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心理学
禅与心理学
主讲:济群法师
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
大家下午好!
非常的高兴,来到广东,禅宗的发源地,探讨禅的文化。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禅与心理、心理学。
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觉得现代的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
••••很多人在物质上虽然富起来了,但是我们所想象中的这种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幸福是什么东西?其实我们的世界由两个东西组成:一个是物质,还有一个是精神。•••这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就是我们的内心,事实上都是活在一种浮躁、混乱里。这种浮躁的内心使我们对自己,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身不由己。
我们今天的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累。
累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累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休息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没有休息能力呢?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
我们即便度假,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我们只要清醒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停地在忙乱。在忙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我们又培养了很多不良的心理••我们面对我们的内心,我们是身不由己的•••被选择,被控。当我们说到被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就是环境的因素,那么生活环境为什么能够对我们造成影响?
事实上,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份在乎。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立马不要生气?当你想休息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让你这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让你能够快速地入睡?当你在乎一个人,在乎一件事情,这份在乎让你痛苦不堪,甚至让你死去活来,你有没有能力让你自己放下这份在乎呢?我们是没有能力的。
为什么没有能力呢?我们的生命就是由各种心理力量组成的。在我们长时间的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各种心理力量。这些心理力量左右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还有,我们的错误的观念,我们的功利的思想,在我们的内心形成了很多压力、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甚至忧郁症。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面临一些人生的永恒的困扰。••永恒的困扰是什么呢?比如说,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我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是谁?
作为每一个生命,我们每天都在关心自己。可是,究竟什么代表着你?我们现在所认定的自我,认定的跟我们有关系的东西事实上与我们只是具有暂时的关系,而不是永久的关系。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过得幸福快乐?
——有钱?有势?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有势,但事实上有钱有势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能比普通人更累,更不容易幸福。那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真正过得幸福?生命的延续究竟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规律?
那么这些问题都属于永恒的问题的范畴。
我们不清楚这些,活得不明白,活得很烦恼、痛苦。那么作为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时间;而宇宙的存在是无限的。有限有没有办法认识无限?除了这种有限的经验,我们的生命的内在是否具备这种无限的认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那就意味着我们对生命、对宇宙永远都是处于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人有没有能力自己拯救自己?人如果没有能力自己拯救自己,人将永远陷入到一种迷惑烦恼的陷阱里,永远都不能自拔。那这个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救的能力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对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救的能力。这个自救的能力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菩提树下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本性。我们学习禅宗,禅宗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叫《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的开头提出了一个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意思是每个人生命的内在都具有这种觉悟的本性。这种觉悟的本性能够帮助我们从迷惑和烦恼的泥潭中走出来,帮助我们从这样一个身不由己的、不能自主的生命中获得一种自主的能力。
佛教形容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用的是两个字:无明。
明就是光明;无明就是没有光明。光明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
就像在这个房间里,如果在漆黑的夜晚我们把灯关掉,漆黑一片。如果开关一拉,灯亮了,我们就能够看清楚教室里所有的东西。同样的,每个人心灵的内在也有一盏智慧明灯。在这盏明灯没有被点亮之前,我们的内心一片漆黑。
•••••••
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重要
选择生命的发展比什么都要重要。一个人心态好了,其实很容易开心;反过来心态不好,即便他有再好的物质条件,他也不容易开心。客观上的环境我们可以暂时逃避,但是一个人的心理环境,你要逃避,这是非常难的。
自古以来,佛法就是一种心性之学。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帮助我们看清楚我们的内心,了悟心的本质,明心就是明白我们的心的现象,心的活动。见性就是见到了佛性,见到了我们觉悟的本性。当我们见到觉悟的本性的时候,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我们能够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第二个方面,我们有能力化解我们生命内在的所有的迷惑、情绪和烦恼。
在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典《法华经》。《法华经》里讲,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佛陀是为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出现于世。为了什么事情呢?目的就是要开示众生步入佛的知见,目的就是要开导着我们众生,也能够成就像佛一样的智慧。所以在佛性上,佛跟众生是平等的。在佛教里,人和佛的关系,不是主跟奴的关系,而是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我们跟佛具有共同的平等的地方。在佛性上,佛跟众生是平等的。
