊」稱呼之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釋為色空不二之理。一切色相,皆以「空」為其本;五蘊虛空,皆以「色」為其表。色空之間,由「不異」轉為「即是」,乃證萬相皆空,然緣起萬法;亦謂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諸法因果實相,悟得萬物之本性。
Recall「色」加之「受想行識」共稱五蘊。「五蘊」:指觀聞感觸之「色蘊」,承受外物之「受蘊」,惟心所慮、惟境所相之「想蘊」,轉念善惡之「行蘊」,能知於心、辨識於意之「識蘊」。證悟諸法實相之空性智慧,謂之「般若」。
Recap 一句話概括:五蘊(色、受、想、行、識)皆成空相,與空無異乎。既悟得空道,便知此五蘊即是「空」——謂之對人生及世間眾生萬物的明徹解讀。 色:物質形態之相。受:因物而生之感受。想:由感而觸發內心之思想。行:因心思而造作善惡之業。識:因執著分別而起辨識之心。(完)
【淺釋六】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諸法空相」指萬法皆空 ,世事虛妄。諸法是一切法,法由心生,即謂一切心。然心由相生,且性相皆空,故「不生不滅」「空」乃萬物之本,非存棄、貴賤、高下之論,是謂「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分別之心。
Recap 一句話概括:既道法已空,宇宙萬物便無存亡、無益損、無明暗、無高下、無善惡、無貴賤、無優劣、無慧愚等等之分——即是自然守恒之規律。此謂悟得空法,無有分別異理之偏見,並釋脫於執著之心矣。Namo Amitabha.(完)
【淺釋七】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既悟得「空」之道,遂深入「無」字之釋。五蘊、六根、六塵皆歸「無」之本性。「無」有二義,一指虛空,無有;二指毋,即否定。此謂避除六凡之貪、嗔、癡之業障。解化塵世之五蘊、六根、六塵之掛礙,即得般若菩提。
附釋: 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謂之言簡意賅,眾皆有佛性,惟需平心靜念,庶人知之乎。
Recap 一句話概括:悟得「空」法,則可知「五蘊」(內外事物之聚合)、「六根」(身體與物質)、「六塵」(觸覺與感受)同歸「空」性,皆屬法理之中。虛空無礙——謂之「無」。(完)
【淺釋八】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凡所觀聞感觸之物,皆本無界,然凡庶著其相,因相生界,執妄分別,惘惑障業。「界」涵多義,此指十八界——內「六根」,外「六塵」;內外相對,起分別心,謂之「六識」。所相萬物之「界」:眼觀之色、耳聞之聲、鼻嗅之香、舌嘗之味、身膚之觸、意會之法。
Recap 一句話概括:萬象皆空,故無有「十八界」,皆虛幻矣。「眼界」為第一境界,「無意識界」為第十八境界,「乃至」一詞,省略其中之十六界。省略多處名詞乃致簡,既得道,聞正法,知無分別,何必一一作名哉?Namo Amitabha. (完)
【淺釋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謂解脫之反義,「無明盡」為正解脫。事無絕對,因而性空,則歸之於「無」。「無明」為十二因緣之首,即指與智慧相對之惑業、與解脫相對之煩惱。無照見諸法之慧明,亦可釋之為癡妄不解之執惘之心,或爭名逐利之起心動念之始相。(未完待續)
[續]「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乃至」即謂「無明」至「老死」之概括連詞,共十二因緣,其舍去十位。至於歸心忍辱、胸懷慈悲,即得圓滿,知慧明達:即無生老病死之縛、無喜怒哀樂之執憂——曰其「無老死」;經苦修、聞正道、悟空性:時空、去留、逝往皆空——謂之「無老死盡」。
Recap 一句話概括:「十二因緣」皆空無矣。「無明」至「老死」,後而至盡。「十二因緣」因無明緣行。因行緣識。因識緣名色。因名色緣六入。因六入緣觸。因觸緣受。因受緣愛。因愛緣取。因取緣有。因有緣生。因生緣老死。
「盡」指盡頭、終盡。庶人曰:「十二因緣。生滅無常。有起有盡。盡而復起。起而復盡。循環三世。生滅輪轉。」不然矣!因起而緣盡,無起則無盡。心不動,則無生滅之妄識,無因緣之始終,無世代之流轉。皆空矣。
【淺釋十】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謂「四諦」——即四種佛陀教法之真諦。「苦」為煩惱之苦,分三途苦及八難苦;「集」是苦因聚集,由煩惱,造善、惡業之合因;「滅」謂涅盤寂滅,滅除苦惱、止息而釋然;「道」釋為證道,修悟戒定慧、八正道的佛性之道。皆為「無」——謂之萬法皆空。
[續] 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即是「無苦集滅道」之「四諦」虛空,亦是無念之意。此即萬法由心,相由心生之理;無執著於分別之心, 則大智若愚乎;遂後有所曰:「無智亦無得」。
Recap 一句話概括:佛陀教法之四真諦皆虛無也。「諦」為真諦、真理之意。佛陀為我,禪亦為我,則釋脫為我,於內心自性,無有法理之分別矣。Namo Amitabha. (完)
