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之行小记
MaD之行小记
这既是石老师的命题作文,也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一个小结。无奈本人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游离,无奈本人向来缺少思考,以至于众MaDee都已经在自己的城市开分享会了,我连一篇小结都没有写出来。
离活动已经结束已经一个月了,就简单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一)香港印象
虽然在香港呆了几天,但是因为要参加活动,所以其实玩的时间不多,但是在这几天的行走中还是多少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1、不同的声音
2、不同人在香港
周日晚上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城市追踪”,我们小组去到了深水埗进行探访,从地铁口出来,整条街都是琳琅满目的小摊位,打着劣质的灯光,街边的楼房大多破旧。小摊贩们卖的大多都是些低档的电子产品。人群涌动,没人人会注意到我们,而我们也放佛融入到了这一嘈杂的氛围中。在街角看到了一家肠粉店,就进去吃了,吃完之后,与师傅简单搭讪了下,这家店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旁吃肠粉的大叔看到我们这么傻叉叉的行为后,自告奋勇带我们找寻这一带的美食。大叔人很好,原来也是个吃货,先是带我们去了一个甜品店,之后又带我们去到了一家超级有名的晚茶店,无奈时间不够,我们没得吃成。
走在大街上,没有闹市区那样的灯火通明,看到一家汽车修理店,再往前走,看到临街一户小小房子中,刚刚放下一个桌子以及凳子,一群老人家在打麻将。这就好像看惯了大片,终于走进了家长里短的电视剧,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我以为自己走入到了寻常人家的生活,谁知听广东MM们讲,这里有很多外来人口居住,并且最有名的是“一楼一凤”。原来自己只知道了表面。。。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也让我一瞥不同于繁华处的市井生活。其实,在香港,即便是高档的写字楼后就可能是老房子,比如那次在中环,高楼大厦转个弯就来到了小巷子,里面有不少花店,也有菜市场,还有在倾斜的小路上摆的小吃店,还看到了一家老式的印刷店。
从深水埗来到星光大道,走在长廊中,听到有人在唱歌,同行的朋友说可能是菲佣们在聚会吧。走近后,却发现是几个帅哥坐在街边唱歌。走廊中的灯光温暖,一边是花园,一边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好吧,其实我没觉得多美丽),耳边又是轻松迷人的音乐。但是谁又能想到晚上两点之后,这里就成了流浪汉们的家呢?
虽然是在同一个城市,那些工作在CBD的人们和那些居住在深水埗的凤姐或者睡在花园中的流浪汉们所感受到的这个城市是不同的。或者是薇在城大读JD的同学,或者是我们在街上问路时遇到的一位内地来的清洁工,或者是那些本科就来港读书的同学,或者凌晨一点多问路时遇到的一位刚刚做完part-time要回家的阿姨,灯火通明的背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吧。
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拥有不同社会资源的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整体感受差别都是相当大的,即便是在农村,开私家车的人和年收入不到一千的人的生活也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在高度发达、融合的城市,人们各自的背景、拥有的社会资源差别更是甚大,感受也会很不一样吧。所以,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对于未知的东西尝试去理解,抱有敬畏之心。
3、秩序
刚过关,去乘坐地铁,DNA特地嘱咐我,一定要站在右边,要不会被人鄙视的。虽然我平常也会站在右边,但是不会很刻意啦,多亏她提醒,我没有被人鄙视。如果有人要从你旁边经过,他们会轻声说“Excuse me”。上地铁时,没有你争我挤,一派和谐。
另外,在地铁和公交上,都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还有最好的一点是公共场合不允许抽烟,所以香港几天,我是真的没有遇到一个抽烟的啊,空气指数能不相应提升一些嘛。
反正,就是挺有秩序的啊。
4、在香港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议员的宣传横幅,都会列出来他们的办公时间和地点,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和议员交流。
不仅如此,从很多细节上,也可以感受到当地公共服务工作的细致。在《喜剧之王》的拍摄地石澳玩时,走走停停,看到了不少公共服务机关的贴士。比如说,路等坏了,电灯公司会把施工现场围起来,贴出来公示牌,并且标出来施工日期;在路上也看到了以前临时停电的通知;食物环境卫生署在街边建了狗厕所;海边牌子上写了狗不能入内,并且贴出了没有救生员值班的提醒。最可爱的是在一户人家门外看到的一个贴士,“轻立托起开门,才能开启闸门”、“请勿把用报纸包好的狗粪调入花槽,谢谢”。
在《甄嬛传》中,浣碧向甄嬛诉说自己在王爷府中的苦闷,甄嬛告诉她,不过是用心二字。这两字虽然简单,却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的这些现象,唯有用心,才能体会对方之所需,才能有合理的制度。
(二)MaD印象