佛跟众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两个字——迷和悟。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究竟的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种民众心理治疗的角色。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比如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或者说我们现代的社会,我们很多信众,生活中有烦恼,有困惑,有痛苦,到寺院里找一个师父,听听佛法,烦恼也就没了。其实,我们经常就是在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佛法跟心理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表面的疏导;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究竟的。因为它找到了我们生命迷惑烦恼的根本,然后开启了生命内在的觉悟的本性,究竟地解决我们的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所以佛法是究竟的心理学,佛法也可以说算是我们东方的心理学。现在这几年,西方的心理学也正在广泛地吸收佛教。它们吸收佛教的禅修、正念,比如说认知疗法,就是吸收佛法的一些观念和智慧,还有吸收佛教的正念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
正念的禅修,它就是帮助我们点亮心灯
正面的修行就是在寻找我们心理的背后,念头的背后的一种观照的力量,开发一种念头背后的观照的力量。
不久前,我们在苏州西园寺举办过一届佛教与心理学的论坛。我们请了数十位心理学界的专家,各个高校、研究所的从业者,也有一两百人来旁听,还有十多位法师跟他们一起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正念。正念现在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应用,应用在心理学上,应用在医学上,应用在教育上。••••••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叫卡巴金,他在二十年前就把正念引入美国。他做的是正念减压,如何用正念帮助大家减压,用于医学等各个方面。现在国内心理学界也正在逐步吸收佛法。我们学习的心理学来自西方;而西方如何把佛法应用在心理学的成果非常多,这几年不断地被翻译进来,国内心理学界也深受影响。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可以建议大家到书店多请一些这些书,看一看,有助于你们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身心健康很重要啊!不久前,我接受一个晚报的采访。我给它题的一个标题就是: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身心健康也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我们想一想,身心不健康我们能够活得幸福吗,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舍本逐末,忽略了对身心的爱护,以伤害身心的健康为前提,为了外在的利益大量损害身心的健康。有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最后可能事业也成就了,但是把心态搞坏了。当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过得幸福。
所以,佛法作为心性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灵世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道以养生,儒家文化是治国做人,而佛教文化是修身养性,明心见性。我们看到古代很多著名的文人都信佛,比如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这些著名文豪基本上都是信佛的。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认识禅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的人的心态建设,社会的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
佛法对心的认识究竟是什么样的
佛教把人的内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妄心的系统,一个是真心的系统。
佛教中有关人的心灵世界的认识的经论非常多。比如佛教的唯识宗。唯识宗主要分析我们人的心理世界。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比如唯识宗讲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像我们生命的一个储藏室。在西方,弗洛伊德也讲到潜意识。他说人的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关系,就像一座海里边的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意识的部分是海上露出来的一部分,而潜意识是海底的部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心灵活动是微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代表着我们生命的无尽的积累。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佛教对生命的解释有四个字:因缘和因果。每一个生命在延续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想法、观念、行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所有做的事情过去之后,它会在我们内心形成不同的心理力量,而这些不同的心理力量会开展出未来不同的生命。潜意识储藏着我们大量的生命信息,也完成了生命在无尽延续中的链接作用。
第七识是末那识,这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千百年来我们始终在关注一个问题:我是谁?在西方哲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如果不认识自己,我们的生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斯芬克斯之谜就是说明我们不认识自己要付出惨痛代价。所以认识自己是宗教、哲学始终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意识”,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以及在我们的心灵的平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普通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我们接触世界,然后会产生情感,会产生想法,会产生行为, 这是常规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面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我们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感?我们面对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个想法对不对?因为很多时候想法和文化有关系。你接受不同的文化,你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你接受不同的文化,你对情感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态度。如果人对自己的情感不能够正确认识,人对自己的想法不能够正确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谓想法也就是理性,理性是双面刃。佛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人有理性。理性使得我们可以探讨真理,可以开发智慧,可以去认识宇宙的真相,可以完成生命的解脱。理性使得我们会有哲学,有文学,有艺术。但如果理性是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它就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理性,造成一种错误的想法。你每天面对问题,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当下就会释然;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每天都在制造烦恼。所以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对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认识,因为我们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心理道路——一条是烦恼,贪嗔痴的路线,造成我们现在凡夫的人格。我们的佛陀是非常的伟大,他给我们凡夫的生命总结了三个字,我们整个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由贪嗔痴组成。这三个字是什么?贪、嗔、痴。
痴——就是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
贪——就是我们抓取了很多,我们抓不住的东西,而且非要抓住,结果产生不安全感。
嗔——就是当我们在乎的东西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所引起的嗔恨心。