【淺釋十一】
「無智亦無得」- 即無有掛礙,本性歸空。聞正覺之法,至般若之道。「智」為知明悟慧之心。「得」為所證真乘之果報,達得圓滿之法境。緣何謂「無」,吾亦有釋:因一切虛無,自性本空,遂大智無知,大德無得;更兼知慧圓滿,皆相幻立,故無論智愚,無謂得失。
【淺釋十二】
「以無所得故」- 總括前文之道,皆為虛空,悟至此,則放下掛礙,無謂得失也。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眼界至意識界),十二因緣(無明至老死),四諦(苦、集、滅、道),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切本空,故而無有所得。
【淺釋十三】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此言菩薩因修得圓滿之果,悟得本性皆空之理,而生通達無礙之自在心、靜安寂滅之意態,至無惑,而知萬物虛空、法相釋然。「菩提薩埵(duǒ)」亦稱菩薩,即慧達之同修,因其自性空無,遂達得智慧至釋脫之境。心離煩惱之縛,則無旁鶩。
【淺釋十四】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空凈悟,性空本真,法空皆虛,知其因,則無憂於得失之懼;於身心清凈之時,聞始終、知本末、聞其道、明其理,則無有晝之妄想、夜之謬夢。亦至澄明寂滅之性,幻世人生,浮生若夢。知之、明之、修之、達之,終至虛凈寂慧哉。
【淺釋十五】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指過往之佛、當下之佛以及未來之佛,此謂之三世。一切成佛者、坐佛者、修佛者,皆正悟、正念、正見、等覺、承達佛性也。自性平證等悟,故能自覺覺他。依此心經,可得無上正等正覺,至佛陀之境,亦稱之成佛。
[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指依照達得智慧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修慧脫凡圓滿,明見其果報。其中,「無上」指至高無上、無高下之分;「正」為中正不邪、不迷不偏;「等」即平等無別、眾法歸一;「正(2)」為真實明正,所證之實;「覺」謂之覺悟啟智。
【淺釋十六】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覺知此咒為圓滿神通之咒,明慧徹悟之咒,上善崇德之咒,無別中正之咒,知之而能化煩惱,是實途之用也。「知」謂知慧明覺,信而修、修而知、知而悟、悟而釋。「咒」指此經末尾之咒文。
【淺釋十七】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既知明慧得道之法(釋脫而至彼岸,證得菩提果報),遂「依」「知」「說」其咒,咒文曰:超度,超度,願眾生釋脫於苦惱之此岸,竟度至清凈之彼岸,成就正覺,即速能證得菩提之果矣。等同於聖經中的Hallelujah!
[終]「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波羅」謂彼岸之義,「揭諦」即去往、超度,「僧」為眾生、僧眾,「菩提」是正覺之悟,「薩婆訶」釋為速能成就、疾證果報。心經淺釋,至此終也,阿彌陀佛!Namo Amitabha!
——@一品釋之 【『心經』淺釋】
「觀自在菩薩」-
此即觀音菩薩之別稱,依字面釋義,意為觀聞諸法寶相,明心見性,外而隨緣,內而自安。
「觀自在」為修行證果極高之境,亦可釋為豁達淡泊、坦然無慮之境態。
然知「眾生皆有佛性」,戒惡修善,明慧沈定,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方能器成於心靜、身寧、泰然、達觀之生。
Recap 一句話概括:觀佛陀教法之相,得自在之心,修定佛性,即是菩薩,亦謂之「觀世音菩薩」。(觀以萬法,而有菩薩。完)
【淺釋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釋意解脫知慧,空明通達,得圓滿、聞正見之道。
「般若」為黠慧之意,「波羅」釋為此言彼岸,「蜜」即果報,‘至’超脫之境。「多」意譯‘之上’,即至彼岸之上,因‘法無定法’,故舍法見,避雜念、妄思與執著,等覺深悟,謂覺行圓滿之究竟,遂成佛果。
Recap 一句話概括:修學如渡船,此謂深究於道,刻篤於行——恒亦久之,方得正法,若行舟智慧彼岸,得之果報而超然乎。(研習深究而付諸於行,則至慧也。完)
【淺釋三】
「照見五蘊皆空」-
即徹悟色、受、想、行、識之虛空之義。
「照見」釋為覺照徹見、心神通朗。「五蘊」指觀聞感觸之「色蘊」,承受外物之「受蘊」,惟心所慮、惟境所相之「想蘊」,轉念善惡之「行蘊」,能知於心、辨識於意之「識蘊」。「皆空」謂一切幻有、虛妄之性。
Recap 一句話概括:徹悟明晰「五蘊」皆歸空法。「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之聚合。(所觀、所聞、所感、所及、所觸等皆為外相,虛空之幻象矣。完)
【淺釋四】
「度一切苦厄」-