MaD成立于2010年,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办。MaD相信青年人可以带动改变,致力支持亚洲各地青年人,发挥创意,为个人、经济、社会和环境创造正面改变。经过了三年的探索,MaD从一个简单的信念—具创意、同理心、能合作的新一代可以改变社会—慢慢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上述介绍来自MaD官方网站,它既冠上了“make change”之名,面向的又是亚洲青年,所以能参加这项活动,让大陆的年轻人们还是蛮激动的。
来自大陆的参加人员以本科生为主,其中大二、大三的最多,此外,还有一些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还有的就是高中生了。除了来自大陆的年轻人,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年轻人。
1、社会企业
有一个环节是“MaD企业家计划”,这项计划向亚洲社会企业家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此次活动之前,我对社会企业了解不多,但是通过这个环节,对社会企业多了一些了解,认识,也对社会企业有了更多的思考。
NGO是非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公司的目的就是盈利,其激励机制也是基于此进行设计的,相较而言,NGO的激励机制是比较匮乏的,并且组织机构上也没有公司那样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就造成不少NGO组织机制上的不健全。而且,我觉得,不少NGO钱不是自己的,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花钱。NGO的发展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而社会企业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在听那些社会企业家的报告时,觉得他们的idea明显接地气很多,不是一味地说要改变这个改变那个,往往都是创意和技术的结合。
社会企业可以多多了解下。
2、想象英雄
参加的所有session中,印象最深的一个便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主持(著名的监狱实验的主持人)。他重新解释了英雄这一概念,不少被广泛认为是英雄的人在他看来只是role model。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他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而他正在进行的“想象英雄项目”即是希望可以培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改变,成为英雄。我觉得,这个不但对我们自身有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中来实践,通过教授所给出来的一系列步骤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能够帮助他人的人。具体参见网站www.heroicimagination.org.
3、这个时代的美好与行动力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听到不少人说到希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于我而言,这样的叙事过于宏大,也许是自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热情。对于我而言,他们年轻,有热情,这让我感到自己已经有些过时,但另一方面,也不免觉得这样的说辞空洞无力。
但是不少人所做的一些事情还是让我颇有感触,比如说一群来自广州的高中生们成立了高中生暑期实践的平台,一位来自新疆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纸艺社,他设计出来的一款戒指也成了MaDee们的标识,遇见了几位成立了真人图书馆(话说我也想做这个哎),有人自己筹钱进行义工旅行等等。还有在水滴论坛中,看到一些年轻人们正在做的事情。在MaD闭幕式上有成员分享自己这两天在与人交流中产生的想法,会后的分享环节上不少筒子积极地发言,大多都是在表达自己怎么被inspire了,之后要做出来怎样的事情,这也符合MaD的主题吧“call on action”。
参加活动过程中自己一直不是那么入戏,从他人的热情与行动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许是这两年不够如意的生活让我越发欠缺执行力,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没有了当年的热情。也许大家在做的事情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看看他人的坚持和行动力,还是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
4、插曲一枚
在“你适合社会企业吗”这一环节,主讲人抽取了三个人进行小结,前两位筒子在用英文进行了一番还不错的发言后,第三位筒子说自己的英文不太好,恩恩啊啊一会儿之后还是没有说出来一二三。主讲人也毫不客气地将之前给她的礼物收了回来,并且让台下的人进行发言。
多少次我也是因为这个或那样的借口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机会总是有限的,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这些借口也没有人会想去理解你的害怕。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让借口不再成立,也不要给自己借口的机会。
