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阿信发了他第一张专辑 N
看以前的日记,10年的我对24岁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然而,我居然真的就24岁了。
阿信说,他赶上了,24岁发了第一张专辑。上一回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还在学校里面。有喜欢的人,尽管喜欢的有点辛苦又不是那么确定。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唯一庆幸,把没心没肺开心的日子拉长了一点点。也很遗憾,没有成熟地为未来打算,开始规划自己。当时,一遍一遍地听着五月天,哪怕第二天是末日也听五月天。记得有段时间,很辛苦,不是那么乐观,真的是靠五月天在支撑,当时才知道,音乐里面真的有力量。后来感情慢慢淡化,又努力又淡化。终于知道再怎样努力的不去想,都是在乎,真正的结束是想不起。再后来,就真的不大想起了。
![]() |
四年过去了,发现自己真的没什么变化,不知道该高兴还是着急。好朋友还是那些,还在那里,没因为时间而丢失。爱好还是那几样,中间有所增加,发现自己负荷不了,又放弃了。学业暂时要停一停,不过方向倒是确定了,这算一点点小变化吧。唔,这么说,有个挺重大的变化,不再用即时的聊天工具。这方面,大概我一辈子都是鸵鸟吧。
在未来的一个月里,估计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暂时没有之一。决定工作,租房,职业。一个月内定下来,这比等考研结果还刺激啊=-,但愿我能找到一个付得起房租的工作,我真的没有很贪心。
最近看书挺少的,而且几乎没有文学类的。开始,我查看读书记录的时候有一点点发愁,想说,怎么办,脱离校园我怎么就看不下书了呢。最近翻的都是这种,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外加一些刘同写的职场书。后来,我有那么一点释然。过去我喜欢看书,杂文类,因为我好奇,那些很好的人,对那些问题怎样想。他们怎么看待安娜卡列尼娜,他们怎么看待民主和平,校园生活中没什么迷茫,这些是我给自己出的选题。而现在,现实出了足够的选题,又限时解答,总会想去找些已经有了的答案作为思考。
昨天翻书,突然翻到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翻了几页发现没有那么好看了。想想也是,差不多快十年了啊,当时觉得好看的大半,应该是又喜欢又向往吧。现在想想,没什么大不了了,不过现在郭敬明倒是很大不了。其实,稍微大一点的看郭敬明的书的人,后来似乎都不大喜欢他了。仔细想想,不是他写的东西不好看了,虚伪了,而是我们长大了。我们也经历过了相爱,离别,互相欣赏,彼此逃离;也经历过了互相扶持和渐行渐远。于是,我们知道抬头看着天空无论什么角度,都不会改变时间留下的痕迹。无论你是撕心裂肺,还是静静欣赏,时间总会变成岁月,谁也无法阻挡。所以,小说再没法给我们慰藉,我们只能独立成长。
其实无论怎样,尽管可能再也不会看他写的书,但他确实是我少年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尽管现在看来确实浮躁,浮华,甚至算不上矫情。后来因为他看安妮宝贝,买了第一本书是《八月未央》,初中三年级,只知道她的书和张悦然的书一样让人伤心,却不及张悦然那么叫人难受。一直记得郭敬明提过苏童,却因为书设计的有种钱钟书的感觉而始终没看。当时觉得,钱钟书,胡适这几个人写的东西,总是带着强烈的时代背景的,这个时代背景我是看不懂的。不过,张爱玲的散文集倒是看了,还有三毛的大部分散文。后来张爱玲一直喜欢,三毛却没有,大概我以为散文就是人生,而三毛的散文其实算是小说吧,年幼时候的我为此很受伤。再后来,发现更多好看的书,也因此度过了好多愉快的时光,这些,多多少少都因为那个当时叫小四的男孩,我实在不想否认。
本来想对四年前与现在做一下总结,时间轴似乎偏离了轨道啊。
四年都够轮回一次世界杯,一次奥运了,那么我来好奇下两年后好了。别的我不是那么地关心,我只想知道一件事。两年后,我是被磨练的厨房会买桶油来做饭炒菜了呢,还是我的薪水足够一个月20天厨房不开火了呢?
其实还有一点我没明白,10年的时候,我算四年后我24岁,怎么才三年我就24岁了啊。
-
克里斯Y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5 06: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