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随录]《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书摘随录]《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原址:http://book.douban.com/people/krSpirit/annotation/53596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30页 2012-01-17 21:54:04
K:摘录一些,给感兴趣的朋友。
第四章·二·三垣二十八宿
恒星的位置并不“恒定”,只不过因为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它们的位置变化,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很难察觉出来。于是,古人在探索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顺理成章地把“恒定”的星空背景作为坐标参照系。
人们要建立这个参照系,必须明确恒星分布的特征。通常是把恒星划分成若干个星群。叫做星官,类似现在所说的星座。每个星官的星数不同,少则一颗,多则几十颗,根据他们的组成形状,被赋予相似物的名称,比如,“杵”三星和“臼”四星,与实物极为相像(见图11)。
(各种原因图略)
有了名称的星官易于记忆,但中国的星官的数目太多,陈卓总结的1464颗星就分属于283个星官,仍然不便于辨认,这就需要更高一层次的划分。《史记·天官书》曾把可见星空分成五大区域,叫五宫。中宫是指北极附近的星空,除中宫以外的天空,以春分那一天黄昏时的观测为准,按东、西、南、北分为四宫,每宫又派生出七宿,共二十八宿,所有星官包括在中宫和二十八宿中,成为大单位下的小单位。虽然司马迁以后,星官数、星数都有很大变化,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下面的表格是以陈卓星表统计的。
当太阳出现时,由于地球表面大气的散射作用,它的明亮遮掩住所有的恒星,使人无法判断其位置。古人注意到,太阳与月亮相对,太阳西面落下的同时,月亮从东面升起;上弦月时,太阳与月亮相差90°,太阳落下时,月亮应当在头顶上方。观测月亮在恒星中的位置,可以倒推太阳的位置,所以,中国古代很重视研究月亮的运行规律。
二十八宿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偏偏是二十八而不是其他数目?古印度也有用过28份划分黄赤道天区的历史,称为28个月站。而“宿”字与“月站”具有相同的含义,二十八宿的本义应该是月亮运行中的二十八个宿营地。事实上,月亮的恒星周期为27.32日,假设月亮每天走一宿,不能说不符合推测。然而,中国二十八宿的距度值是不等的,大的达33°,小的只有1°,这种不等的规定显然有违于月站的含义。不过,在先秦文献中可以发现二十八宿等间距分法的痕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二十八宿不等间距的情况,始终是一个谜。
中宫后来又分成三个区,即紫薇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由于三个天区都有像围墙一样的星官,所以这样命名。
将全天星空分配于三垣二十八宿,从《史记·天官书》就开始了,但三垣和二十八宿的划分不是一次完成的,直到唐代的天文启蒙读物《丹元子步天歌》,才第一次较全面地以三垣二十八宿概括全天可见星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67页 2012-01-18 13:39:25
K:这儿也有提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彝族十月历。
摘录部分,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看这儿http://www.douban.com/note/185187655/,或者看看作者的其他相关书籍。
第七章·三·五行相生与历法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木行局东方而主冬气,火局南方而主夏气,……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物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名称。木行交食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姐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个季,介于春夏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季节的分法?既然木、火、金、水、相当于春夏秋冬,为什么在夏秋之间又再出现一个土行即长夏?据研究,四季与五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四季与十二月八节二十四气相配,是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古代按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将四季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每季含有二节;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于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所谓阴阳合历,是月用太阳月(朔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而五行则属于纯阳历系统,它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为阴阳两部分,每部分36天。阴阳这两个具体的名词开始于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
……
为了与阴阳五行历相匹配,在《管子·幼官》中还有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办法。这30节气的名称为:地气发、小卯……大寒、大寒终。书中明确规定每个节气为12天,30节气正好为360天。以往人们不了解阴阳五行是一种历法系统,对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分法感到不可理解。由于30节气与阴阳五行隶属于一个系统,一个阳历月正好为三个节气36天,一行为六个节气72天,配起来非常整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章节名:古人的天文观测水平
2012-01-18 14:02:38
K:
古人的天文观测水平其实很厉害的,从书中摘录一些以一窥。
只是如书中提及古人重观测,却没构建起来系统正确的宇宙观念的模型,以至于古代天文都是繁琐的计算、坐标转化,认识到岁差的存在而却没找出真正的原因,导致并未建立起真正的黄极概念,各种行星也只能被动的重新记载他们的位置。
春秋战国以前,天文学家已掌握365(1/4)日的回归年数值,写作“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这个数值从何而来,未见明文记载。他们可能总结了几百年冬至日正午后影长后发现的,……