(看来MaD我真的是去打酱油了,实在写不出来什么东西)
这既是石老师的命题作文,也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一个小结。无奈本人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游离,无奈本人向来缺少思考,以至于众MaDee都已经在自己的城市开分享会了,我连一篇小结都没有写出来。
离活动已经结束已经一个月了,就简单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一)香港印象
虽然在香港呆了几天,但是因为要参加活动,所以其实玩的时间不多,但是在这几天的行走中还是多少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1、不同的声音
2、不同人在香港
周日晚上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城市追踪”,我们小组去到了深水埗进行探访,从地铁口出来,整条街都是琳琅满目的小摊位,打着劣质的灯光,街边的楼房大多破旧。小摊贩们卖的大多都是些低档的电子产品。人群涌动,没人人会注意到我们,而我们也放佛融入到了这一嘈杂的氛围中。在街角看到了一家肠粉店,就进去吃了,吃完之后,与师傅简单搭讪了下,这家店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旁吃肠粉的大叔看到我们这么傻叉叉的行为后,自告奋勇带我们找寻这一带的美食。大叔人很好,原来也是个吃货,先是带我们去了一个甜品店,之后又带我们去到了一家超级有名的晚茶店,无奈时间不够,我们没得吃成。
走在大街上,没有闹市区那样的灯火通明,看到一家汽车修理店,再往前走,看到临街一户小小房子中,刚刚放下一个桌子以及凳子,一群老人家在打麻将。这就好像看惯了大片,终于走进了家长里短的电视剧,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我以为自己走入到了寻常人家的生活,谁知听广东MM们讲,这里有很多外来人口居住,并且最有名的是“一楼一凤”。原来自己只知道了表面。。。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也让我一瞥不同于繁华处的市井生活。其实,在香港,即便是高档的写字楼后就可能是老房子,比如那次在中环,高楼大厦转个弯就来到了小巷子,里面有不少花店,也有菜市场,还有在倾斜的小路上摆的小吃店,还看到了一家老式的印刷店。
从深水埗来到星光大道,走在长廊中,听到有人在唱歌,同行的朋友说可能是菲佣们在聚会吧。走近后,却发现是几个帅哥坐在街边唱歌。走廊中的灯光温暖,一边是花园,一边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好吧,其实我没觉得多美丽),耳边又是轻松迷人的音乐。但是谁又能想到晚上两点之后,这里就成了流浪汉们的家呢?
虽然是在同一个城市,那些工作在CBD的人们和那些居住在深水埗的凤姐或者睡在花园中的流浪汉们所感受到的这个城市是不同的。或者是薇在城大读JD的同学,或者是我们在街上问路时遇到的一位内地来的清洁工,或者是那些本科就来港读书的同学,或者凌晨一点多问路时遇到的一位刚刚做完part-time要回家的阿姨,灯火通明的背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吧。
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拥有不同社会资源的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整体感受差别都是相当大的,即便是在农村,开私家车的人和年收入不到一千的人的生活也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在高度发达、融合的城市,人们各自的背景、拥有的社会资源差别更是甚大,感受也会很不一样吧。所以,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对于未知的东西尝试去理解,抱有敬畏之心。
3、秩序
刚过关,去乘坐地铁,DNA特地嘱咐我,一定要站在右边,要不会被人鄙视的。虽然我平常也会站在右边,但是不会很刻意啦,多亏她提醒,我没有被人鄙视。如果有人要从你旁边经过,他们会轻声说“Excuse me”。上地铁时,没有你争我挤,一派和谐。
另外,在地铁和公交上,都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还有最好的一点是公共场合不允许抽烟,所以香港几天,我是真的没有遇到一个抽烟的啊,空气指数能不相应提升一些嘛。
反正,就是挺有秩序的啊。
4、在香港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议员的宣传横幅,都会列出来他们的办公时间和地点,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和议员交流。
不仅如此,从很多细节上,也可以感受到当地公共服务工作的细致。在《喜剧之王》的拍摄地石澳玩时,走走停停,看到了不少公共服务机关的贴士。比如说,路等坏了,电灯公司会把施工现场围起来,贴出来公示牌,并且标出来施工日期;在路上也看到了以前临时停电的通知;食物环境卫生署在街边建了狗厕所;海边牌子上写了狗不能入内,并且贴出了没有救生员值班的提醒。最可爱的是在一户人家门外看到的一个贴士,“轻立托起开门,才能开启闸门”、“请勿把用报纸包好的狗粪调入花槽,谢谢”。
在《甄嬛传》中,浣碧向甄嬛诉说自己在王爷府中的苦闷,甄嬛告诉她,不过是用心二字。这两字虽然简单,却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的这些现象,唯有用心,才能体会对方之所需,才能有合理的制度。
(二)MaD印象