解脱这两个字我们现在很多人听起来觉得有点陌生,甚至觉得遥远。其实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在寻求解脱。当你被情绪和压力折磨的时候你想不想解脱?••••••只有我们解除了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我们的生命才能够自由和自在。
佛教里有个概念:涅槃。当我们说到涅槃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死亡。但其实涅槃是一种熄灭、平息,它是一种安静,所以和涅槃联系的词是寂静——高度的安静。
人的内心既是痛苦也是快乐的源泉
为什么是痛苦的源泉?因为我们有烦恼。当我们的内心被烦恼抓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制造痛苦,我们的内心就会成为痛苦的源泉;当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内在的觉悟的本性就会散发出无限的喜悦,这种喜悦让你充满喜悦欢喜,而且它是持久性的,不是短暂性的。这就是涅槃之乐,最高的快乐。我们需要解除我们内在的烦恼,但是烦恼的生存有烦恼的规律。
我们需要要了解烦恼的规律。解决烦恼,要有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但是我们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我们不断地制造条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逃避,在逃避过程中又会形成依赖,每一种依赖都会成为问题。我们依赖的条件越多,就会产生越多的问题。
佛陀的教法不是叫我们逃避,而是要人去直面,寻找问题的根。
佛教的核心是四谛法门:苦、集、灭、道。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痛苦,生命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寻找痛苦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集就是找它的原因、源头;灭就是从根源上彻底地解决;道是正确方法。••••••
禅帮助我们如何了解内心
明心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内心,见性就是要了悟,要了解我们的内心具备的觉悟的本性。
我们刚才讲到佛教把心分为两个层面:妄心和真心,也就是说,一个是迷惑的系统,一个是觉悟的本性。••••
禅宗在我们中国为什么能得到很好的弘扬?这和早期《涅槃经》翻译到中国有相当的关系。《涅槃经》讲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中国人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后来的中国禅宗其实就是立足这样的见地修行。所以《六祖坛经》建立的修行见地就是帮助我们直接地去体会佛性。佛教讲顿悟和渐悟,我们说禅宗很容易想到神秀和惠能。一个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子代表渐和顿。顿教是直截了当。它的见地上来说,六祖根据他的修行和大乘佛教经典发现了每个人内在都具有般若智性,本来就具有了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所以当年六祖悟道的时候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体验到了佛性本来圆满具备。
那禅宗所要做的修行是什么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就是直接叫你去体认。禅宗的修行不容易,需要好的老师,学生要有很好的根基。如果根基不够,指了也白指。禅宗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什么是上根利智?那就是你的心灵尘垢很薄。生命尘垢很厚就意味生命的迷惑系统的力量特别强大,会覆盖觉悟的本性,很难开启。心灵尘垢很薄的人在老师开启下就很容易悟道,一捅就破。禅宗对人的根基有要求。
在佛教有渐和顿的修行。渐和顿的区别在哪里?渐的修行从妄心入手,顿从真心入手。渐教从妄心的系统一步步舍弃,摆脱,让生命接近真心的层面,然后体验真心。所以这个神秀说”时时勤拂拭”,一点点扫掉,好像天空的云彩,一点点地扫掉,无云的晴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六祖的修行直接立足于真心,在真心这个层面来说,根本不存在尘垢、尘埃,所以它是直接帮助我们体认我们的真心,但是这对人的根基有要求。否则这个禅宗很容易成为口头禅。
刚才我们讲到我们的心具备两个系统,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既然有佛性,为什么会进入迷惑的状态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的心除了有佛性以外,还有一种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就像一层薄薄的迷雾。因为无明,我们没有办法正确地体认佛性。我们其实回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是谁,谁代表了你?
我们所认识的自我是不是真的你呢?其实,我们认识的自我是个替代品,不是真正的你,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佛教讲”众生是迷”,迷的原因就是我们看不清楚自己,我们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认定,但是我们认定的自我没有实际的内容,它必须有个依托的基础。我们可能会依托身份、地位、观念,财富和身体。我们把这些当作是我。
比如说,把身体、身份当作是你,但是身体和身份是真正的你吗?其实它只是跟我们有暂时的关系。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那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不知道身体是我们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暂时使用的工具。如果我们了解到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就不那么害怕死亡。
如果把情绪当作是我,那么情绪是心灵天空中出现的一个影像,不是你,只是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如果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们就能和情绪保持距离,观照它,而不是陷入进去。如果我们陷入情绪,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然后就控制你的生命,让你痛苦不堪。如果认识到情绪不是我,就能跳出情绪,懂得跟情绪保持距离,我们就有能力看清楚情绪,有能力化解情绪。
我们把想法当作是”我”,变成”我见”。”我见”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果把”我”的标签去掉,你发现你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特定的想法,你就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想法,能面对批判,心平气和,那些只是缘起。人与人之间只要把自我加进去,世界上的对立都和我执我见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身份和财富过分的依赖也是造成我们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当把什么当作是我的时候,我们想牢牢抓住它,贪著;当我们太在乎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焦虑;太在乎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恐惧,越没有安全感,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当我们内心太在乎的时候,我们期盼什么?我们期盼永恒,可是这是梦想。这种永恒的期待使我们没有办法面对无常,无法面对改变。无常是客观的事实,但我们有了永恒的设定,所以所有的改变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与我们的自我对世界的错误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向内寻找自我
我们不懂得向内寻找自我,如果我们向内寻找,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原本就是独立的,不需要太多东西。当我们对外来的世界依赖越少,生命越自由。反之,我们对外在的世界依赖越多,我们越不自由。
我们想一想,打开那些禅宗语录,我们发现禅者生活在水边林下,生活环境可能非常简单,甚至一无所有,可是他们并不觉得缺少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圆满的。现在富有的人很多,拥有几千万,甚至几十个亿、几百个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拥有很多,我们的内心还充满匮乏。我们对外在世界的依赖来自内在的需求。每一种需求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我们不建立某一种需求的时候,对某种东西就没有依赖,我们需求越少,我们的生活越自由,我们的生命越独立。