「度」即超脫之意,至彼岸,心清凈,正法見。「一切」為包羅萬物,皆相凈盡。「苦厄」釋意身之痛疾,心之不安。「苦」即善道八苦,生老病死、愛離憎怨、求之不得、五蘊積苦,「厄」即惡道之苦,苦中之苦。此非避之於苦,而釋懷於內外;非無知不承,而會心於無我。
[續]「度一切苦厄」謂解脫一切內心之執著,釋懷一切生死之煩惱,看淡一切世間之苦澀。惟持 皆相凈盡,超脫豁達,清凈深遠,方則至範仲淹之謂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是莊子所言:「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
Recap 一句話概括:逾度所有苦難災厄,而釋然超脫。(知識普及:三善道之苦難 稱「苦」,三惡道之災厄 稱「厄」。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完)
【淺釋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此處指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即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qiū lù)。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其母鶖鷺之子。」『心經』即為菩薩應其問之答。與佛涅盤後火化所得之「遺骨」之「舍利子」不同。白話來講,就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尊者說道:「舍利弗啊」稱呼之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釋為色空不二之理。一切色相,皆以「空」為其本;五蘊虛空,皆以「色」為其表。色空之間,由「不異」轉為「即是」,乃證萬相皆空,然緣起萬法;亦謂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諸法因果實相,悟得萬物之本性。
Recall「色」加之「受想行識」共稱五蘊。「五蘊」:指觀聞感觸之「色蘊」,承受外物之「受蘊」,惟心所慮、惟境所相之「想蘊」,轉念善惡之「行蘊」,能知於心、辨識於意之「識蘊」。證悟諸法實相之空性智慧,謂之「般若」。
Recap 一句話概括:五蘊(色、受、想、行、識)皆成空相,與空無異乎。既悟得空道,便知此五蘊即是「空」——謂之對人生及世間眾生萬物的明徹解讀。 色:物質形態之相。受:因物而生之感受。想:由感而觸發內心之思想。行:因心思而造作善惡之業。識:因執著分別而起辨識之心。(完)
【淺釋六】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諸法空相」指萬法皆空 ,世事虛妄。諸法是一切法,法由心生,即謂一切心。然心由相生,且性相皆空,故「不生不滅」「空」乃萬物之本,非存棄、貴賤、高下之論,是謂「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分別之心。
Recap 一句話概括:既道法已空,宇宙萬物便無存亡、無益損、無明暗、無高下、無善惡、無貴賤、無優劣、無慧愚等等之分——即是自然守恒之規律。此謂悟得空法,無有分別異理之偏見,並釋脫於執著之心矣。Namo Amitabha.(完)
【淺釋七】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既悟得「空」之道,遂深入「無」字之釋。五蘊、六根、六塵皆歸「無」之本性。「無」有二義,一指虛空,無有;二指毋,即否定。此謂避除六凡之貪、嗔、癡之業障。解化塵世之五蘊、六根、六塵之掛礙,即得般若菩提。
附釋: 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謂之言簡意賅,眾皆有佛性,惟需平心靜念,庶人知之乎。
Recap 一句話概括:悟得「空」法,則可知「五蘊」(內外事物之聚合)、「六根」(身體與物質)、「六塵」(觸覺與感受)同歸「空」性,皆屬法理之中。虛空無礙——謂之「無」。(完)
【淺釋八】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凡所觀聞感觸之物,皆本無界,然凡庶著其相,因相生界,執妄分別,惘惑障業。「界」涵多義,此指十八界——內「六根」,外「六塵」;內外相對,起分別心,謂之「六識」。所相萬物之「界」:眼觀之色、耳聞之聲、鼻嗅之香、舌嘗之味、身膚之觸、意會之法。
Recap 一句話概括:萬象皆空,故無有「十八界」,皆虛幻矣。「眼界」為第一境界,「無意識界」為第十八境界,「乃至」一詞,省略其中之十六界。省略多處名詞乃致簡,既得道,聞正法,知無分別,何必一一作名哉?Namo Amitabha. (完)
【淺釋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謂解脫之反義,「無明盡」為正解脫。事無絕對,因而性空,則歸之於「無」。「無明」為十二因緣之首,即指與智慧相對之惑業、與解脫相對之煩惱。無照見諸法之慧明,亦可釋之為癡妄不解之執惘之心,或爭名逐利之起心動念之始相。(未完待續)