使用这一回归年长度的历法叫做四分历。回归年长度的发现代测定值为365.242217日,四分历一年可超出0.007783日,四年超出0.031132日,还不到45分钟,对于2000多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古人对黄赤交角的测量一直很精确。早在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中黄赤交角值为23°39′18″.1,与今天的理论推测值只差3′23″.9.北宋仪天历这个数据的误差为23″.9,还不到半个角分。而600年以后,擅长观测而著称与世人的丹麦人第谷所测得的黄赤交角仍有2′的误差。
但由于朔望月和交点年都不是整数值,不容易的到准确的交食周期。所以中国古代仅有一个近似的计算方法。宋代统天历计算出交食周期为223个朔望月,与19个交点年相差0.46日,相当于古巴比伦人的沙罗周期。唐代的五纪历计算出交食周期为358个朔望月,与30.5个交点年相差仅0.04日。西方到了19世纪才打到这样的精度。
虽然古人确实很厉害,但是到了后期,由于制度、观念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国天文的发展渐渐落后于西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154页 2012-01-18 14:21:29
K:相关资料在网络上似乎不好搜索到,摘录下来以便有需要的朋友,也以便自己查阅。
第十七章 中国和欧洲古代天文学的异同
虽然中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面对的是同样的天体,同样的运动规律,但是地理位置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他们对天象的理解不同,以致才去拟合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和欧洲古代天文学主要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为十个方面:
1.中国古代多以现实中的政治机构、人和物命名恒星和官星,如箕、牛、天牢、帝和太子等。欧洲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以神话故事的人或动物命名,如仙后、半人马和天兔等。
2.中国古代把可见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计31个天区,共283星官1464颗星。而欧洲在16世纪以前一直沿用托勒密的48个星座1022颗星。
3.中国古代习惯于采用赤道坐标系统,欧洲则通用黄道坐标系统。
4.中国古代以365(1/4)度划分全天,欧洲以360°划分。
5.中国古代除常规天象持续观测外,对异常天象也十分重视,其长达2000年的不间断记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6.中国的历法编制和天象观测是并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历法部分不仅仅是安排历日,还包括计算日月位置、日月食发生时间和程度及行星位置等等,相当于一部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定制的历法超过100部,而欧洲只改换过几次。
7.中国历法是阴阳历,其中二十四节气系统是世界上独有的。欧洲历法则是太阳历。
8.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天是单层球结构,而欧洲中世纪以前认为天时多层次多中心的水晶球结构。
9.中国古代习惯上用代数的方法来模拟真实天象,而欧洲传统上则用几何的方法。
10.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由朝廷直接管辖。天文学家的研究经费、工作条件和仪器设备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有利于发展天文学。但出于同样的原因,朝廷严禁民间私自研习天文,又不利于天文学的普及提高。而欧洲古代的天文学家,不受约束,自由辩论,即使是御用天文学家,也有选择研究方向的自由。但毕竟御用天文学家只是少数,而大部分天文学家常常缺乏经费支持。可以说中国和欧洲古代行政制度对于天文学发展各有利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址:http://book.douban.com/people/krSpirit/annotation/53596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30页 2012-01-17 21:54:04
K:摘录一些,给感兴趣的朋友。
第四章·二·三垣二十八宿
恒星的位置并不“恒定”,只不过因为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它们的位置变化,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很难察觉出来。于是,古人在探索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顺理成章地把“恒定”的星空背景作为坐标参照系。
人们要建立这个参照系,必须明确恒星分布的特征。通常是把恒星划分成若干个星群。叫做星官,类似现在所说的星座。每个星官的星数不同,少则一颗,多则几十颗,根据他们的组成形状,被赋予相似物的名称,比如,“杵”三星和“臼”四星,与实物极为相像(见图11)。
(各种原因图略)
有了名称的星官易于记忆,但中国的星官的数目太多,陈卓总结的1464颗星就分属于283个星官,仍然不便于辨认,这就需要更高一层次的划分。《史记·天官书》曾把可见星空分成五大区域,叫五宫。中宫是指北极附近的星空,除中宫以外的天空,以春分那一天黄昏时的观测为准,按东、西、南、北分为四宫,每宫又派生出七宿,共二十八宿,所有星官包括在中宫和二十八宿中,成为大单位下的小单位。虽然司马迁以后,星官数、星数都有很大变化,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下面的表格是以陈卓星表统计的。
![]() |
当太阳出现时,由于地球表面大气的散射作用,它的明亮遮掩住所有的恒星,使人无法判断其位置。古人注意到,太阳与月亮相对,太阳西面落下的同时,月亮从东面升起;上弦月时,太阳与月亮相差90°,太阳落下时,月亮应当在头顶上方。观测月亮在恒星中的位置,可以倒推太阳的位置,所以,中国古代很重视研究月亮的运行规律。
二十八宿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偏偏是二十八而不是其他数目?古印度也有用过28份划分黄赤道天区的历史,称为28个月站。而“宿”字与“月站”具有相同的含义,二十八宿的本义应该是月亮运行中的二十八个宿营地。事实上,月亮的恒星周期为27.32日,假设月亮每天走一宿,不能说不符合推测。然而,中国二十八宿的距度值是不等的,大的达33°,小的只有1°,这种不等的规定显然有违于月站的含义。不过,在先秦文献中可以发现二十八宿等间距分法的痕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二十八宿不等间距的情况,始终是一个谜。
中宫后来又分成三个区,即紫薇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由于三个天区都有像围墙一样的星官,所以这样命名。
![]() |
将全天星空分配于三垣二十八宿,从《史记·天官书》就开始了,但三垣和二十八宿的划分不是一次完成的,直到唐代的天文启蒙读物《丹元子步天歌》,才第一次较全面地以三垣二十八宿概括全天可见星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67页 2012-01-18 13:39:25
K:这儿也有提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彝族十月历。
摘录部分,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看这儿http://www.douban.com/note/185187655/,或者看看作者的其他相关书籍。
