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灵感
有些时候,看到一幅画面或者偶尔听到一句话,再普通不过也会引起我的思考。我认为这些思考有意思,这是灵感片段。有意思的想法应该被记录而不是遗忘。这是琐碎的事。
(一)
在阿华家看了一本书,《整理遗物的人看见的》。很短,很深刻。
在日本,整理遗物是一种职业。我开始知道一种死亡,叫“孤独死”。听起来我就觉得可怕了,本来就是个对孤独有恐惧感的人,如果孤独到死,不敢想象。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实下,孤独死变得很常见。老人们在家里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只到几个月后尸体散发出了难闻的味道才被周围的人发现。书里一幕幕死者的房间,很想知道他们死去之前在想什么。他们会不会在想儿女怎么还没回来,我就要死了啊,就要看不见他们了。如果那些对老人不管不顾的人可以知道,他们会后悔么?我很难想象那些知道父母孤独死去却不承认甚至都不想去看看而是把一切都交给整理遗物的人是怎样的心态。经济、发展,我很讨厌的词。这让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淡到忽略不计。发展真的就是好的么?
这让我开始担心外婆。这不是杞人忧天。
长年不在家里,只有寒暑假才能见到外婆。没有手机,没有联系。如果不去外婆家里,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想到如果外婆也那样悄无声息地去世了,恐惧感袭来,眼泪也要涌出来了,不敢想象。我能做到的只是叮嘱妈妈时不时去外婆家看看她,而不是等外婆主动来家里。
如果最后我们也要“孤独死”,当我们也体会到老人们最后一刻的感受,会不会后悔当初?
(二)
“节约”似乎是今年过年的关键词。
我就开始好奇了,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吧,应该是被人们铭记于心的,为什么被提在什么规定里了才被人们重视。写在纸上的所谓“规定”才是应该做到的么,有强制性了大家才会去遵守么。那之前的几千年都被“浪费”了么!
还有就是“节约”的内容,仅仅是粮食么?水电不算?
经过政府大楼,整夜的灯火通明、流光溢彩。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夜总会,那些霓虹灯让政府的办公楼丧失了庄严,变得浮躁、花哨。365个夜晚不停电地闪烁,这浪费的是电吧,是资源吧。这也是违背了“节约”的规则,可是我说的不算。领导们认为这不是浪费,是形象,这就够了。
被所谓“规定”强制了想法,才最可怕。
(三)
年夜饭上爸爸酒后的一句话。“你们不要看不起你们爸爸,他不是乡下的,他是个伟大的军人!”
大伯是个军人,退伍后没用工作,一直在家里做饭和带孙子。但是勤恳的、贫穷的父亲却被他儿子们看不起,大概是因为没钱吧。
除夕夜,爸爸讲起以前。大伯为了供他读书,就放弃了学业出去当兵,攒下钱和粮票给爸爸读书,这样很多年就供出了爸爸这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后来大伯退伍在家,过了这么多年朴实的日子,却遭到儿女的嫌弃,大伯应该很痛苦吧。爸爸喝了点酒,讲出这句话,我听出了爸爸对大伯的感激,也听出了大伯的不容易和两个哥哥的狭隘偏见。
这种感激之情大概很少见了,相反这些势利的眼界却常见。是人变了么,老一辈的人总是比年轻人更有情有意。我们是在崛起还是在堕落?
用利益来衡量亲情,是不是时代的退步?