佛法的智慧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心,认识我们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有几个方面,比如刚才所说的顿教和渐教就代表其中不同的方法。禅宗是顿教,但顿教我们很多人用起来比较难,所以可能要有渐教的基础。还有佛法说的正见。正见就是帮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比如我们很多人觉得很迷茫,很痛苦,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有无价的明珠,智慧的明灯,隐藏无限的功德,我们就会感觉很富有。只要开发它,我们就是自在的人,它会给我们信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们的生命有意义也有价值。我们的生命在宇宙中很渺小很短暂,地球是宇宙中的沙粒,人是更小的沙粒。虽然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每个生命都隐藏着无限,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我们只要突破有限的执着和设定,我们就能体验到无限的空性。我们只要从错误的认知里走出来,我们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关键在哪里呢?我们执着自己的看法、想法,陷入自己的情绪里,所以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奈。佛教中佛性的见地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希望和基础。
佛法因果的见地、缘起的见地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的规律,认识人生的规律。每一个生命的延续都遵循因缘和因果的规律。不同的因会产生不同的果。我们了解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才能懂得如何选择生命,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们不执着结果,但是我们懂得选择生命。我们在因上努力,我们的努力是正当的,那么我们的结果自然就是美好的。这个宇宙有规律可循。
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佛教戒律的生活,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今天的世界,很多问题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讲环保,讲环境恶化,讲人的心态,心理疾病,不论是环境因素也好还是心理因素也好,其实都跟我们现代人的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很不环保,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很不环保,自然就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因为我们生活方式就是很不健康,自然就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才能帮助我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现代人为什么心很乱?很混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太混乱,所以导致我们的心混乱。如果我们生活健康、简单,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变得清净,自然就会变得健康。真正的环保的提倡绝不是一个组织喊几句口号,或者单纯做一点事情。当然,做比不做的好,但是关键在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每个人要从我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才是很重要的。佛教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才有健康的心理环境。
健康的心理环境是禅修不可缺少的基础
如何把我们学习的正确的观念、见地,转化成我们的心行,成为改变我们生命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需要禅修的。禅修直接从禅宗入手会有难度。所以我们在西园寺开设了一个观自在禅修营,吸收了南传的内观、正念作为基础,从正念开始修。它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去培养正念。首先如何培养专注力,在专注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种内心的观照力。然后在观照力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把我们的心带回家,我们的心从来都是向外追逐的。我们通过止观的信念,(当然,止观的修行,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里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帮助我们把心从外面的世界收回来,然后去看自己的内心。
当年佛陀在修行的时候,还没有成道,他在一个非常恐怖的森林里修行,修行时他内心生起很大的恐惧,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处理呢?按我们平常人的做法,是赶快逃。佛陀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当他站着的时候,他的内心升起恐惧的心理,他就站着不走动,看着恐惧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它能对我怎么样。当你在看着的时候,你内心就会生起一种观照的力量,这种看的力量当下就能化解你内心恐惧的情绪。当他坐下的时候,升起恐惧的心理,他就不站起来,他就坐在那里看,直到这个恐惧的心理消失。所以佛教很积极啊,它是让我们直面情绪,其实我们内心很多焦虑啊,没有安全感啊,同样我们都可以这样去面对。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任何情绪,当我们懂得往内心观照的过程中这种观照的力量,当下就能化解我们内心的不良情绪。
禅宗历史上,二祖参访初祖时,说心不安。初祖达摩给他解决的方法是:”将心来,与汝安。”你说你的心不安,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很多都有恐惧感啊,没有安全感啊,你把的恐惧感、不安全感拿出来,或者你看一看你的恐惧感、不安全感是什么东西。我们”回光返照”,做一种内观,做一种内在的审视,当你在内在的观照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不安的心它是”了不可得”的。所以二祖当时的回答是:觅心了不可得。没有这个不安的心,那我就已经给你安好了心。当你没有不安的心的时候,你就安心了。当你没有恐惧心理的时候,那你就没有了恐惧。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心理:焦虑的心理、贪婪的心理、仇恨的心理、嫉妒的心理,当我们陷入到这个的心理的时候,它可能是铺天盖地的,但是如果我们懂得观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心,其实它是了不可得的,它也是缘生缘灭的,它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这是禅给我们提供的一种解决内心的智慧,那就是要帮助我们要如何去面对我们的内心。
所以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帮助大家从佛法的角度,如何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内心,和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佛教作为2500多年的文化,虽然是一种外来文化,但事实上它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跟中国文化已经水乳交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论从了解文化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解除人生的困惑和心灵的烦恼来说也好,我觉得佛教文化,在今天这个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政府提出文化自觉,要做文化大国,我们既然要做文化大国,事实上离不开儒释道。文化自觉其实离不开自觉文化。佛法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带领我们走向生命觉醒的文化。所以弘扬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建设、人格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禅宗基地举办各种这样的禅文化推广活动,这真是利国利民,真正造福社会的举动。我的讲座就到这里。
选自《禅文化周刊》22期,《禅文化周刊》出ipad电子版了~有兴趣可以去下下看,免费的:
http://t.cn/zll1clf 或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chan-wen-hua-zhou-kan/id551040674?mt=8
主讲:济群法师
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
大家下午好!