MaD成立于2010年,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办。MaD相信青年人可以带动改变,致力支持亚洲各地青年人,发挥创意,为个人、经济、社会和环境创造正面改变。经过了三年的探索,MaD从一个简单的信念—具创意、同理心、能合作的新一代可以改变社会—慢慢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上述介绍来自MaD官方网站,它既冠上了“make change”之名,面向的又是亚洲青年,所以能参加这项活动,让大陆的年轻人们还是蛮激动的。
来自大陆的参加人员以本科生为主,其中大二、大三的最多,此外,还有一些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还有的就是高中生了。除了来自大陆的年轻人,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年轻人。
1、社会企业
有一个环节是“MaD企业家计划”,这项计划向亚洲社会企业家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此次活动之前,我对社会企业了解不多,但是通过这个环节,对社会企业多了一些了解,认识,也对社会企业有了更多的思考。
NGO是非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公司的目的就是盈利,其激励机制也是基于此进行设计的,相较而言,NGO的激励机制是比较匮乏的,并且组织机构上也没有公司那样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就造成不少NGO组织机制上的不健全。而且,我觉得,不少NGO钱不是自己的,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花钱。NGO的发展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而社会企业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在听那些社会企业家的报告时,觉得他们的idea明显接地气很多,不是一味地说要改变这个改变那个,往往都是创意和技术的结合。
社会企业可以多多了解下。
2、想象英雄
参加的所有session中,印象最深的一个便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主持(著名的监狱实验的主持人)。他重新解释了英雄这一概念,不少被广泛认为是英雄的人在他看来只是role model。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他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而他正在进行的“想象英雄项目”即是希望可以培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改变,成为英雄。我觉得,这个不但对我们自身有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中来实践,通过教授所给出来的一系列步骤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能够帮助他人的人。具体参见网站www.heroicimagination.org.
3、这个时代的美好与行动力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听到不少人说到希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于我而言,这样的叙事过于宏大,也许是自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热情。对于我而言,他们年轻,有热情,这让我感到自己已经有些过时,但另一方面,也不免觉得这样的说辞空洞无力。
但是不少人所做的一些事情还是让我颇有感触,比如说一群来自广州的高中生们成立了高中生暑期实践的平台,一位来自新疆的大学生成立了一个纸艺社,他设计出来的一款戒指也成了MaDee们的标识,遇见了几位成立了真人图书馆(话说我也想做这个哎),有人自己筹钱进行义工旅行等等。还有在水滴论坛中,看到一些年轻人们正在做的事情。在MaD闭幕式上有成员分享自己这两天在与人交流中产生的想法,会后的分享环节上不少筒子积极地发言,大多都是在表达自己怎么被inspire了,之后要做出来怎样的事情,这也符合MaD的主题吧“call on action”。
参加活动过程中自己一直不是那么入戏,从他人的热情与行动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许是这两年不够如意的生活让我越发欠缺执行力,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没有了当年的热情。也许大家在做的事情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看看他人的坚持和行动力,还是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
4、插曲一枚
在“你适合社会企业吗”这一环节,主讲人抽取了三个人进行小结,前两位筒子在用英文进行了一番还不错的发言后,第三位筒子说自己的英文不太好,恩恩啊啊一会儿之后还是没有说出来一二三。主讲人也毫不客气地将之前给她的礼物收了回来,并且让台下的人进行发言。
多少次我也是因为这个或那样的借口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机会总是有限的,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这些借口也没有人会想去理解你的害怕。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让借口不再成立,也不要给自己借口的机会。
(看来MaD我真的是去打酱油了,实在写不出来什么东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