(四)
我开始认识到自己也在退步了,也受到了当下年轻人的耳濡目染。因为外婆的一句话。
走之前那天,外婆来到我的房间,我正在看书。
外婆只说了一句话就关上了房门离开了,这句话让我懊悔不已。她说“这次寒假我没来给你做饭吃,没有打扰你学习呢”。外婆对我用了“打扰”这个词,我觉得好重,这万万不能是一个长辈对晚辈说的词,何况是我最爱的外婆。那时我就放下了书,开始想。
想到以前,外婆的唠叨啰嗦,还有我不耐烦地吼叫。是不是以前一次次地对外婆大声吼让我们疏离了,外婆会不会开始害怕我了,那句“打扰”沉重地压在我胸口,好压抑,好后悔。
最后悔的事情,还是走之前没有给外婆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声再见。
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呢。似乎没有多久了。
(一)
在阿华家看了一本书,《整理遗物的人看见的》。很短,很深刻。
在日本,整理遗物是一种职业。我开始知道一种死亡,叫“孤独死”。听起来我就觉得可怕了,本来就是个对孤独有恐惧感的人,如果孤独到死,不敢想象。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实下,孤独死变得很常见。老人们在家里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只到几个月后尸体散发出了难闻的味道才被周围的人发现。书里一幕幕死者的房间,很想知道他们死去之前在想什么。他们会不会在想儿女怎么还没回来,我就要死了啊,就要看不见他们了。如果那些对老人不管不顾的人可以知道,他们会后悔么?我很难想象那些知道父母孤独死去却不承认甚至都不想去看看而是把一切都交给整理遗物的人是怎样的心态。经济、发展,我很讨厌的词。这让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淡到忽略不计。发展真的就是好的么?
这让我开始担心外婆。这不是杞人忧天。
长年不在家里,只有寒暑假才能见到外婆。没有手机,没有联系。如果不去外婆家里,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想到如果外婆也那样悄无声息地去世了,恐惧感袭来,眼泪也要涌出来了,不敢想象。我能做到的只是叮嘱妈妈时不时去外婆家看看她,而不是等外婆主动来家里。
如果最后我们也要“孤独死”,当我们也体会到老人们最后一刻的感受,会不会后悔当初?
(二)
“节约”似乎是今年过年的关键词。
我就开始好奇了,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吧,应该是被人们铭记于心的,为什么被提在什么规定里了才被人们重视。写在纸上的所谓“规定”才是应该做到的么,有强制性了大家才会去遵守么。那之前的几千年都被“浪费”了么!
还有就是“节约”的内容,仅仅是粮食么?水电不算?
经过政府大楼,整夜的灯火通明、流光溢彩。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是夜总会,那些霓虹灯让政府的办公楼丧失了庄严,变得浮躁、花哨。365个夜晚不停电地闪烁,这浪费的是电吧,是资源吧。这也是违背了“节约”的规则,可是我说的不算。领导们认为这不是浪费,是形象,这就够了。
被所谓“规定”强制了想法,才最可怕。
(三)
年夜饭上爸爸酒后的一句话。“你们不要看不起你们爸爸,他不是乡下的,他是个伟大的军人!”
大伯是个军人,退伍后没用工作,一直在家里做饭和带孙子。但是勤恳的、贫穷的父亲却被他儿子们看不起,大概是因为没钱吧。
除夕夜,爸爸讲起以前。大伯为了供他读书,就放弃了学业出去当兵,攒下钱和粮票给爸爸读书,这样很多年就供出了爸爸这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后来大伯退伍在家,过了这么多年朴实的日子,却遭到儿女的嫌弃,大伯应该很痛苦吧。爸爸喝了点酒,讲出这句话,我听出了爸爸对大伯的感激,也听出了大伯的不容易和两个哥哥的狭隘偏见。
这种感激之情大概很少见了,相反这些势利的眼界却常见。是人变了么,老一辈的人总是比年轻人更有情有意。我们是在崛起还是在堕落?
用利益来衡量亲情,是不是时代的退步?
(四)
我开始认识到自己也在退步了,也受到了当下年轻人的耳濡目染。因为外婆的一句话。
走之前那天,外婆来到我的房间,我正在看书。
外婆只说了一句话就关上了房门离开了,这句话让我懊悔不已。她说“这次寒假我没来给你做饭吃,没有打扰你学习呢”。外婆对我用了“打扰”这个词,我觉得好重,这万万不能是一个长辈对晚辈说的词,何况是我最爱的外婆。那时我就放下了书,开始想。
想到以前,外婆的唠叨啰嗦,还有我不耐烦地吼叫。是不是以前一次次地对外婆大声吼让我们疏离了,外婆会不会开始害怕我了,那句“打扰”沉重地压在我胸口,好压抑,好后悔。
最后悔的事情,还是走之前没有给外婆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声再见。
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呢。似乎没有多久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