非常的高兴,来到广东,禅宗的发源地,探讨禅的文化。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禅与心理、心理学。
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觉得现代的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
••••很多人在物质上虽然富起来了,但是我们所想象中的这种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幸福是什么东西?其实我们的世界由两个东西组成:一个是物质,还有一个是精神。•••这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就是我们的内心,事实上都是活在一种浮躁、混乱里。这种浮躁的内心使我们对自己,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身不由己。
我们今天的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累。
累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累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休息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没有休息能力呢?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
我们即便度假,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我们只要清醒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停地在忙乱。在忙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我们又培养了很多不良的心理••我们面对我们的内心,我们是身不由己的•••被选择,被控。当我们说到被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就是环境的因素,那么生活环境为什么能够对我们造成影响?
事实上,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份在乎。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立马不要生气?当你想休息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让你这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让你能够快速地入睡?当你在乎一个人,在乎一件事情,这份在乎让你痛苦不堪,甚至让你死去活来,你有没有能力让你自己放下这份在乎呢?我们是没有能力的。
为什么没有能力呢?我们的生命就是由各种心理力量组成的。在我们长时间的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各种心理力量。这些心理力量左右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还有,我们的错误的观念,我们的功利的思想,在我们的内心形成了很多压力、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甚至忧郁症。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面临一些人生的永恒的困扰。••永恒的困扰是什么呢?比如说,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我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是谁?
作为每一个生命,我们每天都在关心自己。可是,究竟什么代表着你?我们现在所认定的自我,认定的跟我们有关系的东西事实上与我们只是具有暂时的关系,而不是永久的关系。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过得幸福快乐?
——有钱?有势?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有势,但事实上有钱有势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能比普通人更累,更不容易幸福。那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真正过得幸福?生命的延续究竟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规律?
那么这些问题都属于永恒的问题的范畴。
我们不清楚这些,活得不明白,活得很烦恼、痛苦。那么作为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时间;而宇宙的存在是无限的。有限有没有办法认识无限?除了这种有限的经验,我们的生命的内在是否具备这种无限的认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那就意味着我们对生命、对宇宙永远都是处于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人有没有能力自己拯救自己?人如果没有能力自己拯救自己,人将永远陷入到一种迷惑烦恼的陷阱里,永远都不能自拔。那这个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救的能力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对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救的能力。这个自救的能力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菩提树下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本性。我们学习禅宗,禅宗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叫《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的开头提出了一个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意思是每个人生命的内在都具有这种觉悟的本性。这种觉悟的本性能够帮助我们从迷惑和烦恼的泥潭中走出来,帮助我们从这样一个身不由己的、不能自主的生命中获得一种自主的能力。
佛教形容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用的是两个字:无明。
明就是光明;无明就是没有光明。光明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
就像在这个房间里,如果在漆黑的夜晚我们把灯关掉,漆黑一片。如果开关一拉,灯亮了,我们就能够看清楚教室里所有的东西。同样的,每个人心灵的内在也有一盏智慧明灯。在这盏明灯没有被点亮之前,我们的内心一片漆黑。
•••••••
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重要
选择生命的发展比什么都要重要。一个人心态好了,其实很容易开心;反过来心态不好,即便他有再好的物质条件,他也不容易开心。客观上的环境我们可以暂时逃避,但是一个人的心理环境,你要逃避,这是非常难的。
自古以来,佛法就是一种心性之学。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帮助我们看清楚我们的内心,了悟心的本质,明心就是明白我们的心的现象,心的活动。见性就是见到了佛性,见到了我们觉悟的本性。当我们见到觉悟的本性的时候,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我们能够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第二个方面,我们有能力化解我们生命内在的所有的迷惑、情绪和烦恼。
在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典《法华经》。《法华经》里讲,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佛陀是为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出现于世。为了什么事情呢?目的就是要开示众生步入佛的知见,目的就是要开导着我们众生,也能够成就像佛一样的智慧。所以在佛性上,佛跟众生是平等的。在佛教里,人和佛的关系,不是主跟奴的关系,而是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我们跟佛具有共同的平等的地方。在佛性上,佛跟众生是平等的。
佛跟众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两个字——迷和悟。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究竟的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种民众心理治疗的角色。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比如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或者说我们现代的社会,我们很多信众,生活中有烦恼,有困惑,有痛苦,到寺院里找一个师父,听听佛法,烦恼也就没了。其实,我们经常就是在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佛法跟心理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表面的疏导;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究竟的。因为它找到了我们生命迷惑烦恼的根本,然后开启了生命内在的觉悟的本性,究竟地解决我们的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所以佛法是究竟的心理学,佛法也可以说算是我们东方的心理学。现在这几年,西方的心理学也正在广泛地吸收佛教。它们吸收佛教的禅修、正念,比如说认知疗法,就是吸收佛法的一些观念和智慧,还有吸收佛教的正念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