第七章·三·五行相生与历法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木行局东方而主冬气,火局南方而主夏气,……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物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名称。木行交食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姐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个季,介于春夏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季节的分法?既然木、火、金、水、相当于春夏秋冬,为什么在夏秋之间又再出现一个土行即长夏?据研究,四季与五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四季与十二月八节二十四气相配,是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古代按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将四季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每季含有二节;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于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所谓阴阳合历,是月用太阳月(朔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而五行则属于纯阳历系统,它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为阴阳两部分,每部分36天。阴阳这两个具体的名词开始于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
……
为了与阴阳五行历相匹配,在《管子·幼官》中还有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办法。这30节气的名称为:地气发、小卯……大寒、大寒终。书中明确规定每个节气为12天,30节气正好为360天。以往人们不了解阴阳五行是一种历法系统,对将一岁分为30节气的分法感到不可理解。由于30节气与阴阳五行隶属于一个系统,一个阳历月正好为三个节气36天,一行为六个节气72天,配起来非常整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章节名:古人的天文观测水平
2012-01-18 14:02:38
K:
古人的天文观测水平其实很厉害的,从书中摘录一些以一窥。
只是如书中提及古人重观测,却没构建起来系统正确的宇宙观念的模型,以至于古代天文都是繁琐的计算、坐标转化,认识到岁差的存在而却没找出真正的原因,导致并未建立起真正的黄极概念,各种行星也只能被动的重新记载他们的位置。
春秋战国以前,天文学家已掌握365(1/4)日的回归年数值,写作“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这个数值从何而来,未见明文记载。他们可能总结了几百年冬至日正午后影长后发现的,……
使用这一回归年长度的历法叫做四分历。回归年长度的发现代测定值为365.242217日,四分历一年可超出0.007783日,四年超出0.031132日,还不到45分钟,对于2000多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古人对黄赤交角的测量一直很精确。早在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中黄赤交角值为23°39′18″.1,与今天的理论推测值只差3′23″.9.北宋仪天历这个数据的误差为23″.9,还不到半个角分。而600年以后,擅长观测而著称与世人的丹麦人第谷所测得的黄赤交角仍有2′的误差。
但由于朔望月和交点年都不是整数值,不容易的到准确的交食周期。所以中国古代仅有一个近似的计算方法。宋代统天历计算出交食周期为223个朔望月,与19个交点年相差0.46日,相当于古巴比伦人的沙罗周期。唐代的五纪历计算出交食周期为358个朔望月,与30.5个交点年相差仅0.04日。西方到了19世纪才打到这样的精度。
虽然古人确实很厉害,但是到了后期,由于制度、观念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国天文的发展渐渐落后于西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码:第154页 2012-01-18 14:21:29
K:相关资料在网络上似乎不好搜索到,摘录下来以便有需要的朋友,也以便自己查阅。
第十七章 中国和欧洲古代天文学的异同
虽然中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面对的是同样的天体,同样的运动规律,但是地理位置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他们对天象的理解不同,以致才去拟合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和欧洲古代天文学主要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为十个方面:
1.中国古代多以现实中的政治机构、人和物命名恒星和官星,如箕、牛、天牢、帝和太子等。欧洲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以神话故事的人或动物命名,如仙后、半人马和天兔等。
2.中国古代把可见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计31个天区,共283星官1464颗星。而欧洲在16世纪以前一直沿用托勒密的48个星座1022颗星。
3.中国古代习惯于采用赤道坐标系统,欧洲则通用黄道坐标系统。
4.中国古代以365(1/4)度划分全天,欧洲以360°划分。
5.中国古代除常规天象持续观测外,对异常天象也十分重视,其长达2000年的不间断记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6.中国的历法编制和天象观测是并行发展的两个分支。历法部分不仅仅是安排历日,还包括计算日月位置、日月食发生时间和程度及行星位置等等,相当于一部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定制的历法超过100部,而欧洲只改换过几次。
7.中国历法是阴阳历,其中二十四节气系统是世界上独有的。欧洲历法则是太阳历。
8.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天是单层球结构,而欧洲中世纪以前认为天时多层次多中心的水晶球结构。
9.中国古代习惯上用代数的方法来模拟真实天象,而欧洲传统上则用几何的方法。
10.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由朝廷直接管辖。天文学家的研究经费、工作条件和仪器设备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有利于发展天文学。但出于同样的原因,朝廷严禁民间私自研习天文,又不利于天文学的普及提高。而欧洲古代的天文学家,不受约束,自由辩论,即使是御用天文学家,也有选择研究方向的自由。但毕竟御用天文学家只是少数,而大部分天文学家常常缺乏经费支持。可以说中国和欧洲古代行政制度对于天文学发展各有利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版权归 KrSpirit`行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