[續]「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乃至」即謂「無明」至「老死」之概括連詞,共十二因緣,其舍去十位。至於歸心忍辱、胸懷慈悲,即得圓滿,知慧明達:即無生老病死之縛、無喜怒哀樂之執憂——曰其「無老死」;經苦修、聞正道、悟空性:時空、去留、逝往皆空——謂之「無老死盡」。
Recap 一句話概括:「十二因緣」皆空無矣。「無明」至「老死」,後而至盡。「十二因緣」因無明緣行。因行緣識。因識緣名色。因名色緣六入。因六入緣觸。因觸緣受。因受緣愛。因愛緣取。因取緣有。因有緣生。因生緣老死。
「盡」指盡頭、終盡。庶人曰:「十二因緣。生滅無常。有起有盡。盡而復起。起而復盡。循環三世。生滅輪轉。」不然矣!因起而緣盡,無起則無盡。心不動,則無生滅之妄識,無因緣之始終,無世代之流轉。皆空矣。
【淺釋十】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謂「四諦」——即四種佛陀教法之真諦。「苦」為煩惱之苦,分三途苦及八難苦;「集」是苦因聚集,由煩惱,造善、惡業之合因;「滅」謂涅盤寂滅,滅除苦惱、止息而釋然;「道」釋為證道,修悟戒定慧、八正道的佛性之道。皆為「無」——謂之萬法皆空。
[續] 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即是「無苦集滅道」之「四諦」虛空,亦是無念之意。此即萬法由心,相由心生之理;無執著於分別之心, 則大智若愚乎;遂後有所曰:「無智亦無得」。
Recap 一句話概括:佛陀教法之四真諦皆虛無也。「諦」為真諦、真理之意。佛陀為我,禪亦為我,則釋脫為我,於內心自性,無有法理之分別矣。Namo Amitabha. (完)
【淺釋十一】
「無智亦無得」- 即無有掛礙,本性歸空。聞正覺之法,至般若之道。「智」為知明悟慧之心。「得」為所證真乘之果報,達得圓滿之法境。緣何謂「無」,吾亦有釋:因一切虛無,自性本空,遂大智無知,大德無得;更兼知慧圓滿,皆相幻立,故無論智愚,無謂得失。
【淺釋十二】
「以無所得故」- 總括前文之道,皆為虛空,悟至此,則放下掛礙,無謂得失也。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眼界至意識界),十二因緣(無明至老死),四諦(苦、集、滅、道),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切本空,故而無有所得。
【淺釋十三】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此言菩薩因修得圓滿之果,悟得本性皆空之理,而生通達無礙之自在心、靜安寂滅之意態,至無惑,而知萬物虛空、法相釋然。「菩提薩埵(duǒ)」亦稱菩薩,即慧達之同修,因其自性空無,遂達得智慧至釋脫之境。心離煩惱之縛,則無旁鶩。
【淺釋十四】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空凈悟,性空本真,法空皆虛,知其因,則無憂於得失之懼;於身心清凈之時,聞始終、知本末、聞其道、明其理,則無有晝之妄想、夜之謬夢。亦至澄明寂滅之性,幻世人生,浮生若夢。知之、明之、修之、達之,終至虛凈寂慧哉。
【淺釋十五】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指過往之佛、當下之佛以及未來之佛,此謂之三世。一切成佛者、坐佛者、修佛者,皆正悟、正念、正見、等覺、承達佛性也。自性平證等悟,故能自覺覺他。依此心經,可得無上正等正覺,至佛陀之境,亦稱之成佛。
[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指依照達得智慧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修慧脫凡圓滿,明見其果報。其中,「無上」指至高無上、無高下之分;「正」為中正不邪、不迷不偏;「等」即平等無別、眾法歸一;「正(2)」為真實明正,所證之實;「覺」謂之覺悟啟智。
【淺釋十六】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覺知此咒為圓滿神通之咒,明慧徹悟之咒,上善崇德之咒,無別中正之咒,知之而能化煩惱,是實途之用也。「知」謂知慧明覺,信而修、修而知、知而悟、悟而釋。「咒」指此經末尾之咒文。
【淺釋十七】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既知明慧得道之法(釋脫而至彼岸,證得菩提果報),遂「依」「知」「說」其咒,咒文曰:超度,超度,願眾生釋脫於苦惱之此岸,竟度至清凈之彼岸,成就正覺,即速能證得菩提之果矣。等同於聖經中的Hallelujah!
[終]「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波羅」謂彼岸之義,「揭諦」即去往、超度,「僧」為眾生、僧眾,「菩提」是正覺之悟,「薩婆訶」釋為速能成就、疾證果報。心經淺釋,至此終也,阿彌陀佛!Namo Amitabha!
——@一品釋之 【『心經』淺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