正念的禅修,它就是帮助我们点亮心灯
正面的修行就是在寻找我们心理的背后,念头的背后的一种观照的力量,开发一种念头背后的观照的力量。
不久前,我们在苏州西园寺举办过一届佛教与心理学的论坛。我们请了数十位心理学界的专家,各个高校、研究所的从业者,也有一两百人来旁听,还有十多位法师跟他们一起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正念。正念现在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应用,应用在心理学上,应用在医学上,应用在教育上。••••••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叫卡巴金,他在二十年前就把正念引入美国。他做的是正念减压,如何用正念帮助大家减压,用于医学等各个方面。现在国内心理学界也正在逐步吸收佛法。我们学习的心理学来自西方;而西方如何把佛法应用在心理学的成果非常多,这几年不断地被翻译进来,国内心理学界也深受影响。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可以建议大家到书店多请一些这些书,看一看,有助于你们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身心健康很重要啊!不久前,我接受一个晚报的采访。我给它题的一个标题就是: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身心健康也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我们想一想,身心不健康我们能够活得幸福吗,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舍本逐末,忽略了对身心的爱护,以伤害身心的健康为前提,为了外在的利益大量损害身心的健康。有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最后可能事业也成就了,但是把心态搞坏了。当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过得幸福。
所以,佛法作为心性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灵世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道以养生,儒家文化是治国做人,而佛教文化是修身养性,明心见性。我们看到古代很多著名的文人都信佛,比如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这些著名文豪基本上都是信佛的。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认识禅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的人的心态建设,社会的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
佛法对心的认识究竟是什么样的
佛教把人的内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妄心的系统,一个是真心的系统。
佛教中有关人的心灵世界的认识的经论非常多。比如佛教的唯识宗。唯识宗主要分析我们人的心理世界。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比如唯识宗讲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像我们生命的一个储藏室。在西方,弗洛伊德也讲到潜意识。他说人的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关系,就像一座海里边的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意识的部分是海上露出来的一部分,而潜意识是海底的部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心灵活动是微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代表着我们生命的无尽的积累。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
佛教对生命的解释有四个字:因缘和因果。每一个生命在延续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想法、观念、行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所有做的事情过去之后,它会在我们内心形成不同的心理力量,而这些不同的心理力量会开展出未来不同的生命。潜意识储藏着我们大量的生命信息,也完成了生命在无尽延续中的链接作用。
第七识是末那识,这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千百年来我们始终在关注一个问题:我是谁?在西方哲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如果不认识自己,我们的生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斯芬克斯之谜就是说明我们不认识自己要付出惨痛代价。所以认识自己是宗教、哲学始终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还有”意识”,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以及在我们的心灵的平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普通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我们接触世界,然后会产生情感,会产生想法,会产生行为, 这是常规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面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我们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感?我们面对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个想法对不对?因为很多时候想法和文化有关系。你接受不同的文化,你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你接受不同的文化,你对情感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态度。如果人对自己的情感不能够正确认识,人对自己的想法不能够正确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谓想法也就是理性,理性是双面刃。佛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人有理性。理性使得我们可以探讨真理,可以开发智慧,可以去认识宇宙的真相,可以完成生命的解脱。理性使得我们会有哲学,有文学,有艺术。但如果理性是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它就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理性,造成一种错误的想法。你每天面对问题,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当下就会释然;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每天都在制造烦恼。所以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对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认识,因为我们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心理道路——一条是烦恼,贪嗔痴的路线,造成我们现在凡夫的人格。我们的佛陀是非常的伟大,他给我们凡夫的生命总结了三个字,我们整个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由贪嗔痴组成。这三个字是什么?贪、嗔、痴。
痴——就是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
贪——就是我们抓取了很多,我们抓不住的东西,而且非要抓住,结果产生不安全感。
嗔——就是当我们在乎的东西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所引起的嗔恨心。
解脱这两个字我们现在很多人听起来觉得有点陌生,甚至觉得遥远。其实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在寻求解脱。当你被情绪和压力折磨的时候你想不想解脱?••••••只有我们解除了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我们的生命才能够自由和自在。
