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巷中巷,房后房的龙道尾鬼楼
终于组成队伍去寻找龙导尾的鬼屋。临时组成的四人网友就这样出发了。
没有制定的寻宝图,我们的一开始就迷乱了。幸亏一位曾在这里住过,来寻鬼楼的其一原因是想找回儿时的回忆,至少我们几个人不至于迷路。
还途经邓氏宗祠,入内逛了圈,未曾来得及看海珠博物馆就关门,正愁着时间流逝,鬼屋无望时候,准备出去宗祠时候,看到门外的广州民间文保组织认识的朋友啊ben,啊ben告诉了路线,这估计就是传说中的作弊了,呵呵。沿着啊ben的说经过各种里加上队友4岁时的记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它座落在一栋红砖民房后面,有条小路可以通过去,但是通向小路的门总是紧闭的,我们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幸运可以入内一看究竟。
绕着民房走到后面,沿着楼梯的上到红砖民房的三楼,整个鬼屋的样子也呈现得更加清晰,我一直以为是欧式的小洋房,其实是间中西结合的大宅,绿而非常中式的瓦屋顶,优雅的窗户。门面是西式的罗马柱。大门是朝西的,这也是被说是鬼屋的原因,朝西的门阴气重。
当我们站在侧面的红砖民房观看这着鬼屋的时候,哪里有一对老夫妇不客气地问我们在干嘛,我们慢慢解析一番后,她就很理解我们了,还将她见过的更我娓娓道来
根据她的记忆,这里曾经是个大户人家(貌似是新大新的老板?),大宅外面曾经总满了黄皮树,大宅侧面有一颗很大的木棉花树,我想估计这就是这栋楼被称为棉苑的原因吧,夏日时分,夜晚还可以见到萤火虫在花园里飞舞,女主人住的那栋红砖房子已经有60年历史了,由于可以从高处望着这间大宅,当时的风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后来主人没在大宅的住了,丢空的大宅无人打理,由于当时海珠区为了方便安置拆迁的居民,将前面的花园树木砍了建起一排排的平房,将大宅围了起来。拆迁居民走后,大宅的后代利用这些安置房当出租房利用,租客晾挂的衣服给原本幽雅的大宅添了不少不和谐。
老夫妇住的红砖民房已经被写上拆字,估计不久他们也会搬走,他们也觉得一座好好的庭院被建成了临房安置地确实很可惜,小市民更多的只有无奈。
若果知道清晰的路线,其实这样的寻宝就失去乐趣了。当我们从鬼屋的走出来时候,我们已经迷失了在各种巷子里了,这里像是迷宫,游走在悠长的小道,你可以随时转入另一条小巷里,然后再转出另一个名字的小巷。每条小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例如宋巷,将军直,仁和里,南便里,龙马里之类如此,每一条小小的巷子都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和它搭配。你细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巷子两边房屋挂的路名都是不一样,虽然是同一条小道。
偶然出现的小猫,街里穿过的单车,热情的居民,还有刚新发芽的老树都给这里添了浓郁的市井风情。在这里心甘情愿的迷路,才会有更深的发现。随便穿越一条小巷你都会有新的视野,或许是一栋漂亮的古房子,或者是一棵挣扎吸取阳光而几度扭曲生长的紫荆花树,或许是深藏在市井中的隐宁庵。
这都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的,鬼屋不是最大的寻宝,更大的宝在于自己发掘出来的的每一处触动,发现不一样的广州
没有制定的寻宝图,我们的一开始就迷乱了。幸亏一位曾在这里住过,来寻鬼楼的其一原因是想找回儿时的回忆,至少我们几个人不至于迷路。
还途经邓氏宗祠,入内逛了圈,未曾来得及看海珠博物馆就关门,正愁着时间流逝,鬼屋无望时候,准备出去宗祠时候,看到门外的广州民间文保组织认识的朋友啊ben,啊ben告诉了路线,这估计就是传说中的作弊了,呵呵。沿着啊ben的说经过各种里加上队友4岁时的记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它座落在一栋红砖民房后面,有条小路可以通过去,但是通向小路的门总是紧闭的,我们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幸运可以入内一看究竟。
绕着民房走到后面,沿着楼梯的上到红砖民房的三楼,整个鬼屋的样子也呈现得更加清晰,我一直以为是欧式的小洋房,其实是间中西结合的大宅,绿而非常中式的瓦屋顶,优雅的窗户。门面是西式的罗马柱。大门是朝西的,这也是被说是鬼屋的原因,朝西的门阴气重。
当我们站在侧面的红砖民房观看这着鬼屋的时候,哪里有一对老夫妇不客气地问我们在干嘛,我们慢慢解析一番后,她就很理解我们了,还将她见过的更我娓娓道来
根据她的记忆,这里曾经是个大户人家(貌似是新大新的老板?),大宅外面曾经总满了黄皮树,大宅侧面有一颗很大的木棉花树,我想估计这就是这栋楼被称为棉苑的原因吧,夏日时分,夜晚还可以见到萤火虫在花园里飞舞,女主人住的那栋红砖房子已经有60年历史了,由于可以从高处望着这间大宅,当时的风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后来主人没在大宅的住了,丢空的大宅无人打理,由于当时海珠区为了方便安置拆迁的居民,将前面的花园树木砍了建起一排排的平房,将大宅围了起来。拆迁居民走后,大宅的后代利用这些安置房当出租房利用,租客晾挂的衣服给原本幽雅的大宅添了不少不和谐。
老夫妇住的红砖民房已经被写上拆字,估计不久他们也会搬走,他们也觉得一座好好的庭院被建成了临房安置地确实很可惜,小市民更多的只有无奈。
若果知道清晰的路线,其实这样的寻宝就失去乐趣了。当我们从鬼屋的走出来时候,我们已经迷失了在各种巷子里了,这里像是迷宫,游走在悠长的小道,你可以随时转入另一条小巷里,然后再转出另一个名字的小巷。每条小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例如宋巷,将军直,仁和里,南便里,龙马里之类如此,每一条小小的巷子都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和它搭配。你细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巷子两边房屋挂的路名都是不一样,虽然是同一条小道。
偶然出现的小猫,街里穿过的单车,热情的居民,还有刚新发芽的老树都给这里添了浓郁的市井风情。在这里心甘情愿的迷路,才会有更深的发现。随便穿越一条小巷你都会有新的视野,或许是一栋漂亮的古房子,或者是一棵挣扎吸取阳光而几度扭曲生长的紫荆花树,或许是深藏在市井中的隐宁庵。
这都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的,鬼屋不是最大的寻宝,更大的宝在于自己发掘出来的的每一处触动,发现不一样的广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