佛教里有个概念:涅槃。当我们说到涅槃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死亡。但其实涅槃是一种熄灭、平息,它是一种安静,所以和涅槃联系的词是寂静——高度的安静。
人的内心既是痛苦也是快乐的源泉
为什么是痛苦的源泉?因为我们有烦恼。当我们的内心被烦恼抓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制造痛苦,我们的内心就会成为痛苦的源泉;当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内在的觉悟的本性就会散发出无限的喜悦,这种喜悦让你充满喜悦欢喜,而且它是持久性的,不是短暂性的。这就是涅槃之乐,最高的快乐。我们需要解除我们内在的烦恼,但是烦恼的生存有烦恼的规律。
我们需要要了解烦恼的规律。解决烦恼,要有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但是我们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我们不断地制造条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逃避,在逃避过程中又会形成依赖,每一种依赖都会成为问题。我们依赖的条件越多,就会产生越多的问题。
佛陀的教法不是叫我们逃避,而是要人去直面,寻找问题的根。
佛教的核心是四谛法门:苦、集、灭、道。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痛苦,生命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寻找痛苦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集就是找它的原因、源头;灭就是从根源上彻底地解决;道是正确方法。••••••
禅帮助我们如何了解内心
明心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内心,见性就是要了悟,要了解我们的内心具备的觉悟的本性。
我们刚才讲到佛教把心分为两个层面:妄心和真心,也就是说,一个是迷惑的系统,一个是觉悟的本性。••••
禅宗在我们中国为什么能得到很好的弘扬?这和早期《涅槃经》翻译到中国有相当的关系。《涅槃经》讲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中国人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后来的中国禅宗其实就是立足这样的见地修行。所以《六祖坛经》建立的修行见地就是帮助我们直接地去体会佛性。佛教讲顿悟和渐悟,我们说禅宗很容易想到神秀和惠能。一个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子代表渐和顿。顿教是直截了当。它的见地上来说,六祖根据他的修行和大乘佛教经典发现了每个人内在都具有般若智性,本来就具有了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所以当年六祖悟道的时候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体验到了佛性本来圆满具备。
那禅宗所要做的修行是什么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就是直接叫你去体认。禅宗的修行不容易,需要好的老师,学生要有很好的根基。如果根基不够,指了也白指。禅宗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什么是上根利智?那就是你的心灵尘垢很薄。生命尘垢很厚就意味生命的迷惑系统的力量特别强大,会覆盖觉悟的本性,很难开启。心灵尘垢很薄的人在老师开启下就很容易悟道,一捅就破。禅宗对人的根基有要求。
在佛教有渐和顿的修行。渐和顿的区别在哪里?渐的修行从妄心入手,顿从真心入手。渐教从妄心的系统一步步舍弃,摆脱,让生命接近真心的层面,然后体验真心。所以这个神秀说”时时勤拂拭”,一点点扫掉,好像天空的云彩,一点点地扫掉,无云的晴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六祖的修行直接立足于真心,在真心这个层面来说,根本不存在尘垢、尘埃,所以它是直接帮助我们体认我们的真心,但是这对人的根基有要求。否则这个禅宗很容易成为口头禅。
刚才我们讲到我们的心具备两个系统,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既然有佛性,为什么会进入迷惑的状态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的心除了有佛性以外,还有一种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就像一层薄薄的迷雾。因为无明,我们没有办法正确地体认佛性。我们其实回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是谁,谁代表了你?
我们所认识的自我是不是真的你呢?其实,我们认识的自我是个替代品,不是真正的你,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佛教讲”众生是迷”,迷的原因就是我们看不清楚自己,我们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认定,但是我们认定的自我没有实际的内容,它必须有个依托的基础。我们可能会依托身份、地位、观念,财富和身体。我们把这些当作是我。
比如说,把身体、身份当作是你,但是身体和身份是真正的你吗?其实它只是跟我们有暂时的关系。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那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不知道身体是我们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暂时使用的工具。如果我们了解到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就不那么害怕死亡。
如果把情绪当作是我,那么情绪是心灵天空中出现的一个影像,不是你,只是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如果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们就能和情绪保持距离,观照它,而不是陷入进去。如果我们陷入情绪,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然后就控制你的生命,让你痛苦不堪。如果认识到情绪不是我,就能跳出情绪,懂得跟情绪保持距离,我们就有能力看清楚情绪,有能力化解情绪。
我们把想法当作是”我”,变成”我见”。”我见”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果把”我”的标签去掉,你发现你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特定的想法,你就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想法,能面对批判,心平气和,那些只是缘起。人与人之间只要把自我加进去,世界上的对立都和我执我见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身份和财富过分的依赖也是造成我们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当把什么当作是我的时候,我们想牢牢抓住它,贪著;当我们太在乎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焦虑;太在乎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恐惧,越没有安全感,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当我们内心太在乎的时候,我们期盼什么?我们期盼永恒,可是这是梦想。这种永恒的期待使我们没有办法面对无常,无法面对改变。无常是客观的事实,但我们有了永恒的设定,所以所有的改变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与我们的自我对世界的错误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向内寻找自我
我们不懂得向内寻找自我,如果我们向内寻找,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原本就是独立的,不需要太多东西。当我们对外来的世界依赖越少,生命越自由。反之,我们对外在的世界依赖越多,我们越不自由。
我们想一想,打开那些禅宗语录,我们发现禅者生活在水边林下,生活环境可能非常简单,甚至一无所有,可是他们并不觉得缺少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圆满的。现在富有的人很多,拥有几千万,甚至几十个亿、几百个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拥有很多,我们的内心还充满匮乏。我们对外在世界的依赖来自内在的需求。每一种需求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我们不建立某一种需求的时候,对某种东西就没有依赖,我们需求越少,我们的生活越自由,我们的生命越独立。
佛法的智慧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心,认识我们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有几个方面,比如刚才所说的顿教和渐教就代表其中不同的方法。禅宗是顿教,但顿教我们很多人用起来比较难,所以可能要有渐教的基础。还有佛法说的正见。正见就是帮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比如我们很多人觉得很迷茫,很痛苦,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有无价的明珠,智慧的明灯,隐藏无限的功德,我们就会感觉很富有。只要开发它,我们就是自在的人,它会给我们信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们的生命有意义也有价值。我们的生命在宇宙中很渺小很短暂,地球是宇宙中的沙粒,人是更小的沙粒。虽然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每个生命都隐藏着无限,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我们只要突破有限的执着和设定,我们就能体验到无限的空性。我们只要从错误的认知里走出来,我们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关键在哪里呢?我们执着自己的看法、想法,陷入自己的情绪里,所以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奈。佛教中佛性的见地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希望和基础。
佛法因果的见地、缘起的见地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的规律,认识人生的规律。每一个生命的延续都遵循因缘和因果的规律。不同的因会产生不同的果。我们了解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才能懂得如何选择生命,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们不执着结果,但是我们懂得选择生命。我们在因上努力,我们的努力是正当的,那么我们的结果自然就是美好的。这个宇宙有规律可循。
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佛教戒律的生活,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今天的世界,很多问题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讲环保,讲环境恶化,讲人的心态,心理疾病,不论是环境因素也好还是心理因素也好,其实都跟我们现代人的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很不环保,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很不环保,自然就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因为我们生活方式就是很不健康,自然就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才能帮助我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现代人为什么心很乱?很混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太混乱,所以导致我们的心混乱。如果我们生活健康、简单,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变得清净,自然就会变得健康。真正的环保的提倡绝不是一个组织喊几句口号,或者单纯做一点事情。当然,做比不做的好,但是关键在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每个人要从我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才是很重要的。佛教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才有健康的心理环境。
健康的心理环境是禅修不可缺少的基础
如何把我们学习的正确的观念、见地,转化成我们的心行,成为改变我们生命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需要禅修的。禅修直接从禅宗入手会有难度。所以我们在西园寺开设了一个观自在禅修营,吸收了南传的内观、正念作为基础,从正念开始修。它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去培养正念。首先如何培养专注力,在专注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种内心的观照力。然后在观照力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把我们的心带回家,我们的心从来都是向外追逐的。我们通过止观的信念,(当然,止观的修行,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里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帮助我们把心从外面的世界收回来,然后去看自己的内心。
当年佛陀在修行的时候,还没有成道,他在一个非常恐怖的森林里修行,修行时他内心生起很大的恐惧,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处理呢?按我们平常人的做法,是赶快逃。佛陀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当他站着的时候,他的内心升起恐惧的心理,他就站着不走动,看着恐惧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它能对我怎么样。当你在看着的时候,你内心就会生起一种观照的力量,这种看的力量当下就能化解你内心恐惧的情绪。当他坐下的时候,升起恐惧的心理,他就不站起来,他就坐在那里看,直到这个恐惧的心理消失。所以佛教很积极啊,它是让我们直面情绪,其实我们内心很多焦虑啊,没有安全感啊,同样我们都可以这样去面对。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任何情绪,当我们懂得往内心观照的过程中这种观照的力量,当下就能化解我们内心的不良情绪。
禅宗历史上,二祖参访初祖时,说心不安。初祖达摩给他解决的方法是:”将心来,与汝安。”你说你的心不安,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很多都有恐惧感啊,没有安全感啊,你把的恐惧感、不安全感拿出来,或者你看一看你的恐惧感、不安全感是什么东西。我们”回光返照”,做一种内观,做一种内在的审视,当你在内在的观照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不安的心它是”了不可得”的。所以二祖当时的回答是:觅心了不可得。没有这个不安的心,那我就已经给你安好了心。当你没有不安的心的时候,你就安心了。当你没有恐惧心理的时候,那你就没有了恐惧。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心理:焦虑的心理、贪婪的心理、仇恨的心理、嫉妒的心理,当我们陷入到这个的心理的时候,它可能是铺天盖地的,但是如果我们懂得观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心,其实它是了不可得的,它也是缘生缘灭的,它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这是禅给我们提供的一种解决内心的智慧,那就是要帮助我们要如何去面对我们的内心。
所以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帮助大家从佛法的角度,如何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内心,和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佛教作为2500多年的文化,虽然是一种外来文化,但事实上它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跟中国文化已经水乳交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论从了解文化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解除人生的困惑和心灵的烦恼来说也好,我觉得佛教文化,在今天这个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政府提出文化自觉,要做文化大国,我们既然要做文化大国,事实上离不开儒释道。文化自觉其实离不开自觉文化。佛法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带领我们走向生命觉醒的文化。所以弘扬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建设、人格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禅宗基地举办各种这样的禅文化推广活动,这真是利国利民,真正造福社会的举动。我的讲座就到这里。
选自《禅文化周刊》22期,《禅文化周刊》出ipad电子版了~有兴趣可以去下下看,免费的:
http://t.cn/zll1clf 或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chan-wen-hua-zhou-kan/id551040674?mt=8
-
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2 20:37:16